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從餘婆婆搬家記看青白江居住環境的變遷

中國青年網成都12月27日電(記者 李崗 實習生 戴婷)改革開放40年來,從平房到樓房再到住宅小區,成都青白江老百姓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蝸居”到“安居”,從“安居”到“宜居”,幸福感大大提升。

 蝸居 分配住房

從70年代的筒子樓,80年代的單元房,90年代的商品房,再到如今的改善型住房,今年67歲的餘淑容見證了青白江的住房的變化。餘婆婆說:“幾十年,房子的變化太大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餘淑容的丈夫是國企的工人,因此分配到了住房。“我們家大約十平方米,廚房和廁所是公用的。”餘淑容回憶到,筒子樓面積狹小,十分擁擠,在廚房裡做飯時鍋碗瓢盆都在齊奏“交響曲”。那個時候,每家都是木頭門,刷著不同顏色的門漆。

到了80年代中後期,效益好的企業開始修建單元樓。小套房裡有了廚房和衛生間。按職工資歷分配,餘淑容一家也搬進了單元樓,一住就是10多年。

安居 袋子錢買房

90年代,國家住房制度改革破冰,讓城鎮住房發生了根本性改變。90年代初,成都青白江區也出現了第一批商品房——怡湖小區。當時41歲的餘淑容,就是青白江區第一批商品房購房者之一。

餘淑容回憶,當時房子售價每平方米500多元,“還是相當貴了!”但她認為,分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分配一旦取消,房子就變成商品,價格肯定會上漲的,因此一狠心就下手買了。“當時不流行刷卡,也沒有住房公積金,都是現金全款,裝了滿滿一手提袋,那種沉甸甸的感覺,到現在都還清晰地記得。”雖然心疼,但住房條件確實得到了極大改善。餘婆婆在提起她這第一套商品房時,自豪的說:“我可是引領了時代潮流的。”

「改革開放40週年」從餘婆婆搬家記看青白江居住環境的變遷


宜居城市青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宜居 美好生活來臨

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追求的不斷提高,如今,房子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空間,更是一種生活品質的象徵。2016年,餘淑容將目光轉向了新樓盤,在靠近鳳凰湖的地方買下這套大戶型。

幾十年的時間裡,餘淑容一家雖幾經移居,房子換了又換、傢俱不斷更新,但“幸福”這一家的內核卻始終沒變。“日子越來越有奔頭。”餘淑容說,寬敞的住房不僅是家人生活的空間,也是孩子玩耍遊樂的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