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孩子為什麼不自信?

育兒和家庭教育中,很多事的因果關係都非常簡單,只是爸爸媽媽們通常不願意去發現和承認。比如這一件: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經常表現得膽小和不自信?

有的孩子不敢在別人面前大聲唱歌;有的孩子不敢在別人面前跳舞;有的孩子很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還有的孩子,會盡量不讓老師注意到自己,以免突然被叫到做點什麼。

當然,和膽小不自信相伴的,常常是孩子學業表現的不佳——這也正是真正讓父母對孩子的膽小不自信產生不滿的原因。

爸爸媽媽們通常大惑不解:

“我明明經常鼓勵孩子要勇敢,要用於表現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孩子的不自信,源自身邊成人的否定

幾年前,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提問時,我嘗試問提問的媽媽:

請回想一下,家裡的成人,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必要高、比較嚴格,很少肯定孩子,經常說孩子這裡那裡不夠好?

不出所料,答案是肯定的。

“我可能是那種對孩子要求比較嚴的媽媽,孩子做事時,我經常要求她做到最好,可是,孩子總是差那麼一點點,讓我特別沮喪。”

後來,無數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也無數次得到同樣的答案——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挑剔的成人。

有的是一位高要求的媽媽,有的是一位嚴格的爸爸,還有的,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大家都是對孩子寄予很高的希望,總想著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於是不斷採取“鞭策”的策略:

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你這樣做不對;你那樣做不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還這樣?你看某某某多好,你要向他學習;你現在這樣,將來會怎樣怎麼樣。……

然而,讓人不明白的事,這些高標準嚴要求,不但沒有奏效,反倒好像讓孩子的情況越來越不如人意。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成人的負面評價,洗了孩子的腦。

身邊有個高要求的、挑剔的成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是這樣的:

你不夠好、不沒有能力、你不行。

這會大大削弱孩子的“能力感”,進而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然後,他就慢慢變成了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也非常消極的孩子。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小學低年級,一個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階段

這種現象,會發生在一部分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身上,但更多的,發生在小學低年級。

主要原因是,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孩子的自我評價,都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

發展心理學將“個體在整體上和特定方面對自我的積極和消極評價”稱為自尊,並且認為,孩子在兒童中期,也就是大約小學階段,自尊開始出現分化:

有的孩子發展出總體積極的自尊,會認為自己能做好絕大部分事情;

有的孩子發展出總體消極的自尊,會覺得自己大多數事情都做不好。

而恰恰在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也正在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如果孩子不是表現特別不佳,父母對孩子的總體評價基本上是正面的,即便孩子在幼兒園非常“淘氣”,父母也會“寬容”地認為,“孩子還小,等長大一點就好了”。

但孩子一上小學,情況馬上就不同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會一下子提高,他們認為孩子是小學生了,“長大了”,理應和幼兒園階段有明顯的不同,不論是學業上、社會能力上、情緒管理上,都應該“更成熟、更讓人滿意”。

但很顯然,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如父母所願地成為一個優秀的小學生,於是很多父母發現,自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多多的小學生。然後,對孩子的要求開始增加、對孩子的批評開始增加,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負面評價。

這些很少包含肯定,甚至全然否定的評價,幾乎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消極評價的氛圍中。很自然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會隨之降低,慢慢形成總體的消極自尊,也就是“低自尊”。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低自尊孩子的惡性循環

低自尊的孩子,會很容易陷入一個長期的惡性循環:

他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於是做事之前會充滿焦慮,然後理所當然地,他確實沒有做好,之後,他會對自己更沒有信心,更加沮喪,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越來越差越來差,直到他徹底放棄努力。

而抱有積極自尊的,也就是高自尊的孩子,則會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認為自己什麼事都能做好,很少焦慮,能更加投入、更加努力地做事,於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好,順利地進入一個成功循環。

這個發展規律,恰好解釋了一個讓很多父母無法理解的現象:

為什麼有的孩子,父母看起來都沒怎麼管,他卻越發展好,既努力又自律,甚至輕輕鬆鬆成為“學霸”,而自家的孩子,明明父母花費了很多心力,對孩子的“管教”也非常嚴格,孩子卻越來越差,也讓父母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沮喪、越來越對孩子的發展沒有信心。

所以,每個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滿意的爸爸媽媽,要問的,其實不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而是“我做了什麼,才讓孩子這樣?”

如果肯到自己身上找原因,那個真正的原因,一定會找到。

找到根源,才能真的幫到孩子。

當我又一次把眼睛移到手機屏幕上時,小小費就像一個充足氣的小皮球,呼地一下躲在窗簾後頭。“我生氣了!”他在窗簾後頭氣鼓鼓地說。我試圖解釋:“媽媽現在要回復一個重要信息,看,手機我不看了。”我把手機擺得遠遠的,他這才探頭探腦地又鑽出來。

最近,小小費快4歲了。我發現他真的好愛生氣。娃爹悄悄跟我說,“十足一個生氣崽”。最可樂的是,他生氣的頻率很高。一下午他能宣言4次“我生氣了。”有一次,爸爸沒有按照他的遊戲規則玩汽車遊戲。他立即“嗖”地衝到另外的屋子,然後扯著大嗓門喊,我——生——氣——了!讓娃爹哭笑不得。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喂,小孩,你怎麼那麼愛生氣?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認為,每個人生下來內在都有一個杯子,這個杯子需要用愛、情感、關注去填滿它。對小嬰兒來說,提供食物、媽媽的懷抱和輕柔的語言,能讓他們感覺到安全感和愛。對稍長一些的孩子來說,情緒的杯子就需要用更復雜、系統的關愛去填滿了。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或者情緒管理不佳,說明內在的杯子空了。父母就要及時地蓄杯,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如果杯子蓄滿了,孩子就會感到放鬆,壞習慣就會自然改正。

如何找到孩子愛生氣的根源?

推薦給大家一張心理學上常用到的圖片—— Anger Iceberg。心理學家認為,你看到的生氣不過是表象,如同漂浮的冰上。而在冰上下,其實隱藏著很多深層次的原因,比如委屈、恐懼、怨恨,等等。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孩子很愛生氣,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像好多父母覺得,孩子脾氣不好或者老人太溺愛讓孩子太驕縱,這是把孩子放到了問題的對立面。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思考,為什麼孩子會生氣、剛才發生了什麼,是否孩子的需求不被滿足,或者他得到不公正的負面評價。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困惑、難過、失望、出乎意料、擔憂、難堪、緊張、焦慮、憤怒

以上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生氣,那麼應該如何幫助他們管理好情緒呢?

接受孩子情緒並引導他“說”出生氣原因

如果把負面情緒比作一個池塘的水,水太多一定要讓它流出來,負責就會出大亂子。孩子若是生氣了,我們要先試著接納他。

昨天,小小費表達自己生氣後。我先進行自我檢討。確實陪他的時間本來就少,還看了手機,讓他感覺到不快。於是我等他從窗簾後鑽出來,輕輕環著他說:“媽媽剛才看手機,沒有好好陪你玩,你感覺到不高興了吧。”他說是。——接納情緒

我說:“那媽媽先道歉。”我接著說,生氣很平常,人都會生氣,媽媽也會生氣。“但是,生氣不利於解決問題。你不告訴別人為什麼生氣,其實媽媽也很困惑,好好的,兒子為什麼不高興了呢?”——引導情緒

要不,你可以跟我說說為什麼生氣嗎?

在美國幼兒園,老師有一種好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一起來學習一下。

引導練習:當_______發生的時候,我感覺_______。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舉例1:當媽媽看手機的時候,我感覺不受重視,被冷落。

➣舉例2:當爸爸不按我的規矩玩小汽車時,我感覺失望、著急。

不同的生氣程度,對策不一樣

在應對孩子生氣的問題上,要需要教會孩子理解什麼是生氣。

美國幼兒園通常是這樣做的,老師會教孩子依據“身體語言”來理解生氣。“孩子,生氣的話,你的身體會有這些感覺。比如:想說什麼說不出來、心砰砰跳、手掌出汗、小腦瓜發暈,忍不住握起小拳頭。”

讓孩子理解什麼是生氣,才會知道如何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生氣管理”。這一招不僅對小朋友管用,對成年人而言同樣很管用。當你知道自己在“開始生氣”後,大腦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我在生氣了,我必須對此有所管理了。

不同的生氣程度,其實對策也不一樣。

➣1、不高興、有點委屈——請你告訴爸爸媽媽,你現在的感覺(用上文提到的“當……我感覺……”的方式)

➣2. 就算跟爸媽傾訴了,感覺仍然不太好—— 父母可以建議他:找點別的事情做,轉化下思維,平復下心情

➣3、不行不行忍不了,還是超級憤怒——找一個地方獨處,自己安靜下。

一個小妙招讓孩子“好好生氣”

知名心理學家盧悅在一篇講述情緒的文章中談到,如果兩個人吵架,其中一人在憤怒的關口,他要學會按下“暫停鍵”,給自己所有的行為一個交代。比如一個成人按了暫停鍵,他會說:

我現在的情緒有點失控,如果我以這種失控的情緒跟你對話,恐怕我們之間只剩傷害了,所以我要稍微靜一靜,等我冷靜下來,我再跟你交流。

成人管理情緒需要按下情緒的暫停,美國幼兒園在教育孩子管理情緒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老師會教孩子學會“Time Out”情緒管理法。

何為“Time Out”?就是暫定時間,給情緒找一個安放的空間。讓自己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處一會,漸漸地消化,釋放那些不愉快。但要提醒父母的是,這裡指的Time Out並不是要懲罰孩子,把孩子關到另外一個小空間裡讓他面壁思過。而是說轉換一個場景,比如帶孩子到另外一個角落。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安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的情緒,並留足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有一本繪本叫《菲菲生氣了》,用到的就是這個辦法。

故事大意是:一個叫菲菲的小女孩因為一點小事和家人吵架,她感覺非常憤怒,就像要爆炸的火山一樣。於是她走到戶外。而在大自然中,和煦的小風安撫她,飛翔的小鳥安慰她。她的心漸漸平靜下來。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Time Out”,只換了一個場景——偉大的大自然撫平了她的憤怒情緒。她感覺自己找到了和家人和解的鑰匙。於是她回到家,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親愛的讀者,當孩子生氣時,你有哪些小妙招?也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

如果覺得好,長按讚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