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 讀《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之二

文|徐淑紅

《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是給普通人寫的思維訓練手冊,按照“概念分析、思維轉變、簡單推理、複雜推理”四個部分四大步驟,由淺入深,向我們講述了思維訓練的方法步驟。

首先我們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要主動思考,並且要了解思維的相關知識,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

邏輯思維主要由概念、判斷和推理構成,其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包換內涵與外延,內涵就是指事物的本質含義,外延則是指範圍對象。

公孫龍關於“白馬非馬”的兩個推斷,就是分別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上來說的,但二者都出現了錯誤。

從內涵來說,“馬”並非只是一種形狀,作為個體的馬有形狀也有顏色;從外延上來說,“馬”包括黃馬黑馬,也包括白馬。

知識圓圈的推斷也是錯在概念上。大圓接觸的未知部分確實是更多,但一個人有無知識是針對已經擁有的知識來說的,大圓擁有的知識多,表明這個人知識淵博,而並非更無知。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為什麼只是自然數一部分的偶數會和自然數一樣多?我們可以做出推理,因為每個自然數都可以找到一個偶數與之對應。

我們也可以從“無窮”的概念和特性入手,無窮只有一個,無窮多的偶數和無窮多的自然數一樣多。

本書雖然側重講述了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能力,但孟老師強調這只是思維能力的一部分,書中也同時講述了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及日常思維。

通常來說,理性思維能幫我們更清晰地把握事物本質,但也並非總是如此。

比如說電池,對一個從沒見過電池的人來講,你可以從電的概念講起,這是理性思維。

也可以直接拿出一個電池來,這就是感性思維,顯然後者能更容易讓對方理解,這裡感性思維就勝過理性思維。

還有一種更強大的感性思維或者說形象思維方法,就是類比思維。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語言修辭手法中的“打比方”和“通感”等,實際上都運用了類比思維,現在我們經常提到的故事思維其實也用到了類比思維。

中國的孔子,孟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等哲學家,都很喜歡運用這種思維。

書中有個例子,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讓柏拉圖到讓他到一片麥田裡,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只能摘一次,而且只能向前不能回頭。

結果柏拉圖空手而歸,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在路上即使看到大而黃的麥穗,總想著後面還會有更好的,一直走到最後才發現,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已經被他錯過了。

柏拉圖又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讓他去樹林裡,砍一棵最大最茂盛的樹,同樣只能砍一次,不能回頭。

結果柏拉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原來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走到半路時還兩手空空,看到一棵覺得不太差的樹就砍下來了,免得錯過。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書中還提到了日常思維,孟老師說這其實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我們對它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它不同於完全的理性思維也不同於完全的感性思維,而是融理性思維,感性思維於一體的,調和了各類思維形式的一種深層思維結構。

比如科學讓我們認識到其實在宇宙中,人類是極其渺小的,但是並不妨礙我們珍視生命;

科學告訴我們,太陽不過是一棵恆星,月亮只是地球的衛星而已,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太陽和月光的讚美。

其次,我們要注意避免思維誤區,警惕思維陷阱。

瞭解了思維的相關知識和規律,可以幫我們避免因為不合邏輯而出現思維錯誤,比如避免概念不清或在判斷、推理上出現問題,以使我們的思維不出現邏輯錯誤。

除此之外,有些思維誤區也需要注意防範。

一個常見的思維誤區就是隱性思維。

上文提到的“髒臉的疑惑”問題,它的答案是臉乾淨的人會去洗臉,因為他看到另個人臉上不乾淨,就認為自己臉上也不乾淨。

這裡其實包含了一個隱性條件,也就是他們都沒有鏡子,無法看到自己的臉,而只能看到對方的臉。

很多腦袋急轉彎的問題大多都是針對人們相當然的隱性思維,應對辦法就是面對一個問題時不要想當然,儘可能找出可能隱藏的因素,從而避免思維出現錯誤。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思維的惰性,包括懶於思考,不主動思考,也包括思維上過於僵化和片面,導致因循守舊。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如牛頓的時空觀符合我們日常的感知,但在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時空彎曲現象變得明顯,對此牛頓定律無法解釋,要用愛因斯坦相對論才能解釋。

又比如一般來講商品價格上漲會導致需求量下降,但愛爾蘭曾經發生過一件怪事。

1845年當地因災荒土豆價格飛漲,土豆的需求量卻不降反升。

這讓當時的經濟學家們很是困惑,英國經濟學家吉芬對此進行研究做出瞭解釋,將此類需求量與價格同向變動的特殊商品稱為吉芬商品。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西方人酷愛吃土豆,幾乎成為主食,相當於我們的米麵之類,如果這些物品上漲,我們會因此減少需求量嗎?

當原有的觀念遇到新情況行不通或出現問題時,就需要我們勇於突破原有思維。

我們固有的思維 方式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思維陷阱,使我們的思維變得僵化,我們熟知的“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等就是思維僵化的生動案例。

因此在學習各種思維方法時,既要強化訓練,又要注意保持開放心態,特別是要用批判思維來調整。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簡單地質疑,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用一種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問題和思維本身。

比如“特修斯之船”問題,書中給出了5種不同的理解。

甲認為還是原來的船,雖然零件更換了,但沒有改變結構;乙認為只要修了,這船就不是原來的船,原來的船是獨一無二的;

丙則認為換掉一半材料時,這船就不是原來的船了;丁覺得把最後一塊木板換掉時,它才不是原來的船;

戊不管它還是不是原來的船,我們都認為它是特修斯之船,因為這只是大家給這船的稱呼。

並不需要追究哪個是正確答案,不要用所謂標準答案來束縛我們的思維。


思維訓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



這五種答案體現了對“船”這個概念和事物理解的五個角度,而且可以引伸出對其他事物改變的5種觀念,甚至可以引到新舊事物,新時代舊時代的更替上面。

這對於我們提升思維能力,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事物很有幫助。

只要我們主動思考,瞭解有關思維的知識,有意識地訓練思維,同時警惕思維陷阱,就能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最後問大家兩個有趣的問題,也是書裡面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第一個問題:一個人被強盜抓住了,強盜對他說,你猜我們會怎麼對你,如果你說對了,我就放你走,這個人很聰明,說了一句話,強盜開始大笑,要殺他,後來聽此人解釋一番,卻不得不放他走,請問這個人說了什麼話?他是怎麼解釋的?


第二個問題:我坐在桌子上,桌子是個名詞,所以我坐在名詞上。請問這個推理正確嗎?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