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首都為什麼選擇開封,而不是長安?

心懷17


第一、定都開封讓宋朝的正統性更強

宋朝定都在開封的首要原因就是五代時期先後有四個朝代把開封作為首都,它們分別是後梁、後晉、後漢和後周,而宋太祖趙匡胤又是接受了後周恭帝柴宗訓的禪讓,所以最初就把首都定在了開封,這樣正統性更強一些。

第二、開封有完備的城池和政治基礎

而不能定都長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朝雖然強盛,但是首都卻多次失守,每一次失守都給長安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之時,就把千年古都長安城給徹底摧毀了。相比之下,開封經過五代的修葺擁有了堅固的城池,繁榮的經濟,發達的運河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基礎,相對穩定得多。

而趙匡胤穩定了北宋的政局之後,曾經出於長遠考慮而準備遷都洛陽以及長安(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但是遭到了很多大臣尤其是晉王趙光義的反對。其中,起居郎李符曾經上書列舉了遷都洛陽的八個不利因素,其中包括:洛陽久經戰亂已經破敗不堪,需要重建城池等防禦設施;遷都洛陽必然要興建宮室及太廟,並且文武百官以及汴京中的大戶等等都要跟著遷過去,勢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洛陽及其腹地在經過多年戰亂之後已經非常貧窮;宋朝現在剛剛立國,沒有遷都的經濟支持等等。

其實李符說的這些都是不能否認的事實,趙匡胤對此也很清楚,後來趙光義說了一句“在德不在險”,就讓趙匡胤徹底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同時趙匡胤又說了一句:“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北宋之後的皇帝們都缺少太祖一樣的雄才偉略,便一直定都在開封了,而後來的開封果然如趙匡胤預言的一樣難以支撐巨大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同時又因為無險可守,最終被金國入侵。


國史通論


這是一個軍事地理和經濟地理混合的問題。

北宋建國,是在五代時後周的基礎上,而後周脫胎於後晉、後漢兩政權,由於五代國祚都不長,所以在制度體系上,有很強的承繼關係。

在唐末五代的戰略格局上,其實有兩處樞紐,一個是太原,另一個是汴梁,而唐代的舊都長安和洛陽,反而因為長期的戰亂破壞而地位下降。

太原是沙陀軍事集團的老巢,本身也是天下雄城,歷來是出強兵強藩,而汴梁則是政治的中心,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一個字上:

“河”。

北宋汴梁城號稱四水貫都,就是城內水系發達,既可作為軍事防禦的屏障,也可作為運輸的渠道,可以讓四方的財富,通過水運,便捷、低成本地進入首都,從而供養從五代開始就越來越膨脹的禁軍和家口。

這是北宋首都水系聯繫的運河網圖,要注意的是,五代時,王朝與其說是統一政權,不如說是中原地區的最大割據政權,其穩定的物資財富來源,往往就是中原這一塊,包括今天河南省、山東省、河北省的一部分,往南則會到淮河北部的江蘇、安徽省一部。

而我們看上面的運河網圖,正好成為血管,可以扎入上述核心地區。

反觀洛陽和長安,各自有各自的缺陷,比如長安,歷史上成為“名都”的根本,就是關中平原發達的農業生產力,但是經過隋唐幾百年的開發,其自然環境和地力已經損耗非常嚴重,哪怕是在唐朝的初年,大量脫產的人口聚集在長安,已經逼迫著皇帝帶領百官到東都洛陽“就食”,中唐時,漕運更是成為命脈,漕船延誤,竟然險些兵變,弄得皇帝和太子抱頭痛哭,大喊我父子得救了。

可見,作為獨立經濟區域供養大批脫產人口,對於長安來說已經是巨大的負擔。哪怕如此,宋太祖也曾研究過遷都長安的準備工作,最後不了了之。

至於洛陽,在北宋也是首都之一,即西京。

洛陽的好處是周圍有群山環抱,有九個隘口可以供防禦,但這是“守”的好處。

對於五代王朝和北宋而言,都城除了守之外,還有禁軍屯住的“攻”的需求。

而汴梁發達的水系,除了便利地運輸四方財貨之外,還有非常好的進攻補給線的作用,也就是說,居都城,可以通過水運迅速地機動到相應的戰場。

事實上,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時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修復河北的河道,建立水運補給的持續線路。

因此,北宋的定都選擇,並不是胡亂折騰的,而是有非常深刻的內在原因。


劉三解


這是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結局。

中國古代的都城遷移有一個規矩,就是從西向東。

秦朝、西漢時期,都城是咸陽、長安。

東漢、東晉、北魏、唐代都曾以洛陽為都城。元明清,則以北平為都了。

為什麼都城一直從西向東遷移呢?

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先秦時期以及秦朝、漢朝,關中地區沃野千里,糧食產量充足,能夠維持都城所需。

但是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中地區戰亂頻繁,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南方經濟則有了長足發展。

唐代雖然以長安為都城,但糧食主要依靠江南地區供給。

五代十國,關中地區再次遭受戰火摧殘。完全沒有能力支撐一個國都所需要的巨大物資供應。


所以到了北宋,趙匡胤沒辦法,只好選擇開封做都城。因為開封有黃河、卞水等河流,水運發達,南方的糧食可以迅速運到開封。

這是北宋選擇開封做都城的根本原因。


上將噯福斯


沒有一個皇帝願意委屈自己,宋太祖也一樣。
關於北宋皇都為何是開封而不是長安,小編覺得有以下原因。

長安城

首先,長安經過唐末黃巢起義後已經被毀壞,按古代的話就是“龍氣盡喪”,況且五代中沒有一個朝代用長安為國都,所以當時人們覺得“紫氣”在開封而不在長安。

其次,前面已經說過長安已經被毀,是一片廢墟。如果定都長安必須得先修宮殿,城牆,官道等等,隋朝時長安城初建就花費了10萬多民夫以原來漢朝老長安城的材料拆下來修建,耗時長達一年。而現在長安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宋太祖要想修建新的長安城非得五年十年不可,實際上宋太祖繼位沒幾年就去世了,所以趙匡胤等不及;再者開封經過五代的擴建已經初具規模,宮殿城池一應俱全,有現成的自然用現成的啦。

最後,關中由於歷朝歷代的不斷砍伐樹木,毀林造耕,氣候發生了變化,簡而言之,關中的糧食已經不夠作為一個首都供養上百萬百姓的需要了,古代的漕運又到不了太偏西的長安;開封地處黃河中部,大運河正好可以將南方的糧食送往開封,於是宋太祖最終決定,立開封為都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自唐到宋,政治中心從長安到開封的改變,不是一天完成的。唐宋之間,還有五十四年的五代時期,我們看下五代這五個短命王朝的建都史:

後梁(907-923年)定都洛陽,

後唐(923年-936年)定都洛陽,

後晉(936年-947年)定都洛陽(時稱西京),後遷都東京開封府。

後漢(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定都於東京開封。

後周(951年-960年)開封

長安(今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心,關中平原歷來為中原地區重要的農業產區。關中平原的農業開發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如仰韶文化時期;尤其經過秦漢的開發,至漢武帝時關中的農業到達巔峰。

彼時,漢長安附近有“天下陸海”之稱,《漢書東方朔傳》記載: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


而漢以後,關中地區頻經戰亂摧殘,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秦漢時期修建的水利設施因缺乏管理,多遭廢棄。

《後漢書》載: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另有《晉書》載:自此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

自此,關中的長安逐漸失去了經濟重心的地位。經濟重心的東移,最初出現於隋唐。

由於秦漢時期關中北部地區(主要指洛河,涇河平原地區)以及渭河平原(也即關中平原)的農業開發,使當地植被遭到破壞,大量泥沙隨河流而下,導致關中地區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多被淤塞,並且極難恢復。

因此隋唐時期,雖然政府政府也對這一帶的水利設施進行了修復,但還是遠不及巔峰時期:唐前期所能夠得到江津的農田面積僅為漢時代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後期則僅為七分之一。

《新唐書食貨志》載:所出不足以供京師。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應該也有此考慮,即將南方糧食北運,以供應京師。長安洛陽雙都體系逐漸成形——長安作為政治中心,洛陽作為陪都,因距離運河較近,近水樓臺先得月,從而經濟地位逐漸上升。這一體系一直延續至唐末。

另外,自唐中期開始,東亞地區逐漸進入了一個乾冷的氣候時期,關中地區的先天條件開始惡化,不再利於農業生產,雖然還沒有凋弊但作為政治中心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自唐安史之亂起至五代時期,關中戰區戰亂頻仍,這一雙都體系嚴重,長安城更是毀於戰火,於是新的雙都體系隨之誕生,即洛陽與開封。

開封城直接就在大運河的通濟渠段上,漕運交通條件相比洛陽更為便捷,南方的米糧可以沿汴河直達開封,沒有物資供應之虞;陸上交通更是四通八達。開封城地處平原地帶,西靠關中,東面齊魯吳越,南控瀟湘,北接燕趙,就中央帝國管理角度來考慮,位置極為便利。正是出於此考慮,乍經藩鎮割據之後的北宋,雖然也曾動過遷都洛陽的念頭,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綜上,中原帝國首都自長安到開封的變遷是一個漸進的,連續的過程,有經濟考慮,有政治考慮,也有戰亂與氣候等外在條件的影響。


海子蔚藍


這是先入為主的問話方式。在北宋定都的時候,開封因為地處大平原,而且灌溉、漕運條件以及農業經濟水平比西北的長安要好很多。就是今日黃河中下游的農業經濟也比關中好很多,人口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今後不要再問這種替古人擔憂的問題了! 要是人家問你“你老婆明知道你沒有出息,幹嘛不改嫁鄰居老王呢?”


劉大哥BigBroLeo


長安靠近西夏地盤,不安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