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有趣的中國水系稱謂現象:長江以北多稱“河”而以南多稱“江”,這是為什麼?

清風朗月zgh


我沒有查過任何資料,按我的理解來回答,感覺這跟南北無關,我認為"江"是天然形成的水系,是大河,也是人類沒有改造也難以改造的大河;而"河"是比“江"規摸小一些的水系,或者是人類有能力改造的或者直接由人類開挖出來的水系叫"河",比如黃河,京杭大運河等等!歡迎理性探討!


治平自媒體


江和河的區別要從字理上進行分析,不懂字理就會把江河混為一談,其實有質的區別。
江(疆) 江是有三點水”氵”和“工”組合會意形成的字。“氵”表示水,這裡指流水的水道;“工”的甲骨文是劈柴的斧子,引申為工具,以“天工開物”作參照,表示天然的大水道長江,就象長江的山峽如刀斧劈開樣,就把“江”引申為天然水道。後借“疆”聲表示長江是中國南北的疆界。
河(合)甲骨文畫“人扛工具站在水邊”;金文就變的複雜了,又增加了一個“可”字;篆書和隸書到楷書,就變化為現在用的“河”字。從這個變化看,河是水和“可”組合會意的字。要了解“河”的本義,必須明白“可”的本義。
可(肯合切)是由口和丁組合的字,口表示說唱,丁是人的變形,表示男人,常說“男丁”,所以甲骨文“可”是男人唱歌之形,“可”是“歌”的古文。《說文解字》“可,聲也。從二可。”“可”也是哥的初文。哥的形義為二丁表示兩個男人,兩口表示上下呼應,歌唱中要合曲律,所以表示男子弟對兄之間的稱呼。後來加歸類符號“欠(唱歌要深吸氣)”,繁化為唱歌的“歌”,“哥”是歌的初文;把“哥”作弟對父兄的稱呼之用。“可”就引申為唱歌是否合聲,配合是否得當、合適,得領唱者的是否認可,肯定。《說文解字》:“可,肯也。” 理解了“可”就好理解“河”的形義。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途徑中原,中原多為平原,遇到洪水經常改道,經常發生水災,世世代代不斷地治理,怎麼治理?只有不斷地修築大壩,疏通水道,使河水與修築的工事相適應,所以“河”的本義為:通過人工修築堤壩、疏通河床,使之適應水的流量和流速的水道,稱為“河”。借“合”聲表示治理黃河要上下游各民族人民通力合作,僅憑個人和少數人是無法實現黃河的安定。
所以,江為天然水道,河是受人工修築、治理影響的水道。南方和北方流經崇山峻嶺自然形成的水道多稱江。江與河的區別在於水道有無人工影響。有影響稱河,無影響,自然形成稱江。

大渡河為啥稱“河”不稱“江”?你仔細看下大渡河的水系,就會明白了!


嚴師說字


準確的說,中國的江河叫法有三個帶,長江以南幾乎都叫江,有少部分叫水的,淮河以北遼河以南幾乎都叫河,松花江以北及鴨綠江幾條涉外流域都稱江。


鴻雁b


這就有關歷史淵源了。

其實在我國的上古時期,沒有江也沒有河,通常稱呼為“某水”,《詩經》中就有很有名的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是在水一方,而不是在河一方,在江一方。

上古水名有不少,比如渭水、淮水、濟水、洛水、漢水等等,一般來講,上古的“河”專指黃河,上古的“江”專指長江。

黃河+長江+淮水+濟水,合稱“四瀆”。

那麼後期中國的水系稱謂,又是如何發生演變的呢?

先來看看“河”。

雖說河就指黃河,但是“河”並不老實,它開始挑戰“水”的地位。

想必大家都知道,黃河在古代多次改道,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兩千五百多年,黃河一共改道26次,其中重大改道有7次,改道會有一個詞,“奪X入海”,最北端,“奪海(水)入海”,最南端“奪淮(水)入海”,而其他一些叫“水”的河流,也未曾倖免,大多數都被黃河奪過。

也就是說,基本上中原地區的河流,都算是,或者是曾經算是黃河的一部分,既然這樣,就一起叫“河”吧。

黃河真是老流氓。

而東北,黃河沒去奪過,所以叫江的比較多,黑龍江,松花江,鴨綠江等等。

至於 “江”,它其實是個外來戶。

當然,這裡的外來戶,指的是非中原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南方。從上古至春秋戰國,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把南方打下來。

而南方,多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化輸出,畢竟南方民族眾多,把名字定下來,會好一些。


昨夜夢迴


作為一名水利人。冒昧前來分析一下這一地理現象的原因。

許多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四瀆之說。何為四瀆?其實是指的中國大地上的河、江、淮、濟四條水系。

有些人應該會馬上想到了上面的四條河分別對應今天的河流是哪一條?其中河指的就是黃河、江指的就是長江、淮指的就是淮河、而濟很多人並不清楚是哪條水系。其實濟指的就是濟水,曾經是位於淮河和黃河之間的一條大水系。主要流經今天的山東濟寧、菏澤、聊城、濟南、東營等地區。其實濟水與今天的黃河下游段河道有很大的重合。


河、江、淮、濟的命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祖先們最早創建山川河流等地名時一般都是採用了一個字。這是為了方便當時的百姓們記憶表達和書寫。畢竟在當時文字的記載均是採用石刻等複雜的方式。無論是人名還是地名都十分簡單明瞭。



這一歷史階段時期的“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然而歷史的發展卻改變了四瀆的各自命運。北方的大河(黃河)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而變得喜怒無常。尤其是大河的中下游地區經常發生改道。


濟、淮這兩條河流因為與黃河距離較近,且同處於一片平原地區。因此濟和壞的河道經常被氾濫的大河(黃河)佔據。最終形成的結果便是濟水永遠的消失了。淮河也經常消失,後來更是失去了入海口!


於是曾經的“四瀆”變成了“兩瀆”。北方屬於大河,南方屬於大江。二者成了南北方人心目中各自的母親河!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水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南方人與北方人在對其他區域內較小的河流命名時便都採用了地名結合各自母親河的方式。



北方就是地名加上一個“河”字,南方就是地名加入一個“江”字。如北方的渭河、涇河、小清河、漳河、海河、阿爾古納河。如南方的珠江、漢江、嘉陵江、贛江、錢塘江、閩江、鰲江、金沙江。


珞珈山的貓


按地理學上的定義,通常把注入外海、大洋,四季常流的河流叫“江”,而注入內海或湖泊、因季節變化而水流量發生較大変化的叫“河”。但是我國的傳統習慣對江河的稱渭沒有明確的界定,自古至今有南江北河的代代傳承的習慣稱謂,長江以北多稱河、如黃河等等,而長江以南多稱江,如長江等等,但是南、北都有例外,如長江以南的也有稱為河的、如大渡河、赤水河、紅河、湄公河、瀏陽河等,長江以北的也有稱為江的、如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等,這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習慣的博大精深。不但中國水糸具有有趣的稱謂、許多方面也有類似的傳統習慣、如対父母親的稱謂、北方人習慣叫俺爹、俺娘而南方叫我爸、我媽,同樣的麵食、北方叫饃南方叫饅頭……這是先祖發明創造的稱謂後代代傳承的習慣用語,習慣成自然!沒有重新定義的必要、只要全國人民都能理解並不礙事。我們還是要遵重南、北方先祖的發明創造、繼續往後傳承,至今已經習慣成自然的稱謂順其自然萬古千秋地代代傳承,使我們的後代更容易理解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國土遼闊、博大精深、南北方生活與語言習慣大同小異的多民族大團結的偉大的祖國!


kyju-liu


江=水+工,工跟工人、工作沒有關係,它其實是“大”字的變形。在合成字中,做偏旁的“工”多數時候都表示大。如:槓,指能撬動重物的大木棒;貢,指大而美的貝殼、寶貝,必須獻給部族首領、國王;虹,大蟲,古時人們缺乏氣象知識,認為虹是飛龍在天;缸,是大缶,就是大陶器。江,當然指的水量最大、流域最長的河流一一長江了(江淮河濟為古代四瀆)。後來,凡是水量大的河流就被綴以“江”,如漢江,嘉陵江,岷江,怒江,黑龍江。至於河,則可大可小,可以說一條大河波浪寬,也可以說小河淌水清悠悠。只是從沒聽說過一條小江清悠悠。


溫暖的心12341234


如果稍稍細心觀察一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北方的河流多以“河”為名,如黃河、陝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安徽的淮河、河北的海河等;而南方的河流多以“江”為名,如長江、浙江錢塘江、江西的贛江、湖南的湘江、湖北的江、福建的閩江、廣東的珠江等。

可更北方的東北河流又變成了以“江”為名,比如黑龍江、松花江、冷江、鴨綠江、圖們江。我們在將這種河流的命名方式放到世界上來看,除了緬甸部分河流和朝鮮半島的河流有命名為“某某江”的情況(例:緬甸伊洛瓦底江、朝鮮大同江、韓國漢江等),再無其他國家有“江”這一河流命名方式。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江”是中國及周邊少數國家獨有的命名方式,並且在中國,有河流名稱在地域分佈上的特殊性,即“北河南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中國河流名稱的歷史演變

中國河流眾多,名稱各異,最為我們熟知的便是長江、黃河。但中國河流的名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如今河流名稱的格局。

  •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中國的河流多用單音節詞來命名。

《爾雅》載:“河出崑崙墟”;

《詩經·鄴風·穀風》載:“涇以渭濁”。其中,河指黃河,涇、渭分別指涇河、渭河;

《國語·晉語二》載:“汾、河、涑、澮以為渠”,汾、河、涑、澮即汾河、黃河、涑水、澮水;

《楚辭·湘君》載:另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沅、湘、江即沅江、湘江、長江。

最早記載中國河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共記錄河流52條,其中有47條河流以單音節詞命名。

用單音節詞來命名河流名稱,可能與古漢語特別是先秦時期,以單音節發音為主的語言形式有莫大關聯。

  • 漢魏晉

漢代之後,中國河流的名稱開始逐漸又單音節詞為主變成雙音節詞為主。

這一時期的河流名稱,常以“某水”的形式出現,如我們常在這一時期歷史圖集上看到“河水”、“漢水”、“江水”,即黃河、漢江、長江。

△西漢歷史地圖上標註的“河水”、“江水”

《史記·河渠志》載:“褒水通沔,斜水同渭,皆可以行舟槽”。《漢書·地理志》載:“沂水出藍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但在以上文獻中提到的“、湘水、沅水、褒水、斜水、沂水、霸水”,在先秦時期都只單言“洛、綿、湔、湘、沅、褒、斜”。

到了南北朝時期,以“某水”命名河流和情況已經非常普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共記錄河流1252條,稱“某水”的河流有143條。《水經注》卷三十二:“洛水又南經新都縣......與綿水合,水西出綿竹縣,又與湔水合”;卷三十八:“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 隋唐至明清

隋唐開始,原先稱“某水”的河流開始演變為“某河”、“某江”,到明清基本形成現在通用的河流名稱。

四川的大渡河、雅礱江,漢魏時期稱“沫水”和“若水”,隋唐後稱“大渡河”與“雅礱江”並沿用至今。在唐詩中也有諸多例子,諸如詩人李白所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倒海不復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宋史·河渠志》記載的118條河流中,稱“某江”與“某河”的有94條;《明史·河渠志》記載的406條河流中,稱“某江”與“某河”的有319條;《清史稿·地理志》記載的河流中,稱“某江”與“某河”的河流佔到總數的90%。

此外,從隋唐開始的以“江、河”代“水”的河流名稱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北河南江”的特殊現象。唐代經學家孔潁達在《尚書·禹貢》中引住:“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唐代歷史學家顏師古在註釋《漢書》時,引文注到:“南方無水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

正如前面說到的,“河”、“江”專指黃河與長江專屬名詞,為什麼後來融入到其他河流的稱呼中去,並逐漸形成“北河南江”的現象呢?

從河到黃河

“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專指黃河,就如同涇、渭、洛、淮一樣,只是不同河流的一個名稱。“黃河”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當中,因泥沙量的增高,黃河常年呈現明顯的黃色而得名。

△黃河水系圖

由於黃河泥沙量的增多,使得下游河床淤積嚴重,成為中國歷史水患最為嚴重的河流。自公元602年至1938年,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在華北平原形成了面積巨大的黃泛區,而黃河的每一次改道,便會侵奪其他河道,著名的“奪淮入海”。

每當黃河奪河改道之後,對於黃河及被奪河流的稱呼便會出現問題。比如,漢武帝元光三年(132年),黃河奪泗水河道,經泗水入淮水,經淮水入海。原來的泗水、淮水現在變成了河水,長期在此生活的百姓,改如何稱呼這條被黃河侵奪的河流呢?還是稱“泗水”和“淮水”,但實際上這又是“河水”,最後形成“泗河”、“淮河”的說法,即“泗(淮)水河道上的河水”。

△淮河流域圖

黃河的頻繁改道,對周邊的河流造成了極大影響,這一地區的河流漸漸又“某水”變成“某河”,在北方地區開始擴散。

從江到長江

“江”的出現較“河”要晚上許多。“河”字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而“江”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並且,“江”在古漢語中“gang”的發音與如今東南亞地區的“krung”相似,因此有學者認為,“江”字是源自古代南方百越、三苗的邊民的語言的借入字。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江”是古漢語自有詞彙。

△長江流域圖

無論“江”之從何而來,在較長時期內,“江”都是專指長江的名詞。如《尚書·禹貢》載“江漢朝於海”;《詩經·周南·漢廣》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秦漢南北朝時期,長江稱“江水”間或稱“長江”。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長江的說法,《三國志》載:“可拒操者,長江也”《魏志·武帝紀》裴松之引注:“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

隋唐之後,長江的名稱基本確定下來,而“江”字開始與其他河流組合,在南方形成稱河流為江局面。如隋朝的延江水、瀾滄水,唐朝稱涪陵江、瀾滄江。

在南方河流的名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條規律,即:南方的河流尤其是大的河流多稱江,具有水流湍急、流量大、含沙量小等特點,而流量較小的河流則稱為河。

△浙江水系圖

鑑於以上規律,中國目前的河流中,河遠多於江。《中國河流代碼》記錄的河流中,以“河”命名的河流1648條,遠遠多於283條以“江”命名的河流。

詞義與構詞能力對河流命名的影響

除了我們熟悉的“江、河、川、水”之外,在如今太湖地區還保留“港、塘、涇、浜、浦、溪、蕩、漾、灣、渠、潭、洋、漕、渠道、澗、口、瀝、門”等多種極富地方特色河流稱謂。例如:鄭和下西洋的劉家港;描述新四軍抗日的現代京劇《沙家浜》;上海的黃浦江在清代之前稱黃浦;宋金戰爭中黃天蕩大捷。

△太湖流域水系圖

但在河流名稱的命名上,以“港、塘、涇、浜、浦、溪、蕩”等河流稱謂在詞義與構詞上具有明顯的侷限性,不及“水”、“江”、“河”方便。再加上黃河與長江這等世界級的大江大河,對於域內河流巨大的影響力,在河流名稱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以“江河”為主的命名方式,隨著漢人的遷徙影響至全國。

東北河流為什麼稱江

東北主要河流有遼河、黑龍江(含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圖們江,為何臨近中原的東北,河流沒有以“河”命名而是“江”呢?

△隋時期難河(嫩江)、黑水(黑龍江)

遼東地區自周朝便處是中國化內之地,與中原地區交流密切,遼河同中原的河流一樣,經過了“遼”—“遼水”—“遼河”的演變過程。

再往北的黑龍江地區,進入隋唐之後才開始被人們所認識熟悉,聯繫交流快速增加。隨著“江”、“河”概念的擴展,河流的命名趨勢表現為:水流急、流量大、含沙量小的大河稱為江,而在東北的河流符合這一特徵。

到了在宋元時期形成了宋瓦江(松花江)、混同江(黑龍江)、鴨綠江的稱謂。明清時期,最終確定瞭如今的東北河流名稱。

此外,朝鮮半島地區因與中國古代政權聯繫密切,唐宋之後,海上貿易迅速發展,朝鮮地區與南方沿海地區交流更為頻繁,且朝鮮半島的氣候與我國南方相似,進而在朝鮮半島地區也形成了以“江”為主的河流命名方式。


地史館


“江”、“河”的稱謂沒有明確的界定數據。

通常把注入外海或大洋,地面徑流比較穩定,一年四季變化不大的河流叫“江”;把注入內海或湖泊,地表徑流因季節變化而發生極大變化的河流叫“河”。

這是江河的本質區別。

在中國,南方的河流多以“江”命名,北方的河流多以“河”命名。

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這“南江北河”的背後隱藏著我們中華民族漢語言習慣的博大精深。

從字義上看,江,從水從畺,是國家邊界的河流,也有人工的含義,不易改道氾濫;河,從水從可,其本意是需要不斷加高加固。河處於中原地區,需要經常加固,而江處於邊疆地區,不需要加固堤防。

江河之分是由我國河流流域的地理環境、水文環境、人工干預程度等因素決定的,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時代變遷和歷史發展的結果。

“江”“河”的稱謂,特別是長江和黃河的命名,除了悠久的歷史淵源外,和其本身所處的地域或部族文化習俗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為我國南北文化的差異,在心思細膩的南方人眼中,長江屬於非常大的水域,所以長江被稱之為江,以此來表達出它的寬廣,南方的河流也多稱為“江”,如岷江、錢塘江、金沙江、麗江、雅魯藏布江等;而黃河地處北方,由於北方人的粗獷性格,將沒有大海寬廣的水域,都稱為河,如黃河、淮河、洛河、遼河、塔里木河等。
但也有例外,如北方的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等,也許這就是水系稱謂領域的中國特色吧。


閆老師學書法


應該說,提出這個問題的老師還是很用心的。我是學水利專業的,也有這種感覺,似乎南方的水流多稱為“江”,北方的水流多稱為“河”。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我國的黑龍江就在東北地區,而大渡河卻是長江以南的。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江要比河大。

被稱作“江”的水系一般比較大,能夠跨越幾個省市,而那些區域性的小水系一般不會叫做江,只能叫“河”。當然寫也有例外,比如黃河。

二,人工開挖的水系沒有稱作“江”的,一般被稱作“河”。

比如京杭大運河,儘管跨越了幾個省,數千公里長,但還是叫做河。

三,江的河是一會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江和河其實沒有什麼原則性區別,至於為什麼叫做江,為什麼叫做河,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命名時的習慣,沒有什麼規律可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