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动向,用户讨论新闻正在变得私密

随着Facebook上的环境对公开讨论越发不友善,许多用户转向使用如WhatsApp等更为私密的即时通讯app进行亲密对话。用户对这些国外社交软件的定位是什么?用户的使用行为正在发生哪些新的变化?

(即时通讯app是指借助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实时通讯的软件。用户可通过即时通讯app进行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传输和交流。)

本周媒体实验君带来了一份路透新闻研究所和Kantar Media合作的社交媒体研究。其中有很多前瞻的发现,比如用户讨论新闻的渠道正在从公共领域转到私下的聊天,在假新闻泛滥的信息环境中,用户正在形成自己的一套辨别假新闻的方法论。

1 聊天群里,新闻话题讨论得火热

即时通讯app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越发流行。即时通讯app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分享、讨论和评论新闻。新闻可能是群聊的讨论焦点,还能让兴趣相投的人越聊越热。

本次研究发现,人们在即时通讯app上的聊天群基本可以分为家庭群、朋友群和兴趣群。群聊成员数量从三四人到二十多人不等,有的人数甚至更多。

比如说,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性受访者在Facebook Messenger上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潮友群”,分享交流时尚建议、健康新闻和八卦。另一位受访者在WhatsApp上有一个九人家庭群,群里会讨论家乡新闻和政治新闻。本次调查的四个国家(即美国、英国、德国、巴西)都有类似的兴趣群,比如戏剧群、婚礼群和假日策划群等。

在私密的即时通讯app上,人们对政治话题更加直言不讳,比如某个WhatsApp上的四人群就专门讨论特朗普总统的种种表现。

2 从公共领域转向社交

Facebook上的环境对公开讨论越发不友善,一些对话因此移到了更加私密的即时通讯app上。RISJ数字新闻报告的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间WhatsApp在巴西增长迅猛,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追捧的新闻工具。WhatsApp在其他三个国家也发展迅速,用户成倍增长。

国外新动向,用户讨论新闻正在变得私密

(各国用户用WhatsApp讨论新闻的比例)

“我用Facebook少了……这些Facebook上的好友对我来说不再重要。我和密友用WhatsApp交流”(男性,20-29岁,德国)

“有时在WhatsApp上我们只发个新闻标题的截图,然后就开始在群聊里讨论相关主题。新闻内容很长的时候朋友们总说:直接发语音告诉我们新闻讲了什么” (男性,20-29岁,巴西)

所以,Facebook对用户的新闻价值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通讯软件获取新闻、讨论新闻。比较这些平台我们发现了有趣的结论。

“社交网络有时像我的面具。但在通讯app上和朋友群聊的时候,我能摘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 (女性,30-45岁,英国)

“我们在WhatsApp上无话不谈,不用担心冒犯他人” (女性,20-29岁,美国)

“在WhatsApp上,即便你可能不同意朋友的观点,但朋友间能尊重彼此。大家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也能开开玩笑。比起Facebook,在WhatsApp上讨论新闻的气氛要轻松多了” (男性,20-29岁,巴西)

通讯app:“基本上和宣传的一样:圈子小、封闭、私密” (女性,30-45岁,英国)

即时通讯app有一些胜于Facebook的优点:

  • 个性化受众——用户可以依据兴趣和价值观进行一对一或群组交流,而不是默认和各类人交流;
  • 隐私——通信app提供了私密环境,对话不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
  • 坦率——私密性的保障让用户感觉更自由,更能直抒胸臆;
  • 相关性——私密和精准分享提高了内容的相关性,没有乱七八糟的推广;
  • 安全感——更私密的环境减少了误解和因吵架产生的不快,用户也不那么害怕被生人指指点点;
  • 即时性——通讯app更快捷、私密,用户倾向于用它进行更直接的交流。

即便如此,Facebook仍有其作用。用户可能在Facebook上看新闻,然后把看到的新闻分享到更私密的WhatsApp上。Facebook是发现新闻的地方,WhatsApp是分享、讨论新闻的地方。

3 不同社交App的区别

虽然有共性,但不是所有的通讯app都是一样的。

在巴西、德国和英国,WhatsApp是最受欢迎的新闻通讯app,而在美国,最流行的是Facebook Messenger。但是,许多受访者认为Facebook Messenger不够私密,用起来不方便。Messenger和Facebook关联紧密,用户之间的联系不需要电话号码,这就意味着没有生人信息拦截(而WhatsApp有这种拦截)。除此之外,一些人发现Facebook Messenger还有广告信息。

许多人都认为WhatsApp更加便捷好用,不过这可能是因为WhatsApp打入市场比较早,有“先手优势”。所以,在许多方面WhatsApp都比Facebook Messenger领先一步。

当被问及比较几个社交网站,描述看法和联想的时候,受访者给出了丰富的答案:

  • Facebook——多元,反社交,两极分化,适应,自我中心,社交蝴蝶,无聊大叔,中年危机,干净,专业,普通。
  • Twitter——吵,说个不停,宽松,混乱,明星,商机。
  • WhatsApp——最好的朋友,可以社交,有意思,让人聚在一起,直白,坦诚,可信赖,忠诚,分散,灵活,有活力,流行。
  • Facebook Messenger——Facebook的妹妹/弟弟,有依赖感,缺爱,烦人,不如别的好,无聊,如果没有WhatsApp会考虑。
  • Instagram——魅力,模特,色彩斑斓,炫耀,空虚,开放,跟踪者。
  • Snapchat——年轻,孩子气,冲动,做作,假,疏离。

看到了受访者对这些社交品牌的印象,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喜欢用不同的通讯app。用Facebook和Twitter能更好地发现新闻,而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更适合评论、分享和讨论。不过,这些并非铁律,平台也可能被机会主义者利用。

4 识别假新闻,用户也有自己的方法

即时通讯app相对良性的环境是用户从Facebook转向WhatsApp的原因之一。面对漫天的假新闻,用户们开始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识别假新闻方法论:

  • 看故事的重要性——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是否涉及个人利益?
  • 看来源——是否来自知名新闻机构?新闻故事是可靠的朋友分享的吗?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 看评论——看评论体现出的情绪和评论数量。有人评论说这是假新闻吗?
  • 看错误——拼写和语法错可能是假新闻的迹象。新闻来源是不是山寨网站?
  • 看故事的可信度——内容是否有牵强的说法?是否有明显的动机?是不是为了骗点击量?
  • 交叉检查故事——看其他的新闻机构,在Google上搜索;靠个人知识和实际经验判断。

人们培养出了对网络新闻真伪的直觉。

“我有个朋友对各类主题都很懂行,我更相信他分享的新闻” (男性,20-29岁,巴西)

“我感觉如果新闻内容很极端,那很有可能是假的。” (男性,20-29岁,美国)

“你收到的一堆信息里,可能有一半都是假的。你得自己做功课,探寻新闻的真假” (男性,30-45岁,巴西)

“我在Google上搜索看到的新闻标题,然后发现有其他新闻驳斥这个内容。所以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 (女性,20-29岁,巴西)

“你应该至少看三个网站来验证看到的新闻是不是真的” (男性,20-29岁,巴西)

“Google上搜不到的就是假的” (女性,20-29岁,美国)

是什么让网络上的新闻吸引眼球?什么能增加新闻可信度?如下图所示:

国外新动向,用户讨论新闻正在变得私密

(社交平台上新闻可信度的判断)

Facebook上新闻的标题和主题最具吸引力,新闻品牌能增加用户对新闻的信任度。信任度还和分享新闻的朋友有关。新闻的热度和评论也是衡量新闻可信度的指标。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例子。

这是在使用Facebook时,判断假新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国外新动向,用户讨论新闻正在变得私密

WhatsApp上的信任门槛要低一些,因为大家认为WhatsApp更安全,毕竟发消息的都是朋友。

国外新动向,用户讨论新闻正在变得私密

总之,在长期的社交App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媒介素养正在提升,在平台、政府反击假新闻的举措之外,用户也在主动培养自己识别假新闻的能力。

编译:刘天睿

国外新动向,用户讨论新闻正在变得私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