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到底做了什麼事被吳三桂引清入關?

品明鑑清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一本叫《平寇志》的書,書中記載道:“

(吳三桂)至永平,遇父襄蒼頭與一姬連騎東還,驚問之。則襄愛姬蒼頭通焉,乘亂竊而逃焉者也,詭對三桂曰:‘老將軍被收矣,一門皆滷,獨與姬得脫,東歸報將軍,將軍其速為計。’三桂乃翻然復走山海,擁兵自守。”投降了清軍。

就我個人掌握的資料來看,我比較傾向於《平寇志》中的說法。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自然不肯為一區區女子而與李自成翻臉。當時的李自成滅亡了明朝,麾下有數百萬大軍,有一統江山的氣勢。吳三桂即使真是為了陳圓圓一事動怒,他也絕不會因為一個女子與李自成為敵。雖然關外的後金虎視眈眈,軍力強盛,但自起兵幾十年以來,也始終未能攻破山海關,更不用說京師北京了。相比而言,吳三桂相信李自成是一個更加堅固的靠山。另外,從中原地區的華夷之分來講,吳三桂絕不會放著更強大的中原新主李自成不降,反而去投靠化外之地的後金。吳三桂降清的主要原因就是聽說李自成在北京搞的追髒助餉傷害到了他的父親及其全家。據史料記載,劉宗敏不僅逮捕了吳三桂父親吳襄,而且“索餉二十萬,其父為賊刑掠且甚”。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吳三桂一直在密切注視京城內的形勢。當大順政權搞的追髒助餉及對明朝官僚、大地主階級的嚴酷鎮壓,使他對自身前途產生了懷疑。李自成的主動招降很快打消了他的這種顧慮,但波及其家的追髒助餉,又使他馬上擔心李自成的招降進京,只不過是為了把他騙到北京後除掉他。他的這種變化也很正常,因為當初李自成在招降吳三桂時,就數次動用其父吳襄現身說教。而吳三桂也因為其父身陷京城,為了全家性命的考慮,他決定投降李自成。換句話說,吳襄及其全家成了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及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唯一籌碼。當吳三桂還沒有趕到北京的時侯,這個籌碼就被李自成無情的傷害和放棄了,作為當事人的吳三桂,肯定會懷疑李自成招降的誠意和真實意圖。為了他的前途著想,他不得不降而復叛,最後返回山海關。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返回山海關的消息後,他立即批評了劉宗敏,並對吳襄進行了撫慰,隨後讓牛金星代吳襄寫了一封給吳三桂的信,努力挽回局面;同時,親率大軍,帶著吳襄和崇禎帝的三個兒子及秦王、晉王征討吳三桂,希望從兩方面逼迫吳三桂重回大順軍的懷抱。不過據史料記載,吳襄在北京受刑時,曾給吳三桂寫過信,史書中的原話是“

吳襄者,三桂父也,在京為都督,被獲將夾,復宥而宴之。吳知始終不免,遣人貽書與子云”。我相信吳三桂肯定收到了牛金星代吳襄寫好的書信,不過此時,他有可能認為吳襄已經遇害。儘管李自成作了很多努力,但這一次招降並沒有達到目的。吳三桂當時麾下只有五萬人,遠不是李自成大軍的對手,為了避免覆滅的命運,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賣身投靠了滿清貴族。

不論是陳圓圓或是吳襄,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李自成絕對傷害了吳三桂的家人。


歷史的小學生



按照史籍記載大致有三個原因,宋安之來說說。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隨著北京被攻破崇禎帝以身殉國,明朝正式滅亡。李自成為了迅速完成統一,對於明朝舊臣採取了招撫,比如說在遼東戰事中曾與吳三桂共事的唐通,僅有八千人馬剛剛投降大順政權便被封為定西伯。

吳三桂得悉明朝的大批文臣武將都歸附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並且曾與他一起共事的諸如唐通、白廣恩、姜瓖等人都已躋身大順新貴之中,也是眼紅心動不已。

李自成對於吳三桂的招撫也很到位,封唐通為定西伯派其勸降吳三桂,許以吳三桂父子封侯。唐通見了吳三桂以後“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面對大順政權的厚待,吳三桂、黎玉田、高第等人迅速決定投靠大順,而唐通的八千人馬接管了山海關防務。

隨後三月二十二吳三桂率部前往北京,在永平府張貼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結果四天以後,吳三桂都到達了河北玉田縣,突然反悔,率部返回山海關,突襲唐通重新佔據了山海關。

吳三桂明明接受了李自成的招撫,快到了北京,甚至他的父母等直系親屬都在李自成的控制之下,為何突然反悔呢,按照史書記載來看,有三種說法,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是因為大順在進入北京以後,對於統治區內的很多官紳地主進行了追贓助餉,藉以打擊搞的人人自危,吳三桂聽說了自己的父親吳襄也在追贓助餉的範圍內,所以馬上反水了。

二是吳三桂誤信了從京中逃出的僕人謊報吳家被大順軍抄家的謠言,認為李自成是誘他來北京然後殺之,所以反水。

三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吳三桂留在京城中的愛妾陳圓圓被大順將領劉宗敏所搶,所以吳三桂一怒之下轉而降清。

那麼那個才是真的呢,宋安之認為都不是。

真實情況已經不可考了,只能說第一個說法接近現實,吳三桂為什麼要接受李自成的招撫呢,當然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保住現有的地位然後更進一步最好,但他為什麼突然反悔呢,肯定是情況不利於他了,想必是吳三桂當時已經得到了大順政權對於統治區內的官員大規模的進行了追贓助餉消息,認為李自成招撫他只不過是一個騙局或者說緩兵之計,早晚要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所以乾脆轉而政治投機滿清。

當然這種後果是很嚴重的,吳三桂反水以後,李自成將其父吳襄等吳家三十五口人全數斬殺。

自古忠孝難兩全,吳三桂這樣做,是既做了漢奸又導致全家被殺,簡直是忠沒有,孝也沒有。這時候江湖上開始流傳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有誤信家僕謠言的說法,最次也是吳三桂得到了消息父親被大順政權為難。所以才反水,這般有意無意的美化吳三桂反水的原因,操控這些說法的幕後黑手是誰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所以認真來說,吳三桂反水的原因並不是什麼家喻戶曉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是得知大順政權進行大規模的追贓助餉,感覺可能馬上會輪到自己或者說有損自己的利益,乾脆馬上降清,才是真正的降清引清兵入關的原因。


宋安之


吳三桂之所以決定引清軍入關,更或者說投靠清軍,那是因為吳三桂知道李自成這個人不僅不可靠,更完全不是當帝王的料,於是在審時度勢之後,他即使註定自己要遺臭萬年罵名,卻依舊選擇了投靠當時的後金,而不是李自成。

實際上,這個選擇不僅是對吳三桂而言,洪承祖、祖大壽、耿仲明等這些本身就是明末名將的人,在李自成和後金之間,全部選擇了後金。而投降李自成軍的明朝將領,基本都是小貓小蝦,這是因為在當時,只要腦子不壞,都不會選擇李自成。

既然如此,李自成在什麼地方讓大家看到了他的不可靠呢?

首先,李自成並沒有愛才安民的概念,更不會保護地主階層。這從李自成詐降安撫管又復叛殺人就可以看出來,至少在絕對的道義上,李自成這個人是完全沒有信用的。除了無信,李自成每攻一城,對官員地主都是趕盡殺絕,甚至在攻下洛陽之後,他還殺了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並將之蒸煮。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自成和崇禎談判,崇禎情願自殺也不接受的原因,因為世人知道,李自成目光狹隘,根本沒有帝王的寬容肚量。在這點上,從其入北京城後表現的更加顯然,對北京的地主官員劫殺一空。雖然進城時下了不得擾民的指令,卻完全不能控制住手下,事發後也無魄力使用刑罰來約束手下。

反觀後金這邊,早就已經等級深嚴,紀律嚴明。換句話說,雖然後金是遊牧民族,但是同李自成軍比起來,反而李自成更像是野蠻人,這是當時明朝降將降官們都看在眼裡的。所以,即使陳圓圓事件是為歷史虛構,但是李自成以吳三桂全家老小的性命要挾吳三桂和後金許諾封王重金邀請吳三桂之間,只有不是傻子……

退一萬步說,哪怕是傻子,也會選擇更加文明的後金,而不是李自成軍。


三觀粉碎機


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後,吳三桂在山海關,手下有五萬人馬,軍隊是明朝朱由檢軍隊,李自成,為了控制吳三桂,將吳三桂父親吳襄扣為人質。李自成大將,權將軍,劉宗敏要取吳三桂愛妃陳園園為妻。李自成軍師,牛金星與宋獻策二人對大順皇帝李自成建議,陳園園好象三國妱嬋,留不得,她人影太好,大順兵權,撐握在權將軍劉宗敏手中,如一後,權將軍誤聽陳園園話對大順朝不利。大將太多,只有一個陳園園,互相爭搶,對大順朝也不利,大順皇帝李自成讓把陳園園送還吳三桂。權將軍劉宗敏堅決不給,說!兄弟我跟你打江山,出生入死,為了什麼?我看上了陳園園,你讓我送還吳三桂,我得不到的女人,吳三桂算什麼鳥,他也別得到。所以軍師朱金星令人把陳園園給殺了。吳三桂:聽到父親被扣,愛妃被殺,明朝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當下放蒙古兵入關,合力滅了大順。建立了清朝,吳三桂還是大將。也就和呂布一樣,成了三姓家奴。


286草民


我膚淺的認為原因大致有四:

1、李自成起義後期崇禎皇帝吊死,明王朝瞬間崩塌,亡國孤臣,身為寧遠總兵的吳三桂與李自成結下了國仇;

2、李自成對明王朝的仇恨深刻入骨,並不對明王朝的舊臣心存好感,又攻陷北京驕傲自負以為天下坐定,部將對明王朝舊臣迫害時有發生人心慌慌,看似邀降吳三桂,但卻控制吳三桂家人,本就自負滿滿格局狹隘,難成大器;

3、皇太極二降祖大壽,感化洪承疇的先例讓無數明王朝舊臣敬佩,既已亡國要選新主人,首要條件是格局,儘管大清是塞外遊族,但亡國之將無可選擇;

4、吳三桂的性格!本就是血性男兒孤膽英雄帶領53名關嶺鐵騎橫掃天下,從後來的康熙削藩吳三桂雖年事已高但依然舉旗造反就看得出,此人吃軟不吃硬不受脅迫!而昔日富裕的吳三桂家裡時下已經被李自成部隊搜刮殆盡,父親吳襄被殺,李自成部將劉敏忠又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英雄只得“衝冠一怒為紅顏”美名也好,罵名也罷,歷史總是在關鍵時刻留下了很多美麗的故事,讓後人樂此不疲點評功過......!



皆有因果320


原因並不在李自成,即便是李自成什麼也不做,吳三桂也不會投靠他,而且照樣引清軍入關。

所以,我們聊這個話題,必須得找到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吳三桂的人品。吳三桂的一生,我們看的很清楚,他就是一個為了利益而喪失底線和沒有操守的人。他即可以投降清軍,又可以出賣李自成,最終他又反叛清朝。總結:他只是一個在利益面前左右取捨的小人,一個搖擺不定的投機者,一個人格分裂的歷史罪人。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既不是因為看出了大順軍成不了氣候,也不是因為愛妾陳圓圓被霸佔,更不是因為一家三十多口被李自成劫為人質,而是出於階級本性思想根源。吳三桂代表的是大地主、大權貴、大軍閥的階級集團,他與李自成的小農思想格格不入,他與多爾袞的貴族門庭一拍即合。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崇禎上吊,明朝滅亡。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深明大義,自知明朝回天乏術,歷史潮流不可逆,所以寫信給吳三桂,讓他速速回京投靠李自成,二者聯手共御清軍。吳襄甚至還說如果吳三桂不回來,他就不認吳三桂這個兒子。李自成畢竟是漢人,老爺子在這點上表現出難能可貴的春秋大義。

情況緊急、刻不容緩,吳三桂卻一邊往北京磨蹭,一邊向多爾袞暗送秋波。在得到多爾袞明確表態後,吳三桂馬上返回山海關。這樣一來,吳三桂就充當了繼舅舅祖大壽之後,又一個滿清的打手和走狗。


所以,不要總往李自成頭上扣屎盆子。因為,農民起義向來悲壯的,不是被殘酷血腥的鎮壓,就是被階級集團利用,成為了歷史上改朝換代的工具。

這就是他們無奈的命運歸宿,它們沒有錯,只不過是做了自己該做的和一部分不該做的事情!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問題不是陳圓圓、不是吳三桂的父親,而是利益,吳三桂手下的關寧鐵騎是大明王朝穩定局勢的利器,常年的資本投入、長時間的屍山血海拼殺所練就的精兵對於任何一個政治組織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吳三桂需要一個合適的政治地位,和應有的尊重,投降這樣的事情即需要裡子(利益),也需要面子(藉口、臺階),李自成給不了吳三桂,他對滿清的真是威脅非常缺乏理性的認識,打仗可不是靠人多。






魚遊的海


西元一六四四年三月,明朝首都北京,被以李自成為首的流寇攻陷,崇禎皇帝在梅山上吊自殺。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派人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本來決定投降,但當他聽到李自成拘禁了他的父親和愛妾陳圓圓等家人之後,一氣之下,就親自前往清兵的營區,向清稱臣,獻出了山海關。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合力打敗李自成,還把陳圓圓奪了回來。這一年的五月,清兵進入北京後,明朝的部分官員,就歸順了清朝。如果陳圓圓被吳三桂帶到三海關去,也同樣不會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根據傳說,陳圓圓雖然是一個女子,眼光和志氣卻遠遠超過吳三桂。她在滿清入關以後,曾勸告吳三桂聯合李自成的殘軍反抗關內的清軍,但是吳三桂不聽,接受了清廷平西王的封號。到了康熙時候,由於康熙要削除藩王的職位,吳三桂才從雲南起兵反清,但是時機已經遲了,這時陳圓圓又勸告吳三桂不可舉兵,但吳三桂仍然不聽。最後他在商山寺內,投蓮花池自盡了。

陳圓圓本姑蘇名妓,常州武進(今江蘇境內)人。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姥陳氏姓,有殊色,崇禎年初為田畹歌妓,後增吳三桂為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吳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未能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留白髮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這首詩是吳三桂叛清舉事時,手下一名將領拒絕與他合作而作的一首詩,詩中“丹心早為紅顏改”,即指的是陳圓圓。

陳圓圓在秦淮八豔中,淪為與貂嬋、西施一樣。在歷史關鍵時刻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一個“禍水”的角色,她不僅讓吳三桂沖天一怒引清兵入關,把若大的大漢江山送給了滿清,使吳山桂死後背上一個大漢奸的罪名,她也讓號稱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一個歌妓,在歷史風雲鉅變的時候,給歷史英雄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鹹蛋的搞笑日常


我們一提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大家腦子裡立馬閃出一句詩“衝關一怒為紅顏”全部都是為了陳圓圓,吳三桂是重情重義之人。其實完全不是這樣,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是個噱頭。當時的大明已經是大廈將傾一木難支,我們承認崇禎皇帝一句很努力了,非亡國之君遭亡國之運。即便他再努力當時的大明已經是千瘡百孔,堵不過來了!國庫空虛內憂外患!關外,後金虎視眈眈盯著中原,關內有闖王李自成。還打出口號:“開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深得民心。一路之上勢如破竹!關外要不是前有袁崇煥,後有吳三桂,把守山海關。清軍早就入關了。吳三桂深刻的意識到這一點,屯兵山海關隔岸觀虎鬥。他一開始是傾向闖王李自成的,已經有人來往接洽。但是他也沒有得罪後金(大清),依然是左右逢源。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手下的人,殺了吳三桂的父親,侵吞他的財產,霸佔了他的侍妾陳圓圓。另外他發現李自成打進北京就不動了,想做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而大清意在奪取整個天下,所以他就以衝冠一怒為紅顏為藉口,投降清廷!


天性寫書人


吳三桂一開始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後來又降清,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根本原因。吳三桂十分精明,對清、明、大順三個政權,都有了解。明已沒落,大順雖是新生力量,卻無有效組休系和長遠規劃,尤其未建立文官體系和章法制度,流寇色彩明顯。清則不然,多爾袞能力極強,且有戰略規劃,當年不殺洪承疇,即有利用其建立大清制度體系之意。

其二,個人因素。吳先後叛明、叛李、叛清,沒什麼道德感。

其三,導火索。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搶走,吳父亦受辱,使還在猶豫的吳三桂徹底倒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