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私募基金“比慘”:小公司想存活,大佬忙清盤

“熊了一年,無論大小,(私募的)日子都很難。”從前比誰賺得多,今年比誰回撤少,在滬上一陽光私募董事長眼中,2018年私募基金的日子都不好過,而這種“不好過”,在股票私募基金身上尤甚。

10億-20億規模,平均收益-13.32%;20億-50億規模,平均收益-11.71%;50億-100億規模的平均收益-14.61%;100億以上最為可憐,平均虧損16.27%·····從今年前11個月的平均收益來看,股票私募都沒能逃掉虧損,且幅度大大超過了行業虧損9.64%的平均水平。

弱市之下無英雄,從學術派黃明轉型量化投資,到昔日明星羅偉廣“炒股爆倉”,再到千合資本的產品清盤風波·····私募大佬們今年風光不再。相比之下,中小私募要直接面臨的則是生存難題。一中小私募的投資總監對記者表示,雖然今年回撤只有幾個點,也算跑贏了大盤,但不賺錢令客戶不滿,將來小私募的發行募集會越來越難。

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到1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規模2.26萬億元,同比減少了200億,首次出現負增長。受訪人士多認為,規模縮水,監管趨嚴,私募的賺錢效應減弱,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被動助推了私募行業的洗牌,小私募減少,大私募的研究和擇股能力也面臨著挑戰。

股票策略私募“比慘”

今年前11個月,滬深300累計下跌21.29%,A股低迷私募過冬,整個私募行業平均虧損達到9.64個百分點。

私募排排網以股票策略、固定收益、管理期貨、宏觀策略、相對價值、事件驅動、複合策略、組合基金這八大策略統計,其中僅有3個策略錄入正收益。

矮個子中找高個,管理期貨前十一個月平均收益率5.72個百分點,領跑各大策略。接下來則是固定收益和相對價值,分別錄得1.74%和1.38%的收益。

負收益榜單中,事件驅動和股票策略下跌最慘,前十一個月平均收益率分別為-17.87%和-14.26%,也是兩類虧損超過10個點的策略分類。除此之外,複合策略、組合基金、宏觀策略也同樣錄得平均5%左右的負收益。

格上理財做了進一步的統計,以北上廣深策略管理規模在50億以上;或管理規模30億以上且機構成立滿5年的私募為樣本,竟未有一家今年以來獲得正收益。

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其中有12家1-11月的平均虧損在20%以上,不乏知名私募。

成立六年,著名投資人彭旭領銜的鼎薩投資虧損超過30%。去年平均收益超過50%的景林資產,2018年產品平均虧損21.99%。淡水泉投資的平均虧損也超過20%。剩下的老牌私募,如朱雀投資、明達資產、六禾投資等老牌私募平均虧損則在10%-20%。

從規模角度來看平均收益,大小股票型私募一起“比慘”。前11個月,10億-20億規模,平均收益-13.32%;20億-50億規模,平均收益-11.71%;50億-100億規模的平均收益-14.61%;100億以上最為可憐,平均虧損16.27%·····

另一廂管理期貨榜單中,林軍掌管的鴻凱投資、裘慧明領銜的明汯投資1-11月平均收益分別達到32.87%和31.08%。2017年日子難過的量化私募,在2018年也有了更為寬鬆的賺錢效應。相對價值策略(包括套利策略、阿爾法策略)中,進化論資產前11個月平均收益在27%,居於榜首。

大佬也“摔跤”

有人爆倉,有人清盤、有人突然改變策略·····2018年的市場讓私募大佬也同樣頭疼。

今年4月,以黃明為核心人物的睿策投資因改變投資策略而全面清盤,引發爭議。更改策略前,睿策投資管理規模在60億上下,這樣規模的私募突然全面調轉方向,無疑將面臨從頭開始的挑戰。

格上理財研究員王媛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睿策投資的轉變在業內並不普遍,這種轉變代表公司發展策略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2018年私募產品上演了集中清盤,前11個月,清盤產品數量累計已經達到 4764 只。其中,股票策略產品清盤最多,佔比47.45%。在這4764只清盤產品中,提前清盤的佔比高達57%。大勢如此,私募大佬中虧損、清盤在2018年也時有發生。

此前6月12日,金剛玻璃(300093.SZ)曾公告稱,公司股東、新價值投資掌舵人羅偉廣“炒股”爆倉,融資融券賬戶被中信證券強制平倉處理,減持其賬戶中的部分或全部股份。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價值投資旗下正在運營的47只基金,僅有一隻錄得正收益,其餘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12只最新單位淨值跌破0.8元,虧損最大的是股票多頭基金——廣州名投價值一號,今年以來收益-88.24%,單位淨值0.11元。

“市場信心脆弱,大佬的虧損更容易被關注和放大。”上述光私募董事長認為,集體虧損之下,私募過往過度依賴明星人物,而這些明星人物的光環,在弱市中不僅被減弱了,甚至成為負累。

11月22日,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旗下千合資本的產品——鐵寶盈祥雲3號被曝提前清盤,隨後公司澄清清盤系產品結構問題,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公司主動做出調整。

從收益情況來看,千合資本今年也不算樂觀:旗下19只基金今年以來出現負收益。其中,6只產品虧損超過20%。2012年成立的昀灃雖然累計總收益71.43%,今年以來的虧損卻已達36.18%。

基金業協會公開信息顯示,華夏基金原明星基金經理孫建冬創辦的鴻道投資,今年有兩隻產品清盤。除此之外,更多的大佬也在清盤線上下煎熬。葛衛東創立的混沌道然資產也面臨類似情況。混沌道然資產旗下基金產品今年以來全線虧損,15只基金目前有10只單位淨值在1元以下,5只跌破0.7元。

行業洗牌

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2.26萬億元,環比減少151.07億元,降幅為0.66%;同比管理規模減少200億元,首次出現負增長。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的風險性事件也在今年集中暴露出來。6月,阜興系旗下多傢俬募失聯,百億規模產品無法兌付,阜興系後被公安核查涉嫌非法集資。

“阜興事件之後監管更嚴了。以前還可以從券商那兒臨時開口子,給客戶特殊贖回,現在已經完全不行了。”前述中小私募的投資總監對記者這樣透露。

規模縮水,監管趨嚴,經歷了高速發展後,私募今年的賺錢效應持續減弱,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被動助推了私募行業的洗牌。

“我們今年虧得不多,也就幾個點,算是跑贏大盤,但不賺錢客戶終究難開心。”該投資總監認為,對於沒有品牌缺乏IP的小私募來說,管理成本高,客戶黏性較低,還要應對渠道盤剝,而未來募集會更加困難。

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大金主”靠山,或者優秀的基金經理,大浪淘沙中小私募將難以存活。

相較而言,大型私募的研究和擇股能力也面臨著挑戰。

“與去年‘賺錢效應’明顯的行情不同,今年影響整體市場行情的內外因素太多,這種環境對擇股提出更高的要求。”星石投資策略師袁廣平此前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的市場需要機構聚焦基本面,深入到細分行業中,找到估值合理的公司,挖掘結構性機會。

“以後有主動權的仍然是優秀的機構,這些機構可能由於策略容量限制、成立時間較短等客觀因素,規模上在短期內難以大幅擴張,但不代表其實力落後。”王媛媛表示,能存活下來的私募,一方面,是能夠產生持續收益;另一方面,是風險控制得當,不能因市場弱導致自己管理的基金不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