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投資並不簡單,認為投資簡單的人都是傻瓜。 ——查理·芒格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私募十年記——百舸爭流、剩者為王

任何行業在野蠻生長的初期,都必然會伴隨著魚龍混雜的亂象,私募行業也不例外。在十年中不斷誕生的新公司裡,曇花一現的現象太多。沒有自我約束,沒有合法合規,迷失在對投資收益追求中的公司,不論曾經有多麼輝煌,最終都將走向消亡。

不難發現,從2007年數百傢俬募基金蜂擁成立,到如今依舊活躍的“剩者”只有寥寥幾十家。他們“剩下”的原因正是對於監管的正視,對於風險的有效把控,堅持追求中長期回報的投資理念,以及不懈的堅持與努力。

從海外成熟的私募市場來看,對沖基金十億美元俱樂部的成員掌握著行業內大約90%的資產,國內也會出現這個趨勢。儘管空間巨大,但真正能走得長遠的,必定是堅守合規,風險把控力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給予客戶持續回報的公司。

最新業態——中國富人的選擇,從樓市轉向私募

2月11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了2018年1月份的私募基金備案登記數據。

這份數據亮點頗多。首先是 私募總規模繼續高歌猛進,達到11.76萬億元,其中1月份大幅增長6600億元,豪取近三年單月規模冠軍。已登記私募管理人為2.29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為6.91萬隻。

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迫近12萬億元,顯示出了當下市場和投資者對私募基金的高度認可。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此外,在近期發行的私募基金中,有不少認購者是從樓市撤下來的投資者。經過近半年來樓市調控政策的狂轟濫炸,高淨值人士普遍將私募基金視為非常合適的替代選擇。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1、為什麼從樓市轉向私募

過去很多年裡,中國家庭的財富增值高度依賴房地產。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家庭的總資產中,房地產的佔比長期徘徊在70%左右,這比美國的兩倍還多。”

這至少在兩個方面顯示中國家庭財富的脆弱性:

1、資產配置太單一,經不起風險動盪;

2、房地產價值不容易變現,中國家庭財富“容易被鋼筋水泥凝固”。

然而,如今在國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新房限售;

不久前,中信銀行開始對住房抵押貸款下手了,目前已暫停北京地區200萬元以上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隨著美聯儲繼續加息,央行很可能跟隨加息,之後存量房貸也會受到影響。增量房貸將更少更貴,所以一貸難求會愈演愈烈。不排除在央行和銀監會的指導排查下, 越來越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暫停房抵貸,那樣整個房地產市場就會大量失去流動性。

此外,在剛剛結束的會上,更是再次強調要推進房地產稅立法。這就是徹底鎖死流動性的手段,限售之後炒房成本大增,不確定性更大。

在這樣的環境趨勢下,最終炒房團必然將徹底退場,房子就留下了居住屬性。

可是,如果不投資房地產,還有什麼值得投資的“穩定選擇”呢?

確實,股票、期貨、貴金屬等等大類投資品,都不是“穩定選擇”,它們往往是行情突然好上一兩年,然後就會沉寂很長時間。

其實,很多年前,歐美國家的家庭投資也是被房地產主導,現今,則是私募基金持續興起,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成為主流。

比如,美國家庭的資產結構中,保險、另類資產(比如不良資產投資)、金融衍生品往往成為“完善多元資產結構的側翼”,而私募基金則成為美國家庭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最大的養老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其投資回報水平長期處於全美領先水平,而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的資產配置當中,私募基金是絕對的主角。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私募基金,其資金來源中,四分之一以上是養老基金。

2、看好中國私募市場潛力,全球資管巨頭紛紛“殺到”中國

面對越來越紅火的私募基金市場,在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外資資管正在跑步進入中國市場。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目前,已經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安中等11家全球知名的外資機構先後拿到PFM牌照,他們的母公司總部分佈在亞洲、北美洲、歐洲等,分別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英國、瑞士、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

如果說2017年是外資私募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元年,那麼2018年將是蓬勃發展的一年。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快,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大。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前景可期,這些都是吸引全球資產管理公司進軍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3、私募基金為何受國內高淨值人群青睞

一、私募基金操作靈活

與公募基金十億百億的規模相比,規模較小的私募基金投資操作更為靈活,能及時跟進市場,根據市場變化趨勢快進快出,投資策略眾多。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門檻較高,只面向少數特定投資者進行募集,因此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滿足客戶的特殊投資需求。

二、私募更規範更安全

公募將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視風險,私募的監管比信託有過之而無不及。信託有“一法三規”,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規”,特別是新規實施後私募大洗牌,行業運作更規範,信息披露更公開,私募產品也更具安全性。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契約型私募基金與合夥制、公司制私募基金比較圖

三、私募追求絕對收益

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較少,主要依靠提取業績報酬生存,而超額業績必須在每次淨值創出新高後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資者賺到錢,私募才能賺到錢。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勵機制更強,需要追求絕對的正收益。

最後說幾句——私募確實很火,但千萬別讓假私募在這個春天忽悠了你!

在投資私募時一定要認清這7點

1、在中基協備案,能查到備案號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是私募基金的自律監管組織,官網網址:http://www.amac.org.cn。

上邊可以查到最新法規、管理人的公示信息、產品的備案信息、從業人員公示信息、以及已經被撤銷資格的管理人信息等等。

2、有專業管理團隊,具有從業資質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30期 | 私募十年:從剩者為王到中國富人的選擇

從業人員查詢頁面

3、有清晰的基金架構

① 項目真實,投資邏輯明確。

② 有募集總規模的明示,且上下浮動不超20%。

③ 明確的管理費用,項目盈利的分配方案,絕對絕對不會有超過10%以上的保證固定收益。

④ 有專門的託管銀行,開設專用的資金託管賬戶,戶名和發行的基金名基本吻合。

⑤ 項目盈利能力、項目前景或還款來源具有說服力。

⑥ 清晰的風險控制表述,比如抵押、質押、擔保、平倉線等,並且關注抵質押率,擔保實力。

4、門檻

投資人數:單一私募基金總投資人數不超過200人。

投資門檻:最低100萬起步。

5、宣傳

不公開宣傳,不使用“保證”、“高收益”、“無風險”等字眼。

有問卷調查,確保問卷結果與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

6、風險揭示

簽署合同前,有說明有關法律法規,冷靜期,錄音電話、電郵、信函等方式的回訪確認安排,重點揭示私募基金風險,並與投資者簽署風險揭示書。

7、內控制度

有建立與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包括公司經營理念、組織架構,經營活動風險評,控制風險,內部監督等,具備至少2名高級管理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