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因素(如抑鬱症,神經衰弱,焦慮症)會引起諸多軀體症狀?

宋怡婷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發現,我們的心理與情緒是會通過身體“症狀”表現出來。

比如,有研究發現,長時間受抑鬱情緒的困擾會導致人體內染色體端粒的脫落,加速細胞的老化,從而使人過早地衰老。研究還發現在抑鬱測試中得分更高的人,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更高,腰圍也更粗,並且在20年間這兩個數值的增長速度也更快,可以說,長期受抑鬱情緒困擾會影響一個人的體重和身材。

那為什麼抑鬱,焦慮等這些心理因素會通過軀體症狀表達出來呢?

1. 身心共享著一套生物化學機制

我們的大腦、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生理系統都與我們的情緒反應共用著一套相同的的生物化學機制。我們的生理系統和情緒系統之間藉由一系列神經遞質相互交流。比如多巴胺不僅影響著腎臟的排毒,淋巴免疫細胞的活躍,同時也傳遞快樂、興奮等感受,所以影響抑鬱,焦慮這類情緒的生物遞質同樣會引起我們生理系統的反應,從而導致身體症狀的出現。


圖自Unsplash

2. 沒有被意識到或者難以表達的心理活動,會通過身體會表達出來。

比如,在一個我們應該感到憤怒的時候,出於種種原因我們無法以“憤怒”去表達,這些原因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曾不允許我憤怒,也可能是他們從不關心我們是否憤怒,於是我們便會用“頭痛”、“渾身無力”等身體的症狀去確認自己內心的感受。

這種“由身體表達心理”往往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並且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一旦形成這樣的模式,往往這種情感就不會被我們所認識了,當我們遇到這種感受的時候,就會通過身體的症狀表現出來。

但是要明白一點,無法感受或認識到情緒,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長時間以身體的症狀來表達心理情緒,也可能給人的身體帶來損耗,這類人往往不能意識到情緒的存在,也無法處理和思考這些情緒,以致於會飽受一些慢性、長年的病痛的折磨。

3. 身體症狀往往會成為情緒的“出口”,幫助緩解心理壓力

有些時候,

身體上的病痛是幫助人們應對一些場景以舒緩心理和情緒壓力的手段。

有的人會將病痛當作一種自我懲罰,試圖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失去親人的人,會在親人離世不久便患病,甚至久治不愈的原因;另一方面,他們可能將病痛與所失去的對象聯繫起來。當這種病是為他而生的,那麼“保留”這種病痛,也就彷彿在某種程度上將這個人留在了自己身邊(體內)。

當我們的情緒不足以完全的表達出抑鬱、焦慮這類情感,身體的症狀也會成為我們表達的出口。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從心理學上來解釋,患者常把潛意識中解決不了的內心衝突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焦慮障礙的軀體症狀主要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主要是因為焦慮反應往往是人在受到威脅時產生的緊張,害怕等情緒,伴警覺性增高,進而使自主神經過度覺醒而產生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眩暈,肌肉緊張,顫抖,出汗,噁心,腹瀉和過度的驚跳反射等。抑鬱症的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主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比較常見。

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至3個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症的診斷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表現為體重增加,食慾增強。抑鬱症的軀體不適主訴可能與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狀況等有關,主訴較多的患者,其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度即經濟狀況均較低。有的抑鬱症患者其抑鬱症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而使用抗抑鬱藥物治療有效,有人稱之為“隱匿性抑鬱症”。這類患者長期在綜合各科就診。該建議來自好心情平臺的伊春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白雲霞大夫回覆的,白雲霞大夫擅長治療抑鬱症、焦慮症、親子關係、家庭關係、恐懼症等疾病的診斷,可以通過好心情app進行諮詢。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臺


你好,我是暖心理諮詢師董婭婷。我想你提的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情緒困擾為什麼會引起諸多的軀體症狀;第二個是心理問題是不是純生理的,還是說伴有心理因素。

首先我想分享一個健康概念,即身心靈三位一體相統合的才能真正保持健康。具體來說,

1)身,是指我們的身體健康,包括我們的各個身體部分的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皮膚,肌肉,血壓,心跳等等,這些指標是我們一般在醫院體檢的時候可以測量的,也可以通過自己平時對身體的感知能夠注意到。

2)心,是指人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個人的情緒認知行為。大部分大家提到的心理問題都屬於這個範圍,比如抑鬱症,是以長期的程度較高的抑鬱情緒為典型特徵的,焦慮症也是以較為強烈的焦慮情緒為典型特徵的,而兒童多動症則是以過度活躍的行為狀態或者注意力缺失為典型特徵的,而強迫症則是以強迫性的行為,或者無意義的反覆性的想法為特徵的。

3)靈,是指一個人的價值觀,信仰,能夠統合一個人人生意義的更高層面的東西,比如宗教信仰,比如享樂為先,比如以對他人有所貢獻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等等。

為什麼情緒困擾一般會引起諸多的身體症狀

以抑鬱症為例:人在抑鬱狀態的時候,是會感覺到情緒低落,抑鬱悲觀,感到很壓抑,甚至出現想要輕生的念頭,食慾下降,想要與人隔離,失眠或者嗜睡,反應較為遲鈍。這些會是一些情緒,想法,情緒。那麼這些情緒,想法,行為會帶我們去到哪裡呢,食慾下降,與人隔離,嗜睡或者失眠,這些都會讓我們的生活處在不規律的狀況中,首先吃飯,飲食都會出現一定的狀況,那麼勢必會影響到身體,所以抑鬱症的人往往會出現消化系統出問題,也會出現頭痛,嘔吐,心慌,胸悶,注意力減退,記憶力下降等。心理的這些情緒,想法,行為,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會怎麼去對待日常的生活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這些應對之策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身體。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有一些壓抑感的時候,在作出適當的調節,保持自己的規律生活,和人正常的交往,加強體育鍛煉,那麼對抑鬱情緒會是一個很好的調節,身體出問題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一旦身體都開始有一定的問題了,說明情緒更為強烈,且維持時間較長,想法歪曲負性想法越來越多地侵襲,這樣會讓原本一個小小的“抑鬱情緒”有了更多的生理基礎,那麼應對起來也會更加不容易,更需要假以時日。

心理問題是不是都伴有生理因素,還是說是純生理的。

其實心理問題也是一個連續譜的概念,抑鬱情緒我們都會有,但是抑鬱情緒原來越強烈,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超過一個程度,我們才在精神病學上把它定位抑鬱症,而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中,一個人的生理也是會相伴著發生一定的變化的,比如抑鬱時期,一個人的思維會較為遲緩,記憶力會減退,那大腦也會運轉得越來越慢,且人在長期抑鬱狀態下形成的一些負性認知,比如我無能,我不可愛,這個世界很可怕,會像一個大腦自動的反射弧一樣越來越穩固。長此以往,抑鬱症真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神經遞質。心理問題一定會伴隨著相應的生理反應,只是我們一般人都要等到“症”的程度,才發現身體狀況的改變。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董婭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我們的大腦、免疫系統和調節情緒的神經區域上分佈著廣泛的神經遞質,因此情緒可以通過神經遞質的傳遞來發揮影響。

自主神經系統

人體內專門調控有機體各器官和組織的神經系統叫自主神經系統,也叫植物神經系統,它的活動是不能夠隨意控制的。自主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它們共同支配和調節機體內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體的活動和分泌,並參與內分泌調節葡萄糖,脂肪,水和電解質代謝,以及體溫,睡眠和血壓等。當人受到刺激時,自主神經的活動對情緒起到支持和延續的作用,從而提醒個體關注自己的情緒並及時處理。

當個體受到刺激時,生理喚醒水平和器官激活的程度也提高,不過迄今只能對某些情緒發生時的生理變化進行描述,關於不同情緒是否具有生理激活的特化模式的問題,還沒有明確的解釋和驗證。比如焦慮會引起消化道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被抑制;恐懼導致外周血管收縮,面色蒼白,咽、口發乾,皮溫下降,出冷汗等。

免疫系統

研究發現,神經和免疫系統可以交互作用,比如腎上腺在面對壓力時所釋放的皮質類固醇已經證實會減低抗體和淋巴球的數量及威力。同樣一項關於個體心情狀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的研究證明,令人愉悅的生活事件可以帶來較強的免疫反應;而令人不悅的生活事件則會帶來較弱的免疫反應。所以說心理應激會損害人的防禦系統,抑制機體的免疫能力從而影響健康狀況。


鴨梨心理


一、軀體形式本來就是心理的一個外在反應

軀體形式,本來就是心理變化的一個外在反應,比如害怕時我們會發抖,生氣時我們會心跳快,抑鬱時我們會情緒低落,不高興時我們會食慾低下等等等等,軀體形式,是心理在人身上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外在表現,從很多細微的小細節中對人的心理有所表達,如果我們細心的觀察,可能會有很多的發現。

二、為什麼情緒障礙會表現為軀體症狀?

正如第一個問題所描述的那樣,軀體形式本來就是心理的一個外在反應。而且人們在潛意識裡,會把情緒障礙中的情感衝突,以類似於表演性質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高興可以表現為手足舞蹈,而不高興則會表現為情緒低落。正是因為情緒障礙大多數都是負面的,所以,在軀體上的表現,也都是以負面的身體不適為表現形式。

三、怎麼緩解這種軀體症狀?

這樣的軀體症狀,如果僅僅是以器官為軀體疾病為治療靶向,往往治療效果較差。類似於這樣的疾病,需要我們從本質入手,從疾病的原因入手,解決了情緒障礙以後,患者的軀體障礙也會隨之緩解,迎刃而解。

軀體障礙也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高,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很久,所以,需要我們首診醫師掌握更多的這方面的知識,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親,看懂了嗎?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你!


心健康


記得在中學時讀過一篇《范進中舉》的文章,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說的是范進多年考不上,一直被人嘲笑老生員,本來對科考已經感覺無望,沒想到年老了突然中舉,巨大的驚喜下,讓他一下子變成失心瘋了,結果又讓他岳父一記耳光才恢復正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身心是合一的,情緒的反應會帶來軀體症狀。

在中醫學有情志一說,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驚恐傷腎等等。七情六慾,本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也是人體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身心健康。但是,中醫一向講究的是一種平衡,恰如我們常說的“上帝這邊關了一扇門卻在那邊打開一扇窗”是一樣的道理。然而,如果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生理活動的耐受程度,使人體氣機紊亂,陰陽氣血失調,便會成為內生性致病因素,從而使人致病。我們看到的抑鬱、神經衰弱或者焦慮症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情緒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

生活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系統,人體也講究身心靈是一個整體,我們把對外在的感受,通過一根根敏感的神經傳遞到軀體,調節身體的機能,同時軀體也會把內部的種種症狀,通過神經傳導到大腦形成我們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性會看到很多心臟病患者突然遇到什麼激動的事情中風和猝死。也看到很多因為某件事鬱悶生病,甚至到後面可能自殺。記得小時弄堂裡的一個老太太,平素身體很好,一次因為打麻將槓頭開花喜悅過度而死亡。所以,年輕時可能不自知,但是到了一定年紀,在生活中心平氣和情緒穩定的人相對會壽命長一些,而情緒起伏波動較大的人,可能相對而言身體會弱一點。


鵜鶘心理


  提到“心理因素”,大多指帶來負面影響的情緒因素,如恐懼、悲傷、憂愁、絕望、焦慮、厭煩…等一系列壞心情。那麼,為什麼這些心理因素會引起諸多軀體症狀呢?下面咱們談談。

  其實,上述這些壞心情,無一例外是來自個體遭遇到不愉快、不滿意、不稱心事件刺激。這就決定了:負面情緒的本質就是個體面對影響自己舒適、愉悅的刺激傷害的應激反應。而應激反應,無論大小,都會帶來具體的生理響應——正如中醫所講: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驚恐傷腎,通俗地講,這就是心理因素帶來軀體不適的普遍性。

  再則,身體是按照各種生理的法則運轉的,是在各種神經遞質,各種多巴胺、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精心配比相互作用下誕生的。一旦情緒異常、心理因素作梗,就會召來諸多疾病。如擔心、恐懼,壓抑、內疚等負面情緒,會引起神經衰弱,且出現頭痛、失眠等症;失落感、悲傷、情緒低落、退縮、沉默、抑鬱甚至絕望等導致抑鬱症;整天心裡窩火發不出來等會爆發焦慮症。

  總的來講,“心理因素”會引起諸多軀體症狀,而諸多軀體症狀又會導致“心理因素”加重,屬於惡性循環。因此,對於許多身體疾患,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病,亦應重視心理調理,清除不良情緒,保持心神愉悅,只有好的心理狀態,愉悅生活,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一個人的心理社會狀態對免疫系統有直接的影響。例如,應激對內分泌系統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包括眾所周知的搏鬥或飛行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和其他內分泌系統的激活。

由於身體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所做出的反應的性質,諸如壓力之類的內部因素已經牽涉到導致免疫系統缺陷。在慢性應激的情況下,在自主神經系統頻繁激活後,免疫系統的能力會降低。免疫系統被降級以能夠持續發揮作用。

在一項涉及癌症患兒父母和健康兒童父母的大型研究中,結果顯示,慢性心理應激可能減少免疫系統對荷爾蒙分泌物的反應,荷爾蒙分泌物通常被用來對抗炎症反應。

感知的情緒也似乎在免疫系統的有效性中發揮作用。具有積極的態度似乎與免疫系統對抗疾病的能力增強有關。在患者在手術前表現出恐懼的情況下,他們有更長的癒合時間。淋巴細胞的數量和人的樂觀水平有相關性。

壓力的定義可能會混淆。普遍認為的生理反應過程的擁護者;警報階段、阻力階段和耗盡階段,或者也稱為一般適應策略。個體決定壓力所感知的威脅程度。

在外部因素的情況下,社會環境可能發揮巨大作用的免疫功能。如果一個人有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它已經被證明有效地增加了免疫系統的能力。心血管系統也可以對這種類型的社會支持產生積極的反應。有積極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調節血壓,從而減少心臟病或相關疾病的可能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心理因素帶來軀體疾病:大多數疾病的根本罹患原因。

一,所謂”心理因素”,在此當然是指帶來負面影響的負面情緒因素。

它們包括恐懼,悲傷,憂愁,絕望,焦慮,厭煩…等等的系列壞心情。

這些壞心情,無一例外是來自個體遭遇到不愉快、不滿意、不稱心事件刺激。

這就決定了:負面情緒的本質就是個體面對影響自己舒適、愉悅的刺激傷害的應激反應。

二,應激反應,無論大小,都會立刻帶來具體的生理響應

應激,是以大腦藍斑——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髓質分泌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分泌為核心的,帶來一系列生理變化的機體反應。

我們舉出一個例子:當死刑犯被宣佈即將押赴刑場時,他幾乎是癱軟不能自主行動的。內在機理,就是腎上腺素分泌開啟強烈應激,所有血液等身體能力被集中用於大腦等部位,企圖改變困境,獲得逆轉。這個時候,包括胃腸道系統,骨骼肌系統等所有供應被幾乎切斷,胃口食慾沒有了,腿上的力氣也沒有了!

心理就是這麼強大。

更有報道說,被矇住眼睛的囚犯,只是告訴他已經被割破血管、開始流血,他就能逐漸走入死亡。

三,理解到應激反應對於生理活動的直接影響,我們就好理解心理因素帶來軀體不適的普遍性了

如果刺激傷害是不那麼嚴重的,但是在我們心裡又確實形成糾結,好了,一個不那麼嚴重的應激就瀰漫開來——

首先,胃腸道系統開始工作障礙,因為血液供應不足。

其次,某些機體認定在應激中不是重要器官的部位,也開始被減少供血。

第三,對輕微的不良感覺,我們的低落情志開始放大那種不適感。

第四,被放大的不適感,進一步形成應激原,機體開始應激反應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軀體不良就全面顯示出來了。

本來,我們的身體由於各種這樣那樣的侵襲損傷,一定存在薄弱環節,在不良情緒下,這樣的關節就開始首先病變,首先發病。這就形成一個具體病症。

這時我們就去醫院求助了。並被檢查診斷為某種疾病患者。

這樣的疾病,醫生是隻能治療,不知道原因的,所以,往往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醫學界叫這個為”心因性疾病”。

美國統計資料是門診病例的76%與心理因素有關!

四,如何清除不良情緒,保持心神愉悅,是養生的核心任務

不是呼吸新鮮空氣,吃下各種營養,進食各種補品,甚至接受各種按摩等保健操作能夠保證健康,唯一的,心情愉悅就能百病不侵。

二戰中戰地醫生就發現,打了勝仗一方的傷病員,比失敗一方更容易痊癒。

那麼,一個快快樂樂的現代人,當然比不快樂的人更能抵抗傷害,擁有健康。


春雷滾滾2


從精神科的解釋叫心理障礙的軀體化。那麼什麼叫軀體化?產生軀體化的原因又是什麼?如果你不懂、也解釋不清楚等於和病人用一句話來塘塞、搗漿糊。病人要知道的是這些症狀究竟怎麼產生的?可以肯定的是:各種心理障礙:抑鬱、焦慮、恐懼、強迫都和大腦分泌的神經介質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這三種神經介質中各亞型水平過低有關,只要合適因人而異應用抑制這三種神經介質回吸收抑制劑心理障礙基本都能解決,奇怪的是多系統的軀體症狀也隨之緩解消失,大概這是軀體化的出處吧。

大腦解剖結構太複雜、許多部位的功能至今仍末明白。就說分泌神經介質的部位眾說風雲:紋狀體、豆狀核、扣帶回、蘭斑、前額葉皮質、海馬、總之邊緣系統、網狀結構似乎都有些道理,可惜大腦是唯一不能做活體病理檢查的器官,死後神經介質也不能定量、定位、定性了,這就是精神、情緒、情感、性格、人格、行為等至今仍未搞清楚的原因。

至於情緒和軀體症狀之間關係同樣複雜,有一點可以肯定:情緒產生的軀體症狀仍至疾病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產生的:

1.由交感和迷走神經即不受大腦支配確與情緒有關的內臟植物神經調節引起的,如心血管系統人緊張時常會使心跳加速、動脈收縮、血壓升高、小便頻多、交感神經興奮分泌腎上腺素甚至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誘發心絞痛、心梗、血壓升高等。消化系統後者使胃腸道平滑肌收縮、痙攣、失馳緩而產生胃腸道痙攣性疼痛、功能性消化不良FD、腸易激綜合徵IBS、泌尿系統也相似如緊張性多尿或排尿困難,通過腦垂體分泌各種促激素的增加或抑制等產生各種神經內、外分泌功能異常,同時通過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分泌外周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平滑肌收縮甚至痙攣產生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各種功能性軀體症狀。大腦又是通過什麼機制引起外周迷走神經末梢分泌乙酰膽鹼的呢?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的機制呢?

2.目前普遍認為大腦網狀結構和下丘腦等是睡眠中樞,這到可以解釋釋神經介質和失眠早醒的相關解剖結構上的同源性,許多人以為睡眠下好才引起抑鬱情緒,其實是情緒導致睡眠障礙。但抑鬱患者中有5-10%確是睡眠好的怎麼解釋呢?食慾不振佔抑鬱人群中50%,不少人短期內消瘦幾斤到十幾廿斤,還是與同在下丘腦的食慾中樞受抑制有關。

3.大腦分泌三種神經介質的部位通過神經內、外分泌中樞產生軀體症狀,如人在失眠早醒後或緊張時小便非旦次數多量也多,這與垂體後葉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受到抑制有關。通屑熬夜工作甚至打麻將會引起胃酸過多誘發胃、十二指腸潰瘍有關。血糖和情緒也有密切關係,這與胰高血糖素有關。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4.情緒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關係更為複雜,可能也屬於未來醫學的重點。許多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白塞氏病甚至和癌症發病前心理抑鬱、焦慮密切有關。也許講得深了點,供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同道和讀者。

心理因素產生情緒變化同時通過神經內外分泌和交感神經、付交感神經產生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功能性症狀基本明確,但仍有不少有待今天科技發達後進一步深化研究的。中軀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是人類最難攻克做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