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

wenzi容謙


蕭何獻計殺韓信,更多是出於對國家的公心和對劉邦的忠心,自身的安危並沒有過多擔心。

蕭何忠心

蕭何是個縣吏時,就認為劉邦不是普通人,高看劉邦一眼,私下裡同劉邦的交情也很好。劉邦剛開始造反時,眾人推舉首領,一共有十來個備選人物,蕭何提議用抓鬮的方法,通過作弊,劉邦順利成為首領。後來劉邦也知道這是蕭何在其中運作的結果,對蕭何大為感激。

劉邦被封為漢王,很多將領逃跑,蕭何為了劉邦能夠打天下去追回了韓信,為劉邦保下了自己帝業的基石。

劉邦佔據三秦,出關和項羽相爭,蕭何沒有二心,為劉邦輸送了大批的兵員和軍糧物資,即使是在劉邦被打的棄軍而逃,孤身一人,也沒有起異心,仍然為劉邦輸送資源,最終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漢朝建立後,劉邦親口確認了蕭何首功的地位,功勞居於眾臣之首,可見劉邦也知道蕭何對自己忠心耿耿,勞苦功高,而蕭何自然也對劉邦忠心無比。

分封諸王

劉邦將楚漢爭霸期間的隊友分封八個異姓王,即: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這八個異姓王的地盤比朝廷直接管轄的地盤還要大,時間長了劉邦就想削藩。

征討陳豨,誅殺韓信

陳豨叛變也是自己首先舉兵。劉邦因為陳豨賓客眾多,生出疑心進行調查,牽連陳豨,但劉邦並沒有進一步動作,在劉邦父親死時,召陳豨進京,陳豨推脫,兩個月後就舉兵反叛,韓信門客舉報韓信暗中聯絡陳豨。此時的蕭何為呂后獻計除掉韓信,其實心中並沒有什麼猶豫。

首先,蕭何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此時在前線征討陳豨,韓信卻在後面搞事情,出於對劉邦的忠心,韓信也必須死。

其次,漢朝剛建立不久,天下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陳豨叛變於國家不利,韓信暗中聯絡陳豨就更加危險,出於公心,蕭何也要獻計誅殺韓信。

再次,呂后已經表現出誅殺韓信的堅定決心,不容更改,蕭何因為舉薦韓信,必須通過參與誅殺韓信,洗脫自身的危險,只是這一條在蕭何心中分量不是很足。

劉邦從一開始收拾的就是那些異姓王,對於自己的嫡系並沒有出手,劉邦的嫡系仍然和劉邦保留有一份階級情義,從心中認為自己和異姓王不一樣。新任的燕王盧綰在劉邦平叛陳豨時積極相助就是除了出於公職義務,也有心中幫助劉邦的想法。蕭何的心中也存有這種想法,證明就是蕭何幫助除掉韓信後,劉邦賜給蕭何500衛士,蕭何不僅不懷疑,反而很高興,大宴賓客慶祝,直到自己門客給他說明厲害,才如夢初醒,後來劉邦平叛過程中蕭何不惜採用自汙的方法進行自保,可見蕭何心中一開始是不相信劉邦會殺掉自己的。

所以說,蕭何獻計更多是出於對國家安定的公心和劉邦的忠心,至於自身的安危並沒有過多的擔心。


天天故史匯


蕭何謀殺韓信,終不負蒼生!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當韓信決意離開漢中,策馬飛奔之時,歷歷往事在韓信腦海中攪其駭浪驚濤,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捨,亭長之妻的冷顏,還有世人的嘲諷……這個胸懷經緯,卻才不得施的人傑,到底該歸向何處?我相信,他是迷茫的。雖是諸侯蜂起,但以韓信之智,又怎會看不出最終將是劉項逐鹿?事項羽智不得用,從劉邦才不得施,難道庸碌真的是韓信的歸宿嗎?在這個命運的十字路口,蕭何策馬狂奔,上演著“月下追韓信”的名段,追上韓信後,他們之間具體說了什麼,史書並未記載,但此時召回迷茫中的韓信,只需兩句話:第一句應該是“依你我之智,不難預料漢王終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終會說動漢王,讓你擔任要職,富貴自不在話下”。雖隔著幾千年的悠悠時空,但英雄憐英雄之情仍令人動容。



二、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蕭何和劉邦的交情淵源很長,是劉邦團隊的老班底,更是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深得漢王信任,劉邦征戰關外,關中根據地悉數交由蕭何打理。蕭何聰明絕頂,“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的處世哲學,至今讓人叫絕;蕭何洞悉民心,廣施仁政,在百姓心中豎起一道豐碑。百姓對蕭何的擁戴,終引來劉邦的猜忌,征戰關外之時,數次派人探尋蕭丞相舉動。聰明的蕭何明銳的察覺到了劉邦的不安,故意以勢欺民,自導自演了一處“自汙名聲”的名戲。劉邦得知後,再次見到蕭何,笑吟吟的對蕭何說:“蕭丞相啊,原來你是這樣的人!”劉邦的笑確是發自內心,蕭何的自我做賤,終於讓劉邦心安,也終於讓劉邦再次感覺到這個老夥計烈火般的忠誠。蕭何當然聰明絕頂,但通過自汙之舉,和廣施仁政之行,更證明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對中國的男人來說,政治家三字的光環,遠勝其他讚譽,可以說,這是對一個男人至高的褒獎。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順應時勢,自懂得利弊權衡,自然懂“民為重”之理。



三、政治白痴韓信

韓信,軍事才能天賦異稟,但政治上無知無能。天下承平,劉邦於行宮洛陽大宴群臣,當他點出“漢初三傑”之名時,以三人之智,張良和蕭何定是膽戰心驚,而韓信估計是有些自喜沾沾。還是張良通天徹地,未入關中就開始裝神弄鬼,要追隨赤仙子云遊學道,示意不再眷戀人間繁華;蕭何表現亦可,入定關中從不曾購置豪屋大宅;而韓信的表現,簡直可用不可想象來形容,韓信到楚國後,不僅不知斂收,反而大肆張揚,每巡視屬地,總有成隊兵士護衛,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樣子。直到現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為,他之所以耀武揚威,是要洗刷那段鐫刻在內心深處的胯下之辱,是要讓全楚國的人都知道:你們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還窩藏朝廷重犯。韓信要幹什麼?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韓信其實什麼都不想幹,但在紛繁複雜,天下初定,人心不穩的當時,劉邦會怎麼想?蕭何會怎麼想?那個一直都深居簡出的張良又會怎麼想?


四、劉邦想讓韓信死

當陳平問及劉邦:您的大將能抵擋的住韓信嗎?您的士兵能戰的過楚國的士兵嗎?劉邦沉默良久,就是這段沉默,註定了韓信的歸宿。韓信會反劉邦嗎?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具有融奸之勢,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劉邦對韓信是懼怕的,懼怕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能,懼怕他耀武揚威的做派,懼怕他窩藏朝廷重犯而隱露出的居功自傲。當客觀條件具備了,主觀思想難道不是瞬息萬變嗎?誰不對那個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誰又沒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劉邦在世,勉強可與韓信一比,但劉邦百年之後,那些仁慈柔弱的劉家後代,又有誰能可與韓信一戰?韓信必須死在劉邦前面,這是劉邦心中堅定的想法,雖然一再猶豫!我想,憑蕭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韓信的結局。


五、謀殺韓信,蕭何不負蒼生

劉邦征戰在外,那個落魄的淮陰侯終於異心萌生。當呂雉邀來蕭何商討如何對付韓信時,蕭何獻計擒韓信。蕭何畫策,自是形勢之需,當然會把智謀發揮到淋漓盡致,為了自保,因為是他月下追韓信;為了朝局,因為韓信屢屢自傲居功;為了蒼生,因為他不想讓億萬臣民再陷水深火熱!我們不能忘了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蕭何居丞相之位時興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廣施仁政,對一個具有仁義基因的人而言,當他絕峰臨定,俯瞰眾生,仁義的基因會促使他用盡全力避免讓億萬生靈再遭塗炭。是的,蕭何推波助瀾,殺死了那個他曾經苦心追回來的軍事天才,當個人私情和天下安平發生衝突,每一個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該如何做出抉擇。

事情的真相,或許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我們通過晦澀的史書,得知韓信之死,可能性的避免了當時的天下再遭塗炭,穩固了劉家江山,我們或許甚至會想到,我們某個先祖,在一個姓劉名邦的人治下,能夠安心的耕地,安心的相夫教子,或許在某個閒暇的午後,還會斟上二兩小酒,享受著安定環境下的天年之樂,這難道不夠嗎?就憑這些,難道蕭何不該獻計殺韓信嗎?

“我蕭何謀殺韓信,終不負蒼生!”蕭何這句憋於胸中千年的話,今天由我替他說出!


錦衣霸王


當時韓信謀反的罪名已經坐實,蕭何獻計殺韓也是選擇站隊的一種表態:保護就是同謀,說情就是縱容,惟有上前才是忠心。他跟韓信本就沒什麼交情,選擇並不困難。

蕭何當年追韓信、薦韓信,是死馬當活馬醫,為焦頭爛額的劉邦解困,不是感情使然。之後二人也鮮少交集,韓信橫掃趙、齊蕭何坐鎮關中,建國後也沒在一起共事。劉邦、呂雉就不一樣了,既是主子又是老朋友,沒法比。

韓信是個毫不掩飾慾望的人,失去東西一定要拿回來,謀反並非空穴來風。他被貶淮陰侯後一直鬧情緒,跟同事們關係也很緊張,對周勃、灌嬰不屑一顧,對以禮相待的樊噲嗤之以鼻。這其實都是發洩對劉邦的不滿,劉邦對此不會無感,蕭何也不會看不出來。

謀反既已坐實,韓信必死無疑,蕭何不出主意他也跑不了。但出不出主意是一種態度,不然呂雉找他幹嘛!這種情況下蕭何很容易做出選擇,而且不會遲疑——遲疑也是一種態度,會惹殺身之禍,畢竟劉邦對他也不太放心。


路衛兵


功成在於能力,保身取於智慧!

韓信有吞乾坤造化之能,必招天威忌殺之禍。蕭和於韓信有知遇之恩,自古人言,士為知己者死。蕭和韓信之恩主也,韓信爭戰之神,蕭和輔政之巨揆。二人聯手,漢幟必易。逐鹿問鼎之能臣翻作君主心腹之禍患,此一時耶!彼一時耶!

劉邦每試韓信,則必堅殺信之心。蕭和自汙示志非高遠,投親壯旅昭忠而無私。漸解君王猜忌,消除政治風險,蕭和智勝也。

殺韓問蕭,一石二鳥之計也!蕭若稍有猶疑,亦或為韓說情脫罪。劉邦震恐之餘,蕭和必死於誅連構陷之朋黨罪,死者必眾。劉使蕭殺韓,蕭有害功之嫌,必絕韓信餘黨之擾,兩生仇隙,其主無憂矣!

而於蕭和,推薦之初,為國選能。殺信用謀,出於至公,彌禍於無形,主臣兩安矣!

霸王敗於兵謀,韓信亡於心術。張子房知機遁世,獨蕭和遊於刃而善其終,謀耶?智耶?



狼主1970


蕭何獻計殺韓信,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韓信是他力薦的人,為避嫌。蕭何月下追韓信,成為千古美談,也成為了蕭何的心病。當時大家都沒意識到韓信的軍事才能,是蕭何力排眾議,硬將無尺寸之功的韓信推薦給劉邦,並要劉邦拜他為將軍,應該說,韓信成功與否,蕭何擔了很大風險。滿漢朝的人都知道韓信是蕭何推薦的,關係鐵。所以,當聽說韓信涉嫌造反時,蕭何首先要亮明觀點,澄清自己。出計謀殺,是最好的證明。
二,蕭何在劉邦與韓信間只能二選一。同上,蕭何明白的很,論軍事,劉邦不如韓信。可論政治,韓信不如劉邦。這種關頭,他只能二選一,所以要殺韓信保劉邦。
三,為國家穩定。劉邦已經起了殺心,不論韓信反不反,都要被殺。劉邦要的是心安。而如果韓信真的反了,剛剛建立的漢朝又將起殺戳,所以,為大局穩定,只能犧牲韓信。
四,蕭何與劉邦相知。劉邦和蕭何,是在沛縣老家故交,互相知根知底。而對韓信,蕭何只是頎賞其軍事才能。關鍵時刻,蕭何當然要分遠近關係!

呂志勇看歷史


蕭何用計殺了韓信,很多人想不通。畢竟韓信是蕭何發現推薦,一手保舉給劉邦的。也就是說,韓信就是蕭何的愛徒,而且韓信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知恩圖報。所以,韓信可以不尊重劉邦,但他從來不會不尊重蕭何。韓信可以不相信天下任何人,但他不會不信蕭何。

(蕭何)

蕭何也明白韓信尊敬他,信任他,但是,蕭何卻利用韓信對自己的尊敬和信任,親自帶信給韓信,把韓信騙到京城來,被呂后處決。

按理說,蕭何與韓信的這種關係,無論如何,他是不會出面騙韓信來殺害的。就算他對韓信也有意見,但是他應該不會出面。但偏偏是,蕭何出面了。

不過,如果我們看了蕭何一生的所作所為,我們也許就能深刻地理解蕭何的為什麼會這麼做了。

蕭何是一個在很早就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得極為明確的人。他給自己定的位是什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

早年蕭何的官當得比劉邦大,但是,他認準了自己不是一個幹皇帝的料,至少沒有那個膽量和魄力,所以,他從一開始就甘居劉邦之下,從來沒想過要當劉邦的領導。

(劉邦)

陳勝吳廣起義後,蕭何劉邦曹參三人也起來起義,打下沛縣後,大家推人當縣令。誰都謙虛推辭,結果蕭何說抓鬮。抓鬮的時候,蕭何把所有紙團都寫了劉邦。然後讓劉邦拈第一個。劉邦拈出來的是自己,他還想推辭,結果蕭何把所有剩下的紙團都吃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心一意要扶劉邦起來的。

後來劉邦打入咸陽。打入咸陽的劉邦陳奐生上城,直撲秦二世的寢宮,和眾美女花天酒地。但是蕭何卻跑到宰相府,查封那些典籍。由此可知,蕭何的志向就是管理天下,當宰相。

劉邦在率軍打仗過程中,蕭何所做的工作就是押運糧草,招兵買馬。好幾次劉邦打敗了,丟下士兵就逃,成了光桿司令。都是蕭何又重新把人馬給他召集起來,把糧草給他補充完整,讓他又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可以說,蕭何有無數次可以取代劉邦而自立為王,但是,他從來就沒有動過這樣的念頭。

(韓信)

正因為蕭何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得非常明確,只當宰相不當皇帝,所以,劉邦才對他深信不疑,把作為後勤部長的他,功勞排在第一位。

這也能夠理解蕭何為什麼喜歡韓信,但還是要替劉邦殺了韓信了。他是宰相,忠君護國就是他的本能,所有一切有損於忠君護國的事情,他都會反對。而韓信做這樣的事情,他當然不會保護他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不是的,應該說是呂后利用蕭何殺的他,他是要一步步的孤立劉邦,說是有個人把韓信謀反的消息告訴了蕭何,蕭何又告訴呂后,說韓信要帶著家眷去監獄放出死囚犯,然後殺進宮中,這都扯蛋。呂后她想殺韓信得找個替死鬼,那就是蕭何,於是蕭何軟磨硬泡把韓信叫到宮中,韓信一去就被殺了。等劉邦回來時極為震驚,所以就封賞他,給他五百護衛,又賞金萬兩,把他的官職封的高高的。蕭何很高興,又有好多人去慶祝。這時候就有人說了,蕭何,你命不久矣。這個人是個隱世,屬於那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蕭何一聽,就感覺不妙,就問為何?那個人說劉邦不相信你了,他為什麼給你五百侍衛,那是保護你的嗎?那是笑話你的。長安城中的死囚犯總共才多少人?五百侍衛還保護不了你嗎?啊?這侍衛不止五百個吧?人家說韓信謀反你也信。蕭何說那他為什麼要賞我呢?這時候那個人又說了:他賞你那是假的,哪個犯人死之前不得吃頓好的呢?結果這蕭何就怕了,他就問該怎麼辦,那人讓他推掉劉邦的封賞,讓五百侍衛留下,這樣劉邦才會放心。之後你看劉邦晚年的時候就像神經病發作一樣去罵蕭何,是他太愛韓信了。有一次他和韓信聊天兒,他就問韓信,說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馬?韓信說十萬!劉邦說 你呢?韓信就回答說,我帶兵是多多益善。劉邦說你多多益善,我不如你嗎?韓信說大王誤會了,您是帶將之人,不是帶兵之人,而我是帶兵之人,也就是將。劉邦聽了之後就特別高興。所以他才會發了瘋的罵蕭何,之後呂后又說淮南王謀反,又要殺他,劉邦為了保護他就讓他回四川,四川適合養老,不適合立業。在回去的路上呂后又把他攔住了,說我給你做主,先回到長安吧,結果回到長安之後,呂后設計把他殺了。於是各路諸侯都人人自危,想著謀反。劉邦當時就跟呂后說,這就是你殺韓信的結果!說著他就要讓太子去打仗,而在半路又被張良攔著了,張良說太子不能殺。劉邦在這時他知道已經沒有可靠的人了,只能親征。到最後打勝了,是慘勝。他也中了一支毒箭。在他回到家鄉時,唱了一首歌,什麼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當時是抱著一種非常悲涼的心情唱這首歌的,並不是說他當時情緒激昂,沒有,那是一首非常悲涼的歌。所以到最後他死了之後,呂雉就把他的那些姓呂的人封了官,封了侯,所以等呂雉死後呂家基本被斬盡殺絕,哪些諸侯在她生前隱忍不發,是為了減少損失。




​​

所以殺韓信,殺淮南王包括劉邦路上被張良攔路那都是一個局,在這之前呂雉早就做好了這個局。所以我們看事情要深入地去看,不要單純地認為是蕭何殺了韓信,蕭何也是呂后的一個棋子而已。


用戶6421678357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根據《史記》有關劉邦、蕭何、韓信的傳記來回答,原因如下:

一、蕭何對劉邦的忠臣,他是以劉邦的意志為意志。


一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劉邦原是沛縣亭長,後來高祖起兵,蕭何輔佐他,督察處理日常事務。沛公攻入秦都咸陽,將領們爭先搶劫金帛財物,唯有蕭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詔令及各種圖書文獻收藏起來。沛公立為漢王,蕭何當丞相。漢王后來之所以能詳細地知道全國各處的險關要塞,戶口多少,兵力強弱,百姓疾苦,蕭何首功。後來,月下追韓信,推薦韓信為大將軍。並不是蕭韓有多少戰友情份,而是出於蕭對漢王的忠誠,為劉邦的帝業在謀劃。漢王與項羽在前方惡鬥,相當於學渣陪學霸高考,漢王被羞恥是常事,而蕭何鎮守關中,無論前方老闆加兄弟失敗了多少回,他總是毫無怨言地向前線輸送兵員丶糧草,為表忠誠,甚至採納鮑生之言把自己的親屬幾十人送往前線。


蕭何向來與曹參不和,但病重時仍然向劉邦之子孝惠帝推薦曹參為丞相,使蕭規曹隨這個成語成為可能。簡言之,蕭何對劉邦竭盡忠誠,急劉邦所急,想劉邦所想,韓信要想和陳豨聯手做內應,危及劉漢江山,蕭何自然毫不猶豫和呂后聯手,把韓信這隻超級老虎騙進籠裡,殺!這差不多是條件反射!沒有絲毫的猶豫。

二、蕭何政治上的睿智和非凡的洞察力。

早在沛縣起兵時,當時縣令已被幹掉。蕭何作為縣長辦公室主任,地位遠高於亭長劉邦,完全有資藉大。他卻推劉邦為首,從此不離不棄,一生相隨。劉邦在前線和項羽對峙,蕭何留守漢中,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勞他,他和鮑生英雄所見略同,看出劉邦對他不放心。蕭何連忙派自己蕭氏宗族幾十人跟隨劉邦,(一是兵員二是人質。)到開國時,劉邦談起此事還感動得老淚縱橫。當高祖十一年,陳豨反叛,高祖親自鎮壓;後方,韓信被殺,劉邦派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蕭何又聽從召平建議,辭讓封賞,並拿出全部傢俬充當軍費,劉邦大喜。高祖十二年,高祖平黥叛亂,又不放心老蕭,老蕭江湖老手加高手,不惜自汙,多買田地,並低價賒購、借貸玷汙自己,高祖又很高興。蕭何這麼老謀深算,怎麼會看不出韓信做齊王、楚王時不反,貶淮陰侯時形如囚徒籠中鳥,反叛無異於自殺,蕭何只有盡忠劉氏,唯呂后(大漢後方臨時總指揮)馬首是瞻,才能保住榮華富貴。

三、蕭何與劉邦交情深厚。

早在沛縣共事時,劉邦布衣一個,又有些無賴任性,蕭何屢次利用縣吏職權護著;高祖當亭長,花天酒地,蕭何經常幫助;劉邦帶士卒去咸陽服徭役,其它狗肉朋友送三個大錢,蕭何送五個,交情深厚;劉邦立為漢王,蕭何當丞相;蕭何推薦韓信這個無名末將,劉邦毫不猶豫封韓信做大將軍;劉邦任前線總司令,蕭何任後方司令;劉邦稱帝,蕭被劉評為功勞第一;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被封賞有食邑,蕭何當年投桃多奉送兩大錢,劉邦來年報李多封蕭何食邑二千戶。兩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蕭何從感情上說也會幫助劉邦,口頭禪肯定是:“皇上大哥、皇后大嫂:有事您吩咐!"既然大嫂下令“咔嚓",那就由小弟把韓信這隻老虎誘進籠子再說!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能夠被漢文化的始祖,雄才大略的漢高祖劉邦心服口服的韓信,其歷史功績和成就應該說要遠遠超越此評價。即使說若無韓信,就無大漢帝國也絕不為過。

被後世譽為“兵仙”的韓信,同時也是位榮譽達人,其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的美譽,若與他的功績和成就相比,就顯的微不足道了。

王、候、將、相於一身,該成就千古僅他一人!

韓信的第一大歷史功績是其赫赫武功。在他所指揮戰爭中百戰百勝、無一敗績,其中最輝煌的是在該下之戰中,擊敗了“戰神”項羽,劉邦之所以能建立大漢帝國,韓信居功至偉。

他的第二大歷史功績是文化。與他為主的詞彙、成語之多古今無人能及,胯下之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他還與張良共著兵書三部,據說中國的象棋也是韓信發明的。

如果說韓信的歷史功績是前無古人,那麼他的成就應是後無來者了,一句“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道出了世人的多少無奈與艱辛,而韓信卻集王、候、將、相於一身(齊王、楚王、淮陰侯、大將、右相國),該成就千古僅他一人。

第二大成就為受封三齊王(與天同齊、與地同齊、與君同齊),御賜五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君不殺、沒有砍他的刀、沒有殺他的劍)。

韓信的這個成就可以稱以前沒有,今後也不會有。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神話般的功臣,仍然躲不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難道“五不殺”的護身符過期了?

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兩樣皆不毒,最毒婦人心。

韓信擁有的“五不殺”護身,應該是已達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的境界了,然而這個看似無解的難題卻被劉邦的皇后呂雉給破了。

當然,能夠成為漢高祖的皇后,光靠顏值是遠遠不夠的,從劉邦被匈奴大軍圍困於白登山,大漢朝廷群龍無首,呂后卻能運籌帷幄,終使劉邦全身而退中看出,她不但領袖後宮是遊刃有餘,而治國理政也是如烹小鮮,韓信得遇這樣的主母真不知是幸與不幸。

當呂后接密報說韓信有謀反之意時(誣告),便起了殺韓信之心,但苦於漢高祖“五不殺”的御賜,於是,她在經過一番佈置之後,便派蕭何把韓信騙至長樂宮,她命人用布匹將門窗遮掩,不見一絲天光,又用地毯將地面鋪嚴,不見一寸土地。

當韓信進宮一見此景大驚失色,這時呂后冷笑道“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砍你的刀,沒有殺你的劍,請放心,我都為你準備好了”。

然後她一揮手,從兩旁衝出幾十個手持棒槌和竹槍的悍婦,瞬間就把韓信砸成了肉泥。這樣,她既未違反漢高祖劉邦的“五不殺”的諭旨,又除掉了一代“兵仙”韓信(她可能沒有想到還有白登山之圍,如果是韓信領兵,被圍的必定是匈奴的大單于)。

但是這裡有一個怪圈,也可以說是宿命吧,那就是項羽曾經活擒了呂雉(差點把她做成肉羹),韓信又打敗了項羽(逼得他自刎於烏江),最後呂雉又殺了韓信(砸成了肉泥),這三位古人是不是很糾結?

呂雉殺韓信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劉邦為何不敢殺呂后?

除了上述的兩大功績和兩大成就,韓信在西漢初年至少還有兩個“第一”。

第一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功臣;第二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那麼,呂雉殺韓信的動機,除了韓信的自負之外還有什麼?

其一,呂后為了掃清障礙。呂后的兒子劉盈是個文弱的小年輕,雖然上有劉邦呂后照顧,可是一旦劉邦駕崩,自然無法駕馭韓信。呂后知道,太子今後要繼承大統,如何不為兒子去掉荊棘。

其二,韓信的資歷較低。韓信雖然立下蓋世功勞,但他不併不是蕭何曹參之流劉邦的舊部,半路追隨,多少有點不是本鄉本土的意思。

其三,呂后為了自己專權。要知道呂后想著重用外戚,而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名將,這就造成大臣與外戚之間的矛盾。

如果說呂后為了外戚專權而殺異己,聰明的劉邦沒有發現嗎?

我想劉邦早就發現了,但是他不敢殺!

勢力這種東西,一向就是把雙刃劍。可以自保,也會引起雄主的忌憚,對劉邦來說,可以全身心信任的人,大概只有無慾無求的張良。

至於蕭何和韓信,前者縱然比後者時間長感情深,但介於背後那一大堆的利益集團,要說沒有猜忌是不可能的,連忠心耿耿的蕭何都不能倖免,要靠貪腐來自保,呂氏集團的勢力就更讓劉邦忌憚了。

這點和劉邦同學的良心無關,不能說是因為呂后對漢朝建立的功勞,如果功勞是個免死符,那韓信墳頭上的草怎麼長出來的?呂氏族人在軍中任職的至少有十幾個,和樊噲等人關係密切甚至有親戚關係,這股龐大的勢力豈能輕易剷除?

(本文手稿)

就算能除,也勢必動搖自己的根基,滅了外戚,誰又來牽制功臣?

不得不說,劉邦的一輩子都在玩平衡術,韓信不過是犧牲品。


刀墓手札


所謂人向高處走,水向低處流。誰有權利,誰的權力大,誰就是別人奉迎或者說依附的對象,很明顯韓信和劉邦比起來,韓信太弱小了。

劉邦是一國之君,韓信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淮陰侯。這時候的韓信對於蕭何來說,是毫無用處的。蕭何若是想在大漢繼續發光發熱,他就離不開對劉邦的依附,對呂后的諂媚。

更何況當時是韓信要謀反了,韓信想趁著劉邦外出,率領著他的家奴殺到都城來,把劉邦的皇子皇孫全部給滅掉。

若是這件事,韓信做了的話。可以說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韓信若是做成了還好,他把漢家江山給奪走了,那蕭何還有可能被韓信重用的。

但是,當時的情況很明顯,是對韓信不利的。

因為韓信手中沒有兵,他就僅僅靠家裡的那幾十,頂多幾百個人就想造反,韓信也太高看自己了,再說了劉邦還在外面平叛戰亂呢,劉邦手裡也是有大軍的。

萬一韓信衝到了皇宮把宮裡亂搞了一回,最後成不了氣候,蕭何也是會跟著倒黴的。

蕭何可是韓信的伯樂,當年就是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了韓信,韓信才有了大將軍之職,在大將軍之職上,他才能發揮他指揮作戰的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成就了日後高不可攀的地位。

可是,韓信在為劉邦統一天下後,他的功勞以及地位就被劉邦所忌憚了。劉邦總是對他不放心,有事沒事就想敲打敲打下他,最後劉邦把他貶為淮陰侯,囚禁在了都城。

韓信對劉邦不滿了,他就心生了謀反的想法。

當蕭何知道韓信要謀反的時候,他就告訴呂后,把韓信騙到宮中來,然後把韓信殺掉,這個危機就算徹底的解決了。

呂后先是派人來請韓信入宮,韓信不去。

最後蕭何親自出馬,韓信才跟著他到了末央宮的。韓信到了末央宮之後,他就被呂后埋伏好的刀斧手給擒住了,最後韓信被呂后滅了族。

韓信死了,蕭何立了大功。

呂后對蕭何的大恩大德是不敢忘記的,蕭何在劉邦一朝是大漢的丞相,到了漢惠帝統治的時期,他一直是大漢帝國的丞相,可以說他是死在丞相之位上的。

所以說無論什麼年代,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當一個危險即將到來的時候,人們的反應是如何更好的規避風險。不至於使自己沉落下去,最好是能永生。

通過這件事恰恰證明了,蕭何做到了成功的保護了自己。

可以說他成就了韓信,也殺掉了韓信,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典故的來源。

可以說蕭何殺韓信,往大了說就是為了國家的安危,畢竟他是丞相,往小了說就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只要能把自己的榮華富貴保住,其它一切都是浮雲,更何況是殺一個小小的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