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崇禎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給靈魂一點味道


這麼說崇禎,其實是客氣的,事實是:崇禎皇帝,根本就不算個政治家。

雖然崇禎皇帝這一輩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勵精圖治,吃用都十分簡樸,為國家大事操心勞累,最後更以煤山上吊的壯烈,惹了後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淚。但以政治家的標準說,崇禎何止是不成熟?更是嚴重的不合格。

下面這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禎作為政治家,根本就不該犯的。

第一個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禎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氣,一件事辦下去,幾天不見效果,立刻就是各種懷疑上腦門,然後不是瞎指揮,就是換人辦罪,只要是認真辦事的官員,通常都給坑到慘。

最典型的,就是松錦之戰和郟縣之戰,這兩場戰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萬大軍決戰清軍,一次是明朝與李自成決戰河南。只要崇禎皇帝能夠忍一忍,給前線將領充足的自主權,明軍本可以在錦州打個大勝仗,確保清軍幾年恢復不了元氣。也可以在郟縣把李自成一勺燴,徹底消滅中原流寇。可崇禎皇帝呢?戰爭開打就心急如焚,然後就是各種催,總以為自己很高明,逼著前線將領改變計劃,結果就是自亂陣腳,兩場大戰無一例外,全是全軍覆沒

中國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氣度,崇禎身上,卻是絲毫看不見。多少本可辦成的事,就這麼被崇禎攪和沒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賠光了。

第二個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揮般的操作來,崇禎皇帝更失敗的一點,就是用人。

崇禎自詡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記載,他連批奏摺的時候,有時都帶著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麼挑大臣奏摺的錯別字,得意洋洋標榜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麼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廢”了一些什麼人,曾經橫掃農民軍的名將盧象升,帶孝赴國難後,就被崇禎各種猜疑,連兵力都被調的亂七八糟,最後帶著五千孤軍血染鉅鹿。曾經滅了高迎祥的孫傳庭,就因為大刀闊斧改革,動了權貴們的利益,遭到了各種誣陷。可崇禎就是什麼誣陷都聽,聽完一度把孫傳庭下牢獄,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後,才放孫傳庭出來救火,可那時已是大勢已去。孫傳庭為國捐軀後,崇禎竟懷疑人家沒死,連個諡號都不給。幾乎所有被崇禎懷疑的人,都為大明朝盡忠了。

那崇禎從不懷疑的人呢?比如陳演,比如魏藻德,這些人平日裡慷慨激昂,滿嘴忠君報國,每次朝廷開會,都把崇禎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來一個接一個的坑。特別是崇禎上吊後,這兩位昔日的明朝內閣大學士,組團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
就這種爛人,崇禎一輩子,卻當人才一樣寵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後去歪脖子樹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總之,崇禎的精神值得欽佩,但皇帝這個崗位,真心不適合他。且不說明末的爛攤子他救不了,就算給他一個國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爛攤。

我們愛歷史


崇禎並不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實際上崇禎有著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這從他即位後解決九千歲魏忠賢和清算閹黨的過程可以看出來。崇禎即位後,先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搬出哥哥天啟帝的遺言: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來麻痺魏公公,不接受他的辭呈,然後又大加封賞,給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賜免死鐵券。實際上卻在不斷剪除閹黨的黨羽,接受了奶媽客氏的辭呈,勒令五虎之首崔呈秀削職歸籍。直到國子監監生錢嘉徵上書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的時候才開始動手,逼得魏公公最後上吊自殺,而此時他已經即位兩月有餘,從這一點上來看,崇禎並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可為何崇禎儘管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書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卻仍然無力迴天,甚至連南遷與和議都沒有達成,最後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性格缺陷是主要原因,崇禎生性多疑,不信任大臣,據統計,他在位的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這種不信任大臣的性格導致文武百官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就是敷衍塞責,尸位素餐。想想晚清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都敢於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臣,若不是重用這些漢臣,光一個太平天國恐怕都能讓滿清提前關門。

崇禎的另一個性格缺陷就是缺乏決斷力,在和議與南遷之時表現的淋漓盡致,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待收拾完流賊再圖遼東。可這個意見還沒有提上議程,就被文官集團大批特批,說什麼泱泱中華,豈能與蠻夷議和,害得崇禎趕緊出來闢謠。在李自成逼時京師時,朝議南遷也是沒有決斷,當然這跟李自成進兵神速也有重要關係。做為帝王,廣納百家之言是正確的,但一定要有自我決斷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他清除閹黨太過徹底,導致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帝王之術是採用互相制衡的辦法來協調派系之爭。文官中大都是一幫嘴炮,光喊口號不做實事,整天就是你鬥我我鬥你,爾虞我詐。這樣的朝廷結構擱在太平盛世可能無關緊要,放到亂世之時,結果就難以預料了。

綜上所述,崇禎並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是不具備一代雄主的寬廣胸襟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處事風格,遇事缺乏決斷,這才導致他最後吊死煤山的悲慘下場。但他的勤奮,他的節儉,他六下罪己詔的勇氣以及最後自縊殉國的悲壯仍然值得肯定,而且他確實生不逢時,如果是太平歲月,憑他的勤奮和努力做個守成之君絕對綽綽有餘,真可謂,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崇禎沒有經過帝王之學的訓練,好意氣用事,生殺予奪太過隨意,往往好心辦壞事,最終江河日下。

(崇禎)


1.殺袁崇煥的政治軍事後果

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在京師城下與後金對峙,並且在等待援兵集結,最終發動對皇太極的總攻擊。

皇太極進不利,退不利,補給也不足。就在這節骨眼上,崇禎直接把袁崇煥送進了監獄,遼東軍東潰出關。

(己巳之變)

戰局急轉直下,皇太極從容南下劫掠良鄉等地補給部隊,修整十餘日再次攻擊京師。

當時在京師的文震孟就說:袁崇煥有錯,也不該現在抓,戰局要崩了。

一語成讖。之後圍繞袁崇煥案對內閣又進行了大調整。

2.換盧象升

1638年清軍入關,盧象升負責真保順廣幾府防禦,在作戰過程中,盧象升對戰場把握完全處於不利狀態。但兢兢業業勉強維持著。

(盧象升)



崇禎在知道後,又要臨陣換將,幸虧楊嗣昌以免己巳之禍勸解,才改成了催戰,結果楊嗣昌一戰陣亡,清軍東南轉向進入山東,戰局急劇惡化。

3.抓催孫傳庭

1639年孫傳庭入衛京師,指揮部隊與清軍打了幾場硬仗。由於各種原因,就把孫傳庭放監獄去了。

(孫傳庭)


1642年初,將孫傳庭從監獄放出來,讓解圍開封。之後命其總督三邊,催解圍開封,導致柿園失敗。第二年催孫傳庭出關決戰,一舉而主力喪。

崇禎在行事上很焦躁,急於求成。對待城下太狠,生殺予奪太過隨意。以致人心離散,國運不再。


一枚明粉


何為政治?我認為毛主席的統一戰線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了,就是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

說到底,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權班子,或者爭取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當自己想要做某些事情,而沒有人表示支持時,就表明崇禎是一個極其失敗的政治家了!

崇禎登記之初,三下五除二,幹掉了魏忠賢,可謂給明末的黑暗官場生態來帶一股清流。得到了除閹黨外的文官集團的一致讚美。

有很多人認為,殺魏忠賢是錯的,因為魏忠賢是為皇帝辦事的,而且魏忠賢的死代表著宦官集團對文官集團均衡的官場政治被打破,從而導致文官集團一家做大!

其實,我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魏忠賢可不可以殺?可以,前朝留下的權傾朝野的人物,都是後任繼承者所忌憚的事情,比如,康熙剷除鰲拜,嘉慶扳倒和珅,張學良殺楊宇霆!除了和珅貪腐外,鰲拜和楊宇霆這樣的人,你也很難評價他們是忠是奸,就連和珅,雖然貪,但是對皇家應該也是沒有二心的,但是,他們都和魏忠賢一樣,被殺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和後任的統治者不能形成一股力量!也就是不能形成統一戰線。

但是,崇禎殺完魏忠賢之後,沒有培養起自己在朝堂的政權班子!這才是大錯特錯的地方!

在用人上,感覺他是一個厲害的人,好,重用!這個人是誰呢?袁崇煥,天啟皇帝剛死,崇禎就詢問袁崇煥遼東對策,袁崇煥張嘴就是:五年復遼!崇禎一下子就當真了,袁崇煥一下子從辭官回鄉的路上,變為手持尚方寶劍的薊遼督師!這麼重要的工作崗位,你不考察一下,就給出去了,這是幼稚!後來,皇太極迂道入關,兵臨城下,袁崇煥前線來勤王,崇禎將其凌遲處死,這是置氣!袁崇煥其實的確是欺騙了崇禎,五年復遼就是一句大話,關鍵是崇禎對袁崇煥這一捧一摔打的是自己的臉啊!

崇禎還不吸取這樣的教訓,在位期間,這樣的人事任免屢屢發生,頻繁的更換內閣學士,兵部尚書等重要職位!按理說,換的官員,應該是越來越好,可是你看大明王朝最後的內閣魏德藻,那是什麼玩意,可見崇禎用人不察!

其實這些都可以理解,畢竟,人生如戲,官員全平演技!

但是,崇禎殺陳新甲一事,表明崇禎對於政治是沒有任何理解的地方!

在明朝不行的時候,崇禎和陳新甲打算和滿清議和,以這個事件劃分,應該是崇禎和陳新甲都算是議和派,反對議和的就是反對派,後來議和消息洩露,崇禎殺了陳新甲,這就尷尬了,我的崇禎哥,陳新甲和你是一派的,這個時候,你不是給自己兄弟來一刀嗎?

果然,到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時候,崇禎有意南遷,沒有得到官員們的支持!完全是咎由自取!


史論縱橫


這個命題非常的好,崇禎皇帝確實對明朝的滅亡有著很大的責任,崇禎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和領導者,他不成熟的表現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望大家指正:

1崇禎皇帝是兄終弟及登上帝位的,血氣方剛的想有所作為,哥哥的“不作為”他歸咎為魏忠賢的放縱和專權!所以上位後的崇禎急不可耐的把魏忠賢廢鋤,東林黨一家獨大,可是他信任的東林黨又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只會黨爭,掣肘。明朝末年形勢一天天變糟離不開崇禎的這個舉動,可以說這是崇禎皇帝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2處理袁崇煥的方式太過草率!袁崇煥確實犯了大忽悠的大罪,但凌遲處死太傷將領們的忠君之心了!“兔死狗烹”使得邊關將領們都不會使出全力,更不要提協同配合了,這也是造成明軍始終面對清軍總是大敗的原因,不能形成凝聚力是他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之二!

3駕馭群臣的能力太低,溫體仁,楊嗣昌,周彥儒,陳新甲,洪承疇等大臣相互傾軋,拆臺,崇禎拿捏不準,造成朝政的進一步混亂,進一步制約了對農民軍和清軍的部署,形勢更加糜爛,不成熟之三!

4政策的漂移不定,對農民軍絞輔變幻無常,使得農民軍漸成燎原之勢,對清軍戰和不定,進一步耗費了有限的邊軍戰力,心裡拿不定主意,搖擺不定,不成熟之四!

5對困難應對遲緩,後路安排不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過程已不可逆轉,先是不果斷遷都南京以求自保,或是及早安排太子先行前往,坐以待斃,自己煤山上吊,太子也被後來的清軍俘虜,明朝正統徹底消亡,後來的弘光政權等勢力很快被消滅,明朝最終失敗,崇禎皇帝做了最後的“貢獻”!不成熟之五!

這是我總結的崇禎不成熟的幾個方面,希望我的回答能獲得認可,歡迎大家就歷史問題多多交流,相互關注!





寅哥解惑


頭條有人提出質疑,說崇禎確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理由是,崇禎不露聲色的把魏忠賢一黨幹掉了。當初崇禎被定為皇位繼承人,住進皇宮後,深知魏忠賢一夥勢力已經是權傾朝野,甚至控制了一部分禁衛力量,所以內心非常忌憚。崇禎對魏忠賢勢力的恐懼,是深入骨髓的,他深知如果一招不慎,很可能就會被魏忠賢除掉。為此,他在宮中幾夜不眠不休,也不敢吃魏忠賢提供的任何食物。崇禎登基之後,偷偷削弱魏忠賢的黨羽勢力,最後完成了一次大絕殺。魏忠賢曾經是氣焰滔天的"準天子",最後還是敗在一個他原本看不起的毛頭小子手上,想來魏忠賢臨死時也不會瞑目。有人就說,這個崇禎不是很厲害嗎?不厲害還能搬倒如此權勢煌煌的"九千歲"嗎?

我承認,崇禎確實很厲害,但他的"厲害",並沒有離開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那就是––––"爭奪權力"。崇禎搬倒魏忠賢,不管他幹得多麼漂亮,但也離不開"爭奪權利"的傳統藩籬,只能證明他在這方面有一套,但還不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治國安邦的好皇帝。康熙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多少歲就可以拿掉鰲拜,而在於他在執政期間平定了多少叛亂,收復、開拓了多少領土,減輕了多少徭役。假設康熙雖然小小年紀就打倒了鰲拜,但是他長大後庸庸碌碌,甚至非常昏聵,是一個糊塗蛋,我們不能因為他搬倒過鰲拜,就說他是一個明主。


(影視劇中的鰲拜)

崇禎確實打掉了魏忠賢,手法玩得非常漂亮,讓人有所期待,但是他後來的表現就強差人意,甚至可以說非常昏聵。比如,崇禎曾經想給軍隊補發已經欠了很久的餉銀,結果一個大臣說,不必補發,因為那些人給陛下賣命是應該的。崇禎聽了他的話,居然深以為然。我實在看不出,崇禎到底哪裡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懷疑探索者


一是反映在用人上,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禎不僅多疑,而且刻薄寡恩。明末並非無能人可用,像兵部尚書陳新甲,盧象升,三邊總督(後冀遼總督)洪承疇,遼東督師袁崇煥,孫承宗等都是足智多謀的帥才,可惜崇禎都沒有用好,殺的殺,免的免(罷免)。

二.好面子,不務實,不敢擔當。最著名的案例是陳新甲提出私下與後金議和,以便全力對付農民軍(李自成張獻忠),避免兩線作戰,本來不錯的辦法,只要有益於國家,光明正大的去做就是了,劉邦,李世民還送女人與少數民族和親呢,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後來事情洩露(文武百官皆知),又不敢擔當,殺陳新甲做替罪羊。

案例二,李自成農民軍逼近京師,明朝本來可以遷都江南(後來的南明政權各自為政還堅持十幾年),崇禎希望有大臣主動提出來(有陳新甲前車之鑑,哪個還敢亂出主意),見沒人站出來,就選擇煤山自縊。

三.吝嗇。身為一國之君卻不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顧國家,戀小家,前方打仗軍費不足,不主動帶頭從內府拿錢,卻逼迫皇親國戚掏腰包,結果貽誤軍國大事。

四.殺魏忠賢,重用東林黨人,重用奸臣溫體仁。東林黨人大部分只善於口誅筆伐,彈劾人有餘,幹實事不足。首輔溫體仁更是搞黨爭老手,後被列入奸臣傳。


關東男人


崇禎帝還是一個想有些作為的皇帝。怎奈他接到的是他那個木匠哥甩給他的一個爛攤子。他是典型的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他17歲繼位,在位17年。在這17年中他不觀歌舞不寵嬪妃。他只有一個皇后,三個貴妃,然後每天都是夜裡一兩點鐘睡,早晨四五點起,堅持了17年。


那麼這麼好的一個皇帝為什麼說他不成熟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做到“知人善用”。當時的明王朝,處在風雨飄搖的最後關頭。全國上下都在鬧農民起義,我們的崇禎皇帝對下屬極其苛刻,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遷怒於下屬,在他在位17年中竟然換掉了五十一個內閣首輔,平均一年換三個。你說這樣不相信人,如何能夠治國安家,平天下。

到最後闖王進了北京,崇禎也算做的英勇,讓他的四位夫人上吊,兩位皇子送出城去,讓他們將來中興大明。自己跑到萬歲山,自縊殉國。


滴一車說


崇禎並不是不成熟,這麼說有些成王敗寇論了。從崇禎誅魏忠賢、殺袁崇煥便可看出他是極有權謀的皇帝。但只能說崇禎並不是優秀的政治家;魏忠賢一死權利並沒有迴歸到崇禎手裡,時值明末文官集團空前強大,魏忠賢一死他們也非常統一,他們非常堅定的達成了共識就像首輔魏藻德所想一樣“大明只是你朱家的大明朝與我何干”他們上瞞下欺,層層剝削。國庫空虛,黎民窮困,唯獨這一群人富得流油。中華自古任一有建樹的帝王都是權利鬥爭的高手,而崇禎在這樣的時期明顯是束手無策才會有最後“皆諸臣誤我”的感慨。面對這樣一群人崇禎的任何想法都不能徹底執行下去,所有官員打著崇禎的旗號肆意為自己謀利,再加上連年災荒,建州女真越來越強大,交給崇禎的確實是一個天大的難題了。換作哪一個帝王面對這種形勢你覺得能力挽狂瀾呢?


大蝦134318837


大明,是被崇禎皇帝硬生生的作死的,崇禎是政治低能兒,越越勤政,敗的越快。

明末天災不斷、金融閉塞(財政缺銀、流通缺銀)、流民四起,外部女真崛起,崇禎內憂外患,但是老天依然眷顧,一是大明東南依然是糧賦重地,足以支撐帝國內外戰爭;二是大明名將輩出: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崇禎只要用好一個,足以能平定天下。

經過崇禎不停的折騰,前後更換、撤職、處死首輔達50人,更換兵部尚書14人(其中9人治罪),督師、總督處死者11人、巡撫被殺11人,可以不誇張的說,崇禎滿朝文武都被血洗了一遍。崇禎15年,崇禎手裡再也沒有大將可以用,只得釋放關在大牢三年的孫傳庭,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並封賞2萬兩銀子用以招兵,其餘自籌,次年加封兵部尚書、督師,總領七省軍務。孫傳庭在陝西募兵練兵,整肅部隊,而崇禎迫不及待命孫傳庭出潼關戰李自成,時孫部瘟疫流行、兵馬彈藥短缺,孫傳庭不得已領軍出關,先勝後敗,戰死沙場,時人嘆言: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像。

大明王朝已經是內外交困、搖搖欲墜,在朝政上,由於崇禎急於求成、不願擔當的性格,使得崇禎與大臣離心離德;在經濟方面,頻繁更換首輔,使得崇禎朝沒有一套完整持久的經濟政策,國庫日益空虛,而崇禎個人極端愛財,如命孫傳庭建軍鎮壓農民軍,國庫已無銀子,崇禎從內帑拿出2萬兩銀子作為經費,並告知這是皇帝私房錢,皇太極第一次攻打北京,崇禎許諾居民上城牆禦敵者賞銀50兩,居民無不踴躍,登城牆者20萬,皇太極退兵後,崇禎找藉口,賴了這筆錢。某大臣提出國庫無銀,向皇帝借錢,崇禎勃然大怒,將其下獄。而崇禎死後,李自成在皇宮搜出的內庫銀子達幾千萬兩之多。



薊遼總督袁崇煥畫像

在軍事方面,大明、農民軍、後金形成三股勢力,從實力上說仍是大明最強,原因有三:

  1. 是大明以一敵二,仍互有攻守,後金雖強但是人口有限,可以贏一百次,但是輸一次就會滿盤皆輸;農民軍能到處流動作戰,是長期以來朝廷的政策主要是以撫代剿,一旦認真進剿(如洪承疇四正六隅征討),農民軍就無計可施。所以後金和農民軍最終想法,還是以戰求和,根本沒有想到會消滅大明,即使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也是派使者求封西北王,即立即退軍;而後金只求大明承認其政權,即願意講和。
  2. :對後金來說,明長城特別是山海關是過不去的坎,雖然可以繞道南下,那是欺負大明無人,一旦有明君登位,截斷金軍退路,或強攻後金老巢並非難事;而農民軍皆攜帶家眷流動作戰,補給時有時無,未經正規訓練,遇到曹文詔這樣3千關寧軍,10幾萬農民軍即潰逃。
  3. 大明雖然殘破,其國力、人口、資源等戰爭潛力依然是巨無霸,後金懼怕大明剿滅農民軍,舉國之力滅金;農民軍懼怕明金議和,全力圍剿。不作不死,大明朝實際上是被崇禎作死的。

崇禎最核心的根本缺點有兩條:一是不會理財,二是不會用人。古今帝皇凡成大事者,皆能抓住這2條。我們來看分析:一、崇禎不會理財:

  1. 萬曆花光了大明國庫,明末所有的問題皆與銀子有關,崇禎最大的事物,當明確長期財政政策,任命有才能的首輔執行,然崇禎繼位17年,換50個首輔,怎麼能有效梳理財政?只能不斷增加稅負如遼餉、剿餉,百姓苦不堪言。
  2. 造成西北農民軍四起,是西北天災缺糧,而東南糧食豐富,卻運不過去,原因是朝廷缺少支付運費的銀子(現銀,明末富裕家庭喜歡儲存現銀、打造銀器),幣制改革是明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3. 明末皇族的福利政策已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各地藩王,圈佔大量土地,動嬴幾十萬頃、百萬頃,這些土地都是最富饒之地,不向國家繳稅,而朝廷需要負擔的皇族人員,也達到了數十萬人。崇禎不但沒有削藩,減輕財政負擔,反而把救藩當作軍事要務,不惜代價,孫傳庭被逼出戰也是和救藩有關。
  4. 由於巨大的軍務開支,崇禎直接干預作戰,如松山之戰,崇禎出於財政壓力,不斷下詔催促洪承疇出戰,斷送松山13萬明軍。而明軍戰敗又需要更多的銀子來組建、訓練新軍,同時官軍得不到餉銀,亦兵亦匪,朝廷已陷入惡性循環。
  5. 崇禎內帑尚有數千萬銀子,足以支撐朝廷和軍隊數年用度,而崇禎一毛不拔。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不惜發動所有官員捐款,也捨不得動用。


第二、財政問題如此嚴峻,不會用人則是致命傷:

  1. 崇禎繼位後,做了一件大事,消滅了魏忠賢集團勢力,然而矯枉過正,破壞了朝廷多年的政治平衡。崇禎極端痛恨黨爭,如對於袁崇煥不能完成5年平遼、擅殺毛文龍以及私自通敵殺滿桂(誣陷)等罪名,仍捨不得處置,但一聽說袁崇煥曾私交(東林黨)大臣,即勃然大怒下詔凌遲處死。明末東林黨是確實存在的勢力,並不是說其一無用處,而是崇禎沒有制衡的手段。
  2. 明末雖內有民軍造反、外有女真進犯,但還不是根本問題。明末根本問題是缺相,缺幫助崇禎制定長期國家財政稅收、解決官場腐敗、軍隊缺餉、百官浮誇空談的風氣的得力助手,崇禎即位17年,換50個首輔,首輔是百官之首、萬人之上,每個首輔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政治主張,崇禎的做法說明其不會識人用人。
  3. 崇禎消除魏忠賢勢力後,其急迫、猜忌、不敢擔當的性格又發現無人可信,又重新啟用太監勢力,重用高起潛等監軍太監,這些監軍太監造成袁崇煥被殺、盧象升戰死、孫傳庭下獄。
  4. 崇禎與文官集團不是君臣一心,而是長期處於對立。“聯非亡國之君,眾臣皆亡國之臣“,這句話就是崇禎與百官對立的心態描寫。崇禎重用楊嗣昌,是因為其能對抗、打擊百官。楊嗣昌只對崇禎一人出力,因私費公,與高起潛合謀逼死盧象升,將孫傳庭下獄。

後人一直稱讚崇禎,其勤政節儉、不屈服異族。而與崇禎最相似的是趙構,兩個皇帝都是受命危難之時,同樣面對女真崛起,而崇禎的優勢比趙構大,至少國家還未殘破。但趙構振興經濟,不干預戰事(僅通過書信與前線將領溝通),面對金人強大軍力,選擇有限度議和,後人對趙構詬病,但趙構開創南宋百多年曆史,崇禎卻國破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