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隔離20萬億資產風險

讓“影子銀行”陽光化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指出,影子銀行活動的一項監管重點是銀行發行或銷售的理財產品。這些產品使得銀行可以從公眾和其他金融機構獲得資金並最終支持借款人,而無需消耗自身資本。銀行理財產品的迅速增長引發了市場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因為這些產品可能成為銀行的或有負債,且部分理財產品投資流向房地產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可能蘊含較高的風險。此外,由於很多投資者為金融機構,這也加大了銀行體系的相互關聯性。

趙明認為,銀行快速擴張的理財業務已經積累了一定風險:銀行理財業務不佔用銀行的資本金,銀行沒有對理財業務計提風險準備,但銀行又對理財產品有隱性擔保,實際上是“剛性兌付”的。“所以,成立理財子公司來化解、隔離理財業務的風險是必須要走的一步。”趙明說。

趙明介紹,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最低註冊資本為10億元人民幣,母行出資部分直接從母行核心一級資本扣除。子公司成立後,投資者之前在該行購買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會“平移”至理財子公司存續。當然會遵循法律,讓投資者與子公司重新簽訂理財合同,以及選擇繼續持有還是贖回。理財子公司以其註冊資本為限,對理財產品承擔風險,並計提風險撥備。從而使非保本理財產品真正“打破剛兌”。

業內人士稱,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的不良率隨著信用風險的暴露一直在上升。目前,某大型國有銀行理財產品的不良率已經達到了1.6%左右。

“債券違約一直在增加,但銀行非保本的理財產品都幾乎沒有違約的。銀行要麼用利潤填補漏洞,要麼發行新產品接續問題產品,但也進一步積累了風險。”某銀行資深人士透露。

穆迪研報指出,截至2018年10月,“影子銀行”的主要構成包括:委託貸款12.8萬億元,信託貸款8.1萬億元,未貼現銀行匯票3.8萬億元,理財產品對接資產24.8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15.8萬億元,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9.0萬億元),財務公司貸款3.2萬億元,民間借貸3.4萬億元。

可見理財產品對接資產是影子銀行最大的來源。分析人士指出,國內影子銀行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表外理財產品和銀行(同業)負債,資金主要流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兩高一剩”行業以及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領域和股票、債券、非標準化債權等資產。2015年以來,隨著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很多影子銀行資金流向房地產,或滯留在金融體系內通過加槓桿、期限錯配、信用下沉進行套利,形成了“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投資”套利鏈條。

2017年11月,包括央行、原銀監會、證監會、原保監會和外管局在內的多家監管機構發佈了協同監管措施,以降低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數據來看,這些措施產生了一定成效。據央行和銀保監會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銀行表外發行的理財產品餘額從2017年底的人民幣22.2萬億元降至人民幣21.0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財產品並非保本型產品,但可能成為發行銀行的隱性擔保。因此,成立理財子公司成了讓影子銀行陽光化以及真正破除剛性兌付的不二選擇。

改變資管市場

“我們都是‘蘋果’,但銀行是‘蘋果樹’。沒有樹,哪來的蘋果?銀行的錢,流向了券商資管、流向了基金公司、流向了通道、信託公司等。我們的關注點是銀行自己開設獨立法人的理財公司了,銀行自己什麼都能幹了,他幹嘛還要把錢給你呢?那很多金融企業,如果少了銀行流出來的錢,還能幹什麼呢?”一家信託公司的投資總監憂心忡忡。他認為銀行開設子公司將深刻改變資管市場格局。

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影子銀行的構成,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理財產品對接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這些業務的資金來源的確都是銀行。隨著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這些業務都將受到極大影響。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會對基金公司造成正面衝擊。華泰證券指出,理財子公司既可發行公募產品,又可發行私募產品,產品體系齊全。公募產品領域,銀行發行的現金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與公募基金存在同質性,預計將擠佔基金同類產品份額。由於銀行短期內投研能力不足且客戶風險偏好較低,股票基金受影響將較小。產品銷售方面,銀行理財不再設置銷售起點金額、代銷機構不再限制為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再要求首次購買面籤,使得銀行理財銷售與公募基金標準基本一致,銀行理財有望搶佔部分基金客戶,實現自產自銷。

華泰證券同時指出,銀行理財的投資範圍較公募基金大,非標投資預計仍將在理財子公司的資產配置中佔據一席之地。公募基金的節稅優勢進一步反映了理財子公司與公募基金的定位差異:理財子公司重長期大類資產配置、公募基金重短期投資交易。公募基金不適用淨資本監管規定,而理財子公司的相關配套制度正在建立,預計理財子公司的淨資本管理規定將與信託公司類似。

“我們公司的投研人員都很關心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進展,其中薪酬又是大家關注的重點。”某大型基金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目前來看,薪資不高是“銀行系”金融機構的短板。銀行系基金公司在行業中是以“薪資激勵保守”著稱的。不考慮股權激勵因素,同等收益和排名,非銀行系的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年終獎要高於銀行系基金公司和中小公募。

“理財子公司主要是承接銀行內部的理財業務部門。剛開始,薪資待遇可能沒法和公募基金比。”某城商行支行長指出,銀行理財公司的發展前景最廣闊,不完全是“靠天吃飯”,中長期一定會吸引更多投資領域的人才加入。

中信建投認為,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最早開業時間將在2019年四季度。但銀行界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快的話明年一季度就能成行。”

變化已經開始

考慮到2015年—2016年獲得融資的低評級發行人債務將在2018年—2019年陸續到期,在嚴監管環境下,低評級債的配置需求大幅減弱,信用風險在2019年仍會持續顯現。

截至目前,從私募資管計劃到信託產品再到公募債,均有地方城投平臺作為融資人曝出逾期的案例。實際上,2017年以來多輪監管措施收緊之後,平臺公司借貸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大。2017年第四季度信政合作業務融資餘額開始下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該業務餘額同比下降近20%左右。

“未來,這樣的違約項目會增多,由於信託目前的兜底潛規則,信託公司會逐漸進入‘賠本買賣’。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某信託公司投資總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隨著各金融機構業務的充分調整,人員的流動會加大,更多的是金融業“去產能”的過程。

穆迪報告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廣義影子銀行規模減少人民幣3.6萬億元,到9月底時降至人民幣62.1萬億元。規模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包括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票據在內的核心影子銀行活動規模在前三季度收縮了人民幣2.3萬億元。同期通過銀行表外理財產品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管產品融資的資產規模也進一步下降了人民幣1.6萬億元。同期信託貸款餘額同比增速也大幅放緩,截至2018年10月末出現按年同比負增長。

2018年上半年,上市股份制銀行和區域性銀行理財產品餘額佔其總資產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中小銀行過去理財業務增長相對較快,因此受更嚴格的理財產品融資監管的衝擊更大。與之相反,國有銀行理財產品餘額佔其總資產比例在過去18個月仍穩定在較低水平。

與此同時,銀行對設立理財子公司均表現出了很大的積極性。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3家銀行公開表示將設立理財子公司,從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到城商行、農商行。

銀保監會近日下發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要求,應由商業銀行作為控股股東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鼓勵商業銀行吸引境外成熟優秀的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引進國際先進的專業經驗和管理機制;商業銀行控股的理財子公司不超過1家,參股的理財子公司不超過2家。

“只要能拿得出註冊資金,從自身理財產品發行情況看,幾乎每家銀行都有必要設立理財子公司。”某資深銀行界人士稱。

而某信託公司投資總監指出,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會使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各類理財牌照黯然失色,更有利於監管,“未來,只要管住銀行,就管住了資管。”他認為。

備受市場關注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於12月2日出臺。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有23家銀行公開表示將設立理財子公司。除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外,連農商行也加入了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大軍”。

“理財子公司最大的作用是:存量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會‘平移’至理財子公司,例如A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1萬億元,A銀行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後,這1萬億元的產品會在理財子公司存續。你們看到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改變資管市場的格局。而我看到的是至少20萬億沒有佔用銀行資本、沒有計提風險撥備的資產風險與銀行隔離。”一位資深銀行界人士趙明(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記者 高改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