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逼“孩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很多父母口裡的“尊重”,變成了“遵從”。於是,在孩子對舞蹈、音樂、美術等感興趣的時候,二話不說報了名,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之後,又遵從孩子的決定,不想學就不學了唄,沒事,孩子快樂就好。孩子的學習,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一段時期之後,必然會遇到瓶頸,這時候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只要堅持下去,折磨過了,興趣變成了特長,接下去就是享受。這種變成特長之後享受到的樂趣,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由此進入良性循環。

一般公司招聘的時候都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有什麼特長麼?。看似這個問題與你應聘的的崗位好像並沒有關係,然而公司並不是真的看重他的特長,而是知道他一定會學會了堅持。包括了他的意志力,原則意識和保持專注的能力,有這些品質的人,做什麼都不會太差的。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來看,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驅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並堅持下來,基本上不可能 。“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孩子快樂就好”,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負責任。任何學習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但是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現在這個時代,可能生活條件變好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孩子的教育應該以快樂為主,順應為主,富養為主。似乎玩就是孩子的天性,一個人的童年的快樂和幸福,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而逼孩子這件事,恨不得被批判為是最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之一。這個觀點並沒有錯,但是,孩子哪裡懂那麼多。他哪裡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

你現在不逼他,將來他長大了只會埋怨你:為什麼當初你們什麼都不逼我學?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孩童時期,是沒有自控能力和最順應天性的時期,如果你不監督他,他就會選擇前一種,因為人性就是懶惰的。一個人從孩童長成能照顧好自己、對社會有用的人,需要學習太多的東西了。而這個過程中,如果做家長的,就放任孩子自我成長,那還要家長有何用?父母自己的成就,一般都是和對孩子的嚴格程度成正比。高學歷,事業有成的父母,無一不對孩子的管教從不放棄而且身體力行。反而是自己生活的不咋滴的父母特別喜歡說:“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天天打麻將,而人家的爹媽陪著他在背單詞。

生活就像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當父母的,應該做孩子的戰友,不拋棄不放棄。而不是豬隊友,在子彈打過來的時候,自己先撤了,搖個白旗投降。

本文整理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