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什麼把長平之戰的趙國降軍都殺了,而不是押回秦國做奴隸呢?

棒棰島的棒槌


戰國時期,白起應該是那個時代令人聞風喪膽的人物。公元前294年,白起出任秦國左庶長。公元前293年伊闕大戰,白起帥軍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一戰成名,從此,白起成了六國的夢魘!

穿梭2275年的歲月,我想面對面跟即將被賜死的白起來一場對話。

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的咸陽,已經進入冬天,寒風蕭瑟,樹木枯禿。

走出咸陽十幾里路,來到杜郵的白起暗沉的臉上,像青銅雕刻一樣,沒有半點表情。秦軍久功邯鄲不下,損失慘重,秦昭王要白起出戰,白起一再拒絕,惹怒國君,加上被小人詆譭。一夜之間,他從赫赫威名的武安君被貶為普通白丁。

自公元前293年,到公元前257年。36年的時光。

白起從秦國左庶長到國蔚,到大良造,到武安君。攻取七十多座城池,斬殺一百多萬六國兵士,累累白骨,他為自己富貴之路,為秦國的統一大業,闢出了一條血路。他是百戰百勝的戰神,也是令列國毛骨悚然的“人屠”!



一會兒秦昭襄王就會派使者送來寶劍賜死他,我有許久纏繞不解的問題,只能當面問他。

“武安君,請留步!”

白起聞聲轉過來,目光凜然如冰。

我迎著他的目光,單刀直入:“武安君,你攻城掠地,為什麼要殺那麼多人?”

白起鼻子哼了一身,反問道:“秦軍將士跟著我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麼?”

我大義凜然道:“為了天下一統,自此百姓免招戰亂之苦。”

白起啐道:“放屁,天下一統跟他們有毛關係,他們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老子打戰,就是為了坎幾個人頭,立功,回家領封賞,置田產,封爵位。”

啊!軍功爵制!



我再問:“那你為什麼要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他們已經放下武器投降了,你可以把他們帶回秦國當奴隸也行,為什麼非要殺了他們。”

白起哼了一聲,“秦趙對峙三年,雖然秦國贏了,也是慘勝。秦國投入60多萬的兵力,死傷過半。你讓一隻僅剩30多萬的軍隊,去押解剽悍的40萬趙國軍士,這不是找死嗎?

再說供應這支龐大的降卒吃喝需要多少物資,你算過沒有?這批青壯年回到秦國怎麼安置合適?擱在哪裡不是隱患?再說,秦國法度甚嚴,長平之戰秦趙打了三年,死傷無數,拿什麼做憑證給將士們封賞。”

“可以把趙國降卒分給士兵當奴隸。”

“那誰家的青壯年能放心上前線打戰?”白起反問道

人多勢眾!覆軍之仇!



按武安君的說法,趙國降卒非殺不可了。作為主帥,不但是一軍之主,更是一個國家的柱石,所思所想是國家的安危,也無可厚非,但是從情理上來講 ,40萬條鮮活的生命,一夜之間淹埋在地下,那是亙古絕今的慘案,白起他罪責難逃~

寒鴉驚起,遠處鐵騎紛沓而來。

“武安君! 秦王要殺你!”

武安君仰天長嘯:“天不容我!”

親們,你們覺得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對長平之戰秦國活埋趙軍四十萬人,你們怎麼看?


歷史分析

商鞅變法,秦國確立了軍功爵制。這個制度應該在秦昭王時期得到了徹底的推廣執行,客觀上激發秦軍戰鬥力的同時,造成了殺人盈城的人間慘劇。

在秦昭王幾十年的征戰中,列國軍隊的精銳遭到毀滅性打擊,也為嬴政一統六國鋪平了道路。

莊襄王以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時期,大規模的殺傷似乎得到了遏制,可能秦的軍功爵位制在再經過一段慘烈的殺伐之後,推行可能遇到了阻力,或者呂不韋當政對軍事殺戮的國政,進行了調整,畢竟那樣太慘絕人寰!

秦始皇滅六國陰謀陽謀並用,一定上程度上免了許多殘酷殺戮!

這一點嬴政比秦昭王來得高明!



歷史知識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趙,斬首兩萬,取光狼城。 公元前279年,鄢之戰中,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軍民數十萬,攻佔楚都郢。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打敗趙、魏聯軍,斬首十五萬,沉趙軍二萬。 公元前264年,秦將白起攻韓,斬首五萬,拔九城。 公元前260年,坑殺趙國主力軍四十五萬人。——整理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開涮歷史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在有歷史記載的戰爭中,白起一生斬首就超過了百萬。

伊闕之戰消滅韓魏聯軍24萬;

鄢郢之戰破楚國都城淹殺軍民數十萬;

華陽之戰斬首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15萬;

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

長平之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

僅這五場戰役,白起消滅敵軍就已超過百萬!而且歷史記載白起一生打了七十多戰,數字肯定要比這個多很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歷史記載的都是白起斬首多少,為什麼白起不敗這些人押解回秦國當奴隸呢?

首先來說到了白起時代,這個時候不再是以前的稱霸時代了,這個時候已經是滅國,統一戰爭了。以前是打敗你,你服我就行了,現在是必須要滅國,最後統一天下。那麼要滅的別國家,肯定首先就是削弱他國的力量,那麼肯定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殲滅他國的軍隊,消滅有生力量是最好的辦法。趙國在之前可以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是長平一戰,斬首45萬之後趙國迅速的淪為了二流國家。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兵源了。楚國的,韓國,魏國的迅速衰落也是因為白起斬首了太多的軍隊。所以白起為什麼是殺,而不是放。

其次就是為什麼不押解回國,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太多了,當然現在很多人對於長平之戰的軍隊數量都比較懷疑的。當時長平之戰經過了三年對峙,到這個時候二十萬人肯定是有的。但是秦國的損失肯定也不小。剩下的在三十萬左右。如果把這二十萬人押解回去的話,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無疑就是把一個炸彈放在了國內。因為當時來說,每個國家的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感還是很強的,經過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發展,國家認同感非常強。所以即使押解回去的話,這些人和秦國國內的囚犯肯定是不一樣的。一旦這些人串通起來反的話,加上別的國家裡應外合,秦國瞬間就會土崩瓦解。

而且這麼多人需要糧食,還需要大量的士兵來看守。冷兵器時代不同現在,一個人就可以看守上百上千人,當時來說,一個士兵能看守煮幾個人就不錯了。長平之戰也打了三年了,秦國國內也是缺糧食,這數十萬人的押解回去的話吃什麼呢?


小伍講歷史


白起把長平之戰的趙國降軍都殺了確實非其所願,但又不得不為,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一是自身的糧響不足;二是秦國不拔糧;三是政策上主張殺降弱國。三者之間最直接導致白起殺降的原因是自身糧響不足,供秦軍數日供可,供降軍實在供不起。



趙國為何冒然換將主動攻擊秦軍?兩國舉國對峙於長平國庫均空,由於長平戰事起,農人為兵趙國的耕地早已失耕。兩年來,趙軍一直在堅守,如今糧草已空,再也無法餓著肚子堅守,披迫換將一博。



秦將白起利用趙軍主動出壁壘進攻之際,一面佯作敗退誘敵深入的同時,派出輕兵五千,騎兵二萬五幹搶佔趙軍長平關等隘口,一路利用地形將40萬趙軍團團合圍於長平達46天之久。最後趙軍絕糧絕援而降。



在長平戰役的最後階段裡,趙軍日子不好過,秦軍也好不到哪裡去。秦軍遠離國境達500公里,雖然取勝,但是本土已經無給可供,剩下數天回國之糧一旦收降趙國40萬降卒,必定因供給問題危及自身的存亡,保全自己,此時也是秦軍的第一要務。畢竟40萬降卒要押解500公里才能回到本國,長途拔涉顯然不現實。



基於缺糧、斷供和弱國的三大原因,既然押解回國不能,又不能放回去,辦法也只有一個,就是殺降了。於是乎,長平慘劇就發生了。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首先,我認為白起只是個將軍,無權擅自做主坑殺趙軍,他只是奉秦國朝堂的命令行事。秦國之所以在長平之戰後殺降,我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範睢,這個極有個性的秦相制定了對付東方六國的“攻人”之策,即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其實就是一個字,就是“殺”。這個策略很殘酷,也很有效果,極大的削弱了東方諸國的抗秦力量。


翻看史書,不難發現。秦國在對楚國、韓國,等的一系列戰役中,多次執行類似長平之戰殺降的政策。

二,長平之戰時,秦國耗盡了人力物力。

長平之戰期間,華夏大地上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糧食幾乎絕收。戰後獲勝的秦,耗盡了國力,尤其國內庫存的糧食用盡了。無力養活投降的趙軍。

戰場上,秦國出動幾乎全部的男子,大半戰死沙場。秦軍士卒也因此很仇恨趙軍,不願收留放下武器的趙軍,分享很有限的糧食。

三,趙國是唯一能抗衡秦國的強國。趙國北鄰匈奴,與匈奴多有爭戰,趙國軍隊因此鍛鍊得彪悍善戰。尤其是趙武靈王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軍的戰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缺糧的秦國因此不願放歸數十萬趙軍俘虜。以免以後的戰場上,再次面臨這數十萬人組成的強大的趙軍。

所以,長平之戰以後的趙軍俘虜被殺的命運就確定了。


德全不畏


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長平之戰秦國雖勝卻也是慘勝,很多人只知道趙國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卻不知道秦國也戰死三十餘萬,史書記載秦卒亡之過半。在秦國內缺糧草,外缺軍隊的情況下,二十萬趙軍俘虜只有處死才能使秦國的利益最大化。押回秦國做奴隸就是給秦國埋設了一顆定時炸彈,也不符合秦國的法治精神,所以白起選擇讓趙國的勇士光榮的去死,而不是押回秦國做奴隸。

戰爭是國與國之間政治的外延,是一種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直接手段。秦趙兩國皆有統一天下的意願與實力,消滅對方是唯一可行的手段,在當時還沒有通過王室聯姻手段合併兩個國家的先例,因此削弱對方的戰爭潛力是打贏對方的關鍵因素。二十萬趙軍成建制投降秦軍,如果全部押回秦國國內做奴隸,那麼時間一久必然他們會發起暴動,給秦國本土製造嚴重的安全事件。到時秦國將忙於平叛各地趙人起義,無暇東出統一六國,也會嚴重影響秦國的國內生產。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奴隸數量大量減少,多數隸農都被轉成平民,分給田地種地納糧,或者從軍打仗。秦國為了增加人口,還從三晉及楚國大量招募流民進入秦國為民,開荒增加糧食產量。如果將趙國降軍全部變成奴隸,那麼不符合秦國的地主階級利益;如果將趙國降軍全部變為秦國平民,分給他們田地生產,那麼引發的動亂將會更大,畢竟這些趙國降軍的家屬都在趙國。

白起不過是直接將趙國降軍坑殺了事,也算讓這些將士死得沒有痛苦。樂毅被稱為儒將,在破齊後將三十萬齊軍押送到遼東做苦力,不到五年時間裡這些齊軍俘虜全部被折磨而死。兩相對比,還是白起對趙軍俘虜仁慈一些,畢竟沒有折磨他們。借用商鞅的話來說:一個國家需要鮮血來澆灌才能茁壯成長,這些鮮血有百姓的血,有貴族官吏的血,更有將軍士兵的血,只有經歷給血與火的錘鍊,這個國家才會長盛不衰。


大秦鐵鷹劍士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殺光趙卒對秦國來說是最有利的。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的一次大決戰,這一次戰爭的勝負直接影響秦趙兩國的命運,更影響戰國後期整個中國的走向。

戰爭的細節我們自然不必細細講述,這一次戰役是秦國主攻,而趙國主守。雙方的兵力其實都相差不大,據史料記載,在這次戰役中秦國先後出動軍隊50餘萬人,而趙國則出動45萬人.秦國自商鞅改革之後,獎勵耕戰,而且又常年進行征服戰爭,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強悍,而趙國則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軍的實力也大幅度提升,堪稱秦國在統一路上的強悍對手。

當然,戰爭的結果,是趙王急於求勝,臨時換將,導致趙軍陷入秦軍重圍,40餘萬人被俘而投降。而秦國在這些俘虜的處理上也十分乾脆:全部坑殺了。

據司馬遷《史記》中記載,趙卒歸降武安君白起之後,武安君說了這麼一段話:“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意思大概就是說趙國的人不足取信,如果允許他們投降恐怕他們會造反,還是全部殺了吧。

其實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句話,再聯繫一下當時秦趙兩國的處境,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秦王和白起會作出這樣的決定來。

長平之戰歷時兩年,雙方近百萬軍隊暴露在荒野之上,軍餉支出、兵器衣甲補給、糧食供應等等對這兩個國家來說是多麼沉重的負擔。事實上,秦趙兩國在長平戰場上是傾全國之力進行較量,在分出勝負之際,兩個國家基本上也都已經精疲力竭了。趙國盡喪其軍隊,而秦國的士卒也傷亡大半,這時候,開始處理戰後事宜了,而第一個問題就是:歸降的俘虜怎麼辦?歸降的四十萬趙卒怎麼安置?

充入秦軍?可他們都是趙人,日後再與趙國開戰,這些兵卒從中作亂怎麼辦?這個風險可不能冒。

帶回國充當勞力?可此時秦軍的補給連自身都無法滿足,哪還有多餘的糧食給這些俘虜呢?再有,這麼多的俘虜,即便讓他們充當苦力,有需要多少人進行監管呢?利太少而弊太多,也不可取。

放了他們?那這四十萬趙卒立刻又變成了下一場戰爭中的敵人。

對這四十萬趙卒的處置,我相信不是《史記》中白起那幾句話就輕鬆解決的。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全部殺光,那麼以上的顧慮就都不存在了。但這不是幾個人或者幾百個人,而是四十萬人,相當於中等的諸侯國一個國家的人口了。這樣的決策,白起自己說了肯定不算,我相信秦昭襄王也肯定參與,而且屠殺俘虜,他必定也是同意的。

果然,長平四十萬趙卒灰飛煙滅,趙國再也無法和秦國抗衡,諸侯之間的聯合,也變得越來越微弱了,秦國最終在嬴政時期大出天下,掃平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王朝。

而白起呢,長平之戰不久便被秦昭王賜死,用他的話說,就是他坑殺趙卒,得到的報應。一代猛將就此隕落,也是讓人惋惜萬分啊。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把降軍帶回去當奴隸,或者直接充軍,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一定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好主意。

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打敗趙國,收取了幾十萬的趙國降軍。最後無奈之下只能全數坑殺,只放回了很少的部分人。

都說那麼多人,為何要殺掉而不是利用起來呢?

首先我們要搞懂一個問題,那時候的諸侯之間的關係,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和外國之間的關係。

假設今天我們征服了一個國家,俘虜了別人幾十萬的軍隊,我們會留下他們還是殺了他們。

答案很顯然會是除掉他們,畢竟一個國家最難征服的就是軍人。想讓軍人背叛他的國家,這無疑比登天還難。

白起是一個軍事家,對於戰爭,他看的很清楚。將利益最大化,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沒有選擇的時候,就乾脆也別再有選擇,所以一不做二不休。

秦國大戰,面對同樣強大的趙國,且不說秦王是否願意接受這群人,如果這群人背後捅刀子的話,那一定會是一個慘痛的結果。

幾十萬長平冤魂自然可憐,但是這就是戰爭啊。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看點兒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40萬大軍敗亡,在最後時刻趙國究竟剩下多少人投降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至少可以肯定,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以至於白起動下了坑殺的念頭,也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規模重大的戰場屠殺。

但相信很多人也會存在一個疑問,在數十年後,秦國一統天下時全國人口只有兩千萬,不同於現在,那個年代的人口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相當珍貴的資源,甚至在一些戰爭中,交戰國已爭相搶奪對方人口作為勝利的保障,明明在長平之戰中獲得了這麼多的男性青壯年,如果能夠留下必然是一個豐厚的人力財富,即便全部押往秦國充當奴隸也足可以帶來不小的收穫,但白起為何選擇將絕大部分的趙國戰俘悉數屠殺,只留下兩百多個未成年人回去報信,在戰場上經歷了無數殺戮的白起,難道不知道人的寶貴?



在這一點,相信白起是清楚的,理論上這些戰俘如果能夠留下,對秦國的人口資源是一個巨大的擴充,但結合當時的形勢,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擺到了白起和秦國面前:他們已經支撐不起對這些戰俘的供應了。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但也只是慘勝,保守估計秦軍的損失也在20萬人上下,也是秦國建國以來損失最大的戰役,長達數年的消耗也讓秦國陷入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這樣的時刻,還要再多供應幾十萬張嘴,對於秦國而言是一個難以承受的結果,雖然理論上將這些趙國戰俘押回秦國可以緩解生產,但如果實際進行會存在太多的干涉因素。

一方面長平之戰秦軍付出了巨大損失,剩餘的軍隊還要保持在上黨長平一帶的佔領,沒有足夠的兵力押運這些戰俘回國,更不可能派遣大量的軍隊回國來維持穩定,這樣如何保證這些戰俘回到秦國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如上面所說,秦國的經濟已經無法再支撐這多出來的幾十萬張嘴,更別說長平之戰打垮的趙國的軍事力量,再此關鍵的時刻秦國不可能留給趙國喘息的機會,僅過一年多就發動了滅趙之戰,雖然隨後戰爭失敗,但在馬上就開動另一場戰爭的情況下,秦國更不可能拿出足夠的供應來支配這些戰俘。

由於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的主力軍隊仍然在新的佔領區和趙國境內作戰,秦國也拿不出更多的軍事力量來看押這些戰俘,或者對戰俘進行洗腦企圖編入秦國軍隊,在這些特殊的背景下,短時間內無法對戰俘進行整編,也無法養活這些俘虜,那最直接的手段只能是短時間內將所有俘虜全部就地“處理”!


遼寧資深球迷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了投降的趙卒四十萬。白起這麼做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有缺糧論、有軍功論,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秦趙之間的世仇,白起擔心趙國降卒反覆無常,降而復叛,生出禍亂,所以,將四十萬降卒全部坑殺。

缺糧論,是有道理的。當時秦軍和趙軍降卒一起,在長平地區有六七十萬之眾,養活這麼多人,是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的。如果糧食供應不上,那麼趙降卒發生叛亂是很正常的事情。

軍功論,這個稍微有點牽強。因為“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秦王早已經賞過一次了。對於秦國的“一首一級”軍功制,應該傳說成分較大,奕天覺得不會這麼簡單,俘虜應該也是計算首級數量的,然後統一進行分配。殺與不殺,都會記算軍功,根本沒有殺的必要。否則,秦軍打了勝仗,還不瘋了一般屠殺俘虜。其他幾國的軍隊知道之後,哪還會投降,必須跟秦軍血戰到底。這隻會讓秦軍面對的抵抗越來越激烈。

其實吧,白起坑殺趙軍降卒的原因,《史記》和《資治通鑑》中都有明確的記載,而且還是白起自己說的,“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大意就是說,當初秦軍攻克上黨,上黨百姓不願歸秦而去投奔了趙國。而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後亂。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白起已經清清楚楚的說明了,就是怕趙卒反覆無常,降了復叛,徒增禍亂。因為秦國和三晉趙魏韓之間的恩怨已久,這從韓國上黨的馮亭不願歸秦而投趙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白起是深知這一點的,他知道趙軍目前投降只是迫於無奈,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生出事端。

如果押送四十萬趙軍返回秦地,押送途中會不會發生事端?返回秦地後,這四十萬趙軍作為奴隸應該如何安排呢?四十萬趙軍肯定不可以安排在一起去修秦皇陵,容易結夥作亂。那麼分散趙軍又是一個耗時費力的差事,畢竟不是成千上百個。即使一家分配五個奴隸,也要找八萬戶,這八萬戶還不能離得比較近,以防串聯。但是這麼安排下去,豈不是在自己國家安排了四十萬名趙國奸細。

白起一想,乾脆,照舊例,殺之,秦昭王也毫無異議。白起於是“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這才有了現在長平古戰場遺址中,那數不盡的累累白骨。


奕天讀歷史


白起,戰國時候赫赫有名的戰神,兵家代表人物。在秦昭王(羋月之子)在位的五十多年裡,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據統計,秦國滅敵130多萬人,其中90多萬是白起的戰績,被封為武安君。成為戰國諸侯國聽到就瑟瑟發抖的人屠。

白起殺人之旅:

公元前293年,白起奉命攻打攻打韓、魏二國,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虜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公元前273年,攻打魏國,斬殺敵人十三萬人;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兩萬人於河中。公元前264年,攻韓,拔五城,斬首五萬。此處例舉的全部是白起一次性巨大規模殺人的殲滅戰,似乎,白起一直都在打殲滅戰?當然,殺人最多的,還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過程:

長平之戰的直接導火索是秦國圍了韓國的上黨郡,趙孝成王橫插一手,收了上黨郡。秦國打頭陣的是年輕的將領王齕,下了趙國兩城之後,趙國用了“戰國四大名將”中,最能防守的大將廉頗,開始在正面交鋒中,被小將王齕就打的落花流水。後來廉頗退守,修起百里石長城,以丹河為界,與秦軍對峙。

這一戰打了足足三年左右。古代看天吃飯最重要的就是春耕秋種,大量的壯年都在前線殺敵,誤了一年又一年。但是軍糧軍需卻日漸增大。雖然兩個國家都是大國,但都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長平之戰收尾:

趙國對廉頗一直堅守不出不滿,用年輕的趙括替下了老將廉頗。秦國則相反,秘密派出了武安君白起。趙孝成王此時毫無作為,秦昭襄王親自去徵兵納糧,支持前線。

最後,趙括完全不知白起已到戰場,以為自己面對的不過是年紀相當的王齕。“紙上談兵,天下無敵”,戰場經驗為0的趙括,很快就被佯裝敗退的秦軍,有條不紊的誘入包圍圈。最終,秦國全殲此次趙國45萬,幾乎是趙國舉國最精裝兵力!一直到被秦滅國,趙國都再沒有緩過勁兒來。



為什麼打全殲戰: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秦趙兩國對峙兩年多,大家都在用最後的人力、財力、物力,來支持這場戰爭。沒有多餘的來養戰俘。2、雙方多有廝殺,積怨太深。何況,秦國當時一共也只有60萬軍隊。如果收俘,這45萬人一旦脫困吃飽反水,秦軍會遭到不可想象的損失。3、秦國的軍功制度決定的,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商鞅變法中有很重要的一條是:“獎勵軍功”。所以,老百姓想要有土地有功名有官爵,殺敵是最好的途徑。這使秦國成為“戰鬥民族”的最重要因素——以利趨之。當時還沒有“殺俘不詳”這一說法,所以,從頭到尾,白起打的全部是殲滅戰。


有人會問:秦國其他將領怎麼就不是場場全殲?你以為其他秦將不想嗎?孫子說:“過十則圍之”。哪裡有這麼多兵力呢?所以,白起的殲滅戰,主要靠的還是白起的個人軍事才能。

不過,白起最後被賜自盡而死。上天給了廉頗異乎尋常的長壽。一直活到八十多歲,看著自己守衛了一生的國家沒落敗亡,不知心中何種滋味。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文章在開單篇寫你從沒聽過的《易經》知識。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