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當時的大炮編隊是非常強的,為何後面的戰爭還是用冷兵器?

1234822987



這其實是個誤區,事實上,清軍入關之後,就表現出了對於火器的過度依賴,從而在康熙四十年左右的時候,清軍的近戰技術已經和剛剛入關時的驍勇善戰有著天壤地別的差距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開始,三藩之亂爆發,之後一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清國戰事頻發,因此清軍對火炮優良的要求度非常高,也是在這個時期,清軍的火炮體系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且走向了成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大清在南懷仁的主持下規定了三種加農炮的規格:即“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重型大炮),主要用於攻城,質量在2噸至3噸不等,其中最大的是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重3噸,炮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斤、生鐵炮子20 斤;“神功將軍炮”(中型火炮),重約1噸左右;“神威將軍炮”(輕型火炮),用於野戰,重390斤,長6.6尺,口徑3.3寸、鉛彈重18兩。另外還保留了明代流傳下來的佛朗機炮(子母炮)、虎蹲炮。同是制定了規格統一的臼炮,即沖天炮。同時火繩槍採用比利時的“番腸鳥槍”,要比明代的日式鳥銃質量更為優化。正是因為火器的高速發展,清軍陷入了和明軍一樣的境地——即過度依賴火器,從而逐漸喪失了近戰的能力。康熙四十年後,基本每逢戰事,清軍必須調用在關外的索倫部才能取得勝利。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下令士兵必須重視騎射刀槍技藝,這才使得清軍的近戰能力有回升之勢。


清準和通泊之戰之後,清軍被來自內亞的先進火器殺得大敗,雍正皇帝開始重新重視火器的發展,同時清軍也進行了鴉片戰爭前最後一次軍事改革,在這次火器革新中,清軍統一配備了來自土耳其的重型火繩槍,其威力已經遠超明代的鳥銃。火炮方面,清軍第一次接觸到了俄羅斯的隼炮——歐洲常用的2磅至6磅野戰加農炮。而這些新式的火器,為後來乾隆皇帝蕩平準格爾做好了鋪墊。不過也正是這些新式火器的運用,使得清軍好不用意回升的近戰格鬥技術又一次被耽擱了。

(手持土耳其重型火繩槍的八旗戰士)


(綠營軍用的兵丁鳥槍)

乾隆二十五年之後,大清已經基本打敗了所有能直接威脅自己的對手,創造了一個比明朝更為安全的周邊環境。在這個背景下,清軍在曾經特別重視的火器技術上也出現了懈怠的表現。首先是兵丁鳥槍這種練習火槍和重型火繩槍的混用,再就是乾隆中後期各地起義頻發,因此中央下放火炮鑄造權力,使得火炮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劣質殘次產品數量激增。以至於到了鴉片戰爭前夕,雖然清軍的火器裝備率已經高達70%,但是平均質量卻和英軍相差甚遠,重型火繩槍的威力不能再排槍齊射中很好的發揮作用。而當火槍齊射過後,雙方展開白刃戰,清軍卻因為屬於訓練而不敢和英軍交手,只能四散潰逃,被英軍所嘲笑。



火器工坊


康熙帝的後繼者們不再重視火炮的地位,最終確立“騎射”的國策地位。

眾所周知,康熙帝極為重視“紅衣大炮”的研製,在征討噶爾丹和雅克薩之戰中均有“紅衣大炮”的身影,並且對戰爭的結局起到決定性作用。

但康熙帝的繼任者雍正帝掀起了復興“騎射”的浪潮,“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火器地位開始下降。康熙時期定下的每年一次演習槍炮的慣例,在雍正時期改為三年一次。

乾隆帝即位後,在紫禁城箭亭立下“訓守冠服騎射”碑,降旨“我朝滿洲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守,守而勿替”,最終確立“騎射”為國策。

儘管在雍正,乾隆時期的軍事戰爭中,依然有火器的表現,並且清軍設有神機營,但這時候火器的水平已經停滯不前。雍乾時期,清朝停止了對西方火器的仿製。

其實,康熙時期的火器已經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火器,再加上後繼者們的拋棄,終於使中國陷入“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

一二次鴉片戰爭中,笨重短距的火炮毫無任何威力;清軍士兵們裝備更多的還是大刀和弓弩。


五味社


清朝作為馬背上民族,在歷代清朝的皇帝中似乎除了康熙大帝重視了新型火炮在戰場的運用,其他的歷清朝代皇帝似乎對火炮這種新型的戰場武器似乎不感到任何的興趣,當時清朝康熙那一代基本上與俄羅斯帝國的性質一樣,但康熙可能還不如當時俄國的彼得大帝開放,至少俄國當時是屬於半工業半封建國家,清朝間的大型火炮,都是明代留下的產物,其中有一些是中西結合仿製品,比如紅夷大炮和大將軍級火炮等。

清朝時期當時建造的最為著名,威力最大火炮要屬“武成永固大將軍級”火炮,該型火炮重達4噸,炮管長3.1米,口徑125毫米,預計最大射擊距離超過了1公里,該型火炮在康熙時期是屬於世界頂尖水平的,能歐洲各國的大口徑火炮一較高下,然而除了康熙大帝那一代後,該型火炮一直沿用到1900年八國聯軍時期,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清朝對於重型火炮研製工作在康熙王朝後就沒有更新換代了,加上閉關鎖國,清朝用自己無知和高傲忽略了世界各國同時期武器的發展水平,其中清朝在18世紀打過最慘烈的一戰莫過於八里橋之戰,清朝3萬鐵騎對抗英法聯軍8000餘人,結果被英法兩軍的火器所打敗,激戰一天斬殺英法國聯軍5人傷40餘人其餘清軍先頭騎兵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以5比1200的比例完勝了清朝大軍,僅僅這一戰結束後,清朝才意識到武器落後開始嘗試向西方學習,但距離是兩百多年武器落後的距離,不可能在短時間趕上。

清朝是馬背上民族,其滿人的覺悟還一直處於馬背時期的輝煌的夢中無法醒來就是當時漢人知道這個王朝已經無可救藥才發動全名起義建立三民主義,但中國的革命還是太晚了導致處處落後餘人才有後來日本狂妄的侵略野心,假如清朝在康熙時期開放關口和港口不繼續閉關鎖國,可能清朝可以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帝國之一,可惜康熙大帝雖然對西方國家的科技東西感興趣,但只是感興趣而已,當成愛好而不是國策,並沒有做到完全的開放態度與當時世界與時俱進,這一點康熙確實做得確實不如俄國的彼得大帝,和後來俄羅斯帝國幾代皇帝強,這是當時清朝落後的原因。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一般認為,滿清從乾隆年間開始由盛轉衰,到乾隆末年衰落跡象已經顯現。乾隆六下江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 。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前後鎮壓了八年方告平息。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道光帝更是沒有了前朝君主的銳意進取的創業精神,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虧空、入不敷出。社會上民變四起。試問這樣一個國家,如果能抵禦外國侵略?

武器裝備對一國軍事來說,的確重要。但是要搞清楚國力和武器裝備的邏輯順序。先有國力,然後才有武器裝備的強大。而不是武器裝備強大了,國力才強。國力包括政府的向心力,政府財政,管理效率,政令是否暢通,社會是否安定。清朝晚期諸方面捉襟見肘,多年積弊,終究已是無力迴天。

我是刀匠張勇,瞭解我的新刀七星望月,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匠人工坊。


knife名刀



兔哥42928



智動達人


你說的後面不用大炮的是哪一場仗?鴉片戰爭從廣東虎門到天津大沽口沿岸,均設有岸防炮臺。太平天國起義,火炮也大量運用在攻城戰、防禦戰。甲午戰爭,海軍都已經鋼鐵巨獸了,不用大炮?八國聯軍,小站新軍雖未參戰,但一水洋槍洋炮,德國教官訓練,炮兵、醫務兵、司號兵…各兵種一樣不缺。影視作品裡為了藝術手法,故意誇張的用弓箭刀馬對洋槍洋炮。實際上沒那麼差,只是土槍土炮對洋槍洋炮罷了。


難得浮生閒半日


大清朝在經歷太平天國起義後,對誰都不放心,所以將各部的重武器分幾個點統一保管,未經過請示批准不得擅自使用,當外戰突然降臨時就手忙腳亂而無法及時將重武器分發到各作戰部隊!


用戶神州大同天下


大炮洗動作戰運輸不方便,山多小路多,南方水田多,你起戰不方便。沒有冷兵器好使用,大炮作為守城威力大..那時的大炮叫牛耳炮生鐵.鑄造口的直徑30公分,約115米長.後而像鍋蓋形封.了的,最後一面一個圓託託是點火處,裝好藥,兩裝石頭瓦塊就大炮打出大片,精度不好.


12974529251李運裕


大清朝庭當時把裝備是用來展示,給人看的,而不是用,或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