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動向,用戶討論新聞正在變得私密

隨著Facebook上的環境對公開討論越發不友善,許多用戶轉向使用如WhatsApp等更為私密的即時通訊app進行親密對話。用戶對這些國外社交軟件的定位是什麼?用戶的使用行為正在發生哪些新的變化?

(即時通訊app是指藉助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實時通訊的軟件。用戶可通過即時通訊app進行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的傳輸和交流。)

本週媒體實驗君帶來了一份路透新聞研究所和Kantar Media合作的社交媒體研究。其中有很多前瞻的發現,比如用戶討論新聞的渠道正在從公共領域轉到私下的聊天,在假新聞氾濫的信息環境中,用戶正在形成自己的一套辨別假新聞的方法論。

1 聊天群裡,新聞話題討論得火熱

即時通訊app在過去幾年發展迅速、越發流行。即時通訊app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分享、討論和評論新聞。新聞可能是群聊的討論焦點,還能讓興趣相投的人越聊越熱。

本次研究發現,人們在即時通訊app上的聊天群基本可以分為家庭群、朋友群和興趣群。群聊成員數量從三四人到二十多人不等,有的人數甚至更多。

比如說,一位來自美國的女性受訪者在Facebook Messenger上有一個人數眾多的“潮友群”,分享交流時尚建議、健康新聞和八卦。另一位受訪者在WhatsApp上有一個九人家庭群,群裡會討論家鄉新聞和政治新聞。本次調查的四個國家(即美國、英國、德國、巴西)都有類似的興趣群,比如戲劇群、婚禮群和假日策劃群等。

在私密的即時通訊app上,人們對政治話題更加直言不諱,比如某個WhatsApp上的四人群就專門討論特朗普總統的種種表現。

2 從公共領域轉向社交

Facebook上的環境對公開討論越發不友善,一些對話因此移到了更加私密的即時通訊app上。RISJ數字新聞報告的數據顯示,過去四年間WhatsApp在巴西增長迅猛,成為了社交媒體用戶追捧的新聞工具。WhatsApp在其他三個國家也發展迅速,用戶成倍增長。

國外新動向,用戶討論新聞正在變得私密

(各國用戶用WhatsApp討論新聞的比例)

“我用Facebook少了……這些Facebook上的好友對我來說不再重要。我和密友用WhatsApp交流”(男性,20-29歲,德國)

“有時在WhatsApp上我們只發個新聞標題的截圖,然後就開始在群聊裡討論相關主題。新聞內容很長的時候朋友們總說:直接發語音告訴我們新聞講了什麼” (男性,20-29歲,巴西)

所以,Facebook對用戶的新聞價值降低,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通訊軟件獲取新聞、討論新聞。比較這些平臺我們發現了有趣的結論。

“社交網絡有時像我的面具。但在通訊app上和朋友群聊的時候,我能摘下面具做真實的自己” (女性,30-45歲,英國)

“我們在WhatsApp上無話不談,不用擔心冒犯他人” (女性,20-29歲,美國)

“在WhatsApp上,即便你可能不同意朋友的觀點,但朋友間能尊重彼此。大家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有不同意見也能開開玩笑。比起Facebook,在WhatsApp上討論新聞的氣氛要輕鬆多了” (男性,20-29歲,巴西)

通訊app:“基本上和宣傳的一樣:圈子小、封閉、私密” (女性,30-45歲,英國)

即時通訊app有一些勝於Facebook的優點:

  • 個性化受眾——用戶可以依據興趣和價值觀進行一對一或群組交流,而不是默認和各類人交流;
  • 隱私——通信app提供了私密環境,對話不需要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
  • 坦率——私密性的保障讓用戶感覺更自由,更能直抒胸臆;
  • 相關性——私密和精準分享提高了內容的相關性,沒有亂七八糟的推廣;
  • 安全感——更私密的環境減少了誤解和因吵架產生的不快,用戶也不那麼害怕被生人指指點點;
  • 即時性——通訊app更快捷、私密,用戶傾向於用它進行更直接的交流。

即便如此,Facebook仍有其作用。用戶可能在Facebook上看新聞,然後把看到的新聞分享到更私密的WhatsApp上。Facebook是發現新聞的地方,WhatsApp是分享、討論新聞的地方。

3 不同社交App的區別

雖然有共性,但不是所有的通訊app都是一樣的。

在巴西、德國和英國,WhatsApp是最受歡迎的新聞通訊app,而在美國,最流行的是Facebook Messenger。但是,許多受訪者認為Facebook Messenger不夠私密,用起來不方便。Messenger和Facebook關聯緊密,用戶之間的聯繫不需要電話號碼,這就意味著沒有生人信息攔截(而WhatsApp有這種攔截)。除此之外,一些人發現Facebook Messenger還有廣告信息。

許多人都認為WhatsApp更加便捷好用,不過這可能是因為WhatsApp打入市場比較早,有“先手優勢”。所以,在許多方面WhatsApp都比Facebook Messenger領先一步。

當被問及比較幾個社交網站,描述看法和聯想的時候,受訪者給出了豐富的答案:

  • Facebook——多元,反社交,兩極分化,適應,自我中心,社交蝴蝶,無聊大叔,中年危機,乾淨,專業,普通。
  • Twitter——吵,說個不停,寬鬆,混亂,明星,商機。
  • WhatsApp——最好的朋友,可以社交,有意思,讓人聚在一起,直白,坦誠,可信賴,忠誠,分散,靈活,有活力,流行。
  • Facebook Messenger——Facebook的妹妹/弟弟,有依賴感,缺愛,煩人,不如別的好,無聊,如果沒有WhatsApp會考慮。
  • Instagram——魅力,模特,色彩斑斕,炫耀,空虛,開放,跟蹤者。
  • Snapchat——年輕,孩子氣,衝動,做作,假,疏離。

看到了受訪者對這些社交品牌的印象,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不同年齡段的用戶喜歡用不同的通訊app。用Facebook和Twitter能更好地發現新聞,而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更適合評論、分享和討論。不過,這些並非鐵律,平臺也可能被機會主義者利用。

4 識別假新聞,用戶也有自己的方法

即時通訊app相對良性的環境是用戶從Facebook轉向WhatsApp的原因之一。面對漫天的假新聞,用戶們開始逐漸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識別假新聞方法論:

  • 看故事的重要性——是硬新聞還是軟新聞?是否涉及個人利益?
  • 看來源——是否來自知名新聞機構?新聞故事是可靠的朋友分享的嗎?這是最重要的一步。
  • 看評論——看評論體現出的情緒和評論數量。有人評論說這是假新聞嗎?
  • 看錯誤——拼寫和語法錯可能是假新聞的跡象。新聞來源是不是山寨網站?
  • 看故事的可信度——內容是否有牽強的說法?是否有明顯的動機?是不是為了騙點擊量?
  • 交叉檢查故事——看其他的新聞機構,在Google上搜索;靠個人知識和實際經驗判斷。

人們培養出了對網絡新聞真偽的直覺。

“我有個朋友對各類主題都很懂行,我更相信他分享的新聞” (男性,20-29歲,巴西)

“我感覺如果新聞內容很極端,那很有可能是假的。” (男性,20-29歲,美國)

“你收到的一堆信息裡,可能有一半都是假的。你得自己做功課,探尋新聞的真假” (男性,30-45歲,巴西)

“我在Google上搜索看到的新聞標題,然後發現有其他新聞駁斥這個內容。所以有時眼見不一定為實” (女性,20-29歲,巴西)

“你應該至少看三個網站來驗證看到的新聞是不是真的” (男性,20-29歲,巴西)

“Google上搜不到的就是假的” (女性,20-29歲,美國)

是什麼讓網絡上的新聞吸引眼球?什麼能增加新聞可信度?如下圖所示:

國外新動向,用戶討論新聞正在變得私密

(社交平臺上新聞可信度的判斷)

Facebook上新聞的標題和主題最具吸引力,新聞品牌能增加用戶對新聞的信任度。信任度還和分享新聞的朋友有關。新聞的熱度和評論也是衡量新聞可信度的指標。

下面我們來看具體例子。

這是在使用Facebook時,判斷假新聞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國外新動向,用戶討論新聞正在變得私密

WhatsApp上的信任門檻要低一些,因為大家認為WhatsApp更安全,畢竟發消息的都是朋友。

國外新動向,用戶討論新聞正在變得私密

總之,在長期的社交App使用過程中,用戶的媒介素養正在提升,在平臺、政府反擊假新聞的舉措之外,用戶也在主動培養自己識別假新聞的能力。

編譯:劉天睿

國外新動向,用戶討論新聞正在變得私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