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樣:陳敏華 射頻消融的“急先鋒”

72歲的陳敏華很忙,儘管日曆上的日程幾乎被填滿,她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陳敏華從醫40年,前20年醉心於肝癌、膽囊膽管癌、肺外周癌、食管癌的早期診斷,也突破“禁區”,讓超聲應用於神經外科對顱腦、脊髓微小腫瘤的術中定位;後20年則沉浸於超聲引導對難治性大肝癌的規範化介入治療,打破了醫學界的固有觀念。當她和學生站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研究成果時,她實現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許下的誓言:“我要在國際會議上,用我的成就,讓世界重新看中國。”

北京榜样:陈敏华 射频消融的“急先锋”

結緣超聲科

從1978年接觸到超聲儀器,陳敏華這一輩子便再也不願意放手。那一年,院長告訴陳敏華準備引進超聲儀器,希望她能參與。“心臟、血管如何搏動,都可以實時顯示出來,這讓我非常興奮,也很珍惜這個機會。”當時在中國,肝癌、膽系癌症等的早期診斷非常難,而陳敏華髮現,憑藉手中的探頭,應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和各種附加方法,可以在癌症的早期診斷上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每天接觸大量的中晚期病人,陳敏華髮現肝癌是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國的肝癌發生率是世界最高的,佔全球的54%,又因為沒有很好的體檢,發現了就是中晚期。”當時,國際上認為射頻消融只能治療腫瘤直徑3釐米以內的小肝癌,無法解決較大肝癌的滅活。面對難題,陳敏華和她的研究團隊獨創性地提出數學計算模式下的三層重疊定位等多種布針治療方案,大大提高了5至6釐米大腫瘤的一次性滅活效果。

儘管陳敏華的團隊取得了如此成果,但在肝癌的治療上,國際舞臺少有中國的一席之地。2002年,國際腫瘤消融大會即將在意大利米蘭召開。陳敏華聯繫到主辦方,被告知論文的徵集已經截止了,建議她可以到現場貼海報。於是陳敏華來到了米蘭,身著旗袍,信心十足地站在了海報前介紹,大會主席團成員紛紛來看她的論文,在大會最後一天,通知她作25分鐘發言,而該論文也被評為了大會優秀論文。大會主席Livraghi教授稱之為“一項對射頻消融的偉大貢獻,是歐美同行多年來想做而未能完成的研究”。

把患者當親人

常年握探頭、消融針、寫文章,讓陳敏華的食指失去了指紋,中指關節屈曲畸形;在日本留學時,十數次在放射線照射下做動物實驗,十指前端的皮膚遭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壞,到冬天裂的都是血口子……但陳敏華幾乎每個週末都奔波在全國各地講課指導手術,在中華醫學會的支持之下,她已經組織五個學會的專家共同培訓了超過兩千名醫生。

多年來,陳敏華的患者大半都成了她的朋友,很多人與親戚無異。有些患者即使去世了,但孩子們年年來看望她。

“博愛,是醫生的靈魂。愛祖國、愛醫學事業、愛我們的患者,爭取在醫學領域有更多的世界領先,造福患者,為國爭光,這是一種責任和信仰。”陳敏華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