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武松其人吗?

wqlhai


武松这个人物是不存在的。

在官修史书《宋史》中,只写到“宋江三十六人”,宋江起义实际上只是宋江等三十六个头目的流动战争,其活动范围在今天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一带,下属可能有数百人,但绝对没有《水浒传》数万人割据梁山之多。宋江的这三十六名头目中,除了宋江之外,有记载的只有一个史斌,南宋初年在陕西叛乱,被名将吴玠打败杀死。

到了南宋末年和元代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中,开始出现了三十六人的具体名姓,其中就包括武松这个人物。因为《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都是稗官野史性质,很难说武松这个人物存在。但是在后来的《水浒传》中,武松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民国时期甚至还根据捕风捉影的传说,在杭州搞出了一个武松墓。

也有资料说这个武松另有其人,比如《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都说这个武松是北宋末年杭州府的提辖。但这些地方志资料均系晚出,不能作为武松存在的证据。而且武松在杭州出家去世,本来就是《水浒传》的小说家言。即使《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也没有说武松在杭州任职去世的情况。


林屋公子



历史上确有此人,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武松——原本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后来杭州知府高权见他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



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诬谄罢官。武松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而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称之为“蔡虎”。武松对他恨之入骨,决心要为民除害。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趁候蔡前呼后拥而来之际向其猛刺数刀,结果了蔡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抓获。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将他葬于杭州西泠桥畔,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武松墓被毁于一九六四年,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它不足五十米的苏小小墓亦没逃脱劫难,二十一世纪初武松墓按照片原样被修复。


生生世世是炎黄子孙



历史上实有武松其人!《水浒传》是施耐庵依据北宋末真实存在的宋江起义事件创作的小说。

小说是允许虚构人物、事件、情节的。

因而,《水浒传》中的人物多数是为小说结构、情节需要虚构的,如一百单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要凑足人数。

而史载宋江起义没有那么多战将,活动范围也没有西到陝西、南到长江那么广,仅限于山东南部及河北东南部流动,并没有梁山根据地,没有方腊起义规模大,势力也不强,宋江最后被海州知州张叔掖,以招募的1000多民兵击败而投降。

小说中宋江及朝廷蔡京、高俅等人物真实存在,而史载高俅并非小说中巨坏,原是历史上大文豪苏东坡家僮,苏离京时将其介绍给端王姐夫,而得结识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一路升迁官至太尉,知恩图报,对苏东坡及家人多有关照。

武松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本是一个到处行走的街头武术艺人,被杭州知府高权看中,留用为都头,知府后遭蔡京陷害,武松亦去职。

蔡京之子出任杭州知府,武松为报知府知遇之恩、为民除害,刺杀蔡京之子被捕遇难;杭州民众感其忠烈,敛其尸体葬其西湖边,现仍存立有“宋义士武松墓”墓碑的武松墓为证。


施耐庵为小说渲演声势、哄托气氛,将义士武松移花接木的写进宋江起义队伍中。(估计武松在当时及后来,名气比较大吧)

至于武松连喝大酒十八碗,徒手打死百兽之王的吊睛白额猛虎,为报兄仇而杀嫂、击杀西门庆,醉打“门神”蒋,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则未见史载,难说真假,权当真的吧!


z山海


有。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