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出現專業“吏員”?甚至出現“吏”管“官”,源於科舉制度

不拿俸祿的“胥吏”管理著厚祿的進士。

隋朝開始科舉制度,但當時科舉有很多的原因是為了安慰天下的文士,從隋朝開科到宋朝初期通過科舉進士當官的並不多,而到了宋太宗時期,進士瞬間"擴招",而且所有得到進士即可得到任命,導致大量的官員只會"紙上談兵"。

宋朝為何出現專業“吏員”?甚至出現“吏”管“官”,源於科舉制度

宋朝科舉主要考詩賦策論,讓這些文人大談"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可以滔滔不絕,但都是經過"十年寒窗不問天下事"的人,不經世事,對於處理政務和人情世故來說,對於這些"迂腐"的文人來說,簡直就是隔行如隔山了。再者因為宋朝為避免官員在地方任職時間過長,導致關係盤根錯節,容易滋生腐敗等問題,宋朝官員一般任期只有2-3年,而2-3年時間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將整個管轄地方相關人土風情、人情關係全部熟悉,都已是能力很強的人了,更何況大多僅僅就是為了錢去的。所有專業的"吏員"就營運而生。

宋朝為何出現專業“吏員”?甚至出現“吏”管“官”,源於科舉制度

這些胥吏主要都是本地人,或在本地待的時間夠長,非常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情關係,對地方政務更是瞭如指掌,所以這些胥吏就成了這些"迂腐"的文人上任後的得力幫手,很多不願或沒有能力管理的官員,甚至將整個府衙的運作交給了這些胥吏,官員之是象徵性的。有些強勢的胥吏甚至可以管控官員,為所欲為。

宋朝為何出現專業“吏員”?甚至出現“吏”管“官”,源於科舉制度

基於上面實際情況,胥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個地方的治理情況,他們既可以辦好事,為官員得到好的名聲,升官發財;也可以不受掌控,做絕壞事不留把柄,對其無可奈何,任其胡作非為,使得官員身敗名裂。

宋朝為何出現專業“吏員”?甚至出現“吏”管“官”,源於科舉制度

因為為了給予這些文人能快送從一名"小白"成為合格的官員,宋朝也編制了大量的"工作手冊",比如《州縣提綱》提供該地方的"百科全書",《救荒活民書》提供救災措施,《洗冤錄》為官員提供司法參考,等等。但理論運用到實際還是視實際情況而定,所以成效並不大。

宋朝為何出現專業“吏員”?甚至出現“吏”管“官”,源於科舉制度

宋朝的這種"官""吏"體制,其實與美國有很多相像之處,比如美國不論聯邦政府、州政府甚至一個市政府,大量的行政、司法、財政、警察等等都是通過選舉得到了部分負責人,但很多其實都沒有政務管理經驗,所以在美國一個現象就是,不論那些官員如何換來換去,政府運作基本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也導致大量政策失誤。而中國目前的官員體制,就是通過基層層層鍛鍊選拔而來,不論做什麼都有很強的管理經驗,不論出現大的決策性失誤,但關係比較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