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

Nazi12884554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苏联,百废待兴,战争的创伤对她的打击巨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为战争而大大下降,国家经济更是损失惨重。战争结束后怎么开展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是战后苏联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苏联还承担着领导一些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使得其必须做出合适情况的抉择。

重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早在大战之前,苏联就已经是重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方向。因为在30年代之时斯大林就察觉到苏联始终是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势力的包围之中,由于苏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必然会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巨大冲突,因此需要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来为苏联提供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扎实基础。并且事实证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做法是有效的,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把国家的重工业体系建立并做大做强,使得她在与纳粹德国开展战争时可以拥有足够的军事和工业实力与当时比较强大的纳粹德国抗衡,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保住了苏联国家。


战争胜利后,苏联仍然是面临着与战争之前相似的局势。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包围着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壮大了,此时的苏联也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人。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苏联在这一情况下必须快速恢复经济、军事体系以提高自身实力,保证要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鉴于苏联受到战争的巨大打击,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经济和军事体系,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打牢基础。

由此看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优先发展轻工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形势的逼迫所致,是苏联国家领导人对外部的严峻局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之后作出的决定。


另一个重要原因,回观苏联国内,是苏联拥有了非常丰富的重工业建设经验,有重工业建设基础,战后发展重工业,效率高、自主性强、独立建设能力高。苏联在30年代就已经依靠两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在3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苏联对于重工业的发展经验丰富,不逊色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强国,如美、英等,因此发展重工业对于苏联的建设者来说没有过于大的难度,自然也能保证重工业发展的效率不会太低。再加上,苏联在30年代和战争时期看到了重工业发达的优势,使得苏联对重工业的发展情有独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苏联在国家经济建设领域的强项。


从结果上来看,二战后苏联马上就制定了五年计划,大力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体系,使得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为战争的创伤敷好了药膏,短短几年内就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体系。重工业体系的全面恢复,使得轻工业的继续发展拥有了充足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使得集体农庄拥有了大批量的农用机械。同时在对外关系上,苏联的大国地位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快速恢复而有了实际上的话语权,提高了苏联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为新成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榜样,更是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得社会主义阵营不会在战后短时间内受到某些潜在对手的侵扰。这一系列的成绩就可以看出,战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苑秀丽.斯大林时期苏联选择重工业发展战略原因再讨论_驳强加在斯大林头上的不实之词_ [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协虎战争史


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说实话苏联的领导人不是傻子,能不知道轻工业有用么?只不过是苏联缺乏大力发展轻工业的条件罢了。

1、国际局势不允许苏联发展轻工业。二战结束不久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更是撕碎了遮羞布,彻底掀开了冷战大幕。当时苏联还没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围堵,为了国家安全苏联必须集中全力优先发展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核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可以这么说要不是苏联的重工业实力、军事实力强大吓住了欧美等国,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就爆发了。

2、苏联的自然条件不允许。苏联的大多数土地处在寒带上,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苏联的农业产量一直存在问题,必须优先保证粮食产量,对于棉花等轻工业原料只能放弃了。而轻工业是建立在农业之上的,毕竟没有原材料轻工业发展什么。

3、苏联的人口不允许。二战中整个苏联死亡2700万人,战后苏联人口仅有1.67亿人,根本没法支持国家全方位发展。轻工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苏联这点人口数量重工业占一大块,农业占一大块,军队再占一块,还能有多少青壮年劳动力去干轻工业。

其实对于在轻工业上存在的缺陷苏联历任领导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既然国内解决不了就去国外找。

苏联的最重要的努力就是援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希望利用中国的人力优势、农业优势,将中国打造成轻工业生产基地,通过贸易满足苏联国内需求。可惜后来中苏决裂,苏联的谋划失败了。

后来苏联又在苏丹、越南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可惜要么是这些国家土地面积有限使得轻工业产量难以满足苏联需求,要么就因为这些国家处在冷战最前线政变、战争不断难以发展经济,苏联的努力都失败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平行世界。

1952年,苏联新任总书记龙尔台科夫斯基发表演说,称人民无条件的幸福才是苏维埃的最终目标,大国崛起对苏联毫无意义,只有小民尊严才是最重要的。

1970年,三个半五年计划的轻工业后,苏联生活质量达到全球领先,人称“冻土上的黄金乡”,尽管人们无比崇拜最高苏维埃,一系列间隙都没有发生,但军事依然停留在二战水平。

1991年,波兰突然举起独立大旗,声称开始清算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罪状。美国郑重提示苏联若不绝对满足波兰的要求,苏联将承担“世界末日的后果”。当苏联人伏特加和面包海里猛然醒过来时,匆匆上战场的他们却发现已经落后了好几个世代,对面波兰的援军对他们而言都是“外星科技”,即便出动核武器,也绝不可能不被拦截。

苏联灭亡的速度,就是美国战车开进莫斯科的速度。随后,各加盟国亲西派带路党纷纷借皮上位,苏联解体。

由于军事颓败,苏联解体后并未成功成立独联体,彻底“南美化”,人均寿命降低了20岁,沦为欧洲和美洲的能源及人口来源地,斯拉夫民族彻底一蹶不振。

事后诸葛亮很容易当,谁都知道苏联经济是被高额军工费用,侧重重工业拖垮的。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军备竞赛,不是想不跟,就能不跟的,不跟,就会被甩远,甩远就是死亡。

五代机对四代机就是绝对优势,差了10年的水平,就是别指望拿到制空权制海权,只能蹲进老家碉堡挨炸,差20年水平,开总体战就是被单方向毁灭。

何况苏联地盘这么大,国防压力何其多,西方一直都没停止过挑衅,如果真打到了太空大战的地步,谁规定的核武器永远等于100%安全?

苏联从一开始就是和一个体量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对峙,即便对手存在巨大浪费时,军工都难以拿到足够优势。

如果彻底放弃了军工,搞“轻工业计划”、注重“小民尊严”,那么谁能保证在叶利钦时代对俄吃相都如此难看的西方列强,会轻饶他们的首要威胁?

南斯拉夫,自己的“战争英雄”被眼睁睁的看着推向国际法庭,服毒自尽。塞尔维亚眼睁睁的看着被美军轰炸,裂土分疆。

没有“穷兵黩武”的苏联,死相恐怕只能更难看。


游戏碎碎念


因为苏联从二战结束后一直都处在高度军备竞赛的状态,战时经济从来没有调整过来。


1989年,一位美国记者得到机会到苏联访问。让他震惊的是,整个莫斯科都买不到一块肥皂(除了专供高级领导的特供商店),哪怕是洗衣服用的肥皂粉,也几乎不可能在任何地方找到,而且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为什么。苏联同时告诉他,苏联只能紧急从土耳其进口肥皂粉。

不仅仅是肥皂,在莫斯科找到火柴,盐或好茶几乎是不可能的。糖是非常稀有的,按量每月配给。由于每家食品商店都是国有的,所以每天买面包都要排几小时的长队。除少数自由市场可以以高得多的价格出售私人种植的农产品外,装饰和包装都是单调乏味的。

在一家州蔬菜商店,只能买到洋葱,黄瓜,芹菜和大头菜,和完全干瘪掉的橘子。隔壁的一家超市里,几个罐头食品和鱼堆在脏兮兮的柜台上,一大堆冷冻猪肉和鱼堆放在丑陋的垃圾桶里。

在一个肉类市场,顾客为了买肉和香肠排着大队,天气非常闷热,市场没有冷柜,肉和香肠散发出臭味。“一只孤独的鸡躺在柜台上,它显然已经在那里呆了好几天。


在莫斯科最大的电器商店,过去半年仅进货了6台黑白电视。至于3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只有二战老兵才被允许报名参加等候名单。


莱茵的黄金


在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战结束后,苏联必须尽快恢复国家在战争时期被毁坏的工业,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就为苏联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较好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在战争没有结束前,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矛盾对立就不断显现出来,战争结束后,逐渐走向对立,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争霸的序幕,之后西方国际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形成同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美国主持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以及北约等都针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刚刚走出战争的苏联必须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产业,使苏联在同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相抗衡,维护社会主义政权和国家的安全利益。

二战后的苏联形式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此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像战前那样只有一个苏联,战后的几年时间里,以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成立,苏联在当时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为强大的国家,而此时这些国家最为担忧的是资本主义势力的反扑,迫切的需要保护新生政权,免受西方势力的威胁,这时强大重工业基础建设以及军事国防力量对这些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强大的苏联自然也有必要有着强大重工业基础和军工产业来帮助和支持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大环境下,美苏两级长期的对峙,使得两国不断的进行军备竞赛,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代,尤为强烈,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工产业,对苏联在同美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有着很大的益处。

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在国家经济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轻工业以及农业有所发展,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都是以重工业为主,直到今天的俄罗斯,轻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并不高,依然以重工业为主。


苒酩君


问苏联为什么不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就好比去问一个在铜锣湾混黑道的小混混:你为什么不去念书考大学啊?被问的小混混若当时没有给您踹上一脚的话,那么他的回答应该是这样“我才不用读书呢,我要的是金表、靓车和美女,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像陈近南一样,当上铜锣湾的扛把子”

人家当年的苏联,也是志向,有目标的,以当上全世界的老大为己任,日日夜夜都在处心积虑的准备干掉一切对手,成为地球上的真正霸主。要做老大,要做个扛把子的领袖,用幼儿园的智力水平思考就知道,那必须是一个拳头最大、最硬的人,才能担当这个重任。

所以苏联一直就围绕着提高国家的力量来规划和发展,重工业自然就成为了不二选择,为了实现苏联重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当时的苏联就连农业都懒得理,苏联的农业产出水平,只有当时美国的两到三成(同样的农田面积和农业人口对比数,等于是基本上把农业给放弃了。就连农业都顾不上的国家,那还有心思去建设个牙膏厂、毛巾厂什么的,生产这些个玩意,能够提高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吗?当然是不能!

相比农业和轻工业,苏联的重工业、航空业和军事工业倒是超级发达。有先进的坦克,有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艘航天飞机,以及率领潮流的AK枪族,就连名闻遐迩的AK47,也只是苏联重工业的一个小成就而已。若不是受制于核武器,估计当年的苏联,早就把欧洲、美国等反动派给干趴下了

得益于苏联的辽阔国土,其自然资源实在太丰富,苏联在很久以前就是资源出口大国,也是第一大原油出口国,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就是靠吃资源饭的,和沙特等国无异,到现在没改多少。这就好像一个继承了万贯家财的阔少,整天就是练练拳脚功夫度日,远看是挺风光,可走近了一看,整一个就是铜锣湾的小混混。

思路决定了出路,咱们中国人一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二也没苏联那么好的自然资源,于是立足自己发展,几十年后再回头一看,咦,当年威震北疆的大侠,真的变成“北丐了。


圆创观点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和轻工业的极端落后——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重工业大国却存在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匮乏的问题,以致于人民对改善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一切希望。那么苏联是如何形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的呢?

这首先是因为苏联诞生时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威胁: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方面要面对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者的反扑,形势最严峻时白军曾一度控制过全国四分之三左右的领土,另一方面外部的帝国主义国家也对苏维埃政权的生存构成威胁——尽管苏维埃政权设法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但后来在一战中获胜的协约国集团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干涉军介入到苏俄内战中。即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内战中获胜后却仍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下,在这样的局面下苏联决策层的共识是应当优先发展同军事密切相关的重工业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决策层试图以此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威胁,同时也避免使苏联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品的倾销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苏联之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也属无奈之举——沙俄时代在工业生产技术上一直是列强中的垫底者,面对严峻的战争威胁局势的苏联要想迅速实现工业化就只能选择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在重点领域,以期实现在短期内实行质的飞越。

按理说苏联在建国之初采取有限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是基于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那么二战后当苏联成功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后已基本上摆脱了外部的战争威胁,这时应该有条件发展自身的农业和轻工业了吧?问题在于:政策这种东西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具有了一定的惯性,有时当客观环境变化之后原有的已过时的政策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负面性的影响。事实上苏联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就充分证明了不能因时制宜变革既定政策的负面效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年代苏联形成了需要层层审批、高度管控的计划经济模式,而这一模式对发展轻工业其实是极其不利的——这时因为轻工业的产品是直接面向老百姓面向消费者的,决定轻工业产品的销路的不是哪个审批管理部门,而是市场上消费者的好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者实际上并不会挖空心思去生产质优价廉、品种多样的产品,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他们的升迁的是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而不是消费者的满意。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者只会根据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产量指标完成任务即可,没人会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差异。

一方面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发展轻工业所存在的客观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苏联决策层在主观上也并没对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形成清醒的认识:上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一时间世界油价一路狂飙突进,苏联作为一个产油大国自然在油价飙升中赚得钵滿盆溢。这一时期苏联的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倍。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67%,增长1.44倍。而同期的工业产值比则从65%提高到80%,增长1.77倍。农业平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增长50%。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膨胀:苏联海军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这一时期苏联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战场上苏联扶植北越政权给予美国狠狠的教训,战后的越南表现出明显的亲苏倾向。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决策层不顾国内轻工业发展已严重滞后的现实仍集中全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期使自己在军事实力上彻底压制美国。这样做其实是通过无限透支后期发展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强行撑起了一个自己本无力支撑的摊子,这就注定了苏联的后期发展将是乏力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苏联有一句话,“没有面包可以,没有子弹不行”

苏联铁汉—斯大林

二战结束后,全世界人民都想要和平的到来。除了政治家们,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获得最大的利益。

苏联和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超级大国,两国的核武器足够把地球送上西天。双方都忌惮对方的核武,同时也不敢悖逆全世界人们渴望和平的心愿。于是,只能在各个方面相互攀比以求压倒对方,史称“冷战”。


苏联和美国不同,美国有着天然的“十万大军”——太平洋和大西洋,地理位置优越,苏联不同了,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欧洲,直接面临着美国主导的北约的威胁,于是苏联也牵头组建了华约以对抗美国。

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武器需求,苏联不得不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以生产武器弹药,“命都快没了,谁还在乎吃啥”。于是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去发展关乎民生生活的轻工业了。

小编强烈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付苏联的曲线之策”,实际上苏联也因此被美国拖垮,并于1990解体,从此,盛极一时的“钢铁洪流”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07年出版的俄罗斯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目前代表了俄国主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俄国人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第一,俄国人承认,在斯大林时期及其以后时代,确实因为过于注重重工业发展(发展生产资料)而忽略了轻工业(生活资料)的发展。
“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例如纺织业)不仅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没有完成战后重建” 。
对工业的投资主要用于甲类工业(一般占整个工业投资的85%)。甲类工业中某些部门增长很快,如七十年代,机器制造业增长了1.7倍,其中电子计算机增长了9倍,仪表制造业增长了2.3倍,而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只分别增长了48%和39%。还应指出的是,整个七十年代,为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提供的机器设备,还不到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产品的1%。(甲类工业多指重工业,乙类工业指轻工业)
第二,俄罗斯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当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
首先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斯大林本人对二战以后的国际环境判断是相当严苛的,他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迟早即将开始,经过二战的惨痛教训,他得出结论,必须有强大的重工业才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下生存下来。
“至于较长时期的计划,党打算造成国民经济的蓬勃的新高潮,使我们能够把我国经济提高到,譬如说战前水平的3倍,我们必须使得我国工业每天能生产生铁5000万吨,钢6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达6000万吨。只有这样才可以认为,我们祖国有了足够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
其次原因是管理的高度集中, 压抑了地方、企业 、个人的积极性 。
举些简单的例子:
我们今天城市街头到处都是的打印店,在中国是农民进城创业的一个不错的行业。但这在苏联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科学家和学者也不得单独使用复印机(管理复印机的部门都由克格勃的人员控制)
苏联有相当高超的军用技术和空间技术,但这些技术创新却没有体现在国民经济中,因为决定工业中哪些有优先发展权利的人是官僚,既然领袖看重的是生铁的产量增长,那么铁生产出来有什么用,群众的铁锅够不够,他们就不关心,因为这个不能出政绩。

历史研习社


苏联在二战以前和二战以后都是一个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国家,对于为何没有发展轻工业这个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铭苏先生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先看历史原因。

苏俄建国后,全力粉碎了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成立了苏联。为了使自身具有强大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通过2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在农业和轻工业领域却被忽视,这也为苏联以后的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次,战后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

二战期间,苏联的工厂遭到严重迫坏,急需在废墟上重建,以恢复到战前水平。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苏联为了在美苏对抗中占得先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以至于再次将轻工业放在次要地位。并且美苏冷战从战后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在长期的争霸过程中,苏联为了保持对美的优势地位,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工业,后发动阿富汗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以至于不堪重负,最终走向解体。

虽然美苏都用核武器,但是核武器的威力大家都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核武器。而美苏争霸涉及多个领域,比如政治、经济、军事、航天等。所以,面对美苏争霸的这种环境,苏联无法集中精力发展轻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

即使到了苏联后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新的领导人对国家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放宽了对轻工业和农业的限制,但改革并未突破以前的框架,始终未能突破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直到今天的俄罗斯,轻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并不高,依然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