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荊江段會形成“地上河”?

地理那些事


荊江河段上起湖北省枝城鎮,下迄湖南省城陵磯,流經湖北的枝江、松滋、荊州、公安、沙市、江陵、石首、監利和湖南省的華容、岳陽等縣(區、市),全長347.2千米,其間以池口為界卞分為上、下荊江。上荊江長約171.7千米,下荊江長約175.5千米。上荊江為微彎分汊河型;下荊江為典型蜿蜒性河道,素有“九曲迴腸"之稱。


1,這樣類型河道,造成徑流緩慢,易淤積來自長江上游的泥沙,而長江上游的泥沙是非常巨量的。我們看一下荊江上游三峽水庫的泥沙監測量就可見一般,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運用以來至2015年12月,三峽人庫懸移質泥沙,21.152億噸,出庫懸移質泥沙5.118億噸,不考慮三峽庫區區間來沙,水庫淤積泥沙16.4億噸,年均淤積泥沙1.283億噸。河道彎曲導致河沙淤積是荊江段成為“地上河”主因。所以荊江的治理採取的是“截彎取直”的策略。

2. 荊江河道兩岸平原在沉降,經監測江漢-洞庭湖平原每年有8-15毫米的沉降,帶來的是河道相對提升。

其實三峽水庫運行之後,因其攔沙效應,清水下洩,荊江段河道近年來已成沖刷趨勢,下表為三峽水庫運行以來,荊江段的泥沙變化,基本以沖刷為主,其中上荊江沙市河段被沖刷7.5米高程。


崑崙還東國


我曾在湖北荊州生活過20年,對荊江的認識和感受頗深。荊江全長360公里,是長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城陵磯段的別稱,因流經古荊州境內而名。荊江以藕池口為界,以上稱上荊江,以下稱下荊江。荊江是全國有名的“地上河”,向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荊江之所以成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荊江兩岸地勢低平,北面是江漢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長江流出三峽進入平原後,河床變寬,流速變緩,從上游帶來的泥砂沉積下來。二是,下荊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洩不暢。全長240公里的堤岸其實只有80公里的直線距離,江水在這裡繞了16個大彎,被稱為“九曲迴腸”。三是,築堤防水,進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邊修建的沙市萬壽塔,如今已被江堤圍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荊江,船比塔高。

歷史上,荊江洪水給兩岸人民帶來過深重災難。從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荊江大堤共有91個年份潰口。從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荊江兩岸有16個年份遭受洪災,幾乎年年遭災。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防洪減災國家多次加固荊江大堤,並在上游修建了三峽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同時,荊江自然截彎和人工裁彎取直,縮短河道70餘公里,加快了江水流速,減緩了泥砂沉積。



貓花花56090866


荊江兩岸,左江漢平原,右洞庭湖平原,地勢低窪;經常改道,淤積嚴重。


楊孚春


是因為這段江面九曲十八彎導致容易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導致,另外就是突破開荒,地面覆蓋率減少的原因。供作者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