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員工:老闆,不好啦!今年要虧啦!

老闆:別慌!小場面,我還有套房,快拿去賣了,賣完今年就盈利了。

員工: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業績不夠,賣房來湊

馬上年底了,鐵馬注意到,截至12月8日,出售房產資產的上市公司達33家,涉及的公告次數達52次,比2017年全年的45次還多。

其中,第四季度已有11家上市公司宣佈要出售房產。

買房賣房是大事,但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因為人一輩子總要和房打交道。但是放在上市公司頭上,就值得說道說道了。

鐵馬觀察到,今年90%的上市公司賣房,都是為了“增加現金流”: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畢竟在業績不好時,除了上天掉餡餅以外,砸鍋賣鐵都比不過賣房來錢快,也就是所謂的“業績不夠,賣房來湊”。

雖然上市公司賣房最終都可以起到年終刷業績“起死回生”的效果,但具體到各家來說,賣房的動機是不一樣的。

如這些應“帶帽”的公司,賣房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保殼留在資本市場,畢竟中弘退市的例子就在眼前。

例如*ST椰島,其實這家公司曾經還挺有名的,主打產品是椰島鹿龜酒,也算是風光過一段時間。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暴露年齡的廣告

今年4月,海南椰島因連續虧損,被加帽變成“*ST椰島”,今年上半年,其業績再次出現大幅下滑,淨利潤虧損1.17億,總營收又同比去年跌了26%至2.92億元,前三季度過完,虧損擴大到了1.63億元。

沒想到18年會更慘的*ST椰島這下坐不住了,雖然它“風輕雲淡”的公告稱:

出售房產是為了加快推進產業聚焦,全面實現迴歸酒類業務的戰略定位,同時推進房地產業務的全面轉型。

但是誰不知道連續三年虧損可面臨著退市風險啊,換做是誰,都要砸鍋賣鐵把殼保住。所以,*ST椰島以2.88億元和1.12億元的轉讓價,賣出了海南椰島陽光置業有限公司60%股權及椰島綜合樓。

公司股權賣了,辦公地盤也賣了,雖然聽起來很慘,但是*ST椰島能得到最4少億元的現金,對於面臨退市的海南椰島來說,這波賣房保殼大作戰,其實不虧。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貝因美狂賣29套房

再講個一年前“世紀大賣房”的故事。

去年在資本市場上因為賣房掀起軒然大波的,是曾經的國產奶粉巨頭貝因美。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2008年的某次事件,給國產奶粉們都蒙上了一層灰,但貝因美是當時少數未被檢測出有害物質的國內知名品牌奶粉企業之一,因禍得福迎來大發展,三年從二線開外的品牌逆襲到一線,並於2011年上市。

不過好景不長,六年後的2017年年底,貝因美髮布賣房公告,決定將位於杭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通過中介,公開出售給非關聯方。

據估算,房產處置事項評估總價合計1.04億元,預計產生收益約為3560萬元。

其實貝因美是希望“賣房避免戴帽”,因為2016年貝因美已虧損7.8億,若2017年貝因美再次虧損,一定會被戴帽。

根據統計,貝因美從去年到今年,為了“求生”,總共出售29套房產,收益5860萬元,都趕得上一個中介店面半年的成交量了,甚至讓人懷疑,這是一家奶粉公司還是一家“炒房公司”?

然而就是這樣瘋狂賣房還是救不了它,貝因美2017年報顯示,營收為26.6億元,同時淨利潤虧損擴大到了10.57億元,這帽子是戴定了。

2018年5月,已經隱退7年的貝因美創始人謝宏,不得不重新出山力挽狂瀾,再次出任董事長。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貝因美的“天才”創始人 15歲考上大學

直到今年10月,“*ST因美”發佈業績報告, 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8.1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81%;淨利潤為2796.4萬元,已經扭虧為盈。還在雙十一拿到了天貓國產奶粉類銷量榜單的第一名(愛他美不是國產奶粉),居然有“緩過來”的趨勢。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貝因美的掌門人謝宏也是個實誠人,他在公開場合表示,今年不盲目追求銷售規模,迴歸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摘帽”。

相比於賣房“摘帽”來說,貝因美擺脫困境還面臨內部管理、營銷體系、渠道轉型等多重難題,並不是出售29套房產就能拯救的。

當然,我們也祝願貝因美這個曾經的奶粉大佬,在賣了29套房後,可以走過低谷,畢竟現在已經看到了轉機。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投資性房地產的玄機

其實上市公司手裡有沒有房,有多少房可供日後“套現”很好分辨,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性科目下,有一個“投資性房地產”科目。


上市公司年底放“大招”,但是沒有回血成功


投資性房地產在會計上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簡單粗暴的說,投資性房地產最直接的目的在於賺錢。

不久前有一項針對於“上市公司的閒錢都花在哪裡”的調查顯示,相比於股市的變幻莫測和理財的“生錢”較慢,多數公司的“閒錢”都買了房。

其實在2003年之前,基本沒有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從2003年8月份國家給了房地產行業莫大的支持後,各路公司就開始進場了。

三年後的2006年,投資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至588家,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市值暴增至723.48億元。

截止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169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兩市3565家公司的47.57%,合計持有投資性房地產10986.39億元。其中投資房地產超過100億元的上市公司已有22家。

其實上市公司為應對危機買房也是可以理解的,萬一公司遭受意外,必要時可“賣房避免ST”。但是有些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逐漸萎縮,不好好想解決辦法,開始謀劃 “副業”進行“炒房”這就不對了。

另外,賣房求生也沒有錯,誰做生意都有個走背字的時候,錯在有些公司把賣房當做粉飾業績的工具,這和自我逃避的“阿Q”有什麼兩樣?

不過今年以來,西安、長沙、杭州、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出臺規定,限制企業購房。不管是誰,都必須要堅持“房住(用)不炒”的硬道理,每年都靠賣房求生,房子總有賣完的一天,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