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說法說隋煬帝楊廣是功過參半的偉人,而李淵和李世民就是叛國投敵的漢奸?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當然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說李氏父子是漢奸就有點過於偏激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隋煬帝劇照

首先來說隋煬帝,說隋煬帝是功過參半的偉人,我們先不論他的過錯,單說他的功績,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這個意義不可謂之不大了,在隋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科舉制,開疆擴土,威壓諸夷,遷都洛陽加強南北統治等,這些也足以說明他算的上是一個偉人了,但是他的過錯也是不少,但是其中有多少是添油加醋的我們不清楚,所以說他是功過參半倒不如說他是功在千秋,禍在當代的一位偉人。

而說李氏父子的投敵叛國的說法有些偏激,但是他們確實有些與外族不齒的勾當,我們知道在隋朝的時候東突厥是向大隋稱臣的存在,尊稱隋文帝為“聖人莫緣可汗”,而李淵為了後方穩定,有向東突厥稱臣納貢換取和平利益的舉動,而後來李氏奪取江山後,李世民被東突厥兵逼長安之際也作出過恥辱的納貢。但是為什麼說他們投敵叛國是偏激的說法呢,因為雖然他們的做法有些恥辱,但是也不過是為了一時的迷惑敵人,為自己賺取最大的利益,而後在自己強大之後能夠一舉消滅東突厥。最重要的是沒有對中華民族造成太大的傷害,不然那說他投敵叛國就實至名歸了。


Y一花一世界YB


徹底給隋煬帝洗白成隋明帝並稱之為偉人有些過了;而之所以稱李淵李世民父子叛國是因為史學家認為他們向突厥稱臣。具體如何,請聽我分別細說。

如何評價隋煬帝,我在別的答案裡回答過。他的確戰功顯赫、勤於政事,而昏庸荒淫這詞似乎跟他無法沾邊,是唐人及後人的抹黑。但是,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勞役天下這是事實。他的大運河工程確實讓後世受益,但過度的徵用勞役、國家財富的無盡消耗、以及頻繁地試圖討伐高麗都讓當時的百姓痛苦不堪,田地荒蕪,再加上天災,無外乎各地起義與暴動頻繁發生,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亡國之君,被稱之為偉人,個人覺得不太符合情理。

(影視劇裡被抹黑的隋煬帝)


隋末,起義的各方勢力如王世充、梁師都、竇建德、劉武周等都有向突厥示好甚至稱臣的傾向,以獲取突厥的支持。李淵也不例外,在起兵進攻隋大興城之前,為了解決後方不被突厥及其他叛軍突襲,他寫信給始畢可汗,希望重建與突厥人的友好關係,若可汗支持和贊助他的起義,土地歸自己,其他的戰利品都由可汗取得。在這封信裡,他用了以下對上的“啟”字,並且言辭恭敬,這也是他被認為向突厥稱臣的證據之一。至此之後,突厥確實給予了士卒、馬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影視劇裡的東突厥始畢可汗)


李淵稱帝之後,突厥人經常獅子大張口,給可汗送大量金銀財物、香豔美女已成當時慣例。儘管收買政策未能抵擋住猖狂的突厥人一再二再而三的進犯,但他的確在岌岌可危的起義初期及百廢待興的新朝建立初期買到了一些安全,以給自己的新朝喘息之機。

宣武門之變後不久,梁師都勸說突厥乘虛而入,逼近京師。大部分史書記載是說李世民用計包圍可汗,而後殺白馬與之結盟,但事實上,他是被迫給突厥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以求對方退兵。《新唐書》及《資治通鑑》均記載,李世民在之後提到此事稱“渭水之辱”。

而最終,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平服東突厥,基本上滅掉了他們的的軍事力量,俘虜頡利可汗,成了天可汗——突厥人的君主,也算是終於雪恥。

學界對於李源李世民父子是否稱臣有爭議,並且唐朝史官在修史之時也盡力掩飾這一點。我認為,不管大家認為這是喪權辱國的卑微行徑,還是忍辱負重的權宜之計,李世民勵精圖治等待時機,最終滅掉東突厥是事實,說他們是叛國的漢奸就與說隋煬帝是偉人一樣,不能讓我信服。


這些年,似乎盛行“給暴君洗白,給明君抹黑”,個人覺得,不管怎麼看歷史寫歷史,都需要經過嚴密的考據驗證,而不是信口開河,人云亦云——此則對讀者不負責任之舉。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如果說歷史上被低估的偉人,那麼隋煬帝楊廣絕對可以算得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雖然他是一個亡國之君,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他殘暴兇狠的一面,但是以下這些功績每一件都夠一個人吹一輩子的了。



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直接帶動了經濟發展,而且,為後世所用,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隋煬帝就是那個栽樹的人,可惜步伐太快,扯著蛋了。


在軍事上,他進擊林邑,也就是如今的越南北部,開拓琉球(臺灣),征服吐谷渾, 三徵高麗,經略東北。這些開疆拓土的戰績,哪一件都拿得出手。

此外,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大大完善了科舉制。所以,隋煬帝是一個被低估的偉人。

而說李淵和李世民是投敵叛國之人,是因為,當年李世民打突厥時,曾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大突厥與唐國渭水盟約》,承認許多地區為突厥所有。但是,李淵和李世民臣服於突厥,是為了用突厥兵打天下。唐朝堅持華夷一家,是一個十分開放繁榮的朝代。因此,這個說法有點斷章取義。


歷史密探



隋明帝是楊廣的孫子楊侗給他的諡號,而隋煬帝則是唐朝建立後給他定下的諡號,因為隋朝的短命和唐代的定製規定導致隋明帝這個諡號比較少為人知,而隋煬帝傳播的更廣泛!



楊廣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度量衡依古式;大力開發南方,為中國南方的發展頗有影響。只看上面這些楊廣稱得上明帝,但是他在位時候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且不恤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雖然他很多舉措對後世影響很深很大,但是操之過急,脫離實際,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總體來說他的人生是譭譽參半的,如果不是隋朝滅亡過早,他的諡號肯定不會是後世廣為人知的隋煬帝而是隋明帝!

說李淵李世民是叛國投敵,其實也說不上吧,這麼說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在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期間,為了爭取外部勢力支持,避免突厥草原民族的攻擊,和突厥可汗有秘密協定,這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向突厥稱臣等傳言,這也有一定的歷史史實依據,那就是在《舊唐書》中記載“(高祖)遣劉文靜使於突厥始畢可汗,令率兵相應”。


公子皇鋣


這是因為現在思維單線條的人越來越多了,分析問題就那點套路:

或是就著隻言片語,給正史評價比較低的皇帝翻案(當然,我們確實要對受政治影響的“正史”保持警惕),或是沒完沒了地抓歷史上的漢奸完全不考慮漢族這個概念產生於何時

就以隋煬帝的個人評價為例。歷史上創立豐功偉業的英主,無一不是野心勃勃的冒險家;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一定能建功立業。

我們固然可以對隋煬帝楊廣報以理解,說他富有建設一番事業的雄心,進而擺脫唐朝主導的正史編纂中對人物“荒淫無度”的蓋棺論定。但是,評價任何皇帝的功過,都是要看結果的,也就是說這種同情不能逾越“隋朝被楊廣折騰亡了”這個大前提。

因此,說楊廣是“功過參半的偉人”,實在是過譽了,隋朝滅亡這個過失還不夠大嗎?

其次,唐朝時並沒有漢族這個概念,你用漢奸這種話語評價當時的人物,本身就屬於一種時空錯置。

至於這裡說的“叛國投敵”,應該是指唐高祖曾稱臣於突厥這樁歷史秘辛。陳寅恪先生曾作《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詳細考證過這件事。隋末以來,“北方群雄幾皆稱臣於突厥”;作為北方群雄之一,起兵於太原的唐高祖,自然也不能例外。

例如,李淵起兵時,城上所豎旗幟為白、紅參半。隋朝為火德,尚赤色;李淵起兵,則“改旗易幟,雜用絳白”。之所以改懸白旗,乃“太宗等必欲改白旗以示突厥”也。

總而言之,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有整體的把握,不宜劍走偏鋒。


HuiNanHistory


隋世祖-明皇帝-楊廣,二十歲就任兵馬大元帥,滅南陳,伐突厥,西征吐谷渾,為隋朝一統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科舉、修律法、重農耕。爾後建東都、開運河、三徵高句麗,在位十五年間,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唯一一個沒有給自己修墳建墓的皇帝。從二十歲任大元帥起,三十年間。除肖皇后外,就三、五個妃嬪,四個皇子(一子早夭),兩個女兒,怎麼能夠與貪淫、好色扯在一起?正因為其務實,且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想把幾代人需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包攬下來,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怎奈其多管齊下,損害了地主門閥的切身利益,加之南北朝殘留下來官僚豪強死灰復燃,烽火四起、遍地狼煙,各地諸侯蠢蠢欲動,國家部隊主力全在遼東無力回援。太原李淵父子不盡勤王之責,反而,趁機起兵,致楊廣在江都死於叛軍之手!隨後假立幼帝,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竊取大隋江山。為抹去竊國之名,大肆詆譭、極盡汙衊之詞、改諡世祖-明皇帝為煬帝。

李世民,本李淵次子,為奪取大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早登大寶,不惜發動了滅絕人倫的“玄武門之變”,誅兄殺弟,霸佔弟媳,殺絕兄、弟後裔。到後來,逐漸反省,任用賢良,接納諫言,創造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被後人詬病的是:李淵留守太原,朝廷本來是讓他抵禦突厥入侵的,然而,他確向突厥稱臣、許貢。爾後趁機攻佔長安,行竊國之實。

在隋朝天下大亂之時,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但隋朝遺民人心思隋,李淵父子為了掩蓋其篡逆行徑,以劉文靜等謀劃,發佈了討隋檄文,以尊文帝、貶明帝,極盡汙衊之詞。有看過此檄文的就知道其言不由衷,前後矛盾。唐史又加以渲染。以至於後世只知道一個隋煬帝,不知道隋世祖-明皇帝也!

為此,說隋世祖明皇帝是功過參半的千古一帝那是有理有據的。

至於說李淵、李世民父子是漢奸一事還是不敢苟同。因為那是他們在奪取政權之前的一鍾政治手段。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是非功過,自在後人評說!


華陰弘農四知堂


在這個問題下我覺得沒有必要給楊廣洗了。

首先我承認,楊廣能力一流,也十分有手段,你說他是昏君庸君確實是在罵他,他是一個暴君。

在這裡我要批評一個想法,學生時代不太懂歷史只學過書本覺得楊廣是個惡人,暴君,等學了點東西后就覺得給楊廣洗一洗能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識,抱歉,你這點墨水沒人看的上,不要以為有獨特的觀點就酷,楊廣真心沒的洗。

李世民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誰教給他的?楊廣啊!楊廣太會玩弄權術了,在他眼裡只有萬世功業,只有幹掉其他關隴貴族做真正的說一不二,而他的眼裡根本沒有百姓。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首詩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楊廣不僅僅有上進心,想要成就大功業,而且還好大喜功,喜歡享受,他喜歡在權力鬥爭中獲勝,大運河貫通南北是為了讓自己權柄更重,減輕關隴貴族的優勢地位,徵遼東是為了九州無缺更是為了削弱權臣貴族的力量,不惜民力一徵再徵,河北河南都反了還要繼續徵遼東,閒遊戲難度不夠大,可者不是遊戲啊!是人命啊!給楊廣洗的要是自己生在隋末就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了。


朱元璋暴虐吧?但人家知道心疼百姓,對官員管的嚴,犯一點錯都要殺,而且這個乞丐出身的太祖從未驕奢淫逸,人家不會造什麼龍舟,還去江都。

而且你說這楊廣,就算能力上也有欠缺,你想大權獨攬結果把天下逼反,隋朝那麼多猛將,你自己心態崩了,最後幾年跑到江都混日子,還天天嘟囔著大好頭顱誰能拿到,劉邦劉備哪一個不是屢敗屢戰從不氣餒?這才是英雄,楊廣你還沒破高地就掛機是不是過分了?

至於李淵李世民,我問一下,天下大亂,首先要做的統一中原,攘外必先安內嘛,北邊的竇建德,劉武周哪個沒和突厥人暗通?李淵也只是政治目的,起碼人家沒做石敬塘,只是暫時的,而且凡事看結果好嗎?

李世民一個人和突厥可汗在橋上談判,這事你指望楊廣去幹?告訴你,就這個耀武揚威的突厥可汗三年後就亡了國,被唐軍打包送往長安成了李世民的寵物。


楊廣只是艘看起來雄偉的龍舟,一個大浪就可以掀翻,而李世民才是優秀的船長,能乘風破浪。

順便一提,富大龍真是個好演員。


歷史區的哈士奇


所有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提問方式都是耍流氓;用問題挑事的,更是不足為訓。

隋煬帝本身有被刻意汙名化的一面,但即使不將其鎖定為昏君暴君,其不度德量力、不謹慎理政,未能協調所屬政治集團和各方勢力的關係,這是無可置疑的。

總之,楊廣本人談不上是功過參半的偉人。

至於李淵李世民和突厥的關係,陳寅恪先生《論唐高祖稱臣突厥事》曾經論述如下:

通典壹玖柒邊防典突厥條上(參新唐書貳壹伍上突 厥傳唐會要玖肆北突厥條)雲:
及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俱北面稱 臣,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大唐起義太原,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為援。

則知隋末中國北方群雄幾皆稱臣於突厥,為其附庸,唐高祖起兵太原,亦為中國北方群雄之一,豈能於此獨為例外?故突厥在當時實為東亞之霸主,史謂" 戎狄之盛,近代未有"。誠非虛語。

更有如下內容:

寅恪案,唐高祖之起兵太原,即叛隋自立,別樹一不同之旗幟以表示獨立,其事本不足怪,但太宗等必欲改白旗以示突厥,則殊有可疑。據大唐創業起居 注下載裴寂等所奏神人太原慧化尼歌謠詩讖有云:

童子木上懸白幡,胡兵紛紛滿前後。
是胡兵即突厥兵,而其旗幟,為白色之明證。此歌謠之意,謂李唐樹突厥之白旗,而突厥兵從之,蓋李唐初起兵時之旗為絳白相雜,不得止言白幡也。所 可笑者,開皇初太原童謠本作白衣天子出東海,太宗等乃強改白衣為白旗,可謂巧於傅會者矣。

李淵李世民確實在起兵之初像所有隋末北方諸雄一樣依附藉助突厥的勢力,雖然不能以人人如此作為辯解開脫,

但這更像是戰略上的縱橫捭闔而不是賣國求榮,突厥本身也彷彿押寶,並沒有刻意扶持某一方勢力。

陳寅恪先生在上文的結尾說得好:

舊記中李唐起兵太原時稱臣於突厥一事,可以推見者,略如上述,此事考史者所不得為之諱,亦自不必為也。至後來唐室轉弱為強,建功雪恥之本末,軼出本篇範圍,故不涉及。

此處所謂“後來唐室轉弱為強,建功雪恥之本末”指的後來唐朝統帥李靖等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的恥辱。

因此,唐太宗頗有感慨地說:

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

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他把太宗、貴臣十幾人,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煙閣,設宴慶祝。他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繼續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話:

嗚呼!古今唯一之"天可汗",豈意其初亦嘗效劉武周輩之所為耶?初雖效之,終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人傑所為也。又何足病哉!又何足病 哉!

談古論金按:

在沒有民族國家觀念的古代,說本身族緣血緣身份待考的李唐皇室家族是叛國投敵的漢奸,又豈非扯淡哉!又豈非扯淡哉!


談古論金


題主錯了,楊廣不是功過參半的人物,他絕對是個功大於過的真正偉人,他是被唐朝史官黑掉的真正雄才偉略的偉大帝王。

修建大運河,可以說是功業千秋的大事,百利而無一害,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大於任何一項人工工程,它不僅是商業通道,促進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統一,民族融合的偉大工程。一個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最關鍵內核,大運河的建成,蠻夷戎狄都進入了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統一的文化氛圍。在以後的各朝各代,人們不再嚴格區分南北,形成統一的民族認同,功莫大焉。可是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說成勞民傷財,為楊廣玩樂方便而修建,並編造出美女脫光衣服拉縴的天大謊言。

楊廣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開疆擴土,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飲馬長城窟。文治武功堪比漢武帝,同樣是開疆擴土,漢武帝的子孫寫歷史,就是工業千秋,楊廣的政敵寫歷史就是窮兵黷武,可有幾個人知道,漢武帝才是真正的窮兵黷武,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遠征漠北,國力消耗一空,大漢天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急劇下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要不是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民眾基礎,漢武帝可能比楊廣下場還要悲慘。

回頭再看看楊廣,他雖然修建大運河,征戰四方,但國力強盛,四大倉糧食充足,足可支持幾十年,人口在大業年間出現劇增。楊廣所缺的就是經過幾代才能培養起來的民眾感情,楊廣時期,大部是經過南北朝亂世的人。在那個時代政權頻繁輪換,給人感覺機會多多,很多人心裡還抱有很嚴重的投機思想。盼望著有朝一日遇到機會,自己也可以出人頭地,這是一個極不穩定因素。一代偉大帝王,就這樣被投機者們生生給毀掉了。

如果說遺憾,那就是楊廣生的太早了,楊廣時期,民眾對大隋朝的認同感和感情比漢武帝時期的民眾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漢武帝的成功,不是靠文景之治留下的財富,在這方面,漢武帝還不如楊廣在經濟方面實力雄厚。而是經過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幾代人的治理,民心穩定而不思變,百姓心裡只有大漢朝。這才支撐起漢武帝包括巫蠱之禍這樣離譜的胡亂折騰。

楊廣做的沒有錯,只是急了一點,早了一點,讓投機者鑽了空子。楊廣的人品跟沒有問題,雖然傳說中他驕奢淫慾,暴虐殘忍,但實際上楊廣是一個文人氣質很濃的文化人,他的詩文既有《飲馬長城窟行》這樣氣勢宏偉的大氣之作,也有《春江花月夜》這樣麗而不豔,柔而不淫,正煙雅語之詞。

隋煬不幸為天子 安石可憐作相公 若使二人窮到老 一為名士一文雄

楊廣在帝王之中算是個很專情的人,雖然沒有像他父親那樣只面對獨孤皇后,但對蕭皇后一直很尊崇,連唐朝的史書都沒有對楊廣的私生活說三道四,淫亂之說大都是野史和民間傳說。

楊廣一生勤政,格局很大,局科舉,辦官學,整理天下藏書;通常絲綢之路,重視文化經濟發展。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徵契丹,大宴突厥,佔琉球、三徵高句麗,開疆擴土,內外賓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偉大帝王,可以被後世的人給黑的完全就不是個人樣,中國歷史的悲哀。


山野論史


隋煬帝確實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為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對後世影響極深。隋煬帝大業五年經濟達到最高,後來的李世民、武則天都沒有趕上來,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才追上來。雖然隋煬帝雄心萬丈,一心想做大事,但是他的執行力過強,不知道變通。他把所有的大事集中在一起來做,修運河、建東都、伐遼東,動不動幾百萬民夫,誰能受得了。

隋煬帝做的大事:

一、改革官制

西魏以來,關隴集團登上歷史舞臺,此後一直掌控著國家政權。隋煬帝本人也是出自關隴集團,他的政權也是由關隴集團成員擁護。隋煬帝希望能夠在國家用人的層面上打破關隴集團的壟斷,將用人推廣到整個國家,而不是僅限於關隴集團。

隋煬帝進行官制改革的行為無疑是損害了其他關隴集團成員的利益,這些人自然要反抗隋煬帝。之後的楊玄感叛亂一部分原因就是隋煬帝的官制改革,楊玄感就是關隴集團出身。後來的李密,李淵等人都是出自關隴集團,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淵的祖父李虎都是當年的八柱國。

二、徵發勞役

隋煬帝的執行力太強了,什麼事情都想幹。修運河、建洛陽、徵遼東等等,他把一輩子才能幹完的事情要在幾年之內完成。為了修運河徵調了幾十萬民夫,同時還要建洛陽又徵調了幾百萬民夫。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程,老百姓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三、對外用兵

隋煬帝對外用兵一直比較順利,但是高句麗一直不肯屈服。所以隋煬帝三徵遼東,甚至動用百萬軍隊,最後還是沒有打下來。每次出兵山東地區都是糧草的主要供給地,所以山東百姓的糧食都被官府徵去,百姓只能易子而食。

隋唐時期突厥一直威脅著中原王朝,隋文帝的時候分化了突厥,突厥從此一分為二。隋煬帝發現突厥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所以他也想學隋文帝分化突厥,但是沒有成功。隋煬帝的這一行為招來了突厥的反撲,才有了後來的雁門關之圍。

我覺得隋煬帝做事太過急切,好大喜功。他不知道愛惜民力,最後激起民變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他做的那些大事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便宜了後來的李唐。

說李淵和李世民是叛國投敵的漢奸我覺得是有點過了吧。當時的形勢是各路豪傑爭鋒,北方的那些軍閥大都跟突厥有聯繫,其中最諂媚的就是劉武周。突厥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而劉武周的地盤和李淵的地盤是靠在一起的。劉武週一心想要得到李淵的太原,為了穩定後方李淵只能先去依附突厥。一邊穩定後方,一邊消滅其他割據政權。

李世民剛剛登基那會國力羸弱,這時候突厥大軍壓境。李世民無奈之下才跟突厥簽訂了城下之盟,史稱“渭水之盟”。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後李世民勵精圖治,幾年之後就滅了東突厥。

李世民雖然是通過玄武門兵變才取得了皇位,但是這跟他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衝突的。李淵和李世民在勢力薄弱的情況下先委曲求全,之後壯大自己消滅敵人。我覺得這不是漢奸,恰恰相反這才是能屈能伸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