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明
細胞平均直徑10~20微米,放大100億倍,也就是一個100~200公里直徑的球,怎麼和宇宙比?
地球是一個直徑為12756公里的球,直徑是這個放大了100億倍的細胞的100多倍,體積是這個細胞的100多萬倍。而地球在太陽系的質量才佔比0.003%,太陽在銀河系裡連一粒灰塵都算不上,銀河系呢又是宇宙中一粒微塵。
所以細胞從大小上比,再怎麼擴大也無法與宇宙比肩。細胞的結構雖然很複雜,但也是與宇宙構成完全不同的。因為細胞就是宇宙中一個微觀事物,宇宙就包括了細胞,還包括了比細胞小很多的基因、線粒體、分子、原子等等,同時又包括巨大的宏觀結構。
整個宇宙可觀測直徑達到930億光年,包含有數萬億個星系。還有不可觀測的部分有多大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而且宇宙中一切可觀測的物質,只佔有宇宙總量的5%,還有95%是看不到,但能夠感覺檢測到其存在,這些物質被科學界命名為暗物質和暗能量。
所以宇宙之大,宇宙之複雜是一個細胞完全無法包含的。
因此這個世界宏觀、微觀、中觀並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事物,尤其是天體宏觀事物和量子級的微觀事物,有很多理論與我們人類平時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事物完全不是一碼事,所以不要輕易用自己知道的那點常規邏輯去套。
要尊重科學,虛心學習才能得到對事物本質規律的瞭解。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一個哲學命題,是讓我們在研究和看待事物時要小中見大,大中見小,融會貫通,學會一種分析問題的大道理。而不是大的事物可以代替小的事物,或者小的可以代替大的。
哲學的方法論只是啟迪人的思維,而不是代替具體的科學研究。
如果陷入了這種機械類比的誤區,就很可能陷入反智反科學偽科學“民科”思維,憑空想象一些東西,把古代陰陽五行等一些哲學觀點當成科學研究。而這些古人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怎麼可能瞭解了現代天文科學知識呢?
所以“一個細胞是一個宇宙”,“一個原子是一個太陽系”等等胡思亂想的謬論該休矣。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討論點評。
時空通訊
如果我們把細胞放大一百倍,一千倍,或者無限放大,它也不能變成一個宇宙,因為細胞是細胞,宇宙是宇宙,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無法進行比較,或者直接進行聯繫。
首先宇宙是什麼?人類對於宇宙的解釋是這樣的,宇宙是世界萬物的總稱,它包括一切的物質,能量,空間,時間等宏觀和微觀的所有一切,而細胞又是什麼呢?人類對於細胞的解釋也很簡單,細胞是一個生物體,最基本的單位和結構,那麼細胞主要是由細胞核,和細胞質組成,而如果我們把細胞核和細胞質,進一步的進行分解,我們會發現細胞的本質還是各種各樣的原子。
而我們這個宇宙當中,本來就分佈著無數多的原子,這些原子組成了物質,也組成了細胞核,細胞液,線粒體等一系列的物質,然後這些物質組合起來,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命,所以這麼看的話,細胞只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它的本質還是基本粒子。
另外如果我們把細胞進行放大,你會發現細胞當中的物質非常的密集,這些物質都浸泡在細胞液當中,充斥著整個細胞,而我們這個宇宙空間,很多的地方都是空曠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細胞內部的空間,就不是一個縮小的宇宙。
最後還有一點,我們人類認知的這個宇宙,是極其複雜的,例如宇宙的結構是什麼,是由什麼組成的,又是如何進行發展的等等,這些人類都沒有完全搞清楚,而細胞則不然,細胞的結構是怎麼樣的,人類是清楚的,它遠遠沒有宇宙那麼複雜。
當然了,微觀世界的是複雜的,它涉及到量子的世界,而量子的世界當中,含有很多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現象,但目前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細胞不是一個宇宙,它只是宇宙的一部分罷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這,肯定就不行啊。可以說:將人類細胞放大很多倍後,整個細胞看起來非常的寬敞和宏大,但不會變成宇宙的。
我們先來看看宇宙是什麼。廣義的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則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而人類細胞只是人體的一部分,它在物質上就不等於宇宙。細胞的平均直徑在10—20微米之間,假設它為10微米,也就是0.00001米如果放大100億倍後,就是100000米,也就是100千米。也就是說,一個人體細胞放大一百億倍後直徑可以達到100千米。一個直徑100千米的球體雖然看起來確實非常大,但跟地球比起來還是太小了。地球的直徑可是12756千米。
如果人體細胞的直徑放大到100千米後,細胞內的各種細胞器、物質等等都很明顯的被看到。細胞都是一個個液體球,所有的細胞物質都浸泡在細胞液中。細胞核、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蛋白質、脂肪、DNA、RNA等等,這些物質和細胞器都浸泡在細胞液中,而我們都能很清楚的看到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也會充滿整個細胞,不會出現整個細胞像足球場一樣空曠的情況。
翦翳翎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利用自己製作的光學顯微鏡發現軟木塞的薄切片中佈滿了小小的方格,如同一間間獨立的小房間,於是將其命名為“cell”,不過,胡克看到的僅是已死亡之後的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真正發現活細胞的是荷蘭的科學家列文虎克。
隨著顯微鏡技術的提高,人們將顯微鏡的分辨率大大的提高,因而觀察到了細胞最細微的組成,原來,即便小若細胞,內部的世界也竟如此精彩。
人們不僅將目光對準微觀世界,還同樣的看向了地球外更廣闊的宏觀宇宙世界,發現,宇宙的大尺度空間結構真的好像生物體的腦細胞組織,於是,人們很自然的聯想到,“哇!是不是每一個小小的分子或原子,裡面都暗藏著一個微觀宇宙呢?”
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們理由很充分,他們會把時間也統一,比如現實世界1秒鐘,微觀世界早已千萬年。
但這種思路對嗎?符合已知的規律嗎?
很顯然,完全不符合。僅從一點便可以看出。人類所處的宇宙處在快速膨脹中,所以,照此說,細胞若是宇宙的話,理應也在膨脹,那麼生物的總體型應該不斷地擴大,且擴大的速度非常誇張,應遠遠超過生物體自然生長速度。
另外,深入微觀世界裡,其實那是量子的世界,到處隱含著不確定性與隨機性,這與宏觀世界不同,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贊同此類說法。謝謝!
一枚遊戲科幻迷
恭喜你答對了,宇宙就是巨人的一個細胞!
也許此刻宇宙外,就有1個高級生物在看著地球呢,但是人類無法看到他。而且高維生物看三維生物是透明的,就像我們人類觀察微生物一樣,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微生物理解為二維生物,在人類的顯微鏡下面,幾乎所有的上百萬種微生物都是透明的。
我們通過顯微鏡用肉眼看微生物,不但能看到微生物的心臟在跳動,甚至可以看到微生物的腸子蠕動,消化食物。微生物認為這個世界是他們的,他們永遠無法想到有人類在觀察他們。這就像高維人看我們一樣,也是透明的。人可以隨時看到微生物,觀察微生物,但是你覺得微生物能看到人麼? 如果我們只是因為看不到高緯度的生物就認為高緯度的生物不存在,那是不是就和微生物一樣呢。在高緯度的人眼裡,也許我們就是微生物呢。
月亮瀰瀰
這種想法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當我們知道了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連一粒沙子都算不上;對於細菌而言,人體就如同一個宇宙。大小是相對而言的。
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一個細胞會不會相對於更小的生物就如同一個宇宙呢?或者說,我們看到的宇宙會不會是一個細胞呢?
這就是概念不清楚所導致的錯誤認識。
細胞肯定生物,對於生物的定義至少要滿足兩點:一是有新陳代謝;二是要能夠複製自身(繁殖)。顯然,我們的宇宙並不滿足這兩點,而且宇宙之大以及它的超光速膨脹,連最快的光都無法穿越宇宙,生物怎麼能夠傳遞神經信號呢?
細胞也不可能是宇宙。宇宙中有四種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在原子的範圍內,主要由強力將基本粒子聚合起來,而在宇宙的大尺度空間裡,主要由引力這種長程力使天體產生相互作用。一個細胞裡起主要作用的力是電磁力,是它將分子連接起來組成細胞的。
實際上,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一些基本粒子,是不能無限分割,甚至能量也是如此。這也是量子力學的最基本的思想。一個夸克或者光子能是一個生命嗎?顯然它不符合我們對生物的定義。
講科學堂
將人類細胞放大至十億倍,百億倍,每一個細胞是不是相當於一個宇宙,那就要看你是怎樣理解宇宙的;不論微觀還是宏觀,我覺得都是高級由低級組成,而低級是無法由高級組成的這樣一個規律,下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將細胞放大之後究竟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律有什麼不同。
1:組成人體的細胞從空間尺度上來分析是處於微觀級別,其基本組成單位是原子,現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細胞被放大了幾百億倍,那麼原子也會相應地倍放大,眾所周知,在微觀世界的粒子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現在這個粒子被放大,這個粒子就會和人類一樣處在宏觀世界,而對於宏觀世界的物體用不到測不準原理,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倍放大的原子既要遵循測不準原理,畢竟它還是原子嘛!
2:同時又要遵循和其他宏觀世界的物體一樣的規律,畢竟它的體積很大!而根據物理規律,這樣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組成我們人體的最基本單位就是原子,如果把一個細胞比作成一塊磚,把一個人比作成一棟房子,這就好比一塊磚比房子還要大;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你還要把這個放大的細胞看作成一個宇宙的話,那就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把你身體的組成變得和這個放大的原子一樣,並且你的體積還必須比這個細胞小很多倍。
因為從我們人類目前所處的宇宙規律來看也是這樣的,即組成宇宙中天體的最基本單位是原子分子,而組成人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原子分子,只有體積大小的差別。否則的話,就算你將這個細胞放大數千億倍,都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個宇宙,因為它已經違反了宇宙中物體組成的基本規律,簡單說就是本來不是這個領域的物體突然出現在本不該出現的領域!
零維立方體
人體的細胞是非常小的,就算是放大幾十億倍上百億倍,其大小也不會超過地球,而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所以說細胞放大後還是細胞,不會成為宇宙。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會,就是認為宇宙中最小的物質形態和整個宇宙其實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多數都看到過原子達“恆星系”模型,在恆星系模型中,圍繞著原子核運轉的電子就好像我們宇宙中圍繞著恆星運轉的行星一樣,所以就會產生“原子或者細胞放大之後也是一個宇宙”這種想法。
但是原子的“恆星模型”很早以前就被淘汰了,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發現電子也具備量子特性,這樣一來電子也就有了“測不準原理”,所以現在的原子其實是“電子雲模型”,也就是說科學家無法知道電子的準確運動軌跡,只能用“概率雲”的方法來描述。
其實宇宙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這些基本粒子就好像我們宇宙的積木一樣,堆砌成了各種各樣的的物質形態,我們的細胞也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
數量眾多的基本粒子構成了我們的宇宙,而細胞只是基本粒子的特殊排列組合而已,所以說細胞本身不會成為宇宙。
宇宙的本質其實就是基本粒子的聚合離散,基本粒子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物質,不同的物質就構成了我們多姿多彩的宇宙。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首先我們都聽過一句諺語,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每一片花瓣和葉子,都承載了一個世界,但這只是文學和藝術上的,我們就這個問題來說,一個細胞即使再怎麼放大,它也不能變成一個宇宙。
首先細胞的本質是什麼?答案是很多很多的原子,所以細胞是由原子組成的,但我們這個宇宙,又是什麼組成的呢?答案是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宇宙當中,分佈著大量的原子,這些原子因為某些方式組合起來,然後以物質的形式,出現在這個宇宙當中。
其次宇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結合體,它包含了時間,空間,以及人類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種種種種,而細胞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且它內部的結構,也沒有宇宙那麼複雜,例如細胞的內部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液等等,這些物質既沒有複雜空間結構,也沒有強大的引力效應,他們和宇宙中的天體,有著本質的區別。
另外細胞是一種生命,它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存活,但這種生命需要適合的條件,才能出現在某一個地方,而宇宙是無意識,無生命的,但它卻為生命的演化,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場所,所以如果讓我說,我的看法是宇宙包含了細胞,也創造了細胞,但細胞不等於宇宙,它最多隻能算宇宙的一部分......
種植恆星
並不是。也就“宇宙內包含了無數的天體,細胞內包含了無數的原子“這點類似了,其餘的並沒有什麼相同之處。
我估計很對人認為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很相似,是源自下面這張圖(當初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沒錯,就是原子內部的結構,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轉,乍一看感覺和太陽系八大行星的運作很相似,然後就開始想象了,是不是尺度越小,它內部的世界就越像宏觀的宇宙一般呢?
實際上
這幅圖也就是中學時代,我們初次學習理化知識接觸到的,叫做“盧瑟福原子模型”,也有個別稱“
原子行星模型”。這個模型對於初次理解微觀世界,的確很形象,讓我們在腦中有了電子,原子核等形象化的瞭解,但實際上這個模型是有缺陷的,就比如電子的繞核運轉,因為電子做的是變速運動,勢必會發射電磁波,導致能量減弱,最後應該會落到原子核上,很顯然這不符合實際。
到後來,就有了“電子雲”整個概念,電子的位置只能用概率大小去判斷,如下圖,你覺著它還像太陽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