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開火後,炮彈殼都哪裡去了?難道又放回彈藥箱了嗎?

小朱不懶惰


目前世界上的坦克炮彈基本上都是使用半可燃藥筒(不管是120的整裝彈還是125的分裝彈都一樣),這種藥筒只有底座那裡是金屬的,其他部分在發射的時候是會跟發射藥一起燃燒掉的,只剩下的一個金屬的底座,這個金屬底座會被拋殼裝置順著拋殼窗拋到坦克外面(也有部分坦克會先堆積在坦克內部,收集後統一處理)。拋殼大概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燃燒後留下的底座是直接被自動拋射出去的,如果沒有開拋殼窗的,那麼就會先把底座統一收集起來,如下圖所示,除此之外,那些以前那些全金屬的定裝藥筒,由於體積太大的原因,那麼一般都會先留在坦克內部,統一收集後在作戰間隙再處理(體積大,拋殼窗不怎麼現實),那時的坦克兵要穿長筒馬靴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被彈殼燙傷!

總之,對於坦克來說,不管是使用全金屬定裝藥筒的還是半燃燒藥筒的,都肯定會有彈殼殘留剩下的,哪怕僅僅是一個底座,因為這個涉及到閉氣的原因,沒有金屬底座的話坦克炮筒閉氣會出現問題,因為其不像火炮炮閂那樣有專門的緊塞具來保證閉氣,至於處理炮彈的彈殼,要麼直接自動拋射出去,要麼先收集起來在戰鬥的間隙再統一處理,也就是自動和人工的區別!


哨兵ZH


坦克,“陸戰之王”。在戰場上不停的怒吼,可發射完的炮彈殼去哪裡了呢?

炮彈殼又稱“藥筒”,在二戰後的一代坦克之前,炮彈殼基本都是金屬的。這些藥筒有用銅造的,也有用覆銅鋼製造的。

金屬藥筒的價格貴啊,一發122毫米藥筒就要好幾百塊錢。在訓練演習中,藥筒當然是要回收的,可以二次裝填使用。可如果在戰場上,藥筒誠可貴,小命價更高,還是隨打隨扔吧。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一地白花花的銀子真可惜!也有不怕死的,像二戰德國這樣缺乏資源的窮鬼,就會在戰後派出裝甲車回收彈殼。

坦克炮發射後,滾燙的金屬藥筒被抽殼機從炮膛裡拽出來扔到地板上,坦克兵需要穿著厚厚的長靴避免燙傷。地板上的藥筒多了,就擠佔空間影響行動,所以在戰鬥間隙時,炮手會將藥筒扔出車外。戰鬥中不能扔,會被敵人暴頭的。

▲從炮塔側邊的小窗口扔

二戰時的坦克炮口徑小(IS-2/3、KV-1/2坦克除外),多用定裝炮彈。炮彈個頭不大,重量也還行,炮手能方便的裝填。

等到二戰後,坦克炮口徑增長到100~125毫米,炮彈的個頭又長又粗,重量直線上升,再用人工裝填就比較吃力了,不利於長時間戰鬥。畢竟不是每個坦克都有條件配一個舉重冠軍或黑叔叔搬炮彈的。所以一部分坦克改用分裝炮彈,彈頭和發射藥分開,雖然裝填的次數增加,但單次的重量下來了。

▲分裝炮彈

與此同時,藥筒也在迅速發展。1962年,世界上第一種可燃藥筒在美國誕生,揭開了彈藥發展史嶄新的一頁。可燃藥筒由紙基硝酸纖維素製成,迅速燃燒不留渣滓,大大減輕了重量,增加了發射能量,減少了有毒氣體的產生,製造成本也比金屬藥筒便宜。

二戰後的第二代坦克(T-62、M-60、豹-1等)還使用金屬藥筒,等到第三代坦克(T-72/80/90、M-1、豹-2、勒克萊爾等)時,已基本普及可燃藥筒了。

可燃藥筒分可燃、半可燃藥筒。要說全可燃藥筒更好一些,藥筒全燒掉,沒有殘留也就不存在抽殼、拋殼的問題。

但可惜的是,發射炮彈需要炮尾閉氣,這原本是彈殼底緣和藥筒膨脹共同完成的任務,藥筒底部還有底火和傳火管裝置。現在藥筒燒光了,不起作用了,於是整個炮閂都需要修改,要增加閉氣裝置和發火管設備。

所以折中起見,就有了半可燃藥筒。半可燃藥筒保留了金屬底座,俗稱“彈底殼”,有底火、傳火管和底緣裝置,可以引燃發射藥並封閉氣體。相比金屬藥筒,這點彈底殼就值不了多少錢了,不過做個菸灰缸還是很漂亮的。

▲漂亮的彈底殼菸灰缸

坦克也在不斷髮展,20世紀50年代,法國在AMX-13坦克上安裝了自動裝彈機,蘇聯也隨後在T-64坦克上安裝了炮塔吊籃式裝彈機。

自動裝彈機由輸彈機、推彈機、拋殼機和控制系統組成,能減輕炮手工作強度,縮減乘員編制。坦克炮塔上相應的增加了拋殼口,彈底殼從這裡直接拋出。跟在後面的步兵要格外小心,別被拋出的彈底殼砸傷。

美國的M1、英國的挑戰者、德國的豹式坦克等仍然用手工裝填。M1坦克在火炮尾部裝了一個擋板,彈底殼掉入底部的收納筐中,等戰鬥結束後再處理。英國挑戰者坦克挺先進,它的120毫米坦克炮使用藥包分裝彈,藥包全部燒掉無殼可拋。

▲M1彈底殼漏到收納筐裡

未來的炮彈向著無殼化方向發展,無殼彈藥重量輕,體積小,裝彈量高,減小了殘餘有毒物質對坦克乘員的傷害。同時去掉了抽殼、拋殼機構,使坦克炮結構大為簡化,減少了因抽殼困難引發的卡殼,降低了故障率。

未來的無殼炮彈成熟後,撿彈殼的機會再也沒有了。等電熱炮、電磁炮成熟後,藥筒都用不著了。


和風漫談


這就體現出中俄坦克自動化的優越性了,一般而言中俄坦克都是自動裝彈機+自動拋殼機,裝彈和拋彈殼都是自動的。美國坦克裝彈和拋彈都是靠“黑蜀黍”人力手操。

現代坦克彈藥一般都是可燃藥筒,發射完的彈殼也就上圖的半截(上圖是半可燃藥筒燒完的彈底)。坦克炮彈擊發後,藥筒燃盡(一般情況下),火炮身管後座,炮閂就會打開,在輔助設施的作用下火炮身管後座到極限位置後停止,炮彈殼在後座慣性或者泡殼鉤的作用下退出炮膛,這樣就完成了一輪發炮和退殼。

一般意義上的坦克炮退殼都是上述那樣,但是退殼以後的路數就完全不同了,中俄坦克手的自動化優越性就顯示出來,上圖為俄羅斯坦克的自動拋殼機,由彈殼收集器、彈殼擋鐵、拋殼電磁鐵、螺桿、框架等組成,利用扭杆的能量將收集到的坦克炮彈殼從坦克拋殼窗口拋出車外,全過程輕鬆、愉快、無壓力,車內環境整潔無汙染。具體請看下面動圖,進入拋殼機構的彈殼拋出:

然後我們來看看被稱為“藍星最強”美國M1A2主戰坦克的隨地亂放+手動搬殼的“黑科技”,坦克炮退殼流程如上文所述,與中俄坦克基本一致。然後就是靠一塊擋板擋住退出來的彈殼(擋板如下圖黃圈內黑色板),被擋住的彈殼就掉在坦克艙底板上(地板上開了個小槽子),最後再人工手動從拋殼窗扔出去(同情黑蜀黍)。

美國退殼後,擋板阻攔落地動圖如下:

然後,大家就來說說,美國最強主戰坦克黑蜀黍雖然力大無窮,但是搬完炮彈、扔彈殼,很多人說美國人工效率高,對此無言,我只能再然大家來看看,美國人裝彈的動圖,你看累不累:

看到沒有,裝一個坦克炮彈就累的夠嗆,一會兒還得去扔彈殼呢。


衛青點兵


坦克開火後,炮彈殼根據不同的裝填方式和火炮種類對彈殼的處理方式不一樣。

而且炮彈也有很多種,早期的坦克使用全金屬藥筒,在70年代 後,新型坦克炮因為口徑加大,為減輕裝填手的負擔,普遍採用了半可燃藥筒。這種炮彈只有底殼部分為金屬,其他部分使用可燃的材料。在射擊後餘下的是不可燃的短底殼。

坦克在射擊之後,都會遇到彈殼處理問題。在沒有自動裝填的坦克,射擊後彈殼直接排出到坦克的裡面,彈殼需要人工扔出坦克外面。當然,坦克內部有一定的空間可以容納射擊後的彈殼,這些彈殼會堆積在坦克炮塔下面的車體內,數量一多就影響坦克操作了。所以,這種沒有自動排殼裝置的坦克,清理彈殼全靠人手扔出去。比如使用105坦克炮的,裝填手就要面對這種全尺寸的藥筒發愁,對於那些半可燃藥筒,即使彈殼尺寸小很多,但是因為還有一根很長的傳火管在裡面戳著,在坦克裡面也十分佔位置,對裝填手工作有影響。

對於有自動裝填的坦克來說,彈殼積壓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以俄製125坦克炮為例,125坦克炮為分裝式,這種自動裝彈機為轉盤內存放22發炮彈,炮彈前部和後面部分分上下兩層。裝填時先後推送前後部入膛。在火炮發射後,排出的彈殼會被一個彈殼收集器接住,隨後收集器在下一發彈裝填時把彈殼通過炮塔頂一個排殼口拋出車外。中國的坦克也裝備這種類型自動裝彈機。

不過同樣裝備自動裝彈機的一些坦克,也沒有使用彈殼自動外拋裝置。因為這種裝置比較適合盤式裝彈機,那種類似勒克萊爾的自動裝彈機沒法採用這種獨立的彈殼收集器,上拋通道跟自動自動裝彈機位置衝突。不過由於採用自動裝填,省掉一個人,坦克內部的彈殼如果不是太多,不影響乘員的操作。


鼎盛軍事


坦克作為陸戰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兼具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無與倫比的戰場推進能力,但是由於受到各方面技術的瓶頸限制,和製造成本及通過能力的限制,坦克的車內空間也異常狹小,僅僅幾平方米的車內空間既要使成員組能夠靈活的進行操作,又要安置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可謂是真真正正的寸土寸金;眾所周知,坦克的主炮開火後是會可常見的槍支一樣留下彈殼的,那麼坦克炮開火後彈殼去了哪呢?

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人類戰爭中應用坦克最多的戰爭,從歐洲的蘇德戰場,到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從東非的沙漠荒原,再到亞洲遍地的抗日烽火;坦克的身影遍佈全世界,但這一時期的坦克,無論是是德國的“虎式”、蘇聯的T34-85、美國的“謝爾曼”這些知名坦克,還是,英國的“克倫威爾”、日本的各種“豆”戰車,無一例外都是使用的金屬藥筒的彈藥,全尺寸穿甲彈也好,破甲彈也罷,但凡是彈、藥一體的定裝彈,都是將彈頭放置在全金屬製成的發射藥筒裡。使用炮彈時將炮彈像拴動步槍的子彈一樣,一發發塞入炮膛,發射之後打開炮閂,退出彈殼如此往復,受制於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時候在交戰過程中,坦克的裝填手,因為時間緊迫,往往直接在退出彈殼的瞬間,立刻填入下一發彈藥,使坦克能夠持續的射擊,退下的彈殼往往就直接從炮閂中退出來掉在地上,等戰鬥間隙,再將這些彈殼清出車體,或者放到合適存放的位置,但是誰也不知道戰鬥要持續多久,堆積如山的彈殼直接影響了整車的作戰效率,所以在二戰時部分國家在火炮退彈的地方還安裝了專門的彈殼收集裝置避免坦克在機動過程中影響乘員操作,收集下的彈殼也可以更加方便的進行回收,畢竟是金屬製造的,回收可以節約極大的戰爭成本消耗。

隨著戰爭的結束,坦克設計師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和總結那些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其中坦克作戰中的彈殼就是最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解決的方案,到目前為止,大規模實際應用的兩種,一種是將藥筒設計成可燃式的,或者使用自動拋殼機。

可燃藥筒顧名思義,能在發射時一起燒掉的發射藥筒,這樣射擊完成之後殘餘的東西少,即使把整臺坦克的彈藥打光也不至於影響乘員組工作。可燃藥筒主要分為全可燃和半可燃兩種。全可燃式藥筒必須用於炮閂有專用閉氣裝置的火炮,發射時在火炮藥室內高溫、高壓火藥燃氣的作用下完全燃燒掉。半可燃藥筒底部為金屬製成,發射時藥筒壁燃燒僅餘金屬底座,中國的99式坦克、96式坦克,俄國的T80、T72B3以及德國的“豹”2A5等一系列坦克均是採用的這種半可燃式藥筒設計。

早在冷戰時期蘇聯設計的T-62坦克上,蘇聯人就設計安裝了自動拋殼裝置,炮彈打完後產生的彈殼,退出火炮之後,立即由拋殼裝置接手,直接退出車外,直接減輕了裝彈手的負擔,雖然扔掉的炮彈殼或許不能找到回收利用了,但是和作戰效率和乘員組的生命比起來,區區彈殼不足為稀。

隨著科技進步,電磁炮,激光炮逐漸在發展,或許今後依舊使用傳統物理彈藥的火炮和坦克會越來越少,但希望戰爭隨著這些越來越有威懾力的武器,不要再如歷史裡的那樣重複上演了。


諸葛小徹


現代坦克的彈殼使用半可燃藥筒,只有後面的底火部分是金屬的,其它都是可燃的,開炮的同時彈殼大部分就和火藥一起燒掉了,只退出一個十釐米長不到的底火。這麼小的東西,平時可以從炮塔後面的倉蓋人工拋出,戰時直接留在炮塔裡統一處理,不佔多少空間。


走近哈佛


火炮下面通常會有一個收集炮彈殼的一個布袋,火炮炮彈殼退出來以後通常會掉那個布袋裡頭,但這是二戰時期的,一般這種時候炮彈殼會有坦克手手動扔出車外,而不是放到彈藥架裡,因為這樣的話不僅會影響炮彈裝填,而且也是個很麻煩的事,現在坦克的那個坦克炮彈通常會後座打出以後會直接拋出坦克,不需要人工,但也有部分的需要人工將其扔出。









小易安


emmm……這個看坦克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炮彈殼退到艙室,然後人工塞回彈藥架,這種一般是早期的坦克,沒有拋殼窗。

2.半可燃式的彈殼(藥筒),炮彈打出去,彈殼就剩下底火那點東西了……然後堆在腳底下或者通過拋殼窗扔出去。

3.帶輸彈機的坦克,直接從拋殼窗扔出去。

PS:不用擔心藥筒會傷到人,藥筒退出來的速度不高而且裝填手帶手套的……

PSS:有人找到了發家致富的門路?!!!


蕭水


坦克炮彈現在有兩種一是美國的可燃燒炮彈,另一種是中餓的分體式炮彈炸藥包形式的


奔兒波兒吧


返回彈藥箱了。要不打不了幾炮裡面就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