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長江沒有關係的浙江為什麼會納入長江三角洲?

tinghao1316


浙江並不是和長江沒有關係,長江三角洲發展至今的格局與浙江的命運緊密相連。長江三角洲的地區範圍分化並不是以是否和長江有關係為“入場證”,一個國際性城市群一定會有

明確的城市分工和鮮明的城市特點,所以浙江省在長三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浙江省與長三角水系上的“糾纏不清”

從地表上看,長江與浙江是“擦肩而過”,其實他們私底下“暗潮湧動”。其實我們通常所說的長江流域默認指長江干流,不包括支流水洗。浙江省內第一大平原——杭嘉湖平原屬於太湖流域水系,太湖流域水系是屬於長江一級水系的流域

浙江省與長江三角洲的歷史“糾葛”細數興衰

明清時期:長三角出現了九座較大的商業與手工業城市,紡織業中心南京、杭州、蘇州、松江;糧食集散地揚州、無錫、常州;印刷製造業中心湖州;商業中心上海(元代始設縣)。

鴉片戰爭後(1842~1949):商品經濟初步大發展,長三角開始大力發展新興現代商業城市群;19世紀下半葉的上海已成為工商業大都市,同時無錫、南通、寧波依託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成為一級城市;而杭州、鎮江、揚州、蘇州、常州等老牌城市因為京杭大運河的衰落而地位下降。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1949~1978):在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下,長三角的各個城市功能趨於相同,發展速度緩慢。

改革開放以後: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重新依託自身條件重新分工,各有側重,而

浙江省也在探索中找到了自身獨有的發展方向和模式。

作用篇之——經濟 的獨特之處

2019年長三角城市群的範圍中包括:浙江省內的杭州、寧波、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舟山、台州、溫州共10個城市。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格局要求我們打破各地的行政邊界侷限,按照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主體功能區圈定重點的空間由於開發保護,促進產業創新的合理分工與融合。

  • 滬寧杭合甬沿線地區,是長三角發展密度、高度、強度均最大的城市連綿地帶,是長三角最重要、最顯著的創新服務中樞走廊和改革開放的先鋒地區。
  • 浙江省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綠茶、毛竹產量佔中國第一,蠶繭產量佔中國第二,杭嘉湖平原是中國三大淡水養魚中心之一。是長三角中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 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電子信息產業中心浙江省內以杭州依託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推動發展軟件、通信、微電子、電子商務產業中心。

(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規劃圖)

  • 旅遊產業規劃:長三角的整體空間佈局是“一核五城七帶” 其中的“五城”就是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無座城市為節點 ,開發都市工業旅遊、農業旅遊、休閒旅遊、文化旅遊、會展旅遊、水上旅遊等特色品牌。

(長三角旅遊產業規劃圖)

作用篇之——交通樞紐

江省作為一個沿海大省,在公路、鐵路、空運、航運方面都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連接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可以有效推進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地理方面,還是從浙江省自身的經濟實力來看,浙江省理所應當該屬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小楊說地球


的確,從地理位置來看,長江根本就沒有流經浙江,而且浙江大部分區域甚至還不處於長江流域範圍之內,但浙江為何會納入長江三角洲?

其實,長三角已經不是簡單的地理範疇,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這一帶區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區域內各市經濟聯繫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長三角早已超出了地理範疇,而是成為了一個經濟概念,提到長三角,大家想到更多的是經濟發達的有關方面,而很少扯上地理範圍。“長三角”只不過一個稱呼而已,當初還叫滬寧杭工業基地呢!再舉個例子,成渝城市群,大家會不會想當然的想到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但作為城市群,它卻不只有成都、重慶兩個城市,還有部分城市也加入到這個城市群當中,只是我們管它叫“成渝城市群”而已。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區。早在1992年就已經成立了經濟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此後在1997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200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實自合作區成立以來,長三角從來就沒停止過擴容,“朋友圈”越變越大,隨著最近安徽黃山等7個城市加入長三角經濟協調會,長三角協調會成員單位已達41個,涵蓋了江蘇、浙江、安徽全省以及上海市。


錦繡中源


單純從地理上看,浙江省內的河流流域主要是指錢塘江、富春江等,錢塘江雖然與長江距離很近,但確實沒有直接的流域關係,但此問題主要探討的是長江經濟三角洲而並非長江流域長江三角洲的名字來源與長江本身雖然是直接關係,但長江三角洲當前更多是指經濟三角洲,而不是地理上形成的三角洲格局。長江流域的入海口在上海,而我國經濟走在最前沿的長江經濟帶也是以上海為龍頭,這充分顯示以上海為中心,向周邊擴散的良好格局,而浙江恰恰是上海協同的最前沿。

另外,雖然長江不從浙江境內徑流,但三角洲的定義可不僅僅是指河流,更多是指河流沿岸的城市,而浙江北部城市恰恰是長江南岸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因為省份區劃上沒有包含在內而已,但這不影響區域之間的經濟分工配合。而且沿著整個長江流域,浙江商人構建了很多沿岸經濟基地。最後,如果細緻追溯起長江流域的歷史,下游地區整個太湖、杭嘉湖平原當年都屬於長江流域,歷史上長江入海口在鎮江、南京附近,漲潮時最遠都可到達安徽安慶,只不過後來因為長江攜帶泥沙淤積,最終形成了大面積三角洲平原,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上海、杭嘉湖平原幾乎沒有高山,因為這裡最初都是海,所以浙江北部理應屬於長江流域的一份子,劃在長江三角洲並沒有任何不妥。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首先,浙江北部地區也是長江流域範圍,不能說浙江和長江沒有任何關係。太湖流域本身就是長江流域的一個組成部分。浙江北部的嘉興和湖州都是太湖流域的城市。黃浦江發源於浙江,在上海匯入長江,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相關地區自然也是長江流域的。

其次,長三角的概念,最早實際上是源於江南。狹義江南的概念,也就是所謂江南核心區的概念,大體上就是現在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再加上上海以及浙江的嘉興和湖州和杭州北部地區。而最早成立的長三角經濟協作區一共15個城市,使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江蘇的其他沿江城市以及浙江杭州灣南岸的三個城市。從這個概念來看,可以說是狹義江南概念的小範圍推廣。

後來長三角協作區,經歷了一系列的擴展。先是吸納了浙江台州,後來又順勢把江浙兩省的其他城市吸收進來。現在又吸收了安徽的全部城市。就目前的涵蓋範圍來看,其實已經突破了長江流域的概念。向北擴展到了淮河流域,向南已經推進到了江西和福建邊界。

最後,長三角協作機制的形成,在最初的時候確實是主要依託兩個原因,一個是文化上的相近相親,另外一個是在歷史上江浙兩地和上海之間的人員往來互動。從文化上,三地之間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從歷史上看,上海開埠以後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就是周邊的江浙兩地,其中又以蘇南和浙北為主。這種人緣上的羈絆,是改革開放以後,蘇南和浙北地區開展鄉鎮企業的重要基礎。因此就使得上海和這兩地之間形成了密切的經濟聯繫。所以才在上世紀90年代形成了長三角協作機制。無論如何浙北地區是三角關係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能被去除。

但隨著這樣一個協作機制的逐步擴展,並且已經單純從一個地方的協作層面轉化成了中央發展戰略,因此中央政府對於長三角協作機制的希望,實際上就不僅僅是進行自身內部發展。而是希望能夠藉助其目前積累的經濟優勢,將相關資源擴散從而助推周邊相對落後地區的發展,因此才有了安徽的加入。


用戶4325101516


如果跟長江沒有關係的浙江也只是錢塘江不入長江,從水系特徵來看,浙江屬於錢塘江水系,而與周邊幾個省,如安徽、江西、江蘇都屬於長江流域,中下游平原的幾個省份,江蘇納入到長江三角洲區域。那麼浙江該不該納入長江三角洲呢?

如果我們展開想象的空間,長江入海口不斷延長,長到一定程度,錢塘江水系就會投入了長江的懷抱,很顯然,長江沒有了充分發育的空間和時間,沿海的河流錢塘江直接入海,導致它成為了獨立水系。

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除了錢塘江沒入長江之外,地形特徵、氣候條件、航運、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浙江與長江三角洲息息相關。

從地形上來說,浙江地形向由南向北傾斜,南部是一片起伏連綿的丘陵,北部沉降形成了錢塘江灣,地形又決定著交通趨向,古代沒有我們的今天的高鐵、航空,人們的出行陸地上侷限於馬車、沿河走水運,對於浙江這種地形、水運,人們的商貿往來,只能向北出錢塘江灣,與長江三角洲緊緊相連,逆長江而上或伸入到更遠的區域。

從氣候來說,浙江與長江三角洲同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乾燥少雨或雪,夏季溼潤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並且與長江三角洲一樣,每年6月同進入梅雨季,而梅雨就是長江流域氣候特徵。每年7、8月都會有颱風從這裡登陸,去年利奇馬臺風從浙江上岸,向北移動,經過長江三角洲,江蘇、山東,最後消失在渤海灣,就是颱風也會把浙江與長江三角洲緊緊連在一起。

前面我們只是討論了自然環境,浙江與長江三角洲的趨同,我們再說說說區位優勢,地理學上講的區位優勢是指一個地區位置,與周邊事物的空間聯繫,包括:經濟發展、交通、人口分佈、城市吸引等。

對於浙江來說,杭州、寧波、舟山、紹興、嘉興等錢塘江灣沿岸城市,又通過錢塘江與金華、衢州、麗江等構成內河運輸網絡,沿海溫州、台州、寧波、舟山等又與錢塘江灣的城市通過港口,鐵路、公路、海運、內河運輸構成了四通入達的交通網絡,與長江三角洲緊緊相連。

從經濟發展來說,浙江、江蘇與上海構成長三角經濟區,其中上海為中心,2019年全國GDP產值前五名,長三角里的江蘇、浙江佔二名,浙江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牛氣的省份,而且潛力非常大,不依託長三角,不會取得這麼靚麗的成績。在長三角的五圈經濟規劃中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各佔兩位。

正是浙江發揮的區位優勢,浙江的經濟、文化、人們的收入都走在我們國家前列,這與長三角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分不開的,所以說從自然環境、經濟、文化、交通、人口分佈等區位優勢來看,浙江納入長江三角洲,非常適宜。


地理縱橫


長三角泛指:長江下游沿線區域、以及長江出海口衝擊帶覆蓋區域。因此所組成部分基本就是,其區域範圍內及周邊城市。

如圖所示,浙江雖然和長江不沾邊,但杭州灣卻是受長江出海影響最大的海灣。整個彎曲全部都是長江水的顏色,大量泥沙礁石從長江出海口湧出之後,因向案海浪的衝擊力受阻而順著岸邊流徑上海兩翼,其中杭州灣就是受影響最大的一個,杭州和寧波作為沿海城市,水質卻像擁有鹽分的長江一樣。此區域甚至覆蓋到了台州、溫州一帶,直至福建北部才有所好轉。北邊的南通、鹽城海岸線也是類似情況,只不過泥沙面積沒那麼大而已。

所以圖示沿海區域都處於長江出海口衝擊帶,稱為長江三角洲並無不妥。反倒是安徽幾乎全境都劃入到了新的長三角區劃當中,這其中到是有很多城市既不屬於長江流域城市,也不屬於長江出海衝擊帶城市。整體劃入長三角可能真的和地理層面無關。


城市發展報告


長江三角洲是一個地理概念,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卻是一個經濟社會概念。雖然浙北平原不屬於長江流域,但它的形成和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有很大的關係。在本質上湖州、嘉興的地質條件和蘇州、上海沒有任何區別。因此,一直以來浙北平原都納入了長江三角洲地區。



現在說到長三角,更重要的不是指地理概念,而是指經濟社會概念。現在長三角城市群的面積非常廣闊,超過了20萬平方公里。北至江蘇鹽城,南到浙江台州,西至安徽合肥。

在地理概念上,安徽的合肥,滁州和長江三角洲,一點關係都沒有。合肥到上海都有好幾百公里的距離,但是在經濟社會上,它們和上海、南京、蘇州交流已經非常密切,因此納入長三角城市群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今天長三角城市群範圍)


說回浙江。就拿臨近上海的嘉興來說,他的地理條件和蘇州級別相似,都是和上海接壤。蘇州位於的上海的正西方向,嘉興位於上海的西南方向。兩者在地質構造上沒有差別,都是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在經濟上,嘉興和蘇州一樣,都是上海的衛星城。

乃至根本不位於長江下游沖積平原的舟山市被納入了長三角城市群。舟山有眾多島嶼組成,不是衝擊平原。但因為在海上距離和上海特別接近,所以兩者的經濟交往非常頻繁。上海的洋山港實際上就是位於舟山市的海島上。


從長江三角洲這個經濟概念提出之後,他就一直在擴容。最初主要是包括上海、蘇南和浙北一些城市。然後擴張到長江以北的揚州、泰州、南通等城市。經濟規模的再次擴大和交往的密切,長三角城市群再度往南和向西擴張,所以今天安徽東南部好幾個城市都被納入了長三角城市群。


財經知識局


歷史孕育了江南地區:山水相依、人民相親、習俗相近、人文共輝的區域整體形象。


江浙滬一帶同屬長江中下游流域,特別是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與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和上海同屬太湖流域,是傳統吳語區,要比省內其它地方更易融合在一起。太湖流域的最基本特徵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浙北地區屬長江下游流域範圍內。

而江蘇蘇北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等地離長江更遠,屬淮河流域範圍內。其實在浙江的寧波、台州、紹興、舟山等地也同屬長江下游流域範圍內,最初的長三角有上海及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南通、泰州、揚州及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台州共有16個城市組成。


首次擴容後的長三角又增加了江蘇的鹽城及浙江的金華及安徽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10個城市,共有26城市組成。

剛剛最新擴容後的長三角則包括上海、江蘇全域13個市、浙江全域11個市、安徽全域16個市,共有41個城市組成。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學過地理的都知道,浙北就是正宗的長江三角洲地理。傳統長三角就是上海加江蘇一部分和浙江一部分。現在的長三角,已經不單純是地理概念,有點政治性的了


北斗星9179


長三角,是指長江三角州,而浙北就在三角州上,倒是安徽其實跟長三角州沒什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