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矇眼狂奔十八年,房地產業終於再次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點。

1998年開始推出的按揭和分房貨幣化和土地招拍掛,這是一個轉折點,此後就開始了整個行業轟轟烈烈的造富運動。

2017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首次寫入十九大報告,又是一個轉折點,房子的投資屬性、金融屬性被弱化,新一輪“房改”大幕拉開。

政府對房地產的決心體現在調控上。以往人們期待的經濟下行,房地產就放鬆的現象,這一次卻沒有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是歷年發佈房地產調控政策次數最多的一年,且政策執行嚴格。截止目前,國內樓市調控政策合計發佈高達410次,商品房成交量創下近6年來同期最差成績。

我們如果把眼光聚焦整個房地產行業,更是發現轉折真的來了。

地產白銀時代?快成廢鐵了

鬱亮在2012年提出房地產的 “白銀時代”,沒想到短短六年的時間,白銀已經成為青銅,而對很多房企來說,甚至成為“廢鐵”。

對於房企來講,現在不是賺錢的問題,是怎麼生存的問題。

房地產是高槓杆行業,好的年景高槓杆可以讓房企迅速做大規模,甚至可以麻雀變鳳凰,但是如今高槓杆卻成為懸在頭頂的一把刀,並且對於很多企業來講,這把刀最終會掉下來。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據2017的房企排名,前十名的房企平均淨負債率達到90.3%,前10名到30名淨負債率則達到131.67%的高位,而前30名到200名負債率均在100%以上,50名到100名的淨負債率甚至高於140%。

也就是說排名越往後,情況越危險。怎麼辦?房企兩大戰役打響,一是頭是回款,加速賣房,一頭是找錢,還債續命,但是這兩頭都舉步維艱。

先來看賣房回款,10月份,全國30 大中城市中,商品房成交面積為 1396.9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了85.68萬平方米。就連TOP100房企銷售規模業較9月下降了921億元,降幅10.5%。

而從居民戶中長期貸款看。2018年前三季度出現了明顯的下調,從4.2萬億下調了8.8%,這也是最近多年的首次明顯房地產貸款收緊。也就是說,房企就是打折甩賣,大家也沒錢來買,這就尷尬了。

再來看找錢,一種是股權融資,一種是債權融資。

2018年尚未結束,已經有11家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內資公司赴港上市,IPO數量創下近年來的新高。上一次港股單年上市房企家數超過10家還要追溯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上市能解決問題?看A股公司就知道了。

10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資總額為392.65億元,環比減少11.39%,這也是2018年以來,首次跌破400億元大關,更創下2017年1月以來融資金額的最低值。

融不到錢罷了,關鍵還得還錢。A股市值規模4萬多億,而從各行業的股票質押規模佔A股整體股票質押規模的比來看,房地產板塊(9.58%)佔據第一名。所以現在股市一跌,房企心裡最慌!

從股市裡撈錢難,那我借債怎麼樣?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僅A股上市房企就有超過30家發佈了美元債券融資方案,不少公司融資成本超過10%,有的公司甚至達到13.25%。

13.25%的利率還是好的龍頭企業,試想一下中小型房企借錢利息得有多高?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實際上,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央行、銀監會等各部門發佈了近20項調控政策,以收緊和規範房地產市場融資行為。房企常用的銀行貸款、債券、股權質押等融資渠道都被嚴格限制,而在《資管新規》等系列政策出臺後,信託、私募資管計劃等非標融資渠道更是直接被“堵死”。

關鍵的是還債的時刻也來了。

2015年-2016年信貸寬鬆的融資環境中,房企迎來發債熱潮,因此這部分規模巨大的債務將在2018年-2019年集中到期。

億翰統計數據顯示,房企第一次償債小高峰集中在2018年9月-2019年10月,償還規模約3800億元,月均償還額280億元;第二次大高峰集中在2020年5月-2021年10月,償債規模約8600億元,月均償還額480億元。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債務壓頂,實際上很多房企已經扛不住了,開始賣股權。

北京產權交易所房地產企業產權掛牌的多達42個項目,轉讓額度約為105億元。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數據顯示,房地產企業產權正式掛牌項目約為19個,轉讓總額為83.86億元。

所以這樣看起來,形勢很明朗了,這場拉鋸戰,必然很多人要倒下,說白了這就是一場房地產企業的“供給側改革”。

房企“供給側改革” 國有房企撿漏

9月末時,萬科高喊“活下去”,貌似求生欲很強。

然而現實卻是,一邊高喊“活下去”一邊高歌猛進地併購拿地。2018年初以來,萬科實施的涉及項目、股權或資產的收購至少有14起,耗資超過230億元。

把回款作為首要任務的萬科,實際上卻在拼命花錢。

截至今年9月30日,萬科流動負債達到10441.36億元,首次突破萬億。而公司的現金流急劇減少,三季度經營現金流銳減了254.02%,都成負的了。

萬科瘋狂擴張很多人感覺是撿便宜,為了下一輪房地產繁榮在鋪路。但實際上,這確實是為了活下去。

在“房住不炒”、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時代,重資產的房地產行業利潤逐漸下滑,企業要麼保住市場份額,要麼就是被淘汰。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從行業本身來講,無論中外,未來剩下幾家巨頭都是大趨勢。

作為一個市場化較高的行業,房企一不小心就被“幹掉了”。過去15年來房地產百強企業淘汰率是80%,15年以來百強企業中還有20家企業留在這個名單當中。

而5年前的百強中的63家企業繼續躋身2018開發企業百強,在過去15年當中一直在百強企業TOP10當中的是萬科、恆大、綠地。

最重要的是,百強企業市場佔有率:2003年百強企業市場佔有率加起來是14%,2009年22%,到現在是接近50%。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說這個行業集中度一直在加速,但是對比國外還差很多。2017年美國前十房企10共銷售16.81萬套房屋,而2017年全美新建房屋銷售了61.3萬套,也就是說市場佔比達27.41%。而日本、香港的前十強房企的市場份額更是已經達到40%和80%以上。

房地產集中度提高,萬科作為龍頭有什麼可怕的?

前面說到,房企淘汰率是很高的,例如,2016年地產企業百強榜,3000億規模陣營的三家房企無一家受控於國資。銷售業績最好的國企綠地排名第四,然而就在 2014年,綠地曾以2408億元的銷售業績碾壓萬科坐上投把交椅。

現在來看,掉隊的國企有捲土重來之勢,萬科也很慌啊!

房地產這個行業,誰的融資成本低,誰有錢拿地誰才能掌握話語權,現在誰手裡有錢,很明顯國企嘛。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11月26日,北京土地出讓316.46億元,創下歷史單日成交紀錄!

而在拍賣的12宗成交地塊中,有8宗地塊被央企、國企或其聯合體拿下。其中,首開、住總、中鐵置業、中鐵諾德、中建一局等均在此次土地拍賣中出手。

而萬科、保利等以往積極參與北京土地出讓市場的龍頭房企此次土拍中並未獲得土地,也未在拍賣階段參與競價。

不只是北京,在廈門、長沙、太原、環京等地,都有大型的央企或國企進場拿地。也就是說,土拍轉涼,房企錢緊,但是融資成本較低的國企反而佔得先機。

房住不炒真不是說說而已

樓市的下半場,“供給側改革”開始,同樣是集中度提高,不同之處在於,中國房企的未來集中到國資手中,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這時候再想想“房住不炒”、“租購併舉”的樓市調控背景,大家就明白了。

從土拍市場來看,雖然地方政府推地積極,但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建、共有產權用地等成為熱點城市推地的重要要求。最大的變化就是配套租賃租房、保障性住房等不可售面積比例越來越高。

據“諸葛找房”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累計出讓了純租賃宅地71塊,共出讓土地面積超過440萬方,平均樓板價為5104元/平方米。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種情況下,限制條件對項目盈利和週轉帶來壓力,且對企業資金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說白了就是拿這些地對於民企來說運營難度大,它們也不願意參與這些費力不賺錢的買賣。

但是,作為一個房企,連地都沒了,怎麼發展?也就說這是在變相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這又是一盤大旗,房企國企化,可以改變人們的住房觀念,發展“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與日本相比,中國的租賃市場發育不足。我們看到,日本2016年新開工住宅97.4萬間,其中56%為自有住房,44%為租賃住房。

與日本相反,中國“只購不租”,中國的房屋交易額在20萬億,其中57%是新房,37%是二手房,租賃佔比只有6%。所以說,中國世界第一的房屋總市值,與中國人的住房觀念也是分不開的。

而現在房地產行業的變化就是要改變這個觀念,可能會進入到租賃與銷售各佔一半的供應結構。所以有些奔著賺快錢去的房企,好日子到頭了,有些比較激進的中小房企,甚至日子也到頭了。

鉅變正在發生,房地產暴富的時代已經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