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感覺沒錢了呢?錢都去哪了?

大家怎么感觉没钱了呢?钱都去哪了?

大家怎么感觉没钱了呢?钱都去哪了?
大家怎么感觉没钱了呢?钱都去哪了?

來源 | 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

文 | 米筐投資A先生

股指在3000點以下徘徊遲遲無法向上突破,樓市進入橫盤冰涼期買房熱情突然沒了,互聯網風投一夜入秋驟然冰凍,不僅工資沒漲還偶然傳來裁員降薪的新聞,實業艱難/企業艱難/生意艱難/錢越來越難賺了……大家怎麼感覺沒錢了呢?錢都去哪了?

也許原因很多——貧富分化讓錢聚集在少部分人手裡、房貸壓力大工資都還了月供已無力消費……但本文想從貨幣的角度去分析這一現象。

因何錢多錢少?

錢來自哪裡?錢為什麼多了、又為什麼少了呢?

很多人會立馬回答:錢來自於央行。央行多印錢、市場中的錢就多了啊;央行少印錢、市場中的錢就少了唄。

嗯…這種說法對一部分,不全面、忽略了很多細節、並沒有準確說出錢是怎麼印出來的。受篇幅所限,這裡會省略過程細節,多說結論——過程可以不知道,記住結論也行(若想看更多我寫的關於貨幣/信貸的文章,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覆:A先生)。

央行印的錢叫基礎貨幣,這些基礎貨幣會投放到各個商業銀行(以下簡稱銀行)——可理解為投放到由各商業銀行組成的銀行體系中,銀行拿到這些基礎貨幣後會對外(主要是企業/居民)發放貸款。

企業/居民拿到這些貸款後,一部分沒有花掉會存在銀行、花掉的部分會成為別人的收入也存入銀行,總之一句話——貸款會變成存款,而銀行又可以把這些存款對外發放貸款……如此存款變貸款、貸款變存款的往復循環,市場中的錢也就會越來越多,這就是信貸貨幣——市場中的錢幾乎都是信貸貨幣。

所以,信貸鬆了、錢就多了;信貸緊了呢、錢就相對少了。

那還有什麼因素影響錢多錢少呢?這是一個很少人提及的因素——貨幣的流通速度,即錢從一個人手裡流入另一個人手裡的次數,再通俗的比喻就是:一個人剛發了工資,兩三天就花完了,錢很快流入了別人手裡,這時流通速度就快;反過來一個人發了工資,一直放在自己手裡就是不花,錢需要半年、一年的才流入別人手裡,就是流通速度慢。

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有人花錢才有人賺錢啊。人人都花錢、才會人人都賺錢哦。人人都賺錢、才會人人都有錢哦。

是的,錢的流通速度快了、就會感覺錢多了;錢的流動速度慢了、就會感覺錢少了。

信貸鬆緊、流通速度快慢直接影響錢的多少。現在大家感覺錢少了,從貨幣的角度說就是信貸緊縮了、流動速度變慢了。

以上還是太理論,下面就以現實中的例子、你我的切身感受來聊聊信貸和貨幣流速是如何影響錢多錢少的。

信貸收縮了

再重複一遍:信貸寬鬆,就是加速印錢,市場中的錢也就會變多;信貸緊縮,就是減緩印錢、甚至縮減錢的數量,市場中的錢就會變少。

信貸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貸款,如果再具體了說主要指銀行貸款。

於是,關於信貸鬆緊如何影響錢多錢少就更明晰了:信貸寬鬆時,銀行就會加大貸款力度,而貸款就是印錢,錢就變多了;信貸緊縮時,銀行就會縮減貸款力度,而貸款就是印錢,貸款少了錢就變少了啊。

那市場中錢多少的指標是什麼呢?M2。

請看下面一張圖表:

大家怎么感觉没钱了呢?钱都去哪了?

近三年來M2按月同比增速走勢圖

由圖表可知,近三年來M2增速按月同比增速一路下滑,由2016年1月的14%下降到2018年10月的近8%。

有人會說只是增速下降了,但還是在增加啊,說明錢還是在越來越多。對的,但別忘了經濟還在增加啊(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長6.7%)——經濟增長也就是商品和服務的供給也在增加,也就是說錢的數量相對於經濟(商品/服務)的數量並沒有過多的增加,這跟前些年完全不同——那時M2增速遠超GDP增長。

市場中錢的總數量增長都在減少,而作為個體微觀的你切身感受就是錢變少了、錢不好賺了、也不知道錢去哪了。

宏觀數據(如M2/社融規模等)會讓大家感覺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並且時間也會滯後(只有發生了才會統計出來啊)。那作為一個金融小白如何判斷信貸鬆緊這麼宏觀的信息呢?其實也很簡單。

上文已經說了銀行貸款就是印錢、貸款越多印錢就越多。那去貸款中介/銀行信貸部瞭解一下不就知道了麼?

如何貸款審批較為容易、利息(上浮)也低、且大的貸款金額也較易放款(目前房抵消費貸的上限是100萬,你哪怕500萬的房子也只能貸100萬——而以前是可以貸7成即350萬的),這就是信貸寬鬆期。相反,如果貸款審批很難、放款很慢(拖個三月半年的),利息上浮也高、還附加更種門檻(如買理財/承兌匯票/買紀念幣/買保險等),毫無疑問就是信貸緊縮期了。

大家不願花錢

影響錢多錢少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貨幣的流通速度。流通速度可簡單的理解為,在一年時間內,錢從一個人手裡流入到另一個人手裡的總次數。

錢為什麼會從一個人手裡流入到另一個人手裡呢?因為消費啊。你把口袋裡的錢給別人,肯定是要交換別人的商品(衣服/鞋子/食品/電腦/手機等)或服務(理髮/培訓/旅遊/住宿等)啊。

我們舉個流通速度的例子。

你剛領了5000元的工資,用其中的500元在服裝店買了件衣服,服裝店老闆又用這500元請朋友吃了頓飯,飯店老闆又用這500元去採購了糧油,糧油老闆再用這500元買了部老年手機……當然循環還可以無限下去。

那請問這500元流通幾次?5次。

你出賣勞動獲得了工資這是第一次,買了件衣服這是第二次,吃了頓飯是第三次,採購了糧油是第四次,購置部手機是第五次。這500元在一年內換手的次數可簡單理解為它的流通速度。而社會總的貨幣流通速度大致可用全年GDP除以基礎貨幣計算出,2017年我國GDP大概80萬億,而基礎貨幣30萬億多,所以2017年社會貨幣流通速度約為3。

經濟越發達貨幣流速越快,經濟越落後流速就會越慢。最直觀的感受是,在偏遠的農村兜裡的100元很久才花出去,而在大城市哪怕500元去趟商城/逛次超市就沒了。

所以,市場中需要多少數量的錢,還要看貨幣的流通速度。有1000億的商品/服務,若流通速度為2的話,銀行需要印500億元;若速度為4的話,則只需印250億元。

近兩年美聯儲一直在加息縮表——加息是減少信貸貨幣供應、縮表是減少基礎貨幣供應,按一般的理解是錢少了、應該通縮啊?可為什麼沒有呢?因為流通速度加快了,因此市場中需要的錢就變少了。也可以理解為:GDP增速加快了,在貨幣上的反映就是貨幣流速加快了,需要的錢就變少了,而近兩年美國經濟確實在加速啊。

扯遠了,我們再回到本文的正題:為什麼感覺錢少了、錢難賺了?

大家越願意花錢,也就會越有人賺錢,貨幣的流通速度也就越快。可數據顯示現在大家並不願意花錢哦。

大家怎么感觉没钱了呢?钱都去哪了?

2017年以來社會零售品總額按月同比增速圖

由圖表可知,近兩年來社會零售品總額增速一直在下降,從另一個角度說大家花錢的願望沒以前強烈了哦。大家都不願花錢了,賺錢的人就少了啊,錢可不就是越來越少、越來越難賺了?

以上就是從貨幣的角度(信貸因素和貨幣流通速度因素)來解釋為什麼大家感覺錢越來越少了、越來越難賺了。

基礎理論知識讀起來雖略顯枯燥,可一旦掌握了“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就能理解、解釋很多紛繁的現象。

本文來源: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 | 作者:米筐投資A先生。

版權聲明:財大易晟商學院(ID:Ethan-BusinessSchool)除發佈原創乾貨以外,致力於優秀文章精選、精讀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於微信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盡快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