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开火后,炮弹壳都哪里去了?难道又放回弹药箱了吗?

小朱不懒惰


目前世界上的坦克炮弹基本上都是使用半可燃药筒(不管是120的整装弹还是125的分装弹都一样),这种药筒只有底座那里是金属的,其他部分在发射的时候是会跟发射药一起燃烧掉的,只剩下的一个金属的底座,这个金属底座会被抛壳装置顺着抛壳窗抛到坦克外面(也有部分坦克会先堆积在坦克内部,收集后统一处理)。抛壳大概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燃烧后留下的底座是直接被自动抛射出去的,如果没有开抛壳窗的,那么就会先把底座统一收集起来,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那些以前那些全金属的定装药筒,由于体积太大的原因,那么一般都会先留在坦克内部,统一收集后在作战间隙再处理(体积大,抛壳窗不怎么现实),那时的坦克兵要穿长筒马靴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被弹壳烫伤!

总之,对于坦克来说,不管是使用全金属定装药筒的还是半燃烧药筒的,都肯定会有弹壳残留剩下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底座,因为这个涉及到闭气的原因,没有金属底座的话坦克炮筒闭气会出现问题,因为其不像火炮炮闩那样有专门的紧塞具来保证闭气,至于处理炮弹的弹壳,要么直接自动抛射出去,要么先收集起来在战斗的间隙再统一处理,也就是自动和人工的区别!


哨兵ZH


坦克,“陆战之王”。在战场上不停的怒吼,可发射完的炮弹壳去哪里了呢?

炮弹壳又称“药筒”,在二战后的一代坦克之前,炮弹壳基本都是金属的。这些药筒有用铜造的,也有用覆铜钢制造的。

金属药筒的价格贵啊,一发122毫米药筒就要好几百块钱。在训练演习中,药筒当然是要回收的,可以二次装填使用。可如果在战场上,药筒诚可贵,小命价更高,还是随打随扔吧。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地白花花的银子真可惜!也有不怕死的,像二战德国这样缺乏资源的穷鬼,就会在战后派出装甲车回收弹壳。

坦克炮发射后,滚烫的金属药筒被抽壳机从炮膛里拽出来扔到地板上,坦克兵需要穿着厚厚的长靴避免烫伤。地板上的药筒多了,就挤占空间影响行动,所以在战斗间隙时,炮手会将药筒扔出车外。战斗中不能扔,会被敌人暴头的。

▲从炮塔侧边的小窗口扔

二战时的坦克炮口径小(IS-2/3、KV-1/2坦克除外),多用定装炮弹。炮弹个头不大,重量也还行,炮手能方便的装填。

等到二战后,坦克炮口径增长到100~125毫米,炮弹的个头又长又粗,重量直线上升,再用人工装填就比较吃力了,不利于长时间战斗。毕竟不是每个坦克都有条件配一个举重冠军或黑叔叔搬炮弹的。所以一部分坦克改用分装炮弹,弹头和发射药分开,虽然装填的次数增加,但单次的重量下来了。

▲分装炮弹

与此同时,药筒也在迅速发展。1962年,世界上第一种可燃药筒在美国诞生,揭开了弹药发展史崭新的一页。可燃药筒由纸基硝酸纤维素制成,迅速燃烧不留渣滓,大大减轻了重量,增加了发射能量,减少了有毒气体的产生,制造成本也比金属药筒便宜。

二战后的第二代坦克(T-62、M-60、豹-1等)还使用金属药筒,等到第三代坦克(T-72/80/90、M-1、豹-2、勒克莱尔等)时,已基本普及可燃药筒了。

可燃药筒分可燃、半可燃药筒。要说全可燃药筒更好一些,药筒全烧掉,没有残留也就不存在抽壳、抛壳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发射炮弹需要炮尾闭气,这原本是弹壳底缘和药筒膨胀共同完成的任务,药筒底部还有底火和传火管装置。现在药筒烧光了,不起作用了,于是整个炮闩都需要修改,要增加闭气装置和发火管设备。

所以折中起见,就有了半可燃药筒。半可燃药筒保留了金属底座,俗称“弹底壳”,有底火、传火管和底缘装置,可以引燃发射药并封闭气体。相比金属药筒,这点弹底壳就值不了多少钱了,不过做个烟灰缸还是很漂亮的。

▲漂亮的弹底壳烟灰缸

坦克也在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法国在AMX-13坦克上安装了自动装弹机,苏联也随后在T-64坦克上安装了炮塔吊篮式装弹机。

自动装弹机由输弹机、推弹机、抛壳机和控制系统组成,能减轻炮手工作强度,缩减乘员编制。坦克炮塔上相应的增加了抛壳口,弹底壳从这里直接抛出。跟在后面的步兵要格外小心,别被抛出的弹底壳砸伤。

美国的M1、英国的挑战者、德国的豹式坦克等仍然用手工装填。M1坦克在火炮尾部装了一个挡板,弹底壳掉入底部的收纳筐中,等战斗结束后再处理。英国挑战者坦克挺先进,它的120毫米坦克炮使用药包分装弹,药包全部烧掉无壳可抛。

▲M1弹底壳漏到收纳筐里

未来的炮弹向着无壳化方向发展,无壳弹药重量轻,体积小,装弹量高,减小了残余有毒物质对坦克乘员的伤害。同时去掉了抽壳、抛壳机构,使坦克炮结构大为简化,减少了因抽壳困难引发的卡壳,降低了故障率。

未来的无壳炮弹成熟后,捡弹壳的机会再也没有了。等电热炮、电磁炮成熟后,药筒都用不着了。


和风漫谈


这就体现出中俄坦克自动化的优越性了,一般而言中俄坦克都是自动装弹机+自动抛壳机,装弹和抛弹壳都是自动的。美国坦克装弹和抛弹都是靠“黑蜀黍”人力手操。

现代坦克弹药一般都是可燃药筒,发射完的弹壳也就上图的半截(上图是半可燃药筒烧完的弹底)。坦克炮弹击发后,药筒燃尽(一般情况下),火炮身管后座,炮闩就会打开,在辅助设施的作用下火炮身管后座到极限位置后停止,炮弹壳在后座惯性或者泡壳钩的作用下退出炮膛,这样就完成了一轮发炮和退壳。

一般意义上的坦克炮退壳都是上述那样,但是退壳以后的路数就完全不同了,中俄坦克手的自动化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上图为俄罗斯坦克的自动抛壳机,由弹壳收集器、弹壳挡铁、抛壳电磁铁、螺杆、框架等组成,利用扭杆的能量将收集到的坦克炮弹壳从坦克抛壳窗口抛出车外,全过程轻松、愉快、无压力,车内环境整洁无污染。具体请看下面动图,进入抛壳机构的弹壳抛出:

然后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蓝星最强”美国M1A2主战坦克的随地乱放+手动搬壳的“黑科技”,坦克炮退壳流程如上文所述,与中俄坦克基本一致。然后就是靠一块挡板挡住退出来的弹壳(挡板如下图黄圈内黑色板),被挡住的弹壳就掉在坦克舱底板上(地板上开了个小槽子),最后再人工手动从抛壳窗扔出去(同情黑蜀黍)。

美国退壳后,挡板阻拦落地动图如下:

然后,大家就来说说,美国最强主战坦克黑蜀黍虽然力大无穷,但是搬完炮弹、扔弹壳,很多人说美国人工效率高,对此无言,我只能再然大家来看看,美国人装弹的动图,你看累不累:

看到没有,装一个坦克炮弹就累的够呛,一会儿还得去扔弹壳呢。


卫青点兵


坦克开火后,炮弹壳根据不同的装填方式和火炮种类对弹壳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而且炮弹也有很多种,早期的坦克使用全金属药筒,在70年代 后,新型坦克炮因为口径加大,为减轻装填手的负担,普遍采用了半可燃药筒。这种炮弹只有底壳部分为金属,其他部分使用可燃的材料。在射击后余下的是不可燃的短底壳。

坦克在射击之后,都会遇到弹壳处理问题。在没有自动装填的坦克,射击后弹壳直接排出到坦克的里面,弹壳需要人工扔出坦克外面。当然,坦克内部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容纳射击后的弹壳,这些弹壳会堆积在坦克炮塔下面的车体内,数量一多就影响坦克操作了。所以,这种没有自动排壳装置的坦克,清理弹壳全靠人手扔出去。比如使用105坦克炮的,装填手就要面对这种全尺寸的药筒发愁,对于那些半可燃药筒,即使弹壳尺寸小很多,但是因为还有一根很长的传火管在里面戳着,在坦克里面也十分占位置,对装填手工作有影响。

对于有自动装填的坦克来说,弹壳积压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以俄制125坦克炮为例,125坦克炮为分装式,这种自动装弹机为转盘内存放22发炮弹,炮弹前部和后面部分分上下两层。装填时先后推送前后部入膛。在火炮发射后,排出的弹壳会被一个弹壳收集器接住,随后收集器在下一发弹装填时把弹壳通过炮塔顶一个排壳口抛出车外。中国的坦克也装备这种类型自动装弹机。

不过同样装备自动装弹机的一些坦克,也没有使用弹壳自动外抛装置。因为这种装置比较适合盘式装弹机,那种类似勒克莱尔的自动装弹机没法采用这种独立的弹壳收集器,上抛通道跟自动自动装弹机位置冲突。不过由于采用自动装填,省掉一个人,坦克内部的弹壳如果不是太多,不影响乘员的操作。


鼎盛军事


坦克作为陆战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兼具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无与伦比的战场推进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技术的瓶颈限制,和制造成本及通过能力的限制,坦克的车内空间也异常狭小,仅仅几平方米的车内空间既要使成员组能够灵活的进行操作,又要安置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寸土寸金;众所周知,坦克的主炮开火后是会可常见的枪支一样留下弹壳的,那么坦克炮开火后弹壳去了哪呢?

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人类战争中应用坦克最多的战争,从欧洲的苏德战场,到太平洋上的岛屿争夺,从东非的沙漠荒原,再到亚洲遍地的抗日烽火;坦克的身影遍布全世界,但这一时期的坦克,无论是是德国的“虎式”、苏联的T34-85、美国的“谢尔曼”这些知名坦克,还是,英国的“克伦威尔”、日本的各种“豆”战车,无一例外都是使用的金属药筒的弹药,全尺寸穿甲弹也好,破甲弹也罢,但凡是弹、药一体的定装弹,都是将弹头放置在全金属制成的发射药筒里。使用炮弹时将炮弹像拴动步枪的子弹一样,一发发塞入炮膛,发射之后打开炮闩,退出弹壳如此往复,受制于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时候在交战过程中,坦克的装填手,因为时间紧迫,往往直接在退出弹壳的瞬间,立刻填入下一发弹药,使坦克能够持续的射击,退下的弹壳往往就直接从炮闩中退出来掉在地上,等战斗间隙,再将这些弹壳清出车体,或者放到合适存放的位置,但是谁也不知道战斗要持续多久,堆积如山的弹壳直接影响了整车的作战效率,所以在二战时部分国家在火炮退弹的地方还安装了专门的弹壳收集装置避免坦克在机动过程中影响乘员操作,收集下的弹壳也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回收,毕竟是金属制造的,回收可以节约极大的战争成本消耗。

随着战争的结束,坦克设计师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和总结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其中坦克作战中的弹壳就是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的方案,到目前为止,大规模实际应用的两种,一种是将药筒设计成可燃式的,或者使用自动抛壳机。

可燃药筒顾名思义,能在发射时一起烧掉的发射药筒,这样射击完成之后残余的东西少,即使把整台坦克的弹药打光也不至于影响乘员组工作。可燃药筒主要分为全可燃和半可燃两种。全可燃式药筒必须用于炮闩有专用闭气装置的火炮,发射时在火炮药室内高温、高压火药燃气的作用下完全燃烧掉。半可燃药筒底部为金属制成,发射时药筒壁燃烧仅余金属底座,中国的99式坦克、96式坦克,俄国的T80、T72B3以及德国的“豹”2A5等一系列坦克均是采用的这种半可燃式药筒设计。

早在冷战时期苏联设计的T-62坦克上,苏联人就设计安装了自动抛壳装置,炮弹打完后产生的弹壳,退出火炮之后,立即由抛壳装置接手,直接退出车外,直接减轻了装弹手的负担,虽然扔掉的炮弹壳或许不能找到回收利用了,但是和作战效率和乘员组的生命比起来,区区弹壳不足为稀。

随着科技进步,电磁炮,激光炮逐渐在发展,或许今后依旧使用传统物理弹药的火炮和坦克会越来越少,但希望战争随着这些越来越有威慑力的武器,不要再如历史里的那样重复上演了。


诸葛小彻


现代坦克的弹壳使用半可燃药筒,只有后面的底火部分是金属的,其它都是可燃的,开炮的同时弹壳大部分就和火药一起烧掉了,只退出一个十厘米长不到的底火。这么小的东西,平时可以从炮塔后面的仓盖人工抛出,战时直接留在炮塔里统一处理,不占多少空间。


走近哈佛


火炮下面通常会有一个收集炮弹壳的一个布袋,火炮炮弹壳退出来以后通常会掉那个布袋里头,但这是二战时期的,一般这种时候炮弹壳会有坦克手手动扔出车外,而不是放到弹药架里,因为这样的话不仅会影响炮弹装填,而且也是个很麻烦的事,现在坦克的那个坦克炮弹通常会后座打出以后会直接抛出坦克,不需要人工,但也有部分的需要人工将其扔出。









小易安


emmm……这个看坦克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炮弹壳退到舱室,然后人工塞回弹药架,这种一般是早期的坦克,没有抛壳窗。

2.半可燃式的弹壳(药筒),炮弹打出去,弹壳就剩下底火那点东西了……然后堆在脚底下或者通过抛壳窗扔出去。

3.带输弹机的坦克,直接从抛壳窗扔出去。

PS:不用担心药筒会伤到人,药筒退出来的速度不高而且装填手带手套的……

PSS:有人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


萧水


坦克炮弹现在有两种一是美国的可燃烧炮弹,另一种是中饿的分体式炮弹炸药包形式的


奔儿波儿吧


返回弹药箱了。要不打不了几炮里面就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