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wenzi容谦


萧何献计杀韩信,更多是出于对国家的公心和对刘邦的忠心,自身的安危并没有过多担心。

萧何忠心

萧何是个县吏时,就认为刘邦不是普通人,高看刘邦一眼,私下里同刘邦的交情也很好。刘邦刚开始造反时,众人推举首领,一共有十来个备选人物,萧何提议用抓阄的方法,通过作弊,刘邦顺利成为首领。后来刘邦也知道这是萧何在其中运作的结果,对萧何大为感激。

刘邦被封为汉王,很多将领逃跑,萧何为了刘邦能够打天下去追回了韩信,为刘邦保下了自己帝业的基石。

刘邦占据三秦,出关和项羽相争,萧何没有二心,为刘邦输送了大批的兵员和军粮物资,即使是在刘邦被打的弃军而逃,孤身一人,也没有起异心,仍然为刘邦输送资源,最终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汉朝建立后,刘邦亲口确认了萧何首功的地位,功劳居于众臣之首,可见刘邦也知道萧何对自己忠心耿耿,劳苦功高,而萧何自然也对刘邦忠心无比。

分封诸王

刘邦将楚汉争霸期间的队友分封八个异姓王,即: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更立卢绾)、衡山王吴芮(后改为长沙王)、闽粤王亡诸,这八个异姓王的地盘比朝廷直接管辖的地盘还要大,时间长了刘邦就想削藩。

征讨陈豨,诛杀韩信

陈豨叛变也是自己首先举兵。刘邦因为陈豨宾客众多,生出疑心进行调查,牵连陈豨,但刘邦并没有进一步动作,在刘邦父亲死时,召陈豨进京,陈豨推脱,两个月后就举兵反叛,韩信门客举报韩信暗中联络陈豨。此时的萧何为吕后献计除掉韩信,其实心中并没有什么犹豫。

首先,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此时在前线征讨陈豨,韩信却在后面搞事情,出于对刘邦的忠心,韩信也必须死。

其次,汉朝刚建立不久,天下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陈豨叛变于国家不利,韩信暗中联络陈豨就更加危险,出于公心,萧何也要献计诛杀韩信。

再次,吕后已经表现出诛杀韩信的坚定决心,不容更改,萧何因为举荐韩信,必须通过参与诛杀韩信,洗脱自身的危险,只是这一条在萧何心中分量不是很足。

刘邦从一开始收拾的就是那些异姓王,对于自己的嫡系并没有出手,刘邦的嫡系仍然和刘邦保留有一份阶级情义,从心中认为自己和异姓王不一样。新任的燕王卢绾在刘邦平叛陈豨时积极相助就是除了出于公职义务,也有心中帮助刘邦的想法。萧何的心中也存有这种想法,证明就是萧何帮助除掉韩信后,刘邦赐给萧何500卫士,萧何不仅不怀疑,反而很高兴,大宴宾客庆祝,直到自己门客给他说明厉害,才如梦初醒,后来刘邦平叛过程中萧何不惜采用自污的方法进行自保,可见萧何心中一开始是不相信刘邦会杀掉自己的。

所以说,萧何献计更多是出于对国家安定的公心和刘邦的忠心,至于自身的安危并没有过多的担心。


天天故史汇


萧何谋杀韩信,终不负苍生!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这个问题很多大家都有过论述,上述几个朋友的说法也很好。作为一个无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从更深层次解读这段历史,或许会贻笑大方,权当抛砖引玉。好了,还是从那段为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说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当韩信决意离开汉中,策马飞奔之时,历历往事在韩信脑海中搅其骇浪惊涛,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舍,亭长之妻的冷颜,还有世人的嘲讽……这个胸怀经纬,却才不得施的人杰,到底该归向何处?我相信,他是迷茫的。虽是诸侯蜂起,但以韩信之智,又怎会看不出最终将是刘项逐鹿?事项羽智不得用,从刘邦才不得施,难道庸碌真的是韩信的归宿吗?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萧何策马狂奔,上演着“月下追韩信”的名段,追上韩信后,他们之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未记载,但此时召回迷茫中的韩信,只需两句话:第一句应该是“依你我之智,不难预料汉王终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终会说动汉王,让你担任要职,富贵自不在话下”。虽隔着几千年的悠悠时空,但英雄怜英雄之情仍令人动容。



二、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萧何和刘邦的交情渊源很长,是刘邦团队的老班底,更是刘氏集团的核心成员,深得汉王信任,刘邦征战关外,关中根据地悉数交由萧何打理。萧何聪明绝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处世哲学,至今让人叫绝;萧何洞悉民心,广施仁政,在百姓心中竖起一道丰碑。百姓对萧何的拥戴,终引来刘邦的猜忌,征战关外之时,数次派人探寻萧丞相举动。聪明的萧何明锐的察觉到了刘邦的不安,故意以势欺民,自导自演了一处“自污名声”的名戏。刘邦得知后,再次见到萧何,笑吟吟的对萧何说:“萧丞相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刘邦的笑确是发自内心,萧何的自我做贱,终于让刘邦心安,也终于让刘邦再次感觉到这个老伙计烈火般的忠诚。萧何当然聪明绝顶,但通过自污之举,和广施仁政之行,更证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中国的男人来说,政治家三字的光环,远胜其他赞誉,可以说,这是对一个男人至高的褒奖。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顺应时势,自懂得利弊权衡,自然懂“民为重”之理。



三、政治白痴韩信

韩信,军事才能天赋异禀,但政治上无知无能。天下承平,刘邦于行宫洛阳大宴群臣,当他点出“汉初三杰”之名时,以三人之智,张良和萧何定是胆战心惊,而韩信估计是有些自喜沾沾。还是张良通天彻地,未入关中就开始装神弄鬼,要追随赤仙子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繁华;萧何表现亦可,入定关中从不曾购置豪屋大宅;而韩信的表现,简直可用不可想象来形容,韩信到楚国后,不仅不知敛收,反而大肆张扬,每巡视属地,总有成队兵士护卫,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为,他之所以耀武扬威,是要洗刷那段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胯下之辱,是要让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你们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还窝藏朝廷重犯。韩信要干什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韩信其实什么都不想干,但在纷繁复杂,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当时,刘邦会怎么想?萧何会怎么想?那个一直都深居简出的张良又会怎么想?


四、刘邦想让韩信死

当陈平问及刘邦:您的大将能抵挡的住韩信吗?您的士兵能战的过楚国的士兵吗?刘邦沉默良久,就是这段沉默,注定了韩信的归宿。韩信会反刘邦吗?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具有融奸之势,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刘邦对韩信是惧怕的,惧怕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惧怕他耀武扬威的做派,惧怕他窝藏朝廷重犯而隐露出的居功自傲。当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思想难道不是瞬息万变吗?谁不对那个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谁又没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刘邦在世,勉强可与韩信一比,但刘邦百年之后,那些仁慈柔弱的刘家后代,又有谁能可与韩信一战?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这是刘邦心中坚定的想法,虽然一再犹豫!我想,凭萧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韩信的结局。


五、谋杀韩信,萧何不负苍生

刘邦征战在外,那个落魄的淮阴侯终于异心萌生。当吕雉邀来萧何商讨如何对付韩信时,萧何献计擒韩信。萧何画策,自是形势之需,当然会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为了自保,因为是他月下追韩信;为了朝局,因为韩信屡屡自傲居功;为了苍生,因为他不想让亿万臣民再陷水深火热!我们不能忘了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萧何居丞相之位时兴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广施仁政,对一个具有仁义基因的人而言,当他绝峰临定,俯瞰众生,仁义的基因会促使他用尽全力避免让亿万生灵再遭涂炭。是的,萧何推波助澜,杀死了那个他曾经苦心追回来的军事天才,当个人私情和天下安平发生冲突,每一个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

事情的真相,或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通过晦涩的史书,得知韩信之死,可能性的避免了当时的天下再遭涂炭,稳固了刘家江山,我们或许甚至会想到,我们某个先祖,在一个姓刘名邦的人治下,能够安心的耕地,安心的相夫教子,或许在某个闲暇的午后,还会斟上二两小酒,享受着安定环境下的天年之乐,这难道不够吗?就凭这些,难道萧何不该献计杀韩信吗?

“我萧何谋杀韩信,终不负苍生!”萧何这句憋于胸中千年的话,今天由我替他说出!


锦衣霸王


当时韩信谋反的罪名已经坐实,萧何献计杀韩也是选择站队的一种表态:保护就是同谋,说情就是纵容,惟有上前才是忠心。他跟韩信本就没什么交情,选择并不困难。

萧何当年追韩信、荐韩信,是死马当活马医,为焦头烂额的刘邦解困,不是感情使然。之后二人也鲜少交集,韩信横扫赵、齐萧何坐镇关中,建国后也没在一起共事。刘邦、吕雉就不一样了,既是主子又是老朋友,没法比。

韩信是个毫不掩饰欲望的人,失去东西一定要拿回来,谋反并非空穴来风。他被贬淮阴侯后一直闹情绪,跟同事们关系也很紧张,对周勃、灌婴不屑一顾,对以礼相待的樊哙嗤之以鼻。这其实都是发泄对刘邦的不满,刘邦对此不会无感,萧何也不会看不出来。

谋反既已坐实,韩信必死无疑,萧何不出主意他也跑不了。但出不出主意是一种态度,不然吕雉找他干嘛!这种情况下萧何很容易做出选择,而且不会迟疑——迟疑也是一种态度,会惹杀身之祸,毕竟刘邦对他也不太放心。


路卫兵


功成在于能力,保身取于智慧!

韩信有吞乾坤造化之能,必招天威忌杀之祸。萧和于韩信有知遇之恩,自古人言,士为知己者死。萧和韩信之恩主也,韩信争战之神,萧和辅政之巨揆。二人联手,汉帜必易。逐鹿问鼎之能臣翻作君主心腹之祸患,此一时耶!彼一时耶!

刘邦每试韩信,则必坚杀信之心。萧和自污示志非高远,投亲壮旅昭忠而无私。渐解君王猜忌,消除政治风险,萧和智胜也。

杀韩问萧,一石二鸟之计也!萧若稍有犹疑,亦或为韩说情脱罪。刘邦震恐之余,萧和必死于诛连构陷之朋党罪,死者必众。刘使萧杀韩,萧有害功之嫌,必绝韩信余党之扰,两生仇隙,其主无忧矣!

而于萧和,推荐之初,为国选能。杀信用谋,出于至公,弥祸于无形,主臣两安矣!

霸王败于兵谋,韩信亡于心术。张子房知机遁世,独萧和游于刃而善其终,谋耶?智耶?



狼主1970


萧何献计杀韩信,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韩信是他力荐的人,为避嫌。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美谈,也成为了萧何的心病。当时大家都没意识到韩信的军事才能,是萧何力排众议,硬将无尺寸之功的韩信推荐给刘邦,并要刘邦拜他为将军,应该说,韩信成功与否,萧何担了很大风险。满汉朝的人都知道韩信是萧何推荐的,关系铁。所以,当听说韩信涉嫌造反时,萧何首先要亮明观点,澄清自己。出计谋杀,是最好的证明。
二,萧何在刘邦与韩信间只能二选一。同上,萧何明白的很,论军事,刘邦不如韩信。可论政治,韩信不如刘邦。这种关头,他只能二选一,所以要杀韩信保刘邦。
三,为国家稳定。刘邦已经起了杀心,不论韩信反不反,都要被杀。刘邦要的是心安。而如果韩信真的反了,刚刚建立的汉朝又将起杀戳,所以,为大局稳定,只能牺牲韩信。
四,萧何与刘邦相知。刘邦和萧何,是在沛县老家故交,互相知根知底。而对韩信,萧何只是颀赏其军事才能。关键时刻,萧何当然要分远近关系!

吕志勇看历史


萧何用计杀了韩信,很多人想不通。毕竟韩信是萧何发现推荐,一手保举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就是萧何的爱徒,而且韩信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知恩图报。所以,韩信可以不尊重刘邦,但他从来不会不尊重萧何。韩信可以不相信天下任何人,但他不会不信萧何。

(萧何)

萧何也明白韩信尊敬他,信任他,但是,萧何却利用韩信对自己的尊敬和信任,亲自带信给韩信,把韩信骗到京城来,被吕后处决。

按理说,萧何与韩信的这种关系,无论如何,他是不会出面骗韩信来杀害的。就算他对韩信也有意见,但是他应该不会出面。但偏偏是,萧何出面了。

不过,如果我们看了萧何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也许就能深刻地理解萧何的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萧何是一个在很早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极为明确的人。他给自己定的位是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

早年萧何的官当得比刘邦大,但是,他认准了自己不是一个干皇帝的料,至少没有那个胆量和魄力,所以,他从一开始就甘居刘邦之下,从来没想过要当刘邦的领导。

(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后,萧何刘邦曹参三人也起来起义,打下沛县后,大家推人当县令。谁都谦虚推辞,结果萧何说抓阄。抓阄的时候,萧何把所有纸团都写了刘邦。然后让刘邦拈第一个。刘邦拈出来的是自己,他还想推辞,结果萧何把所有剩下的纸团都吃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心一意要扶刘邦起来的。

后来刘邦打入咸阳。打入咸阳的刘邦陈奂生上城,直扑秦二世的寝宫,和众美女花天酒地。但是萧何却跑到宰相府,查封那些典籍。由此可知,萧何的志向就是管理天下,当宰相。

刘邦在率军打仗过程中,萧何所做的工作就是押运粮草,招兵买马。好几次刘邦打败了,丢下士兵就逃,成了光杆司令。都是萧何又重新把人马给他召集起来,把粮草给他补充完整,让他又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可以说,萧何有无数次可以取代刘邦而自立为王,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韩信)

正因为萧何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非常明确,只当宰相不当皇帝,所以,刘邦才对他深信不疑,把作为后勤部长的他,功劳排在第一位。

这也能够理解萧何为什么喜欢韩信,但还是要替刘邦杀了韩信了。他是宰相,忠君护国就是他的本能,所有一切有损于忠君护国的事情,他都会反对。而韩信做这样的事情,他当然不会保护他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是的,应该说是吕后利用萧何杀的他,他是要一步步的孤立刘邦,说是有个人把韩信谋反的消息告诉了萧何,萧何又告诉吕后,说韩信要带着家眷去监狱放出死囚犯,然后杀进宫中,这都扯蛋。吕后她想杀韩信得找个替死鬼,那就是萧何,于是萧何软磨硬泡把韩信叫到宫中,韩信一去就被杀了。等刘邦回来时极为震惊,所以就封赏他,给他五百护卫,又赏金万两,把他的官职封的高高的。萧何很高兴,又有好多人去庆祝。这时候就有人说了,萧何,你命不久矣。这个人是个隐世,属于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萧何一听,就感觉不妙,就问为何?那个人说刘邦不相信你了,他为什么给你五百侍卫,那是保护你的吗?那是笑话你的。长安城中的死囚犯总共才多少人?五百侍卫还保护不了你吗?啊?这侍卫不止五百个吧?人家说韩信谋反你也信。萧何说那他为什么要赏我呢?这时候那个人又说了:他赏你那是假的,哪个犯人死之前不得吃顿好的呢?结果这萧何就怕了,他就问该怎么办,那人让他推掉刘邦的封赏,让五百侍卫留下,这样刘邦才会放心。之后你看刘邦晚年的时候就像神经病发作一样去骂萧何,是他太爱韩信了。有一次他和韩信聊天儿,他就问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十万!刘邦说 你呢?韩信就回答说,我带兵是多多益善。刘邦说你多多益善,我不如你吗?韩信说大王误会了,您是带将之人,不是带兵之人,而我是带兵之人,也就是将。刘邦听了之后就特别高兴。所以他才会发了疯的骂萧何,之后吕后又说淮南王谋反,又要杀他,刘邦为了保护他就让他回四川,四川适合养老,不适合立业。在回去的路上吕后又把他拦住了,说我给你做主,先回到长安吧,结果回到长安之后,吕后设计把他杀了。于是各路诸侯都人人自危,想着谋反。刘邦当时就跟吕后说,这就是你杀韩信的结果!说着他就要让太子去打仗,而在半路又被张良拦着了,张良说太子不能杀。刘邦在这时他知道已经没有可靠的人了,只能亲征。到最后打胜了,是惨胜。他也中了一支毒箭。在他回到家乡时,唱了一首歌,什么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当时是抱着一种非常悲凉的心情唱这首歌的,并不是说他当时情绪激昂,没有,那是一首非常悲凉的歌。所以到最后他死了之后,吕雉就把他的那些姓吕的人封了官,封了侯,所以等吕雉死后吕家基本被斩尽杀绝,哪些诸侯在她生前隐忍不发,是为了减少损失。




​​

所以杀韩信,杀淮南王包括刘邦路上被张良拦路那都是一个局,在这之前吕雉早就做好了这个局。所以我们看事情要深入地去看,不要单纯地认为是萧何杀了韩信,萧何也是吕后的一个棋子而已。


用户6421678357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根据《史记》有关刘邦、萧何、韩信的传记来回答,原因如下:

一、萧何对刘邦的忠臣,他是以刘邦的意志为意志。


一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刘邦原是沛县亭长,后来高祖起兵,萧何辅佐他,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攻入秦都咸阳,将领们争先抢劫金帛财物,唯有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萧何当丞相。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疾苦,萧何首功。后来,月下追韩信,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并不是萧韩有多少战友情份,而是出于萧对汉王的忠诚,为刘邦的帝业在谋划。汉王与项羽在前方恶斗,相当于学渣陪学霸高考,汉王被羞耻是常事,而萧何镇守关中,无论前方老板加兄弟失败了多少回,他总是毫无怨言地向前线输送兵员丶粮草,为表忠诚,甚至采纳鲍生之言把自己的亲属几十人送往前线。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但病重时仍然向刘邦之子孝惠帝推荐曹参为丞相,使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成为可能。简言之,萧何对刘邦竭尽忠诚,急刘邦所急,想刘邦所想,韩信要想和陈豨联手做内应,危及刘汉江山,萧何自然毫不犹豫和吕后联手,把韩信这只超级老虎骗进笼里,杀!这差不多是条件反射!没有丝毫的犹豫。

二、萧何政治上的睿智和非凡的洞察力。

早在沛县起兵时,当时县令已被干掉。萧何作为县长办公室主任,地位远高于亭长刘邦,完全有资藉大。他却推刘邦为首,从此不离不弃,一生相随。刘邦在前线和项羽对峙,萧何留守汉中,刘邦多次派使者慰劳他,他和鲍生英雄所见略同,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萧何连忙派自己萧氏宗族几十人跟随刘邦,(一是兵员二是人质。)到开国时,刘邦谈起此事还感动得老泪纵横。当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镇压;后方,韩信被杀,刘邦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萧何又听从召平建议,辞让封赏,并拿出全部家私充当军费,刘邦大喜。高祖十二年,高祖平黥叛乱,又不放心老萧,老萧江湖老手加高手,不惜自污,多买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玷污自己,高祖又很高兴。萧何这么老谋深算,怎么会看不出韩信做齐王、楚王时不反,贬淮阴侯时形如囚徒笼中鸟,反叛无异于自杀,萧何只有尽忠刘氏,唯吕后(大汉后方临时总指挥)马首是瞻,才能保住荣华富贵。

三、萧何与刘邦交情深厚。

早在沛县共事时,刘邦布衣一个,又有些无赖任性,萧何屡次利用县吏职权护着;高祖当亭长,花天酒地,萧何经常帮助;刘邦带士卒去咸阳服徭役,其它狗肉朋友送三个大钱,萧何送五个,交情深厚;刘邦立为汉王,萧何当丞相;萧何推荐韩信这个无名末将,刘邦毫不犹豫封韩信做大将军;刘邦任前线总司令,萧何任后方司令;刘邦称帝,萧被刘评为功劳第一;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被封赏有食邑,萧何当年投桃多奉送两大钱,刘邦来年报李多封萧何食邑二千户。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萧何从感情上说也会帮助刘邦,口头禅肯定是:“皇上大哥、皇后大嫂:有事您吩咐!"既然大嫂下令“咔嚓",那就由小弟把韩信这只老虎诱进笼子再说!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能够被汉文化的始祖,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刘邦心服口服的韩信,其历史功绩和成就应该说要远远超越此评价。即使说若无韩信,就无大汉帝国也绝不为过。

被后世誉为“兵仙”的韩信,同时也是位荣誉达人,其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汉初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的美誉,若与他的功绩和成就相比,就显的微不足道了。

王、候、将、相于一身,该成就千古仅他一人!

韩信的第一大历史功绩是其赫赫武功。在他所指挥战争中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其中最辉煌的是在该下之战中,击败了“战神”项羽,刘邦之所以能建立大汉帝国,韩信居功至伟。

他的第二大历史功绩是文化。与他为主的词汇、成语之多古今无人能及,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他还与张良共著兵书三部,据说中国的象棋也是韩信发明的。

如果说韩信的历史功绩是前无古人,那么他的成就应是后无来者了,一句“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世人的多少无奈与艰辛,而韩信却集王、候、将、相于一身(齐王、楚王、淮阴侯、大将、右相国),该成就千古仅他一人。

第二大成就为受封三齐王(与天同齐、与地同齐、与君同齐),御赐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没有砍他的刀、没有杀他的剑)。

韩信的这个成就可以称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神话般的功臣,仍然躲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难道“五不杀”的护身符过期了?

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两样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韩信拥有的“五不杀”护身,应该是已达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境界了,然而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却被刘邦的皇后吕雉给破了。

当然,能够成为汉高祖的皇后,光靠颜值是远远不够的,从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于白登山,大汉朝廷群龙无首,吕后却能运筹帷幄,终使刘邦全身而退中看出,她不但领袖后宫是游刃有余,而治国理政也是如烹小鲜,韩信得遇这样的主母真不知是幸与不幸。

当吕后接密报说韩信有谋反之意时(诬告),便起了杀韩信之心,但苦于汉高祖“五不杀”的御赐,于是,她在经过一番布置之后,便派萧何把韩信骗至长乐宫,她命人用布匹将门窗遮掩,不见一丝天光,又用地毯将地面铺严,不见一寸土地。

当韩信进宫一见此景大惊失色,这时吕后冷笑道“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砍你的刀,没有杀你的剑,请放心,我都为你准备好了”。

然后她一挥手,从两旁冲出几十个手持棒槌和竹枪的悍妇,瞬间就把韩信砸成了肉泥。这样,她既未违反汉高祖刘邦的“五不杀”的谕旨,又除掉了一代“兵仙”韩信(她可能没有想到还有白登山之围,如果是韩信领兵,被围的必定是匈奴的大单于)。

但是这里有一个怪圈,也可以说是宿命吧,那就是项羽曾经活擒了吕雉(差点把她做成肉羹),韩信又打败了项羽(逼得他自刎于乌江),最后吕雉又杀了韩信(砸成了肉泥),这三位古人是不是很纠结?

吕雉杀韩信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刘邦为何不敢杀吕后?

除了上述的两大功绩和两大成就,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还有两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吕雉杀韩信的动机,除了韩信的自负之外还有什么?

其一,吕后为了扫清障碍。吕后的儿子刘盈是个文弱的小年轻,虽然上有刘邦吕后照顾,可是一旦刘邦驾崩,自然无法驾驭韩信。吕后知道,太子今后要继承大统,如何不为儿子去掉荆棘。

其二,韩信的资历较低。韩信虽然立下盖世功劳,但他不并不是萧何曹参之流刘邦的旧部,半路追随,多少有点不是本乡本土的意思。

其三,吕后为了自己专权。要知道吕后想着重用外戚,而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名将,这就造成大臣与外戚之间的矛盾。

如果说吕后为了外戚专权而杀异己,聪明的刘邦没有发现吗?

我想刘邦早就发现了,但是他不敢杀!

势力这种东西,一向就是把双刃剑。可以自保,也会引起雄主的忌惮,对刘邦来说,可以全身心信任的人,大概只有无欲无求的张良。

至于萧何和韩信,前者纵然比后者时间长感情深,但介于背后那一大堆的利益集团,要说没有猜忌是不可能的,连忠心耿耿的萧何都不能幸免,要靠贪腐来自保,吕氏集团的势力就更让刘邦忌惮了。

这点和刘邦同学的良心无关,不能说是因为吕后对汉朝建立的功劳,如果功劳是个免死符,那韩信坟头上的草怎么长出来的?吕氏族人在军中任职的至少有十几个,和樊哙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有亲戚关系,这股庞大的势力岂能轻易铲除?

(本文手稿)

就算能除,也势必动摇自己的根基,灭了外戚,谁又来牵制功臣?

不得不说,刘邦的一辈子都在玩平衡术,韩信不过是牺牲品。


刀墓手札


所谓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谁有权利,谁的权力大,谁就是别人奉迎或者说依附的对象,很明显韩信和刘邦比起来,韩信太弱小了。

刘邦是一国之君,韩信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淮阴侯。这时候的韩信对于萧何来说,是毫无用处的。萧何若是想在大汉继续发光发热,他就离不开对刘邦的依附,对吕后的谄媚。

更何况当时是韩信要谋反了,韩信想趁着刘邦外出,率领着他的家奴杀到都城来,把刘邦的皇子皇孙全部给灭掉。

若是这件事,韩信做了的话。可以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韩信若是做成了还好,他把汉家江山给夺走了,那萧何还有可能被韩信重用的。

但是,当时的情况很明显,是对韩信不利的。

因为韩信手中没有兵,他就仅仅靠家里的那几十,顶多几百个人就想造反,韩信也太高看自己了,再说了刘邦还在外面平叛战乱呢,刘邦手里也是有大军的。

万一韩信冲到了皇宫把宫里乱搞了一回,最后成不了气候,萧何也是会跟着倒霉的。

萧何可是韩信的伯乐,当年就是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了韩信,韩信才有了大将军之职,在大将军之职上,他才能发挥他指挥作战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成就了日后高不可攀的地位。

可是,韩信在为刘邦统一天下后,他的功劳以及地位就被刘邦所忌惮了。刘邦总是对他不放心,有事没事就想敲打敲打下他,最后刘邦把他贬为淮阴侯,囚禁在了都城。

韩信对刘邦不满了,他就心生了谋反的想法。

当萧何知道韩信要谋反的时候,他就告诉吕后,把韩信骗到宫中来,然后把韩信杀掉,这个危机就算彻底的解决了。

吕后先是派人来请韩信入宫,韩信不去。

最后萧何亲自出马,韩信才跟着他到了末央宫的。韩信到了末央宫之后,他就被吕后埋伏好的刀斧手给擒住了,最后韩信被吕后灭了族。

韩信死了,萧何立了大功。

吕后对萧何的大恩大德是不敢忘记的,萧何在刘邦一朝是大汉的丞相,到了汉惠帝统治的时期,他一直是大汉帝国的丞相,可以说他是死在丞相之位上的。

所以说无论什么年代,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一个危险即将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不至于使自己沉落下去,最好是能永生。

通过这件事恰恰证明了,萧何做到了成功的保护了自己。

可以说他成就了韩信,也杀掉了韩信,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的来源。

可以说萧何杀韩信,往大了说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毕竟他是丞相,往小了说就是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只要能把自己的荣华富贵保住,其它一切都是浮云,更何况是杀一个小小的韩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