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痛批”某相声演员,有人说观众对“非”主流相声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这是为什么?

瑾湉mm


既然是江湖,就从江湖的角度来理解。而江湖第一大侠,当然看金庸。

想想金庸为什么写完鹿鼎记就不写了吧。在鹿鼎记之前,金老也写过几篇讽刺正道人士的小说,笑傲江湖是代表。但金庸不以写这个为主。后来的人觉得写魔教有写魔教的思路和好处,正道人士经常不堪正道二字的情形一直存在,于是作品越来越多,武林正道不出几个败类,都不叫一个完整的武侠小说。。。也正是因为这样,鹿鼎记两边一起写,是无奈也是必然。


相声这回事吧,就更严重了,已经涉及了更换武林盟主的严重程度了。在夸某些相声演员夺得市场的同时,还是要为正统相声喊一声冤。同时又不必大喊特喊。毕竟如今的相声市场,算是被“非正统”的人拯救过来的,相当于是把别人放弃过的阵地拿来了。


不过吧,市场问题归市场问题。艺术问题归艺术问题。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也是市场混乱的几十年,最初有盗窃国有资产的几十亿大盗,现在出现一些利用市场空隙过度生长的“艺术家”,都在这个混乱的范畴内,都在需要治理的范畴内。如果所有夺得市场的人就能绝对称雄,那恐怕是市场经济的灾难。地沟油能占据小餐饮市场,怎么不见我们去维护小餐饮老板呢?那肯定是有市场之外的问题需要考虑。



低俗艺术的问题更容易在非正统艺术中存在,这个问题谁也不能回避。既然地沟油市场有问题需要正视,相声的低俗化问题也是需要直接正视的。考虑到说相声的人嘻嘻哈哈,其实较难把低俗问题归到个人行为里,这也是正统相声和背后的发言人,一时找不到好的切入口的原因。正统相声的生命力,也是需要在低俗话题上打擦边球的。目前还处于不相伯仲,只有部分网红演员擦边球打上瘾了。。。


这个问题不好下直接的论断,我以上属于抛砖引玉。总之,不能因为主流相声有道德束缚放弃了市场,就认为非主流相声抛弃束缚赢得市场,就算得上英雄。市场归市场,武林盟主也可以易主,都没有问题,但是你需要干盟主以前干的事,你需要服更多的人,否则的话,受老盟主的制裁,应当受之。


人均诗人乄陶者


新京报就是正事不干,蛋疼的!首先我不是张芸蕾的粉丝!不是,不是,不是!重要事情说三遍!更不是反社会,反党反国家的人!对于张芸蕾,刚发现错了,是张云雷。对于张云雷现象,我的看法,第一,这个艺人遵纪守法不?偷税漏税没有?这个很重要!第二,此艺人有没有反党反社会的言论,是不是有败坏社会风气,触及社会底线的言行?第三,粉丝去机场接机的举动是粉丝的自愿还是此艺人暗中操纵?粉丝的举动是不是扰乱了社会秩序,干扰了其他人?第四,此艺人是不是不学无术,招摇撞骗,以肉鲜招摇?第五,此艺人的作品是宣扬糟粕为主,还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由逐步接受达到热爱的程度?如果新京报没有按照这些问题去真正的踏实的客观的公平的进行调查,那么新京报的这种言论就是闲的蛋疼!蛋疼,蛋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至于姜昆提出再次反三俗的问题,请问姜昆直接点名德云社了吗?国家有关文化管理部门把德云社定性为三俗演艺团体了吗?!以郭德纲为首的德云社被有关部门约谈了嘛?还是德云社自己承认自己是三俗演出团体了?别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地了,也别被成绩或是利益冲昏头脑,踏踏实实说相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冬日暖光之阿花


我在此只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不对事件进行评论,如有言语不当敬请谅解。另,喷子请绕行。

岳云鹏的《五环之歌》火得一塌糊涂,从小剧场唱到《欢乐喜剧人》,后来还唱到了大鹏的电影《煎饼侠》里,这大概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郭德纲说一个猴一个拴法,可能就是从《五环之歌》得到了启发,要捧会唱小曲的张云雷。

张云雷也上了《欢乐喜剧人》,表演差强人意,当时就有很多粉丝说张云雷的长处没有展现出来,说很喜欢小辫儿的唱。后来有关张云雷唱的新闻和视频就多了起来,德云社出了个偶像派成了很好的噱头。挥舞荧光棒的新闻我早就看过,也没觉得有什么。如果不是新京报报道,接机之类的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相声属于传统曲艺,要发展,不能默守陈规,当然也不能失去相声本来的模样。德云社是一个很大的平台,能够托红以唱小曲为特长的张云雷,目前也只有德云社能做到。比如高晓攀,相貌不输张云雷,就算他唱得更好,也不可能靠小曲走红。别的相声演员用尽相声的所有技巧还不一定能让观众满意,而张云雷真的活成了流量明星的样子。

不可否认,相声不是这样说的,之前也没有这样的,于是新京报就有了立论基础。前段时间湖南台过度娱乐化的事大家都还记得吧,新京报此举不知道是不是在以实际行动响应?德云社并没有正面回应,网友们则是一边倒地支持。网友们觉得小曲确实好听,新京报不是管得太宽,而是凭空指手画脚。人家没偷税漏税,并且德云社对相声贡献巨大。

网友的支持可能给了德云社不少安慰和力量,德云社从成立到现在,度过了一次次的难关,并且一次比一次顺利。盈亏之理,中国人最懂,德云社现在最应该清醒,惊醒,不妨学学许家印,请一个任泽平式的人物保驾护航。今日头条的活跃用户去年的数据是2.4亿,其实也只是一个圈子而已,放眼到头条之外,很多事情并非那么单纯。


上头派掌门


你不必说的这么含蓄,所谓的某演员就是张云雷,这没什么好隐藏的,《新京报》既然敢批敢公然发表出来,就不要怕观众骂了,你可以批张云雷,那么读者自然也有权利批报纸。

实际上,我一直不同意相声的主流非主流之说,哪有什么这流那流啊,我认为只要观众认可观众欣赏愿意看,那么这个相声就是主流,如果你说的相声不好听,没人愿意去捧你的臭脚,那么就是不入流,不管你是权威资深的相声老前辈,还是有着一官半职的。对于任何的艺术来讲,观众喜欢永远都是主流,这也应当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我们看张云雷的相声表演,有什么错呢?不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唱了唱歌嘛,不就是粉丝疯狂了一点,荧光棒多了一些嘛,这不但不算错误,反倒还说明张云雷受欢迎的程度。试问《新京报》,张云雷的这些所作所为,有哪一条违规了演出的行规,有哪一条触碰了三俗的警戒线?

传统相声可以唱太平歌词,可以说惯口,那么现代相声唱几首歌怎么了?难道相声的表演形式只能数十年如一日吗?就不能有点顺应时代的口味需求吗?相声之前为什么半死不活,差点成了被挽救的艺术样式,不就是老套嘛。

所以说,新京报之所以被众人吐槽,不是因为群众眼瞎,而是它们的观点确实立意太低。


元芳有看法


《新京报》的这篇文章我仔仔细细读了两次,从文字中大概可以给作者画一幅像,大约50岁左右的年纪,一直从事文字工作,主要方向是娱乐圈,而这就是最尴尬的地方。现在娱乐圈的从业者,无论是演员、记者还是粉丝,都是年轻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90后是主力,所以50岁左右的人想继续在这个圈子里混,异常艰难。

这位作者署名何殊我,百度了一下发现,有多篇类似的针对娱乐圈的批评文章,可以看出其不是一般的记者,而是转型为评论者,可能在《新京报》属于高级评论员,甚至副总编之类的也有可能。


五十岁左右的人,一般生于1970年代,受的教育还是比较传统,再加上这位作者可能一直在媒体单位工作,思维不那么活跃,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很古板,所以他坚持用上世纪的观点来强加给现在的新生事物,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不会得到当下年轻人的认同。

该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相声的艺术性、讽刺作用和道德引领作用,和姜昆一直强调的新相声如出一辙,而这种观点在郭德纲多年的讽刺之下,早已被老百姓所抛弃。郭德纲在相声中一直强调的是相声的娱乐功能,至于教育意义,那最多算是副作用,是要听众自己从中领悟的,而不是相声演员强加给观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大部分相声观众的认同。


该作者还认为,张云雷的粉丝带荧光棒听相声的行为影响了相声传统的味道,从中看不出传统的东西。我无法理解,什么是传统的味道?任何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和当下的流行元素相结合,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已经是基本常识。

最近有一首京剧版《卡路里》非常火,这就是传统艺术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典范,既宣传了京剧的优美唱腔,又赢得了年轻人的认同,对于京剧的传承和发展难道不是好事吗?如果按照何殊我的观点,那是不是传统的味道也没有了呢?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必然有其道理,作为掌握媒体大棒的人,不要轻易的下结论,给人家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会检验一切!


相声演义


第一、观众拿荧光棒看相声,即使是张云雷“挑唆”的,也怪不了张云雷,怪不了德云社,这个不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不影响国家安定团结,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小小举动,是《新京报》的某位记者闲得蛋疼!

第二、我昨天重温了电影黎明版的《梅兰芳》,剧中有梅兰芳跟御赐黄马褂的“十三燕”擂台比赛唱戏,主流艺人“十三燕”和非主流新人梅兰芳,如同今天的主流相声和非主流相声。“座儿”才是那“定盘的心”!(《清官谣》,谢东,张和平)

我是80后,我从小听主流相声,大学之后听“非主流相声”,我也听百家讲坛,听《明朝那些事儿》,听方清平,听高晓松,还看《舌尖上的中国》......

我还是我,我开车不闯红灯,遇到老太太我也扶她过马路,我现在还给上一年级的女儿讲中国传统文化,讲五讲四美......

我没有被非主流相声带坏。我支持让我开心的德云社!!


重庆实木家具何家源


呵呵,我这个评论体育的也来说说这事吧!就在上个月,小编路过某德云社外地分社门前,晚上9点半居然堵车,就可以听到很多的叫喊声。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要开车窗,有人吐槽,德云社的一个叫张X雷的演员来了演出了。哦张云雷来了!其实如果不看《欢乐喜剧人》小编还真不知道这个神一样的人物存在。《新京报》的这个评论一出,肯定会遭到N多粉丝的批评。其实,这个事情你要怎么看?你站在粉丝的角度上,这就是吹毛求疵。你站在传统的角度上,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其实,现在的“非”主流和主流相声的界限有那么容易区分吗?很难!大家见过的越来越多,想逗乐他们也其实挺难。

现在意思的段子,你想想如果不沾染点三俗成分,不沾染点装疯卖傻成分,你还能逗乐观众?原创一个段子太难了,基本上都是网络上的东西,东抄抄,西编编。现代社会了,作为传统艺术相声能够存在下去,而且活得还不错,你需要感谢德云社以及郭德纲。他干了一些老专家们没干的事情,说一句“欺师灭祖”的话,有些老相声演员的相声,你是完全笑不出来的,有点逼着你笑的意思。张云雷在相声舞台能成为偶像就更不容易了,这对于让更多人关注相声是有好处的。粉丝就挥舞一个荧光棒能如何呢?你就全当是现在的观众的高科技吧!过去舞台哪有灯光,过去哪有音响,过去舞台哪有这么好,这些相声接受了,荧光棒接受了也无妨。不过,张云雷也不应该只会唱“探清水河”,还得说出点什么经典来。至于德云社给张云雷的包装手段,批评这个也没有必要,哪个明星不都这样?


球哄哄


这个问题中新京报批评的就是郭德纲的徒弟张云雷。首先表明一下态度和立场:《新京报》的批评吹毛求疵,不通常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粉丝有选择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情况下追星方式的权利

张云雷的粉丝用这种方式追星,有存在的道理,德云社出来了这样一位具有偶像形象和偶像能力的相声演员,能够带动更多年轻人了解相声、接触相声,对相声来说是一件幸事,为什么相声演员的粉丝们挥舞荧光棒就入不了《新京报》的眼了呢?难道只能是唱流行歌曲的演唱会才能用荧光棒吗?

2.相声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当时最流行的东西

无论是解放以前的相声,还是改革开放前的相声,还是新世纪的相声,内容和形式都紧紧结合时代的潮流,是当时观众最感兴趣的,最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包括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大师的相声都是这样。而郭德纲和张云雷这帮人的相声内容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到了结合当下,符合大众,难道有错吗?

3.为什么接受不了《叹清水河》的翻唱

《新京报》断定张云雷的拿手曲目北京小曲儿《叹清水河》是淫词荡曲,是旧社会的糟粕。我想反过来问一句,拿我国文化中的宋词来说,大多数不都是在青楼风尘中创作传唱出来的吗?不过经过时代的发展和传唱,逐渐成为了文化精粹。为什么接受不了《叹清水河》呢?

从这曲北京小曲儿中的内容来看,也是追求爱情的两个人,因为时代观念的束缚和压制而共同殉情,这不是类似于《西厢记》之类爱情故事吗,为什么能接受西厢记儿就不能接受叹清水河呢?








维度娱论


在没有看新京报的文章之前,我还以为某相声演员犯了什么样的大错误呢,看了以后我感觉新京报这样批评真是无聊,且没有什么力度。



他批评的是什么呢?他批评的是观众迎合某演员的方式,说某演员在唱歌的时候,观众挥舞着荧光棒说这种形式不好,这种形式是歌唱演员唱歌的时候是应该采取的形式,而不是说相声的演员在唱歌的时候时候采取的形式,在这个作者看来这个听相声就应该是虚声,而不应该用荧光棒。

这种说法似乎很无聊,也没有什么意义,观众喜欢愿意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他们愿意鼓掌就鼓掌愿意跺脚就跺脚愿意荧光棒就用荧光棒,这有什么呢?只不过是表达他们喜欢的一种方式而已。



更可笑的是这篇文章竟然还让大家伙换位思考,说唱歌的时候如果都用虚声会怎么样啊?谁唱歌的时候会用嘘声,发出嘘声的话,唱歌的时候音乐那么强,人家能听得到吗?人家能感受得到吗?

我感觉新京报的批判都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抓到该批评的那个内容上,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这没有什么意义。这篇文章是评论文章的话,我感觉这个评论者的水平有限,不用在意。


平原春秋


相声吗,就我个人而言,马季等老一辈艺人退出舞台后,我几乎都不在听相声。以谁谁为代表的一代艺人,作品素材单一,表演功底浅薄,让我认为相声主要是上课用的!我是07年开始接触郭的相声,让我耳目一新,从此我的手机上多少都会存几段相声,闲来无事听一听,感觉挺惬意。至于相声艺人的其他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艺人不反党反国家,不作奸犯科、打架斗殴,不吸毒、不乱搞男女关系,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这个人就没有大问题,用什么方式方法表演相声,这只是营销策略而已,毕竟艺人要挣钱吃饭,要想办法提高知名度、上座率。作为艺人就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来服务社会大众,而不是天天高谈阔论,大谈传统文化,只会纸上谈兵,纸上虽有千言,实际创作却乏陈无力。今年掉一个洞里,多少年后又掉洞里,哎,江郎才尽咦。相关部门应该合理引导社会意识形态,而不是对新兴团体简单粗暴的进行打压,毕竟民间相声艺人很不容易,他们可没有工资领。个人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