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苏联没有加入轴心国?

要啥自行车7


尽管苏联和纳粹德国以及法西斯意大利,法西斯日本本质上都是独裁模式,但二者是两种不同制度的产物,这就注定了苏联和纳粹德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尖锐对抗。

希特勒的仇共倾向在他那本《我的奋斗》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苏联人当初愿意和德国签订条约,当然不是苏联人天真,而是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时间来加强军备,他们不愿意承担一战时那样可怕的压力,用1942年8月斯大林的话来说——

法国动员起来以后能拿出多少个师来对付德国,答复是大约100个,那么英国人能拿出多少个?答复是两个,以后还可以再加两个。

啊,两个,以后再加两个。斯大林重复了一遍,然后他问道:“你知道不知道,要是我们同德国打仗的话,我们得在俄国战场上投入多少个师?”

停了一下,他自己回答说:“300个以上”


第二,希特勒曾经无数次强调过,所谓的生存空间,他认为伟大的日耳曼民族不应该只拥有现在这么点的土地,他要用德国的剑开拓德国的犁。而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的扩张首先就要向东发展,也就是去抢斯拉夫人的土地。苏联人不可能不明白,但只能揣着明白当糊涂,现在就同德国翻脸,到时候压力最大的就是苏联,先让德国把战火烧到西线去再说。

在希特勒的民族观念中,以及后来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俄罗斯民族,波兰人,乌克兰人相对法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的人民,其地位还要低一些。

也就是说,苏联这个国家的政体,以及执政党是希特勒仇视的,而且斯拉夫民族也是前者所鄙夷的,希特勒要来抢俄国人的土地,奴役俄国人的自由,所以双方之间永远不可能结盟。


大唐安西节度使


苏联倒是想跟德国联合,但德国同意吗?

希特勒的德国被称为纳粹德国,同时也被称为第三帝国。

其实德国并不自称为帝国。而且希特勒的党叫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叫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里面有工人,有民族,也有社会主义。但纳粹德国的本质还是反社会主义的。

在一开始,苏联跟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间,还试图搞过一个四国同盟,德国也提过,让苏联加入进来。日本尤其热心,他们特别想跟苏联联合,原因很简单,跟苏联联盟,日本侵略中国将变得更为容易,而且免除了东北的威胁。日本在整个二战中,一直在我国东北保持着百万军队,就是因为苏联的牵制。而最后让日本彻底绝望的,也是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起攻击。

但是,这个四国同盟没搞成,因为苏联提出了,要自己参加,必须满足下面这些条件,一是德国从芬兰撤军,因为芬兰对苏联的战略安全太重要了,苏联为此曾跟芬兰打了一仗。另外,要德国承认苏联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以及承认苏联对保加利亚的领有权,还要日本放弃在库页岛的开采权。

最后一点,日本倒可能会同意。但上面三条,德国人是不会同意的。德国提的方案是只允许苏联向印度方向扩张,就是让苏联去中亚、去阿富汗、去伊朗……

相差太大,两者当然谈不扰,最终只签了互不侵犯条约。

看上去是利益分配问题,其实是德国根本没想让苏联进来。德国纳粹的本质,或者说希特勒的目标之一,就是消失苏联。在希特勒的计划,是征服欧洲,征服法国,征服英国,但有一些民族,希特勒要实行种族灭亡的,一个是乌克兰人,一个是波兰人,一个是犹太人,一个就是俄罗斯人。

希特勒就是玩得太野了,疯狂的要消灭一些人,要不是他们一意要灭绝乌克兰人,可能乌克兰还会站到他们一边。

可见,在希特勒的长期计划中,跟苏联开战就是一个既定目标,早或者迟而已。他跟苏联是没法调和。这里面除了种族主义,也有生存空间的问题,德国要称霸,那必然要击败苏联。

这跟中日一样的。

近代中日在面对西方列强时,还曾经相互合作过,两者更是签订了一个相互不平等条约,这其中,李鸿章希望跟日本达成同盟,借日本之力一起对抗西方列强。但是,对日本来说,他想称霸,第一个目标就是针对中国,所以,李鸿章想跟日本签同盟条约,日本却迟迟不肯签,因为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对中国动手,签了反而受制约。而清朝直到甲午战争才清醒过来,明白跟日本同盟就是自己一厢情愿。而这时,清朝日本的国力已经逆转。

希特勒同样如此,只是德苏两国都明白,自己不是一路人,迟早要打仗,但又有共同的对手,所以一时之间没有相互下手。

而随着德国跟英国陷入僵局,希特勒就不可避免的要对苏联下手。拿下苏联,不仅是德国一贯目标,对其继续战争也是极其有利的,他可以占有苏联广阔的土地跟资源,然后跟英美打持久战。这是德国取胜的唯一机会。

只是苏联不是白给的,凛冬将至副本的难度不是吹的,德国最终败给了苏联。


脑洞历史观


苏联没有加入轴心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希特勒在台上,如果没有希特勒,苏联其实是有可能跟德国结盟的。

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建立了柏林-罗马轴心,这是轴心国说法的由来。当年11月,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反共产国际协定》针对的对象是苏联。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成立。但是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瓦解。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针对的主要对象却变成了美国。1941年3月,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双方的关系一直维持到1945年8月。《反共产国际协定》只是一个政治联盟,而《德意日三国盟约》却是一个军事同盟,两者含义差别很大。这种变化充分说明了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为苏联的外交政策带来了影响。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看苏联的选择。

一、国际政治中的两大矛盾

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存在着两大矛盾。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这两大矛盾下,主导国际政治的有三大势力,第一股势力是英国、美国、法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第二股势力是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股势力是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德国由于是战败国遭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德国人视为屈辱,一直想摆脱这个屈辱。意大利和日本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反而对他们进行了限制,比如华盛顿会议上的海军条约,对各国海军进行了限制,意大利和日本就觉得很屈辱。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来分析,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以满足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需求。而世界已经被英国、法国和美国瓜分完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英国、法国、美国的既得利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掩盖了矛盾,并没有解决矛盾。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沉重打击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维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力量遭到削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就开始蠢蠢欲动,妄图突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瓜分世界。

三股势力中,苏联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人类理想的试验田,引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1918年-1922年,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出兵干涉,企图推翻红色政权。苏联挺过了那段艰难时刻,建立了红色堡垒,但这并不代表仇视就会消失。苏联的存在引起了世界工人运动的高涨,尤其是大萧条之后,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视为洪水猛兽。但是如果抛开意识形态,只从国家利益出发,苏联存在跟任何一方结盟的可能。而事实上,苏联在1922年之后,也确实是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的,虽然被孤立,但依然尽量跟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1922年,苏联就跟德国签订了《拉帕罗条约》,在经济上互相帮助,向德国出口原材料,同时进口工业品。1932年的时候,苏联从德国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一半。

二、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内战结束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就已经开始了变化,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输出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目标很快就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外交思想,也就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20年代中期,苏联的对外关系有两个指导思想。一个是帝国主义在为争夺全世界的资源而互相斗争,列强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这对苏联的利益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是有益无害的,但是帝国主义野心家敌视苏联,战争依然会直接威胁到苏联。第二个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必须尽快在苏联国内建成,不能期待世界革命,苏联必须尽快强大起来,在帝国主义的威胁面前变得不可战胜。

1922年的《拉帕罗条约》就是这两种指导思想的产物。一战后的德国非常孤立,因此苏德走到了一起。条约签订后,苏德双方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绕开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比如说,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在苏联设立飞机制造厂,双方合资制造毒气。不过这两项没有得到实施,真正实施的是化学战实验和情报交流。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走出了战后的孤立状态,逐渐向西方靠拢,但是苏德双方军事合作依然在继续。

希特勒的上台改变了这种关系,希特勒的远景目标是消灭苏联,双方关系恶化。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也让苏联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苏联的外交政策随之也发生改变,决定跟西方民主国家合作。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强烈呼吁要建立一个“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对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威胁。1935年,苏联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1936年,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对抗法西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苏联立即向国民政府提供援助。

不过苏联并不觉得这种统一战线有用处,统一战线只能推迟帝国主义战争,而战争爆发后肯定会把苏联卷进去,而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世界大战。苏联希望跟英法订立攻守同盟,无论德国进攻哪个国家,其他国家都要全力援助。但是英法反应很冷淡,他们在骨子里希望祸水东引,最后就是德国和苏联打起来。而苏联本来就怀疑英法有这种想法,看到英法不断对德国妥协,甚至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加深了这种担忧。英法是不能指望了,为了自己的安全,苏联就决定跟德国缓和关系。苏联的决定得到了德国的响应,1939年,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震惊了全世界。

三、德国的战略分歧

热衷于跟苏联结盟的是德国外交人员,代表人物是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的想法是建立一个大陆同盟,这个同盟包含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也非常认同这个设想。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时的外交官相对来说头脑比较清醒,但是他们说话不顶用。德国海军也支持里宾特洛甫的方案,他们并没有想过要进攻苏联。后来德国击败法国之后,海狮计划无法实施,海军提出了地中海方案作为替代进攻苏联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被否决了。德国海军倒不是因为头脑清醒,而是因为有利于海军本身的发展,德国的资源可以向海军倾斜。

但是希特勒的战略构想很早就定了,他的目标是进攻苏联,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理论不是希特勒的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有了。说白了就是德国作为新兴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问题是要怎么重新瓜分世界,这就涉及到战略分歧。当时德国存在两种战略思路,一种是发展海军,跟英法争夺海洋,从英法手里抢夺殖民地,这个想法从一战前就开始了,到了希特勒这里被抛弃了。希特勒的战略是大陆战略,占领东欧,从而称霸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外交部和海军奉行的是马汉的海权论,而希特勒奉行的是陆权论。不同的战略思想就意味着谁是主要敌人,外交部和海军的主张是先夺取海洋,然后在陆地上跟苏联争雄,而希特勒的想法是先夺取大陆,然后再去海上跟英美争雄。

希特勒上台后,建立了独裁政权,那么德国的一切都是按照希特勒的意志行事。希特勒不仅奉行陆权论,还把种族主义融合进去,在他眼里,苏联就等同于犹太政权。而希特勒同意跟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避免两线作战的权宜之计,跟里宾特洛甫的设想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无论是海权论还是陆权论,德国的扩张最终都要跟苏联发生对抗。


既然希特勒坚持要消灭苏联,苏联自然只能选择加入盟国,但是二战后,同盟很快就破裂,就说明苏联跟英美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的。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迷蝶梦文史社


呵呵,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源自于1936年10月的德意同盟条约,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9月三国正式签订三国公约,建立轴心国体系。

苏联加入进去?

你确认苏联加入一个反自己的国际协定?


四川達州


德意日结成轴心国,主要就是反苏的,它们也不可能让苏联加入,苏联也根本不会去加入,因为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希特勒发誓要把苏联从地图上抺掉,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国家怎么能结到一起呢?


东方敏鑫


这个问题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德国保持好当时的战果,再发展十年二十年,着重加强下海军,那时他们的导弹技术应该也成熟了,更有可能还会看到他们的飞碟在天上战斗,想像一下,德国应该是无敌的存在吧,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挡,因为科技水平跟他差距巨大。当时战争进展太快,希特勒还是太自信,太心急了。


一心成魔


俄国十月革命后,协约国一直组织武装干涉,双方矛盾一直未化解、怎么可能成为战友?何况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给德国大量割地、赔偿;日本是武装干涉出兵最多的,而且其对俄德法三国干涉、迫使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直耿耿于怀,随时准备报复和独占满洲。


空山新雨后19012193


这是由政治体制决定的。


枫丹白露211735932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二战美国没有加入轴心国。


51Foch


苏联是德国日本的侵略战争的目标,肯定不会加入轴心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