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寫實畫能反映事實嗎?

劉揚與鐵樹


事實是肯定能反映的,問題是,畫中除了事實之外反映的東西。

大部分能流傳下來的畫,一定是畫中有話,夾帶了作者的私貨和作者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拿歐洲的畫來說,畫家分為3種:

1、甲方讓畫什麼就畫什麼的人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是個手藝人,和木匠、泥水匠、屠夫一樣。

畫家也是過日子,那畫家就是出賣自己的手藝,當時最有錢的甲方要麼是教會,要麼是宮廷,所以大部分畫家都是甲方提需求,畫家來畫,然後甲方滿意拿錢。

這種畫家是最多的,但傳世的作品比較少,因為文藝復興早期思想剛剛有點啟蒙,但還沒那麼解放,所以大半作品也都是宗教主題,畢竟買單的人不是教會就是XX領主。


2、甲方讓畫什麼,畫也畫,但經常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隨著文藝復興的進行,幾個不正常的傢伙出現了。


1)不按甲方要求來的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米開朗基羅其實是個雕塑家,他本身喜歡的是雕塑,雕塑家的地位沒有畫家高,因為當時雕塑家基本和泥水匠一個意思,但不可否認文藝復興時期很多藝術家跨界能力都很強,好像開了掛一樣。

話說米開朗基羅成名是因為他的雕塑大衛,由於這個雕塑太出名,所以教會就給米開朗基羅發單子,讓他來畫西斯廷禮拜堂穹頂壁畫《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就覺得有人要搞他,自己是個雕塑家,為什麼要讓他來畫壁畫呢?這是有意讓他出醜。但教會權力太大,也不敢不畫。

教宗本來委託的壁畫內容是星空背景上的十二使徒。但米開朗基羅不幹,他說我要畫《創世紀》主題,教宗想起碼也是宗教主題,也就同意了。

然後米開朗基羅用了4年時間,畫了這幅全是肌肉棒子的《創世紀》,舉世轟動。

然後教宗又讓他畫《最後的審判》,這次米開朗基羅要求你不要管我畫成什麼樣,而且畫的時候不能有人過來看,否則就不畫了。

結果畫完了,米開朗基羅拍拍屁股就走了,教宗過來一看,乖乖,男的裸體就算了,聖母你也裸體。

改,但米開朗基羅堅持不改,老子不玩了。後來米開朗基羅的一個徒弟達尼埃萊·達·沃爾泰拉接受了教會委託,為畫中的裸體人物畫上了內褲,他也因此得到了“褲子畫家”的謔稱。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最後的審判》還是裸體,因為後來思想也解放了,也就把畫復原了。


2)永遠完不成甲方要求的達芬奇,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達芬奇的問題在於拖延症,他總是想完美,而且有時候畫著就又有了新思路,新想法,導致畫永遠完不成。

所以我們回頭數數,其實達芬奇的畫作和其他畫家比,數量要少很多。但名氣卻大的多。

比如《蒙娜麗莎》,蒙娜麗莎不是達芬奇自己要畫的,據說是美弟奇家族委託達芬奇畫的一位貴婦人。

結果達芬奇用了一種畫溼壁畫的方法來畫《蒙娜麗莎》,因為這樣可以使得人們看不出人物和周圍環境之間的輪廓線,我們現在無論把這幅畫放大多少倍,都看不出有明顯的分割。

那其實是因為達芬奇給《蒙娜麗莎》上了40層以上的顏料,而每次都要等顏料幹了才能上第二層。所以這幅畫達芬奇一直帶在身邊,有一空就畫一畫。然後達芬奇中間還經常改去其他領域,比如解剖、工程、武器裝備等領域,而在新領域的新想法又會在畫上體現,所以這畫始終交付不掉。但最後這幅畫也成了傳世之作。


3)完全不按甲方要求,結果日子很慘淡的倫勃朗。

倫勃朗真的還挺冤的,因為他畫的其實還挺寫實的,只是多了點自己的思想。

世界名畫三大名作之一,連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都排不上,倫勃朗的《夜巡》居然能排上,就因為這幅畫沒按甲方要求來畫,倫勃朗的口碑就壞掉了,沒人找他畫了。

事情是這樣,當時有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隊,要弄張集體照,大概10幾個人,找倫勃朗畫。

當時人像畫,基本就是作為照片用,你畫的10個人排隊就行了,而且這幅畫的費用是10個人平攤的,那麼也就意味著,每個人不說C位出道吧,起碼每個人都有頭有臉吧。

倫勃朗這幅畫一出來,大家都火了,這幫人在幹嘛?為什麼有的人只有一個頭,有的人看都看不清楚,為什麼還有個女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以倫勃朗被告了,之後也就沒人再來找他畫了,一代大師日子過的非常苦。但這幅《夜巡》卻開創了一個時代,告訴後來的畫家,什麼叫“畫面感”。


3、沒有甲方,自己想畫什麼畫什麼的人

到文藝復興後期,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畫自己想畫的東西,最有名的就屬“印象派”了,當時一群人像總喜歡畫女人裸體的馬奈、喜歡畫芭蕾舞女的德加、喜歡畫睡蓮的莫奈等等。

這些人的畫進不了主流圈子,也因為畫的朦朧模糊不寫實,被當時批評家評論為“印象派”。他們不是不會畫寫實,而是有自己要表達的東西。

而“印象派”反而由此而得名傳世。


綜合來說,不論是寫實還是印象,作品本身畫的客觀事物是一部分,但鑑賞一幅畫,更多的是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創作過程和表達的視角和精神。


我是ChrisQu,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交流和探討。


大叔ChrisQu


寫實是一種手法,反映事實是一種態度。寫實可以用來反映事實,但寫實卻不一定就是事實,寫實甚至與事實相反。



有趣的是問題補充部分的第二個問號“印象派和抽象畫是否能彌補寫實派的不足?”個人認為:印象派是寫實主義在形式上的變體,是一種在觀念上極其接受自然主義的寫實主義;抽象派的"真"卻不是視覺上看到的"像",而是觀念上的"真實"。比如用立體主義的觀念來處理人形,會將正面的人臉和側面的人臉結合在一起,以再現“全面”的人。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格利特的藝術創作常會藉助照相機,所以每一個細節其實都很真實,但是馬格利特會將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實”以一種“非真實”的方式進行重組,從而實現“與事實不符”的效果,引發人們的反思。



問題的補充部分“用照相機拍的作品能完全客觀地反映出事實的全貌嗎?”這個問題與上述例子是同理的——當然是不能了!要知道,

照相機上有一個部件叫“取景框”,其作用就像一把帶有偏見的刀,切掉那些“不為我所用的”。


照片最不可信,都是經過攝影師的取捨,觀者被迫強行接收攝影師的觀念


最美還是藝術史


寫實只是對事實的一種有限度的反映,而非全息性的整體呈現。作為二維平面的藝術,再寫實的繪畫作品也不可能全景地揭示事實的完整面目,從這個意義上說,寫實繪畫只能是對事實的一種無限接近而非無縫抵達。




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說過雕刻是繪畫的火焰,在一定程度上委婉指出了繪畫在刻畫事實方面的不足,而雕刻可以從三維角度反映事實這點上顯然要高於繪畫。但饒是如此,這種侷限性依然存在,事實更多是動態的變化的而非固態的靜止的,要比雕刻和繪畫所能反映的更豐富和複雜。

但繪畫對現實的反映也並非無所作為,正如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那樣,一切繪畫包括寫實繪畫都是一種對事實的萃取提純後反映和再現,在反映事實的本質上更帶有藝術家本人的思考和想象的因素。這種對事實的反映具有一種選擇性和偏見性,這點也正是藝術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情感的充盈才會產生有溫度而非冰冷的藝術。

其實在寫實繪畫中,也有藝術家借用鏡子這一輔助性手段力圖最大限度地反映事實的全貌,這點在許多畫作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現象。

輔助技術的更新與進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繪畫藝術本身的觀念的更新迭代,印象派和抽象派的應運而生,看上去是對寫實主義的一種粗暴的反叛,但這種努力是為了更好地反映事實的即時性和動態性,但兩者不可兼得的悖論卻是以模糊和扭曲的遺貌取神為代價,在寫實主義山窮水盡之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通過人為的排列組合極力追尋事實的最全面的展現,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概念化符號化碎片化的晦澀和艱深。



而即使攝影技術誕生之後的影像藝術在反映事實上仍然有著不小的差距,這點毋須諱言。繪畫的此岸和事實的彼岸之間,是一道無法抹去的鴻溝,這是無法超越的現實。再完美的藝術也只是一種個性化侷限性的事實,但這也正是藝術的恆久魅力之所在,對此不必耿耿於懷。


吃素的穿山甲


談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寫實畫能反映事實嗎?能。寫實畫具備了反映事實的功能,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

但是,寫實畫雖然具備了反映事實的功能,但不一定反映的都是事實。因為寫實畫是在經過畫家眼睛觀察後又經過大腦過濾思考篩選後畫出來的,是融合了畫家的思想情緒以及審美意識表現出來的,可能會與生活中的事實有些不同。這是其一。其二,藝術的真實並不完全代表和生活中的真實一模一樣。

提香《照鏡子的維納斯》


寫實畫最早興起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以意大利佛羅倫薩畫派和威尼斯畫派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寫實繪畫居於主導地位,其代表畫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里尼、喬爾喬內、提香等創作了大量的古典寫實油畫。這些油畫大都表現的宗教神話內容,宣傳的卻是人文主義思想。從畫面看,人物刻畫真實細膩,色彩飽滿,內涵豐富。但嚴格的說,與生活的真實還有很大距離。只是反映了現實人們的訴求和願望。

蘇新《新十二花神》


到十九世紀,以庫爾貝、米勒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畫家把寫實畫與現實生活的真實又拉近了一步。這些畫家注重接近底層生活,反映平民大眾生產生活的真實狀貌,很多作品反映了客觀存在的“事實”,如庫爾貝的《採石工》、《篩麥婦》,米勒的《拾穗者》等。

庫爾貝《採石工》


誰憐一燈影


準確地說,寫實畫能夠反映部分事實,而且是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那一部分事實。

這樣的結論從一些頂級的寫實畫家的作品中國可以看出端倪:寫實畫不是借景抒情,就是借物抒情。


寫實畫在藝術形態上屬於具象藝術,通過對外部物象的觀察和描摹,親歷自身的感受和理解來再現外界的物象。

而寫實畫這類的作品符合觀者的視覺經驗,為觀者提供感官的審美愉悅,從而與創作者形成共鳴。


寫實繪畫源自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形成了一次藝術的輝煌期,從藉助神話故事或者宗教故事來表達人文主義開始,寫實畫一直都在“寫實”的道路上探索和發展。

在文藝復興時期,寫實是為了表達新興資產階級對於人性解放以及自由主義思想的訴求;在新古典主義時期,布格羅的唯美寫實風格,旨在表達古典主義的美學;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庫貝爾的寫實主義,目的是為了表達作者眼裡看到的社會不公,等等。


從寫實畫幾百年的發展來看,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來完成的繪畫作品,都是作者為了表達在現實社會中的某種訴求,不論是表達自由主義還是抗議社會的不公,都是現實的需要。


正因為有著這種現實的需要,寫實繪畫之於這個社會就有著十足的魅力,依然有著廣闊的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寫實畫所要的表達的內容,比現實中存在的真實事物內涵要更為豐富。這也從一個側面提醒了創作者,要在寫實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主觀意識和思想,這其實對畫家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名師巨典


繪畫藝術發展瞭如此之久,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任何畫作都能反映事實,這包括了寫實畫,有時候我們一直在強調“藝術是純粹的”,其實

完全純粹的藝術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脫離了生活的藝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稱不上是藝術,

從最早期的“古典主義藝術“開始,油畫就在寫實了,哪怕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題材畫作都是在寫實在反映事實,不管是虛構的人物還是現實中的人物,都是藝術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一切包括了“將要發生的事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流派的畫所反映的事實強烈程度不一樣”,從古典主義藝術的“主觀意識審美”到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客觀意識審美”這就有了很大的差別,審美態度不一樣,但依舊在反映事實,只是畫作內容傳達給人的意識不一樣而已,比如,人體油畫,有人感受到了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有人只感受到藝術感的“人體美”,


西方藝術大師庫爾貝和米勒的畫作都是屬於“寫實主義”風格,這兩者的作品題材都是以真實的人物為主,表現手法也不誇張、不修飾,就是完完全全的在寫實,所反映的事實現象非常強烈,也叫“現實主義”,還有當代的“超寫實主義”風格的畫作同樣也在反映事實,只是情緒的表達是客觀的,不會像“寫實主義”那樣強烈,


至於印象派和抽象派畫作能否彌補寫實派的不足,這麼說吧,在反映事實上,寫實派沒有存在不足,印象派和抽象派同樣也在反映事實,只是“寫實派、印象派、抽象派”風格不一樣,自然反映事實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或者可以這麼理解“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人處理情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詩夜城主


充分地反映生活現實,是寫實畫的主要特點。

一般地認為,寫實畫很多時候是對現實生活的照搬照抄,但高手的繪畫技巧絕不僅僅限於照相主義一般的寫實,而是經過創作者主觀加工過的“寫實”。

也就是說,好的寫實作品反映出來的真實生活是被創作者過濾過的藝術再加工,這是寫實畫的精髓。



寫實的繪畫作品,更多的是畫家主觀的訴求,現實生活中的場面在畫家的藝術加工過程中,更加傾向於作者想要的東西。

所以,在這個角度來說,照相機永遠取代不了繪畫作品的原因就在於此。

畫家可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加想要的東西進去,而照相藝術卻達不到這一點,或者說遠遠趕不上繪畫藝術。

藝術作品只有傾注了畫家的思想、情感、好惡等,才能稱得上好的藝術作品,寫實繪畫也是如此。

不過與現實生活不同的是,寫實畫會通過很多必要的技巧比如光的使用、色彩的渲染、結構關係的調整,畫面的佈局等等,來實現自己的想要的效果。

這種寫實比真實的生活場景有所昇華,這種昇華過程,就是畫家引發觀者情感參與、產生共鳴的地方,這種共鳴會讓人體會到一種超越現實的真實感,似乎有種比真實還真的體驗。

而印象派與寫實主義之間有著延續遞進的演化關係,他們之間有著互補的作用,但有時也會分的涇渭分明。


布穀公社


我覺得寫實派是看到什麼畫什麼,抽象派是更多的把思想和情感反應出來,但是寫實派,要是畫的好了,這些東西也會表現出來,而且會更直觀。抽象的我感覺想要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要從方方面面的角度出發,不是很適合我。寫實派感覺有三個境界吧: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龍阿奎羅


寫實畫,就形神來說肖似,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三維幻覺,製造幻覺的過程是動態的,與真實相差很遠,真實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只能說無限接近真實。西方的油畫發展了這麼多年,許多的寫實油畫遵從一些基本的形體結構,光色變化,但是這僅僅是寫實的底線,完全符合寫實的話,還需要生活的一些觀察體驗,精神感受,這些符合真實的狀態,但它真實嗎?真實很難得,為什麼,蒙娜麗莎真實嗎?大家所解讀的蒙娜麗莎名畫真實嗎?真正的蒙娜麗莎的精神狀態可能離達芬奇畫布上的相差很遠,也有可能今天她體態變胖了,但是已經畫好的是瘦的時候,今天下雨不開心了,明天陽光明媚心情又舒暢了,畫的過程既是認識別人也是認識自己,但比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欺騙自己,為什麼?這個時代的真實太真實了,真實的慘無人道,誰希望認識自己的真實?大家都帶著臉匆匆而來,面具掉了,又抹幾攤泥化好妝,匆匆離去。去享受寫實的過程吧!大師說:“我讓大家看到一點真實就好,這樣的真實或許至少還有人接受!”








落花沁月夜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記錄”,繪畫的緣起就是人們為了記錄日常的生活,開始是在洞穴裡邊寫寫畫畫,後來是竹簡,再後來有了紙,慢慢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畫。現在的繪畫早就不具備“記錄”的屬性了。

通過寫實畫來反映事實,這純屬想多了。早先科技不發達,信息相對閉塞,文人騷客通過詩詞歌賦來表達家國情懷、胸懷抱負,但有時候不能太直接,否則可能有殺身之禍。所以,多半比較含蓄,含沙射影。

現在也一樣,網友調侃“不會講故事的創業者不是好騙子”,這是一句玩笑話,但這年頭“渲染”真的很重要,把事實本身原原本本展示在畫布上,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加以渲染、昇華,意義就不一樣了。

現在的好多信息都是經過層層包裝,500多字的文章,實際有用內容也就五個字,讀者必須學會層層剝離,才能看到真實的內容。同理,通過一幅畫來看事實,這個年代不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