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訪丨“薪火相傳” 中國畫學傳習錄之章培筠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編者按:今年10月,【書藝傳家——劉江捐贈書法篆刻作品展暨劉江、章培筠、劉丹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這次展覽是劉江、章培筠、劉丹三位老師第一次共同展出作品,也是章培筠先生最大型的一次展覽活動,章先生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了工筆花鳥畫代表作兩幅。11月29日,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劉海勇教授及研究生採訪了章培筠先生的治學、任教、從藝之路,其儒雅作品之大美、教書育人之大愛使學子們深受啟迪,特此整理,以勵後學。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薪火相傳: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名師談藝系列暨國書院碩博生第二課堂 ” 總第二期 中國畫學傳習錄之章培筠主辦部門: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項目學術顧問:尉曉榕、沈浩、傅巧玲項目負責人:劉海勇項目委員會委員:尉曉榕、沈浩、傅巧玲、韓璐、沈樂平、張谷旻、張捷、劉海勇、花俊、盛天曄、陳磊、盧勇、戴家妙、張愛國、何俏娜、楊蕾、周紅葉、王嘉馨本期助教:王迪、朱翰石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書藝傳家展覽開幕式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書藝傳家展覽現場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劉海勇主持採訪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師生觀摩章培筠先生從學時期臨摹作品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章培筠老師翻閱畫冊研習

劉海勇:章老師好!請您給我們談談當年在中國美術學院讀書時的一些情況?章培筠:你們是在1990年以後到美院讀書的,那個時候已經比較正規了,我們求學的那個年代運動比較多,整風運動後諸樂三先生調到教務處工作,那個時候對老先生不太重視。在1961年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的發言中,潘天壽先生提出了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科學習的意見,得到採納。第二年,文化部在杭州又一次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潘天壽先生進一步提出要設立書法篆刻專業,同樣得到採納。後來學院正式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進入正軌的教學模式。潘天壽先生在做院長期間十分重視傳統,國畫系在1961年舉行拜師儀式,由年輕教員拜年長老師為師,既當學生,又作為老師助教,這種方式在當時各大美術院校中絕無僅有。葉尚青拜潘天壽先生為師,朱穎人拜吳茀之先生為師,孔仲起拜顧坤伯先生為師,姚耕耘拜陸儼少先生為師,劉江拜諸樂三先生為師。方增先先生去上海跟王個簃先生學習,都是學習傳統。現在的條件好多了,像潘先生那一輩人學習傳統從《芥子園畫譜》開始,當然再後來他也有許多老師,像弘一法師等都曾教過潘先生,潘先生一直都是提倡傳統的。後來分科了,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篆刻。我是1961年畢業的,當時留在了工藝系任教。在工藝系我受鄧白先生的影響較多,鄧白先生還作過比較系統的工筆花鳥畫講座,他對陶瓷等工藝美術方面比較專長,他的繪畫風格和陳之佛先生這一路比較接近。鄧先生的構圖能力很強,他很多大幅作品都留在了他的家鄉東莞。我當時在工藝系,工藝系分陶瓷、裝潢和染織。我是在陶瓷專業的,記得有一屆同學畢業時,鄧先生給每一位同學畫一幅畫。他畫工筆畫,禽鳥花卉不用草稿都是直接勾勒設色,很厲害。後來因為國畫系分科,工筆畫老師較少,我又調到了國畫系。國畫系工筆花鳥曾請李長白先生來上過課的,後來請陸抑非先生過來。陸抑非先生的繪畫風格是華新羅、惲南田這一路。當時系裡派我去上海跟隨陳佩秋先生學習工筆花鳥,潘天壽先生一次去上海與陳佩秋先生交代,讓我跟她學習工筆花鳥畫。陳佩秋先生是國立藝專畢業的,她畢業的比較早。陳佩秋先生因為跟謝稚柳先生一起,收藏很多,看的東西比較多,眼界很高。現在想想,沒有美院和陳佩秋先生,就沒有現在的我,是母校和陳佩秋先生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很感恩。傳統是博大精深的,每個人對傳統的理解和對傳統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而我最終選擇了工筆花鳥來詮釋我所理解的傳統。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章培筠、陳兆復、杜曼華、戈寶棟、(汪謹)、周作民--六十年代初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章培筠、戈寶棟、陳兆復、潘天壽、杜曼華、吳茀之、 (汪瑾)、李嵩、周作民--六十年代在南山路浙江美院合影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五一全系在西山公園遊湖--六十年代

劉海勇:1961年之前您在中國美術學院讀本科期間,還記得當時班裡有哪些同學嗎?章培筠:我是1956年進美院讀本科的,當時本科還是五年制。國畫系還沒有分科,國畫系叫彩墨畫系,當時彩墨畫系和版畫系在同一個教室畫素描色彩。由於合繫上課,學生人數還是比較多的,有十幾個人。王德惠是我們班長,張品操,安徽畫山水的郭公達,湖南的張松茂,新疆的吳奇峰。當時畢業分配,班裡同學被分到全國各地,班裡的王德惠被分配到內蒙古,吳奇峰分配到了新疆…

劉海勇:在五年的本科期間,有哪些老先生給您上過課?章培筠:我當時讀書的時候,美院還在外西湖,就是現在孤山西泠書畫院對面,後來才搬到南山路。那時美院還不叫中國美術學院,叫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最早的是吳茀之先生帶我們寫生。潘天壽先生給我們上共同課,教畫論、書法。在書法課上,潘先生很認真的批改我們的作業,每張作品都會用筆圈點。在花鳥畫上,潘先生重點給我們講很多關於構圖的問題,當時我都有筆記。後來朱穎人、葉尚青都有把潘先生當時講課的內容和筆記整理出版。1961年後,諸樂三等老先生也都陸續回到了國畫系。陸抑非先生來的晚一些,他畫的比較工一點,潘天壽先生很重視。後來潘先生把陸維釗先生請過來教我們文學,還到上海把陸儼少先生請過來教山水,我們受這些老先生的影響很深。陸儼少先生提出“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吳茀之先生把菊花搬到教室裡寫生,他直接用白描勾勒,畫法粗放。後來畫動物寫生,我們當時有南山公社,他去借來的羊、兔子等到教室裡來畫。後來我在上海跟陳佩秋先生學習期間,她帶我去動物園和植物園寫生,她讓我去自然博物館畫鳥,所以就寫生而言,當時除了吳茀之先生和陳佩秋先生上課的一些學習,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出去寫生和蒐集素材,訓練的時間也很多。那個時候每年都有下鄉下廠,老先生不能帶學生,顧坤伯先生帶我們到保俶山棲霞嶺一帶寫生,所以當時山水也在學習。
劉海勇: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教學大綱是以1956年潘天壽等老先生們擬定的大綱為核心基礎。在九十年代初做過一些調整,但是核心內容還是強調傳統出新,通過臨習與研究古代優秀作品,再通過寫生進行內化,並結合個人心得、個性進行創作。您當時在彩墨畫系學習的時候,臨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章培筠:那個時候條件好,教室外的走廊裡掛的都是老先生和系裡老師的作品。當時的畫都拿到教室裡來面對面的臨摹。1990年發生作品失竊,所以後面系裡就採取了相對的保護措施。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西湖邊同班同學合影--七十年代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章培筠與其同學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1976年南京大橋前一家三口合影

劉海勇:關於這批系藏古代書畫作為的臨摹作品,據說是當年潘天壽、諸樂三等先生到全國各地買回來作為臨摹教材,學院後來統一分成了甲級、乙級、丙級,分不同的等級分別用作不同的學習,您是如何看待這些臨摹作品的?章培筠:是的,這些作品中有些或許不是真跡,但是畫得很好也是有學習價值的。比如有一張陳老蓮的荷花,雖然不是真跡,但是老先生們認為可以參考學習也收來作為臨摹的作品。還有一張惲南田的菊花,品相很好,也代表了惲南田沒骨的典型風格,所以是可以拿來臨摹學習的。正如宋徽宗趙佶,他的作品有很多,畫的內容涉獵廣泛,但很多也不一定就是真跡。由於很多畫得好的古畫確實能代表當時的繪畫風貌和特點,是完全可以拿來作臨本的。我們是不論畫的真假,只論畫的好壞。劉海勇:您在1961年畢業後就留校了,先是留在工藝系,後來回到國畫系,後來又去了工藝系。但是一直是在美院從事教學的,當時您教學的主要課程是什麼?

章培筠:當時主要也是寫生和白描,然後是臨摹宋畫。最後就是畫一張創作。現在條件好了,還有二玄社的臨本。劉海勇:當時您留校後,跟您同期的花鳥教研室還有哪些老師?章培筠:陸抑非先生家住在上海復興公園附近,我會在假期的時候去上海找陸先生借一些臨本來臨摹。後來陸抑非先生搬到了杭州就方便了很多。劉海勇:1956年潘天壽先生組織拜師的時候陸抑非先生有來嗎?他後來有沒有助教?章培筠:沒有,1956年陸抑非先生還沒有來杭州。他後來來到美院沒有助教,直接招研究生了。馬其寬、徐家昌、閔學林、何水法、張偉民都是他的研究生。劉海勇:您還記得您從1961年到退休前教過的學生有哪些嗎?章培筠:早一點的時候教過徐家昌,到後期盧勇、韓璐、張赤都教過。張偉民當時比較喜歡畫畫,在外面寫生的時候有時候會碰到,他會請教一些問題,但不算是正式教過的學生。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2003年家中劉江老師觀章培筠先生作畫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章培筠先生與潘公凱、劉江、唐勇力合影

劉海勇:美院國畫系現在的白描課徒稿教材現在主要有兩套臨本,一套是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陸抑非先生課徒稿,還有一套是您新出版的一套白描臨本。您在國畫系和工藝系從教了這麼多年,您對花鳥畫教學的經驗和體會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章培筠:這套臨本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用,劉國輝先生當時是系主任,他問我這套臨本可不可以給系裡,後來我就給了系裡。當時葉尚青帶我們寫生大都是去花圃,有幾次直接住在花圃裡。那時候去花圃和植物園都是走路去,同學們寫生都是分散在各處,老師看畫都要各處去找學生。陸抑非先生的白描稿我也臨過的。陸抑非、陳佩秋這些老先生都是很能畫的,邊講邊畫,他們已經把繪畫當做了生活的一部分。謝稚柳先生對繪畫要求很高,他說畫畫跟唱戲一樣,唱戲開口能唱,畫畫也要提筆能畫。有一次,謝先生在畫一張桃花,隨手就畫,不用打草稿,他也要求我們畫畫不打草稿,這種要求是比較高的。謝先生對繪畫對象的駕馭能力很高,胸有成竹,隨意生髮。劉海勇:現在我們大學一年級宋人花鳥小品的臨摹課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先白描成稿,後打底賦色。陸抑非或陳佩秋先生曾教過的宋畫臨摹方法,可以跟我們談談嗎?章培筠:每個人對宋畫臨摹的理解不同,有些人是臨宋畫的一些精神。我是比較忠實原作的,真正從原作學到一些東西。古畫是由於年代久遠造成的,應該不是做舊故意為之。我們在看這些作品時還是主要重視其中的技法、用筆和上色。謝先生工筆畫很細緻精到,畫一朵梅花的小花托勾染上色好,都要幾遍。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細心才能做到。現在的顏料很多,有時候不必拘泥於國畫材料一種,許多其他的顏料也可以嘗試。臨摹宋畫這條路還是正確的。
採訪手記: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的資深教授是作為後學的我們與先輩們的紐帶,我們試圖追溯那個時代的求學研習與任教從藝的種種經歷,以窺探先生們的學養與人格氣息,從而滋養著我們的身心。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面對老先生們從教為藝的孜孜不倦時,面對把傳統中國畫的學脈不斷傳承與發展下去的使命時,深感責任重大。潘天壽先生在《論畫殘稿》中說“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我們如今能做的首先就是努力提高自己,見賢思齊,砥礪前行。 “薪火相傳”還在繼續…… ——王迪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章培筠,女,1937年生,浙江寧波鄞縣人。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擅工筆花鳥畫,作品曾獲全國七屆美展銅獎、首屆“齊白石獎”。章先生其筆下花鳥樸素、單純、簡練、概括。通過線條的組織、用色的變化等方面,追求勢的動向轉折,氣的承接連貫,使形象具有生命力,使畫面富有蓬勃靈動的生機與節奏韻律。章培筠先生在浙江美術學院求學期間,得潘天壽、鄧白、陸抑非等先生的指導,後由院長潘天壽先生親自委託畫壇名宿謝稚柳、陳佩秋夫婦培養,親傳工筆花鳥畫,得窺中國傳統花鳥畫之堂奧,筆風清健,韻高格雅。並創作了許多代表性的佳作,影響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界的一批後起之秀,為中國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做出承前啟後的貢獻。

章培筠先生作品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訪談稿整理 |朱翰石、王迪 編輯 |劉楊 審核 |劉海勇 丁劍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