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表》中寫著“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什麼會有人爭奪諸葛亮的出身地?

中國反噴大隊大隊長


一、‘’隆中‘’並不單指習鑿齒定位的隆中(襄陽隆中),王隱《蜀記》記載的隆中在沔之陽(南陽隆中),早於習鑿齒100年。

二、古隆中到北津襄陽城的距離(13.5km)與習鑿齒定位的隆中(秦制‘’襄陽城西二十里‘’合公制8.3km)對不上,除非有證據證明今天的襄陽古城即東漢襄陽城且曾經往東挪了5km,否則無法證明古隆中就是習鑿齒說的那個隆中。

三、史書記載中南陽隆中(臥龍崗)與襄陽隆中(襄陽人認為是古隆中)長期並存,明清之前典籍,以臥龍崗(南陽隆中)為躬耕地、以襄陽隆中(古隆中)為亮故居無爭議。

四、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因此三顧茅廬(《隆中對》或《草廬對》故事)發生於南陽隆中(臥龍崗)順理成章。

‘’心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語出自湯顯祖《牡丹亭.題記》,用以形容襄陽人對一代名相諸葛亮的情感恰如其分。‘’襄陽說‘’者和襄陽人對‘’南陽‘’二字情有獨鍾愛恨交織,緣起諸葛亮前《出師表》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數百年來,襄陽說者以東晉襄陽人習鑿齒《漢晉春秋》中一句‘’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為藍本,窮經皓首編織‘’躬耕南陽即襄陽隆中‘’的理論——襄陽說,試圖把自盛唐時已名滿天下的河南南陽臥龍崗之‘’南陽諸葛廬‘’搬遷到襄陽隆中;南陽人則針鋒相對,引用包括習鑿齒記述在內的眾多典籍文獻,力證兩漢南陽郡止於漢水北岸,古隆中位於漢水南岸不屬於兩漢南陽郡,自然與‘’躬耕於南陽‘’無渉;雙方各有擁躉,爭議數百年相持不下,甚至連爭議本身也變成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

兩漢時荊州之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臥龍崗在荊州南陽郡之宛城西門外,古隆中地區屬荊州南郡中廬縣;曹魏時期分南郡北部、南陽郡南部設襄陽郡,古隆中地區又屬襄陽郡,這些都有史可查。換言之,古隆中地區無論如何也不會屬於南陽郡,與‘’躬耕於南陽‘’無關。最大的烏龍,可能是習鑿齒在《漢晉春秋》裡不加甄別地記錄了民間傳說,或者是韓國人在訂補《漢晉春秋》殘卷時夾帶私貨,塞進了‘’亮家……號曰隆中‘’這段話並傳之後世,造成混亂。

改革開放後,襄陽一方試圖一勞永逸,把諸葛亮躬耕地錨定在襄陽古隆中。在沒有任何有利於襄陽說新證據問世的情況下,通過請託名人發聲題字、攻關出版社改課文註釋(著名者如‘’南陽,今湖北襄陽一帶‘’)、找支持己方專家開老鼠會勾兌‘’權威‘’結論等手段給古隆中貼金;這種揠苗助長、自掛勳章的玩法,無疑於掩耳盜鈴,難以如願;既玩壞了學術風氣,又玩殘了古隆中名聲。

兩漢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是《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甚至習鑿齒《襄陽耆舊記》等典籍記載的史實,偏偏襄陽說者憑藉習鑿齒一句語焉不詳的‘’……號曰隆中‘’黨同伐異;襄陽說的謊謬之處在於:儘管其源於自家人習鑿齒記述的系列衍生證據均經不起推敲,還是要賭咒發誓說古隆中才是真實躬耕地。

對襄陽說者而言,‘’躬耕南陽‘’在古隆中已變成不需要證據支撐的信條,守護信條遠比尋求真相重要得多。





望峰鳶


問出生地問錯了吧!

如下直接上圖片,簡單明瞭

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現在的南陽市區範圍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在),古南陽不等於宛城,即古南陽不等於現在南陽市,古南陽的範圍的確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現在很多地方劃歸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隨州、棗陽、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區域犬牙交錯,不斷變化,故出現了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後屬襄陽的論斷。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後遂屬襄陽”,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回應,官方和文化名人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1996年5月28日中國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家們在北京開相關專題會定論(網可查,這是國家權威部門舉辦的;現還想推翻此者去找這些專業人士)在今襄陽市郊的隆中(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二十里處)並由中央廣播臺廣泛宣傳了,這基本成了官方的觀點。

順便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方北辰(具體可以搜搜視頻看看)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圖片供大家欣賞欣賞,簡單明瞭,更加有說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風度飄飄hr


提問者沒有搞清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是指地區郡之名稱,而非現代南陽市。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南陽是荊州管轄的一個郡,那個時候只有宛城縣城。時間概念的顛倒,是襄陽南陽爭議躬耕地的根源。

建議南陽市先普及歷史課,很多搬磚頭的人也經常在網絡上說些毫無邏輯思維的話,讓人啼笑皆非。試問,荊州有幾郡?有南陽郡否?即是有南陽郡,那憑什麼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就一定是宛城呢?是鄧縣行嗎?是新野行嗎?南陽郡管著幾十個大縣呢?為什麼躬耕於南陽就是指宛城?

假如諸葛亮躬耕于吉林長春,如果說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吉林。“的話,那若干年後,中國行政重新劃分。吉林省被撤銷之後,吉林市和長春市就有爭議了。長春說本來“諸葛亮躬耕於長春”,怎麼吉林市爭什麼諸葛亮啊。吉林市有依據啊,人家“諸葛亮”說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吉林。”長春爭的什麼諸葛亮呢?





襄陽論語


其實,南陽在躬耕地之爭中是被動接招!

諸葛亮雖出生於琅琊,出山前葉縣、南陽、新野、襄陽都有諸葛亮軌跡,承認這些事實,自然就沒有爭論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與隆中無關,雖然南陽郡不同時期管轄範圍有變化,但南郡中廬縣的隆中不曾被南陽郡管轄,隆中如何能碰瓷南陽!?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投奔劉表,寓居襄陽,在這裡求學、交友,學習、成長。最終,諸葛亮滿腹經綸,自比管仲,樂毅,因才能超群,劉表多次有意讓諸葛亮進仕,都被諸葛亮婉言謝絕。諸葛亮對當時形勢有冷靜的分析,他認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勢不可擋,必有一天佔領荊州益州,到時候劉表、劉璋、張魯必為曹操刀下殂,留在襄陽只有死路一條,隱居他處是諸葛亮聰明的選擇。何處是隱居恰當地方?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南陽。

為什麼諸葛亮選在南陽隱居?在南陽不僅能躲過劉表的好意糾纏,而且因南陽是當時京城以外的政治經濟中心,信息靈通,便於把握國家形勢發展,再一點離襄陽不遠,好照顧襄陽他的親戚朋友,在南陽是進退可據,所以隱居在南襄大道邊的臥龍崗最恰當不過。諸葛亮不在鬧市,也不在山林隱居,而選在南襄大道邊距離市區不遠的臥龍崗,這些絕非偶然!其真實目的不是為隱居而隱居,為日後大展宏圖而隱居——隱居求志。

何謂臥龍?臥龍在複雜的局勢下靜觀時局變化,以便將來良禽擇木而棲。誰為明主?正統的諸葛亮認為與漢賊曹操勢不兩立,劉備勢單力薄,孫權遠在江東,其它諸侯都不在話下。到底跟誰混,何時出山,只有慢慢圖之。

聯繫出師表上下文,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諸侯,更能理解諸葛亮躬耕南陽隱居求志了。

試想諸葛亮一直在襄陽住,一直對劉表婉言謝絕。劉表會如何想?你來投奔我,讓你當官你又不幹,肯定圖謀不軌,這樣能人不為我用日後必為對手所用,不肯當官的諸葛亮必是我的後患,如此留你何用?諸葛亮必遭殺身之禍!

封建時代,功高震主為大忌,所以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並沒有大張旗鼓歌頌,所以史書沒留下諸葛亮出山前在哪裡的痕跡,唯有其部下舊將黃權率族人在南陽臥龍崗建廟默默祭祀諸葛亮,這就是南陽武侯祠前身諸葛庵,諸葛庵一詞在南陽民間沿用至今。

雖然對諸葛亮出山前歷史記載有缺失,但他的《出師表》明明白白告訴人們,臣本布衣躬耕南陽(此時南陽襄陽都為郡互不隸屬,南陽不管轄隆中),這就清楚記載了出山前在南陽隱居的生活軌跡。但寓居襄陽這一點,三國時期沒有史書記載。

一百多年後的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犯常識性錯誤,明明知道隆中不屬於鄧縣,鄧縣不屬於南陽郡,硬是胡說八道:隆中屬於鄧縣,鄧縣屬於南陽,隆中就和南陽成功碰瓷。

其實,隆中不屬於鄧縣,建安十三年後的鄧縣不屬於南陽郡,憑啥隆中屬於南陽郡?

習鑿齒說的就是瘋話。憑空把躬耕南陽變成躬耕隆中,躬耕地之爭由此而產生。

襄陽人說隆中是諸葛亮寓居地,南陽人自然沒意見,即使襄陽人把隆中說成是諸葛亮出生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南陽人也懶得反駁!

但襄陽人要篡改歷史把躬耕南陽變城躬耕隆中,南陽人不可能沉默,只是被動接招罷了!

由此看來,躬耕地之爭根源在於習鑿齒胡說八道引起!

如果沒有習鑿齒胡說,襄陽人把隆中作為寓居地,不去否定南陽躬耕地,何來千年之爭?

並非咱是南陽人一定要爭躬耕地,只是尊重歷史真相,抱著實事求是態度我並不否定襄陽為諸葛亮寓居地,也許有人要說我是和稀泥說法,其實是尊重歷史,一分為二看問題。

結論:習鑿齒一句瘋話惹得南陽襄陽爭論千年!

以上全部內容手機打字實在不容易,點個贊給予鼓勵吧!


南陽玉雕發佈



6220820400


看到 的回答,我笑了!

他光天化日之下造假,

他光天化日之下篡改《草廬對》,

他光天化日之下否定《出師表》,詆譭諸葛亮!

1、他是這樣論證的(截圖為證,休想抵賴)

因為《隆中對》還寫著:“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足證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三分對”時,恰在襄陽城西的南陽鄧縣隆中,與三百里外的曹地宛城沒有任何關係。因為諸葛亮說的很明白,條件成熟時皇叔宜出兵北伐,收復宛、洛。

2、他從“以向宛洛”看出三顧茅廬時南陽(宛)是曹操的地盤(即諸葛亮不在宛躬耕),未免太天真了吧,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3、我們來看這段話的原文

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可以看出

(1)“以向宛洛”的前提是“跨有荊、益……天下有變”。

(2)劉備三顧茅廬時,劉備有沒有“跨有荊、益”呢?當然沒有,當時劉備駐紮在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在漢江以北。

(3)“荊州”在哪裡呢?諸葛亮言“荊州北據漢、沔”,可見,“荊州”在漢江以南,因此此“荊州”指荊州州治—襄陽(劉表時)

(3)劉備“跨有荊、益”在什麼時候呢?在215年——220年。通過赤壁之戰、借荊州、西川之戰,劉備佔據荊州、益州。無奈,呂蒙白衣渡江,關羽走麥城——荊州丟了。

(4)可見,自220年關羽走麥城後,荊州丟了——“以向宛洛”無法實現。實際上,終劉備、關羽、諸葛亮一生,“以向宛洛”都沒有實現。

4、為何要“以向宛洛”?這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要求。

(1)先撤退到“荊州”(漢、沔之南),聯孫抗曹——赤壁之戰的前奏。

(2)謀反劉表,佔據荊州

(3)消滅劉璋,佔據益州

(4)兩路出兵,消滅曹魏

(5)消滅孫吳,統一全國。

因此,“以向宛洛”是多年以後的事了,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無論哪裡講這句話都沒有問題。

5、南陽(宛)在三顧茅廬時真是曹操的地盤?

不是的。

(1)若宛是曹操的地盤,則202年劉關張坐飛機,飛過宛,火燒博望坡。

(2)湖北襄樊劉關張可以繞路,即走今天的新野-唐河-社旗-方城,或者新野-鄧州-鎮平-南召-方城,如此宛一圈都是劉備的地盤,劉備把曹操“困於南陽”(《後出師表》),於是“南陽”=宛。

(3)因此,湖北襄樊說宛是曹操的地盤,是自己打自己巴掌,自己否定自己。

(4)退一步講,宛是曹操的地盤,諸葛亮不敢去躬耕?劉備不敢去三顧茅廬??未必!

6、評價此人

(1)此人移花接木、偷樑換柱、斷章取義,置“躬耕於南陽”和“跨有荊、益……天下有變……”於不顧,是造假的表現。

(2)不,不,不,不是此人造假,也不是湖北襄樊造假,而是諸葛亮造假。

(3)諸葛亮造假,做《出師表》時,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斷鷹攀崖


實質上產生誤會的焦點是地點與地名的問題。諸葛亮躬耕地點在現在的襄陽,但當時屬南陽管轄,因此地名一般說是南陽。比如:

不管你是河南人還是湖北人,如果你在外國,一般你只會說你是中國人,而不說具體的省名,因為別人一般不知道,也沒必要;如果你在外省,你只會說你是河南人或湖北人,而一般不說具體的小地名,只有當談話深入時才說小地名;同樣地,諸葛亮只會簡單地說臣躬耕於南陽,不會說臣躬耕於南陽郡襄陽府隆中鄉第幾個矛屋吧!!況且,在古代受條件限制,筆墨紙硯少而貴,寫字都必須非常精練,就更不能囉嗦地寫一長串小地名了。


文天999


襄樊自歸宗韓國襄陽郡,改名襄陽這兩年經濟猛進,文化也迎來大發展!特別是郭靖和黃蓉魂回襄陽。用棒子文化和商業手段,孔明文化也初步克隆到位!!照這速度十年後襄樊歸聯合國!








直播南陽


這個世界上只有南陽市人在爭!他們一方面與襄陽爭諸葛亮躬耕地,另一方面暗地裡篡改史料把諸葛亮變成南陽人!所以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南陽市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南陽諸葛亮”!南陽市還把諸葛亮列為所謂“南陽五聖”之一。要知道其它所謂“四聖”都是南陽人,而把諸葛亮也列入其中,其“司馬昭之心”已不言自明瞭。



首先,史書中從來沒有“南陽諸葛亮”之說,只有“琅邪諸葛亮”!諸葛亮出生地是今天的山東省!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諸葛亮是山東的聖人絕不是南陽的聖人!

正史《三國志》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其次、中國政府權威文獻明確記載諸葛亮是山東人,在襄陽隆中躬耕隴畝。

  • 中國政府國務院立項編撰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諸葛亮詞條記載:“諸葛亮......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混戰,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

  • 《辭源》關於【隆中】的解釋是“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於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
  • 《辭海》關於【隆中山】的解釋是“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於此。”關於【隆中對】的解釋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

中國政府權威文獻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第三,諸葛亮躬耕之地在東漢南陽鄧縣隆中,今天屬於襄陽市。

《三國志》記載“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正史《三國志》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第四,南陽曆代地方誌都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之地是東漢南陽鄧縣隆中,即今天襄陽隆中。

  • 《明嘉靖鄧州志》“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 《清光緒南陽縣誌》“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又有“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

南陽曆代地方誌的記載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第五,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確告訴我們:他不在南陽宛城!

《三國志》隆中對一文記載“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宛城和洛陽一樣都是將是劉備攻打的目標,足以證明宛城在曹操手裡,隆中對不是發生在宛城臥龍崗!

《隆中對》記載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第六,元代以前沒有任何文獻提到南陽有臥龍崗和臥龍崗武侯祠。

  • 南北朝時,在北魏當過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東漢都屬南陽郡)的酈道元,在地理名著《水經注》中詳細描述今所謂臥龍崗周邊的名人古蹟,但唯獨沒有提臥龍崗和武侯祠。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南逕百奚故宅。奚,宛人也......梅溪又南逕杜衍縣東,故城在西。......梅溪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汝溪,南流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餘案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汶。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孔嵩舊居.....”.

百奚故宅、范蠡祠、何進故宅、孔嵩舊居都有提及獨獨不提臥龍崗武侯祠,原因只可能是當時並不存在這個東西。

  • 《水經注》明確記載“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

《水經注》記載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綜上,歷史記載不容篡改!我們將和諸葛亮出生地山東人民一起捍衛諸葛亮出生地,捍衛躬耕地,與篡改史料的不實言論,做堅決鬥爭!


飄逸的歷史


不管什麼時候,想著法出題目,說爭出生地是個幌子,只要瞭解三國的都知道諸葛亮老家在山東,出生地還用爭嗎?看看題目前面出師表不用說人都知道是爭躬耕地,到底是誰在爭,出師表既然敘述躬耕南陽【草廬對】,南陽有必要爭嗎,南陽爭南陽,搞笑嗎,實際上是襄陽在爭,非要證明躬耕襄陽,出師表沒法改,就打著南陽旗號想方設法往襄陽繞,才有躬耕地之爭,襄陽本來記載的是家和故宅,襄陽拿出證據是晉朝時期習鑿齒敘述的,亮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隆中對】習鑿齒敘述說也是家,沒見躬耕地,當時南陽郡和南郡是隔漢水而治,襄陽屬南郡,諸葛亮也沒敘述躬耕南陽的鄧縣,習鑿齒是怎麼知道在鄧縣,南陽鄧縣怎麼跨漢水管南郡襄陽縣自己號的隆中,一提到躬耕地襄把習鑿齒敘述拿出來,在襄陽人看來習鑿齒是諸葛亮代理人,把隆中對放在前面,隆中對和草廬對提的內容是一樣,可是一個是諸葛亮敘述,而另一個是習鑿齒敘述的,那個可信,說到躬耕南陽襄陽就蹦起來,好象只有襄陽才代表南陽,不管襄陽怎麼說,諸葛亮出師表改不了,南陽也不會挪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