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从余婆婆搬家记看青白江居住环境的变迁

中国青年网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 李岗 实习生 戴婷)改革开放40年来,从平房到楼房再到住宅小区,成都青白江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蜗居”到“安居”,从“安居”到“宜居”,幸福感大大提升。

 蜗居 分配住房

从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房,90年代的商品房,再到如今的改善型住房,今年67岁的余淑容见证了青白江的住房的变化。余婆婆说:“几十年,房子的变化太大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余淑容的丈夫是国企的工人,因此分配到了住房。“我们家大约十平方米,厨房和厕所是公用的。”余淑容回忆到,筒子楼面积狭小,十分拥挤,在厨房里做饭时锅碗瓢盆都在齐奏“交响曲”。那个时候,每家都是木头门,刷着不同颜色的门漆。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效益好的企业开始修建单元楼。小套房里有了厨房和卫生间。按职工资历分配,余淑容一家也搬进了单元楼,一住就是10多年。

安居 袋子钱买房

90年代,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破冰,让城镇住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90年代初,成都青白江区也出现了第一批商品房——怡湖小区。当时41岁的余淑容,就是青白江区第一批商品房购房者之一。

余淑容回忆,当时房子售价每平方米500多元,“还是相当贵了!”但她认为,分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分配一旦取消,房子就变成商品,价格肯定会上涨的,因此一狠心就下手买了。“当时不流行刷卡,也没有住房公积金,都是现金全款,装了满满一手提袋,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虽然心疼,但住房条件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余婆婆在提起她这第一套商品房时,自豪的说:“我可是引领了时代潮流的。”

「改革开放40周年」从余婆婆搬家记看青白江居住环境的变迁


宜居城市青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宜居 美好生活来临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如今,房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2016年,余淑容将目光转向了新楼盘,在靠近凤凰湖的地方买下这套大户型。

几十年的时间里,余淑容一家虽几经移居,房子换了又换、家具不断更新,但“幸福”这一家的内核却始终没变。“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余淑容说,宽敞的住房不仅是家人生活的空间,也是孩子玩耍游乐的场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