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走西口”人福地淘金

【聚焦學習】

清康熙年間,“走西口”人福地淘金
清康熙年間,“走西口”人福地淘金

明末,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孫阿勒坦汗接納漢族在土默川務農,開始晉陝漢民到塞外的“走西口”。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土默特右旗六甲地的巴氏家族將自己的戶口地租押給“走西口”人,形成包頭村,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包頭村改置為包頭鎮。

清康熙年間,“走西口”人福地淘金

山西各地“走西口”人,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枯骸塞途走旱路,出長城殺虎口至包頭。“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河曲保德等地人走水路至包頭,從而有了“哥哥走西口,妹妺淚常流”的悲劇。“走西口”人開始因地緣相近,春去秋回,所有俗稱“燕行客”。陝西各地“走西口”人,穿越鄂爾多斯沙灘,同樣艱難險阻。“走西口”人二、三百年“走”出了拼搏、夢想和輝煌。

清康熙年間,“走西口”人福地淘金

“走西口”人在包頭創造了西口商業文明,山西祁縣喬家的錢當行復盛公、祁縣渠家的茶莊長源川、定襄梁如月的雜貨行如月號、忻州智姓的旅蒙行永合成、保德王蕊的甘草行西碾房、代縣梁大漢的旅蒙行復義興、河曲田家的糧油行田油坊、太谷楊有能的“十大雙”、聞喜縣裴家的旅蒙行忠厚和、定襄牛邦良的皮毛行廣恆西、代縣李家的河路店復新和等,都是雄居包頭商幫之首的著名商號。清末民初,“水早碼頭”的包頭已成為我國西北皮毛的集散重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