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軍入關,李自成能統一天下嗎?你怎麼看?

北斗星NO1


先說結論,李自成不可能統一天下。即便統一也是黃巢第二,沒有吳三桂,滿清也可以入關。他李自成絕對成為不了第二個朱元璋。在個人能力上,謀略上,遠見上,李自成比朱元璋差的差的太遠。即便滿清不入關李自成也是曇花一現,給他人做嫁衣

我們也可以反問一下,李自成為何沒有成為朱元璋和劉邦第二,在明末干戈四起的亂世。群雄之間爭雄天下很正常,打天下爭霸是極其複雜難料的。在這方面,最高領導者的政治能力,軍事能力都必須極其出色才行,而且也必須經得起失敗,受得了挫折。這絕對需要需要決策者的個人能力。李自成應該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也就是處於明末這個缺乏“梟雄”時代,劉伶對劉邦評價是:時無英雄遂時豎子成名。其實這句話用在李自成身上最合適不過了。明末幾乎沒有像樣的雄主。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擊敗,但卻可以依靠蕭何穩固後方,以圖東山再起。朱元璋的軍隊在集慶被元朝殺的大敗。但在後方滁州得以修養。與之相反的是,隋末李密被王世充突襲重創,其勢力立刻土崩瓦解;黃巢在陳州被李克用擊敗,就從此一蹶不振;李自成的精銳一旦在山海關覆滅,其政權在河北、山東、山西就立刻陷入全面崩解。其中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沒有穩固的根據地,也就是說李自成和黃巢一樣,都是流寇。“高圍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成就天下的根本,可以說,穩固的根據地和後方實在臺重要了。另外一個農民起義組織要想成為統治天下的皇帝,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團。或者是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秩序,穩定自己內部,與地主階級徹底結合。這是成天下的必須要做的,

可惜這些李自成都沒有做,這就說明的李自成政治集團還是一個農民團體,還沒有轉化為政治利益集團

李自成雖然數次被明朝剿滅。但恢復極其速速,後來不到三年直接攻入北京,李自成本人和其集團極度自傲自滿,國家雖然建立,但制度上尤其軍事制度沒有建立和完善,可以說一但大敗,就幾乎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甚至徹底失敗,如果歷史給李自成一年的時間。李自成應該是還有一定機會了。也不會如此速敗了。為何朱元璋和劉邦能夠和地主士紳階級迅速結合和他們完全融合,而李自成卻不能,就在於李自成在北京對官僚階層敲骨吸髓般的追贓,徹底把當時國家的核心階層得罪了。推向了對立面,沒有利益集團的依附和支持,失敗是必然的了。李自成朱元璋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軍中的知識分子太少了,就算有普遍水平不高(宋獻牛金星之流)也就是沒有士紳官僚階層幫助,而朱元璋卻始終注意團結和依靠士紳官僚階層。李自成缺乏自己的官僚體系,大明的士紳階層是又無法被取代和被信任。這也是李自成的一個悲劇。而就個人能力而言。李自成既無雄才大略、也無審時度勢能力。朱元璋劉邦則恰恰具備這樣的能力。而李自成這個集團則是有破壞無建設,一句話轉型沒有成功。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吳三桂表示:“李自成能不能統一天下關我屁事?我特麼招誰惹誰了!”

1644年對於我國而言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在這一年,明朝覆亡,李自成成為北京之主,然後僅僅過了42天,東北的清軍殺來,我國的歷史軌跡徹底轉向。

在明亡清興的歷史大潮中,吳三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他投降了多爾袞,在山海關前擊敗了李自成,然後放清軍入關,清朝才最終奪取了天下。

所以很多人說,吳三桂決定了明亡清興的歷史發展軌跡。那麼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並不是這樣,吳三桂雖然駐守的山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且手中掌握著4萬關寧軍。但是,他絕對起不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也就是說,即使有吳三桂,清朝也會入關;即使沒有吳三桂,李自成也不可能統一天下!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李自成集團難成大器

從李自成屢戰屢敗的造反事蹟來看,李自成有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不推翻明朝不罷休的英雄氣概,但再多的氣概也掩蓋不了令人捉急的能力!

試想,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打一次敗一次?而且還是被以少勝多?你就是再百折不撓,能抵消掉常敗將軍的稱號?

一般而言,如果領導者能力欠缺,有一個強大的創業團隊也是可以反敗為勝的,但是很可惜,李自成同樣沒有。

關於李自成為何創業團隊為何這麼水,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只是因為朱元璋釜底抽薪式的科舉制度改革。一方面,給你高官厚祿的誘惑;另一方面,再給你一百次也考不上的超高門檻,於是知識分子的一生就被八股文給圈住了。朱元璋創業時身邊很多藏龍臥虎的江湖人士,而推行了八股文後,這些人士不見了,劉伯溫級別的人物更是難尋。

這就是李自成面臨的現狀,沒人,你還造個什麼反?

李自成巔峰時,團隊中學歷最高的就是丞相牛金星,學歷舉人,比秀才高點,但是距離進士還差得遠。而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制定出統一天下的策略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李自成西安稱帝后,隨即大軍兵發北京,然後佔領了北京。沒有穩固根據地的李自成然後遭遇了一片石大戰的慘敗,退出北京後成了流浪的喪家之犬。

而在進北京前,李自成還沒有做好推翻清朝,重建新王朝的準備。

可以說,李自成是邊學邊做,但是歷史不會給他這個時間,特別是南有南明,北有清朝,西有張獻忠等的情況下,李自成只能到閻王那裡去補課。

2、清軍入關是歷史必然

沒有吳三桂清軍就入不了關,這是很多人的固有思維。

難道清朝就只能眼睜睜地被山海關困死?你想多了。事實上自從1628年開始,清朝就學會了繞道漠南蒙古從正北方向進攻明朝。雖然遠,但是容易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後,清朝進行了5次這樣的突襲!

在清朝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後,漠南蒙古成了清朝的附屬,清朝將勢力延伸到整個長城以北!

這意味著,此時的清軍可以從長城以北的任何一個據點發起進攻,而明朝卻仍然在山海關裡打瞌睡。

1644年的李自成,雖然顛覆了明朝,但是絕對不意味著李自成可以打遍全國無敵手。因為此時的東北、蒙古高原南部被清朝掌控。蒙古高原北部、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區,雖然沒有被清朝統治,但是這些地方都對清朝表示臣服。

而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在南明政權手裡,革命盟友張獻忠則在四川鬧革命。還有幾個不聽話的獨立勢力,比如左良玉集團。

另外,在東南沿海,佔據了臺島的荷蘭殖民者仍然在覬覦大陸,其他殖民者也在紛至沓來。

這些,李自成沒有想到,也應付不了。但是清朝可以!

因為征服了整個蒙古地區,清朝得以依靠地形優勢迅速南下,並打出了為崇禎報仇的口號,於是北方舊臣望風投降,清朝迅速集聚了強大勢力,進而消滅李自成集團,平推南明各政權,對殖民者進行有力回擊。

清朝不受朱元璋八股文改革的影響,其依靠的是強悍的八旗武裝,這是清朝融合各民族精英,迅速鯨吞中原的重要保證。而且清朝在關外時期已經制定了奪取天下的戰略,其眼光比李自成集團更長。

所以,清朝最有統一天下的希望。

3、吳三桂力量並不龐大

前文說過,清朝已經將勢力延伸到整個長城以北,所以固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可以說非常尷尬。畢竟清朝不一定從你這過,就可以抄你的後路。

所以從戰略價值上來講,吳三桂的作用真的不算大。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分析過,吳三桂的本質是赤裸裸的軍閥,所謂有奶便是娘,在他眼中一切民族大義都是扯淡,不如自己的瀟灑快活來得實在。這就決定了吳三桂拿著大明的錢糧,卻隨時有可能轉投別人的懷抱。

果然,在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得到崇禎諭旨的吳三桂快馬加鞭地趕去救駕,200多公里的漫長路程只走了17天,把馬腿都快跑斷了。然後得到崇禎自縊的消息,吳三桂更是光速一般地逃回了山海關。

而後,李自成和多爾袞都招降吳三桂,吳三桂雖然沒有節操,但他知道跟著李自成沒前途,所以和李自成鬧掰後,吳三桂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投降多爾袞。

在吳三桂眼中,自己和多爾袞是做交易,借清軍擊敗李自成,將黃河以北劃給清朝,公平買賣,童叟無欺。不過,多爾袞卻把吳三桂當初了僕人,並指揮吳三桂對李自成窮追猛打。

身份的轉換意味著吳三桂根本沒有與清朝抗衡的實力,如果李自成和多爾袞夾擊,4萬人只有餓死在山海關內。

而吳三桂最大的作用就是作為清朝的馬前卒拼死效命,不過當時投降清朝的將領和軍隊多了,吳三桂並不是不可或缺,即使其他軍隊勢力弱小,不過是佔據中原時間晚一些,不會影響最終的結局。

所以,神化吳三桂毫無意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李自成能統一天下嗎?如果李自成統一天下,中國最後一個朝代就是漢人所建立的朝代,中國的歷史會有大不同,也許我們早就步入近代社會,擺脫近代屈辱史了,這是多少人的心聲呀。但是在下看來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一李自成根本不可能統一天下,即使統一恐怕以後不會畢清朝好多少原因如下。

當時天下完全可以用四分五裂來形容,東北的清朝、北京的李自成,西南的張獻忠,南方的南明,再加上各地的草寇和地方武裝,就算比起三國、五代也有過之而無不及。1644年清兵入關是大勢所趨,不是一個吳三桂能夠左右的了的,早在前一年清軍就已經把明朝全國的精銳部隊基本都給幹掉了,只剩下吳三桂帶領殘兵敗將逃回山海關,孤城一座,殘兵敗將能夠擋住清軍入關?之所以清軍沒有乘勝入關是因為皇太極的突然去世,沒有來得及確立繼承人,清朝內部出現了權利真空,讓清朝不得不放棄繼續進攻的計劃,返回老家處理內部問題。所以清朝入不入關和吳三桂關係真不大。

反觀李自成雖然佔領了北京不要說此時明朝還有南方的大片領土,就連北方李自成也沒能完全收服,隨時都有可能反覆。所以從現實情況來看李自成面對的情況十分嚴峻的,就算沒有清朝能不能統一天下,都要打個問號,更何況還有清朝虎視眈眈呢。從軍隊戰鬥力來說明朝官軍曾多次打敗農民軍,洪承疇甚至只把農民軍打的只剩下13個人,然而明軍面對清軍時的表現也都有目共睹,所以農民軍能夠打的過清軍嗎?更何況李自成集團進入北京後迅速腐化,戰鬥力更是嚴重下降。

依在下看如果清軍沒有入關當時的中國很可能陷入大混戰,而不是太平盛世,退一步說即使李自成消滅了南明統一了天下,李自成的大順王朝也會面對歷代漢家王朝都要面對的問題-北方少數民族問題。當時清朝在東北已經形成氣候,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被大順解決好的,再加上北方蒙古人,就夠大順王朝喝一壺的。所以在下認為李自成個人根本沒有開國皇帝的素質,他的大順王朝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即使統一了天下能不能形成今天的版圖還不一定,何談比清朝好呢?


歷史中的酒囊飯袋


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軍入關,李自成能統一天下嗎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只是為家族個人利益為出發點人的狹隘偏見,一個棄明朝滅亡而不顧的朝臣敗類,一個棄大順盛邀測疑不定拆漢民族團結的漢奸,他的存在,只能帶來民族的分裂和國土的不完整。

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也無統一天下之能力

從當時所轄區域來看,北有滿清勁旅,南有南明餘政,西南有張獻忠所部,而大順夾在中間,這樣的局面就足以說明大順向南發展的阻力程度,只有向北擴展,加之和張獻忠的分裂,既失去了起義時根據地的農民支持和後援,更失去了張獻忠的武裝力量,給他本人造成了抗拒力量的增加,所以向南發展受二股力量的阻礙,基本不可能了。北方又有來勢兇兇的滿清鐵騎,一路橫掃,勢不可檔,在北無能力進,南無力量退的夾擊下,等待的只有自生敗亡。

從管理體系來看

李自成這支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軍,能堅持18之久,還是靠當時的“闖王來了不納糧”所影響,受到曾經被賦稅沉重帶給人民貧困的廣大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才使大順軍迅速掘起和強大,勢擴大半個中國,影響全國範圍。

可惜在攻佔北京後,根基還未扎穩,北有滿清虎視,南有餘明政權威協的情況下,沒有認清局勢的嚴重性,一改往日起義口號,坐享一時勝利滿足:花天酒地,揮享其樂,放縱將士,軍心換散,納糧助響,怨聲漬漬,拷打官史,殃及百姓。



曾經為推翻階級壓迫,打土豪分田地,均富貴民平等的一代闖王,又輪迴到前身的施政身影,拋民心於腦後,棄民情於不傾,民心失去,軍隊不整,內部動搖,軍民不齊,終因1645年兵敗具亡。


gydvj馬蘭老兵



李自成能不能統一天下?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李自成缺什麼?

一是缺智囊。李自成手下的牛金星等人與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蕭何、張良等人無法比擬,也和朱元璋的謀士李善長、劉伯溫等人無法比擬。為什麼無法比擬?沒有人才嗎?任何時代都有人才,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基本是朱元璋老家的同村、同鄉,李善長、湯和、徐達、朱文正等等,小鄉小村怎麼有這麼多人才?本來遍地是人才,只是缺平臺、缺歷練。朱元璋能發現他們、培養他們、駕馭他們。李自成沒有這樣的眼界和水平。

二是缺胸懷。明朝官軍殺降,李自成也殺降。上天有好生之德,殺降就是殺人氣。一路走來,李自成殺人太多了。進京後,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沒堅持幾天,北京就開始雞飛狗跳,對大戶、明朝故臣嚴刑拷打,索要銀子。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也被騷擾。



三是缺正規化建設。軍隊建設停留在底層小農意識,沒有把起義軍轉變為政府軍,仁義之師、勝利之師的形象沒有樹立好。雖然號稱擁兵50萬,但軍隊管理落後,組織不嚴密,正規化建設不夠;戰鬥力並不強,對付極端腐朽的明軍尚可,對付多爾袞的清軍就差遠了。

四缺戰略眼光。

李自成小時候沒受過多少文化教育,但他不像朱元璋那樣後來善於學習提高,李自成的作為很多是自發性的,行事隨意性強。在進北京、打山海關、優待明朝遺老遺少等方面存在重大失誤。北京能進嗎?這時的大順政權只佔領了陝西、河南等地,地盤小,又不是長期經營的根據地,政權不穩固。1644年的北京雖是一座孤城,但北京東北的山海關有大明吳三桂3萬精銳,山海關東北有多爾袞的十萬雄兵,長江以南還是明朝的地盤,張獻忠在成都稱帝。誰先去北京,誰就先死。



李自成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李自成應該以西北和中原為根據地,加快政權建設,鞏固中央權威,建立政權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增強政權的合法性,積極向南發展,以待時機。讓崇禎、吳三桂和多爾袞他們先周旋。1644年是李自成經略江南的大好時機,可是他卻錯誤地選擇了北京,其實就算進了北京,也不一定是死路一條,進北京雖然不是好棋,但也不是特別糟糕的事情。

山海關能打嗎?捅了第一個馬蜂窩北京,就不能再捅第二個馬蜂窩山海關了。應該穩住北京局勢,增兵北上,增強北京軍事力量,以逸待勞,吸引吳三桂來降。這僅僅是輕敵嗎?到底還是缺乏戰略眼光的問題!吳三桂一開始是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最終讓吳三桂決定投靠滿清,為什麼?吳三桂認識到,李自成不靠譜啊。要知道,吳三桂的一家老小全在李自成手裡,投靠多爾袞這得下多大的決心?李自成要是靠譜,吳三桂會冒這麼大的險嗎?李自成從山海關逃回北京後,殺了吳三桂一家34口。




滿清為什麼能在明末的三股勢力中最終勝出?

滿清已具備統一中原的實力。

一是滿清已統一滿洲以及蒙古大部。領土面積數百萬,人口數百萬(包括歸附的漢人、蒙古人),有了穩固的基本盤。

二是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這時的清朝政權已不是單一的滿族政權,漢族、朝鮮族和蒙古族人不斷加入清朝政權。皇太極改變了過去狹隘的民族主義做法,原來屠殺俘獲漢人、朝鮮人,後來改變成妥善安置,政權的合法性逐漸得到承認。1644年5月2日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嚴禁搶掠,不擾民,高調為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很快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形勢。而且,堅決貫徹到底,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給百姓帶來了安全依靠就是給這個外來政權帶來了合法性。合法性是什麼?說白了,就是靠譜。



三是決策高效。此時的滿清不像明朝那樣皇權孤懸,滿清政權遇事能坐下商量,商量能出結果,出的結果比較正確,正確的結果能得到迅速貫徹執行。比如,1643年9月,皇太極病逝,未留遺囑,皇位繼承人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在這個事關清朝前途命運的時刻,決策層沒有選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承皇位,因為豪格才智平庸,無法擔當重任,而是選擇皇太極第九個兒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文武兼備的多爾袞攝政。這是個難題,這樣的難題,中後期的明朝決策層是不可能輕鬆解決的。

三是人才濟濟。皇太極、多爾袞無論是從心胸還是韜略來說,都堪稱曠世雄才。不是朱由檢、李自成、張獻忠等能比的,加之皇太極的那些兄弟們個個能獨當一面;范文程作為清朝開國的第一幕僚,眼光老辣、處事沉穩、考慮周全,是難得的人才。



四是軍事實力雄厚。滿八旗漢八旗已有兵員20萬左右,而且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組織嚴密、快速機動。打野戰,明軍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有人估計過,此時清軍以一當十不敢說,以一當五絕對沒有問題。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大戰、崇禎十五年的松錦大戰,清軍幾乎速戰速決,明軍幾無還手之力。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後,被多爾袞打得一路逃命,以至於後來連個像樣的決戰都沒有,不到一年就失敗身死湖北。這樣的軍事實力,明軍比不了,農民起義軍也不在一個檔次。

五是統一戰線工作紮實。滿清奉行革命不分先後的策略,凡是願意投降的,給予出路,對明朝投降將領予以重用或優厚待遇,始終信任,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這些漢人投降將領都封了王,而且繼續帶兵。到北京後迅速穩定局勢,不燒殺搶掠。如此,漢人歸附和認同就必然增加。這樣的胸懷,李自成也比不了。

從決策制度、軍事實力、人才水平、戰略策略等幾個方面看,在當時的中國,沒有一個軍政集團可以和滿清集團相比。


順治皇帝


以清代明在是當時的形勢決定的,是歷史的必然。李自成集團當時在各個方面都比不上滿清集團。後來的實踐證明,一年後李自成就失敗身死,沒有一個像樣的戰略相持,這說明什麼?說明李自成集團和滿清集團不再一個量級上。不要說吳三桂投降多爾袞,就是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滿清照樣可以定鼎中原,只是時間早一點、晚一點的事。


坐看東南了


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也完全不能統一天下,甚至可以說到後期他連跟南明和滿清分庭抗禮的資格都沒有。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入主北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崇禎帝自己作死導致大量的名將和精銳士兵死在疆場上,再加上明朝當時是兩線作戰,顧此失彼最終才能李自成有了可乘之機,否則以李自成斷然是不可能進入入主北京的,我們看看前期就知道了,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哪個不是打的李自成找不到北的,若不是這些名將都太過仁慈李自成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所以可以說吳三桂根本就沒有統一天下的那個實力,只怪老天對他太過垂愛。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六》:“會賊高加計已殲,而鳳陽告陷,遂整兵南,以八年三月會總督洪承疇於信陽。承疇大喜,即令擊賊隨州,文詔追斬賊三百八十有奇。四月,承疇次汝州。以賊盡入關中,議還顧根本。分命諸將扼要害,檄文詔入關,文詔乃馳至靈寶謁承疇。承疇以賊在商、雒,聞官兵至,必先走漢中,而大軍由潼關入,反在其後,乃令文詔由閿鄉取山路至雒南、商州,直搗賊巢,復從山陽、鎮安、洵陽馳入漢中,遏其奔軼。曰:「此行也,道路回遠,將軍甚勞苦,吾集關中兵以待將軍。」拊其背而遣之,文詔跌馬去。五月五日抵商州。賊去城三十里,營火滿山。文詔夜半率從子參將變蛟、守備鼎蛟、都司白廣恩等敗賊深林中,追至金嶺川。賊據險以千騎逆戰,變蛟大呼陷陣,諸軍並進,賊敗走。變蛟勇冠三軍,賊中聞大小曹將軍名,皆怖懾。”《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九》:“象升率總兵祖寬、遊擊羅岱救滁州,大戰城東五里橋,斬賊首搖天動,奪其駿馬。賊連營俱潰,逐北五十里,硃龍橋至關山,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為不流。賊乃北趨鳳陽,圍壽州,突潁、霍、蕭、碭、靈璧、虹,窺曹、單。總兵劉澤清拒河,乃掠考城、儀封而西。其犯亳者,折入歸德。永寧總兵官祖大樂邀擊之,賊乃北向開封。陳永福敗之硃仙鎮,賊遂走登封,與他賊合,分趨裕州、南陽。象升合寬、大樂、岱兵大破之七頂山,殲自成精騎殆盡。”《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是時,賊亂關中,有名字者以十數,高迎祥最強,拓養坤黨最眾,所謂闖王、蠍子塊者也。傳庭設方略,親擊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偽領哨黃龍、總管劉哲,獻俘闕下。錄功,增秩一等。而賊黨自是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矣。明年,養坤及其黨張耀文來降。已而養坤叛去,諭其下追斬之。擊賊惠登相於涇陽、三原,登相西走。河南賊馬進忠、劉國能等十七部入渭南,追之出關,複合河南兵夾擊之,先後斬首千餘級。進忠等復擾商、雒、藍田,叛卒與之合,將犯西安。遣左光先、曹變蛟追走之渭南,降其渠一條龍,招還脅從。募健兒擊餘賊,斬聖世王、瓦背、一翅飛,降鎮天王、上山虎,又殲白捍賊渠魁數人。關南稍靖。遣副將盛略等敗賊大天王於寶雞,賊走入山谷,傳庭追之鳳翔。他賊出棧道,謀越關犯河南,還軍擊,賊走伏斜谷,復大敗之,降其餘眾。”

那麼可能會說也許他能入主北京是運氣好,萬一他和他的手下的確有治國之才呢?就像當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一樣,也是窮苦百姓出生啊,他能建立大明也是運氣佔一半的原因,他後來不是統一中國並建立延續二百七十六的大明嗎?為什麼李自成就不能呢?這裡我只能說李自成真的不能跟明太祖相比,他真的沒有當開國皇帝的那個命,從他入主北京之後的四十二天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知道他真沒有那份開國皇帝的雄才偉略。

剛開始,李自成初入北京的時候還能較好的約束部下,他曾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所以這個時候的北京城可以說是較為安定,百姓也能跟平常一樣出來做生意,北京城也慢慢的從戰亂中恢復本來的生氣,如果李自成一直都是這麼做的話,可能李自成還真的有機會統一全國,畢竟知道與民休息,知道勵精圖治,統一天下未嘗不可。但是可惜的是李自成終究只是一個“農民起義的首領”,他改變不了作為“流寇”的本質,一旦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就開始“樂不思蜀”,什麼建功立業,什麼為國為民的事情都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從入主北京不久之後享受到榮華富貴的那個曾經提出“均田免賦”的李自成,那個曾經為了反抗暴政而為之戰鬥的大順軍,開始慢慢的脫離了原本的理想“保境安民”,他們開始慢慢的露出了曾經他們為之甘願付出生命也要反對的那些“貪得無厭”的貴族們才有的劣根性,最開始遭殃的是京中的官員和富商,大順軍先是弄出了一個“助餉”的名頭,規定助餉額“凡中堂以上繳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而在此過程中,大順朝的汝侯劉宗敏還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以這種酷具來威脅其繳納助餉額,“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不過如果大順軍單單就是對前明的這些官吏進行掠奪的話,我想京城的百姓也只會舉手稱讚,因為百姓恨透了這些貪官汙吏,他們巴不得這些貪官早死,所以大順軍這種做法在百姓的眼裡絕對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紹陽、楊觀光等無不汙偽命,三品以上獨用故侍郎侯恂。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奎、純臣、演、藻德等共八百餘人,送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賕賂,至灼肉折脛,備諸慘毒。藻德遇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為若主,今求死不得。」

但是李自成千不該萬不該向那些窮苦百姓下手,在搶光了官員和富商的錢財之後,李自成開始不滿足只有這些財富,他開始對京城的百姓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掠奪,為此他還特意頒佈了一條連坐之法,其規定“令十家一保,如有一家逃亡者,十家同斬”這樣的酷法,而這些都只是為了自己能夠將百姓的錢財徹底的納入到自己的口袋中,只能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李自成就已經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畢竟“得民心者或可得天下,而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賊又編排甲,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縊死相望。徵諸勳戚大臣金,金足輒殺之。”

李自成和手下的將士們,可能早已經忘記了,原本他們也是窮苦百姓,他們反抗明朝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不讓明朝再剝削他們這些窮苦百姓們,可現在呢?他們成功的擊敗了明朝,他們卻變成那些曾經他們反抗的明朝的那些貪官汙吏們,那些窮苦百姓原本以為他們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可是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曾經跟他們一樣是窮苦百姓的李自成,會替代那個萬惡的明朝再次的去剝削自己,而且是更加變本加厲,肆無忌憚的去剝削自己,這些百姓們徹底的看透了,而一旦百姓放棄了李自成,那麼李自成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我們都知道李自成的成功能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窮苦百姓對他的支持,如果百姓不支持他,恐怕他早就被孫傳庭、左良玉、曹文詔這些明軍打趴下了,而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在被明軍一次次打的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重新的站起來,也是得益於百姓們的支持,李自成能夠攻破北京城,靠的不是他自己的本事,而且百姓對他的支持,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歷朝歷代哪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不是對百姓好的君主,不管這些君主是不是真心的對百姓好,但至少他讓百姓覺得他對自己是好的,所以這些王朝才能存在近百年。我們往後看看,自從百姓不再支持李自成之後,他就被清軍迅速打垮,而且再也沒有崛起的機會,最後甚至都直接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其實我們無需去過多去猜測“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軍入關,李自成能統一天下嗎”這個問題,我們看看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就能大概知道李自成的結局到底會如何了?太平天國初期完全就跟大順軍一模一樣,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而洪秀全也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他們都是靠土地平分給老百姓的口號,才得以崛起,由於窮苦百姓的支持,太平天國和大順軍一路可以說是勢如破竹,李自成佔領了北京,洪秀全佔領了南京,而且他們在北京或南京的所作所為也都大相徑庭,懲罰官員,剝削百姓,他們在登基稱帝之後,也都是開始貪圖享受,洪秀全更是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天王宮,十幾年不出宮門一步,而他手下的那些王爺們,也都沒閒著,開始大肆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王府,而這些王府都是用民脂民膏堆砌起來,南京城的那些百姓們都被剝削的不像樣了,最後太平天國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洪秀全敗的很徹底,死了之後身體被剁碎放入大炮,連炮射出,而他的兒子也被凌遲處死,全家無一倖免。所以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要嗎就是被手下的將士“謀朝篡位”,要嗎就是被南明徹底消滅,可以說別無其他的結局,他的結局其實就是一個,那就是走向死亡。


澳古說歷史


答案是:不能。

李自成農民起義,歷時18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農民起義,僅此一點,就可以載入史冊。

然而,這不能說明李自成就多麼強大。

持續18年,是因為李自成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而他反倒成了後金、滿清對付明朝的一枚棋子。

仔細考察明軍和起義軍的戰鬥,可以發現,只要明軍對李自成採取軍事行動,滿清軍隊得知消息之後,就會對明軍從外圍施加壓力,導致明軍兩線作戰,顧東顧不了西。

因為滿清軍隊的“配合”,所以李自成的農民軍看似戰果輝煌,其實是清軍騷擾+明軍疲弱兩方面導致的結果。

所以,起義軍事實上沒有經歷多麼殘酷的戰役,戰鬥力沒有得到鍛鍊,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

當時真正厲害的野戰部隊,是滿清軍隊。即便袁崇煥,也不敢與之野戰,只能據城固守。

清軍意圖是很明顯的:利用起義軍,夾擊明朝。他們曾經給大順政權寫信,希望裡應外合,滅掉明朝,共同分割中原。大順政權予以拒絕。

遺憾的是,雖然拒絕了與清軍的合作,李自成對滿清軍隊覬覦中原的野心居然沒有絲毫警惕。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後又反叛,引清軍入關,他對吳三桂降清竟毫無預見,清軍入關,讓李自成軍一下子亂了陣腳,開始了大潰敗。

除了戰鬥力不強,李自成起義軍還有幾個重要缺陷:

其一,缺乏戰略規劃,不重視文人,形不成自己的政權體系,沒有鞏固的後方;

其二,沒有制度約束,放縱部下;

其三,缺乏謀略,過於殘忍,比如烹煮福王等。

和蒸蒸日上的滿清政權相比,李自成各方面都處於劣勢。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最好的方式,或許是明政府和李自成合作,共同抗清。


高了高趣評


看一下李自成之前的農民起義。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失敗。

西漢末,赤眉軍起義,失敗。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

唐末,黃巢起義,失敗。


玩過三國志系列的朋友都知道一個穩固的後方,可以提供糧草軍需、兵源將領、治理經驗(技能點)、承擔失敗的能力等。作為流寇,李自成和以上諸位都一樣,攻下的地方只能劫掠,不能自給。


再看李自成之前成功的劉邦。

秦末,劉邦和項羽是同時的,最後項羽變成西楚霸王,劉邦先入關中但只能是漢王,農民起義的劉邦是失敗的。之後劉邦打敗項羽成功了,是以漢王的身份,有三秦作為基地,周圍已經有了穩定的良將謀士,有多位政治盟友。

同樣的朱元璋,農民起義時先吞併了陳友諒張士誠統一了南邊才開始北伐,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長江以南作為基地,有24將。

李自成一無根基,二無良將,外有後金,內有殘明。


往昔文笛


只要清兵不入關即便是南明不能統一,但李自成也肯定沒有機會。

網圖侵刪


雜說一通曆史


最近頭條總是出現類似的問題,筆者在此就再回答一遍。

結論:不管吳三桂有沒有打開山海關放清軍進來,李自成都不可能統一天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李自成的發家史表明,他只是一個破壞者,而不是一個建設者。

要統一天下,必須擁有一支精銳的部隊。李自成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李自成的軍隊,可以用烏合之眾來形容,因為他的軍隊大多是吃不飽飯的農民,根本沒有經過訓練 他多次被明朝軍隊殺得只剩下幾百人甚至幾十人。但李自成會借勢,他看到了在明朝當時面臨的情況下,吃不飽飯的農民越來越多,所以他只需要宣傳“闖王來了不納糧”,那麼他的部隊就用之不盡。



因此,李自成多次敗給明朝大將孫傳庭,卻在做後一次交鋒中將孫傳庭斬殺,靠的不是計謀和軍事才能,完完全全依靠的是人數優勢。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來,那就是在李自成與吳三桂的交戰中,在沒有清軍介入的情況下,20萬李自成的精銳居然和吳三桂的三萬(一說五萬)孤軍難解難分。而吳三桂的軍隊,不過是明朝遼東軍隊的殘軍,其主力在兩年前的松錦之戰中被清軍幾乎全殲。可見,李自成軍隊的落後。

再者,李自成軍隊的糧食來源就是搶地主,這種模式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過程中用過很多次,但是,唯二成功的兩位,也就是朱元璋和劉邦,都是在後期改變了這個模式,開始尊重地主的財產,恢復秩序,因為靠搶,總有一天會搶完。用老版教科書上的話說,朱元璋漸漸被地主階級同化,這沒有錯,但這也是農民起義成功的唯一方法。

可惜,李自成沒有這個覺悟。

此時,明朝在南方還有相當大的勢力,這些人雖然打不過清軍,但和李自成的雜牌軍作戰,還是有絕對優勢的。因而,李自成在清軍不入關的情況下,也奈何不了明朝殘餘勢力。

最後,即使吳三桂不開關,清軍照樣能入主中原。這一點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論述過,因為清軍最終沒有通過武力攻破山海關,所以山海關成為了明朝的唯一遮羞布。然而,山海關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其本身,而是其帶動的防禦體系,寧錦防線。然而,在松錦之戰後,這個防禦體系徹底被清軍摧毀,而遼東的精銳也損失殆盡,只是因為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清朝內部發生了一些混亂(關於皇位繼承),所以沒有繼續行動。

再者,清軍入關的路,不止山海關一條,就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間,清軍五次攻破長城,從北方入侵,最遠到達濟南。所以,清軍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無論如何,李自成也沒機會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