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你

雖然從十幾年前第一次讀到《道德經》便愛不釋手,但可以說一直以來連第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都始終不能明白。

今天我卻突然茅塞頓開,也許真正的大道理並不需要多高深玄妙,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語言便能明白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想要解讀《道德經》的第一句,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在於讀懂一個字——“玄”。下面是玄字的甲骨文。非常像是一個直立的無窮大,或者是一個DNA的雙螺旋結構。

《道德經》第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你

我曾看到有學者就以此將玄和DNA雙螺旋聯繫起來,說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現了DNA雙螺旋,我認為這是用現代人的發現去和古人強制聯繫,非常的牽強。

準確說“玄”字應該是體現了我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太極”,表達了我國古代哲學認為萬物分陰陽,對立而又統一存在的辯證世界觀。

我們的古人在日常觀察中發現,男女結合而產生人類,日月輪換而產生歲月,寒熱交替而產生四季,上下前後相對而產生方位等等現象視乎存在某種聯繫。在“見微知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推導出了“太極”這個概念。

而現在科學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可能是一種巧合,也可能正好證明古人這種哲學思想是正確的,說出了世界存在的“本質”。

《道德經》第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你

《道德經》第一句有兩個版本,傳世版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書版: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傳說是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將常字改成了恆字。現在的觀點說“恆”和“常”字意思不一樣,“常”是經常、平常的意思,“恆”是不變的意思。所以這個這兩版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這是不對的,錯誤在於我們用“常”字現在的意思去解釋古代的意思了。在《易象下傳》中有:“未變常也。”三國虞翻註解:“恆也。”所以古代“常”和“恆”有著一個意思。

解決了這個分歧,我們先來解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是什麼意思。

“道”這個意思在中文中的解釋一直很模糊,如《說文解字》中是:“道,所行道也。”《爾雅》中是:“一達謂之道。”

這類解釋我們現代人是很難理解的,我認為如果一定要用現在的語言來翻譯這個“道”,姑且可以用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來形容比較好解釋。

我們生活的這個客觀存在的世界,我們可以去解釋他,但他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對他的表述也會改變。這點我想現代的人非常容易理解,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經》第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你

高山岩石中的貝殼化石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名”,《說文解字》意思是:“名,自命也。”其實只要說一個百家爭鳴時期的學派,大家就能理解了,那就是提出“白馬非馬”的名家。如果要用現代便於理解的語言,我認為應該是我們對這個客觀世界進行反應而得出的“主觀”。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觀測到的世界,可以表達出來,但也不是永恆不變的。他隨著個體的不同,即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產生的世界觀不同。

同時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會改變,比如我們現在的“坐”和兩千年前所說的“坐”是不同的,對於有些人來說的“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就是“惡”,有些人定義的“美”也許是其他人的“醜”。

更甚至,你把凳子取名叫做“凳子”,但如果我和其他人都取名為“床”,那他到底是叫“凳子”還是“床”呢?

《道德經》第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所以說,在我們觀察到之前,命名之前,客觀的物質世界便已經存在,但只有我們觀察到他們,命名他們,萬物對我們來說才有意義。如果人類不存在,那麼這個世界相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不存在的,有什麼意義呢?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欲,《說文解字》:“欲,貪慾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

觀,《說文解字》:“觀,諦視也。”

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極也。”

徼,與僥相通。王弼注:“徼,歸終也”。《尹文子 大道上》:“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列子 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

因此最初始終是沒有貪慾或過多私人感情的,才能探索觀察出世界最細微精妙處。又始終是因為人的慾望感情,才能最終左右和決定世界的發展和結果。

這句話其實是解釋了,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即科學的發展最初並沒有摻雜過多私慾,很多科學家在研究時應該並不會考慮這個技術發明能賺多少錢,只是純粹的出於對真理的探索。但是決定一項科技發明最終命運的,又只會是人的慾望。

這就像人類最初發現核能時目的是單純的,但是為了能源需要發明了核電站,為了消滅敵人發明了核武器。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未來何去何從,最終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取決於人類自己的選擇。

《道德經》第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我認為應該指的是“道”和“名”,一個是客觀物質的,一個是主觀精神的,但兩者實際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真實世界,也就是玄。客觀和主觀,物質和精神,兩者相互對立,相互結合,相互印證,就像“玄”字一樣不停糾纏一起,通過辯證統一,最終表達出了宇宙的真理。

總結,對於《道德經》的第一章,我認為解釋應該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由客觀物質世界和人類反應他的精神世界組成,正因為客觀和主觀的相互結合而產生意義。

兩者並非永恆不變,物質遵循著自然規律的客觀變化,主觀世界也會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這即是哲學中的,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應客觀。

對於這些宇宙真理,我們人類處於本能的去探索。但決定我們發展和最終結果的卻是我們的慾望和情感。

我們不應該將宇宙和我們自己對立開來,只有通過辯證統一,讓我們的精神無限的接近和感受客觀,也就是自然,才是眾妙之門,也就是才能發現世界真實的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