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執政時期,蜀國連年北伐,“國內很穩定”,這是為什麼?

y530436112


請大家記住,戰爭並不是戰爭,它永遠是一種政治手段,甚至是治國的手段。


我先舉一個例子作為前引,大家都熟知,漢武帝劉徹對外戰爭不數,有人認為他就是個打打殺殺喜歡武力征服的暴君,但實則不然,合理的對外戰爭,是很能提升國家凝聚力,匯聚文化民心的。


我們可以發現,自漢武帝之前,六國遺民,還是有相當大的地域固化思想,我是趙人,我是秦人,我是魏人,我是楚人等等等等。


但是自漢武帝之後,不論是哪國哪裡人,我們都是漢人這個思想意識,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強化,人們發自內心認同了這個大統一的漢王朝,人的本性是崇拜強大威武的,漢朝很明顯達到甚至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以漢人自居何等驕傲!這就促進了原先戰國時期割裂的國家民族觀念,在漢武帝以後基本統一了起來。


當然,萬事講究一個合理範圍,戰爭也是有一個度的,如果過了這個度,那麼只會起到反效果,漢武帝晚年,國家財富因戰爭消耗殆盡,有地方也鬧了民變,這就是因為對外戰爭程度超出了合理範圍, 所以當漢武帝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也進行了改正。


那麼說回蜀漢的情況,雖然蜀漢跟情況不同,但這個方法也是通用的,蜀漢的政治組成很複雜,有益州派、荊州派等等,為了增強國家凝聚力,各階級階層必須擰成一股繩,那麼有什麼理由讓他們擰成一股繩呢?對外進行北伐戰爭,無疑是一個正當的理由,這是蜀漢的立國原則,也是治國的方法手段。


當然了,不是說一進行對外戰爭,國家內部就會抱成一團,這也需要內部制度的支撐,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諸葛亮在蜀漢推行相當公正公允公平的法律制度,不分派別、不分內外,一視同仁,這就有利於使上下信服。



最後,諸葛亮的北伐力度也控制在了比較合理的範圍內,保持在國力可以承受的水平以內,在戰爭和經濟兩者之間,做到了較好的平衡,雖然連年北伐,但國內總體還是很穩定的,像是後來的姜維北伐,則破壞了這一原則,弄得“民皆菜色”,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反而是內憂外患並起了,所以萬事都要辯證地去思考。



——————————————————————————————————————

我是《逆三國志》的作者鄭勳,這是我回答的第20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注三國領域,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



鄭說古今




在三國演義當中除了諸葛亮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控制這蜀國的內部,這個人就是李嚴。早在白帝城劉備即將去世的時候把蜀國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劉備這麼做一方面是留給諸葛亮極大的發揮空間,有事在一方面壓制諸葛亮,隨著蜀漢局勢的發展這諸葛亮和李嚴逐漸開始鬥爭,最終諸葛亮獲勝,李嚴因押運糧草延誤時日,觸犯軍規貶為平民但是這兩個人惺惺相惜,在得知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時,悲憤交加的死去。諸葛亮分別在政治經濟軍事的貢獻平衡著蜀漢。

在政治上實行廉政,事必躬親;制定法律,嚴格執法。

在經濟上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修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方法發展經濟,開拓農業,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在軍事上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嚮明天過度


知道劉禪為什麼投降那麼快嗎?自從劉備入川就沒幹過好事。吳使入蜀回吳主: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色,恐不久矣!

誰規定姓劉的就是正義的?打個旗號就代表正義?川蜀民心向魏,只想在亂世中有口太平飯吃?結果漢中之戰,十四歲的參戰,婦孺納餉運糧,年近六旬還得上戰場。猇亭之戰死了多少川中男兒,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窮兵黷武,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為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口號,去問問孤兒寡婦的眼淚,川蜀軍民巴不捨有人來解救他們,希望劉氏荊州集團早點死呢!


晨曦微露


當然穩定。嚴刑峻法。

諸葛亮以北伐作為政治大旗,切實掌握一大半軍隊和一半的政府財政開支,手上有錢有糧有軍隊,誰都把諸葛亮沒有辦法,就算是劉禪也不行。


四川達州


國內不是穩定,而是窮得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13563713440


個人認為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在三國當中首屈一指,同時又有李嚴等人,益州的政務穩定,民生本來就有兩代人的發展,基礎就很好,再加上治理有道,所以就不難理解了。


CompleteCosmos


統一了思想吧,好比我們國家五十年代,那麼窮照樣打敗美國。


武松227777974


青壯勞力被抽調一空╭(╯ε╰)╮剩下老幼婦孺。

能不安定和諧嗎^O^除了窮沒啥毛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