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縣是因《出師表》而改成南陽的嗎?

百分之百好

南陽人一直混淆宛和南陽,混淆今之南陽和古之南陽。宛原就只指宛城,南陽則指南陽郡或南陽地區。

西漢南陽包括36縣,宛城僅為其中一縣。東漢南陽包括37縣,宛城也僅為其中一縣。這期間王莽新朝15年曾短暫將宛城改名南陽,東漢建立後又改回原名。由此可見,新朝之前和之後,宛城都不叫南陽。

建安十三年,曹操分南陽西部設南鄉郡。晉代初年又分南陽新野、鄧縣等十二縣設義陽郡,同時將樊城等地劃歸襄陽郡。隋代初年撤銷南陽郡,把宛城改名南陽縣。從此,南陽就開始指南陽縣。元明清又設南陽府,其中包括南陽縣。建國後設南陽市,南陽縣變為宛城區。

綜上可知,歷代南陽所指明顯不同,特別是建安十三年以後,南陽區劃頻繁變化。而到隋代以後宛城才長期也被稱為南陽。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宛城改名南陽與《出師表》有關。但臥龍崗說長期混淆東漢宛城與南陽區別,混淆古今南陽的區別,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晉代以前,南陽就指包括隆中在內的南陽郡,不是指宛城。隆中所在的鄧縣在晉初一部分劃為義陽郡,另一部包括樊城在內稱為鄧城縣則劃給襄陽郡。

所以,東漢諸葛亮才會說“躬耕於南陽”而不是襄陽,因為隆中在諸葛亮時代還屬南陽不屬襄陽。

對此,南陽各時代地方誌都有清晰記載。

《明嘉靖鄧州志》說“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說“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清光緒南陽縣誌》說:“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

最後以現存放於南陽臥龍崗的明大學士李東陽《重修武侯祠堂記》石碑總結:“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


飄逸的歷史

宛城和南陽,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先有宛後有南陽,再有諸葛亮出師表!我給大家敘述一下從古至今的歷史,你就不會這麼提問了!

宛,在三皇五帝時代,屬於炎帝部落,因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的地形地貌而得名“宛”。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在打敗蚩尤部落後通婚,合併為一個部落,這就是炎黃子孫的由來!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禪讓,是夏朝開國君王,這是國號,也是民族,也就是華夏兒女的來歷之處。炎帝部落為姜姓,黃帝部落為姬姓,這是姓氏的起源!

姜子牙的先祖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在呂地(今南陽),商紂王帝辛的始祖契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商丘)。

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夏朝下屬國商湯起兵討伐暴君,滅夏建商,夏朝歷時約471年!

而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帝辛,也就是商紂王。紂王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但商朝除了商湯時期之外,到處充滿了危機。君臣之間,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紂王無力迴天,於是自甘墮落,沉迷美色,搜刮玉石寶器。而商朝下屬國“周”的發展卻如日中天,對商朝虎視眈眈!終於,姜子牙輔助武王姬發,伐紂,結束了商朝約550年的統治,滅商建周!

周朝前後歷時約800年,分為兩個階段,西周和東周。西周最後一位君王周幽王,因為烽火戲諸侯被犬戎(西北遊牧民族,和匈奴類似)殺死而滅亡,歷時約275年!東周是申國(今南陽)之君,申侯聯合各諸侯國擁立原先被廢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延續周朝,遷都洛邑(今洛陽)。東周又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春秋時代,後期是戰國時代!

西周時期,宛是申國國都,其位置據考古在今南陽獨山腳下。

春秋時期,楚國日漸強大,從南向北進攻,申國被楚國滅亡。楚國佔據此沃野美壤之地後,設立宛邑,大肆發展,囤積人口糧草。以宛為基地,以便問鼎中原。楚國在春秋時期,屬於笑到最後的國家!春秋爭霸,楚國的天下!范蠡,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今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曾獻策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功成名就之後,歸隱!

戰國時期,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楚國在戰國初期,是無與倫比的大國,兵強馬壯。楚悼王時期,設立宛郡。以宛邑(今南陽)為中心,北到伏牛山,南達漢江以北,西達今河南西峽,東到今河南息縣。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秦昭襄王時期,劃定了版圖,實行郡縣制。外戚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河東,宛邑(今南陽),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宛郡居漢之陽(漢江以北),改宛郡為南陽郡。秦昭襄王拜范雎為宰相,白起為將,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大勝趙國,為秦國統一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由於秦國長年征戰,到了昭襄王后期已經民生凋敝,並且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打壓,把戰果一一丟棄。

到了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父親)時期,秦國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週,置三川郡。

秦莊襄王在任三年即亡,秦王嬴政繼位。嬴政繼位後,剷除呂不韋和繆毒,開始親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攻打韓國到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

秦兼併六國後的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疆域面積迅速擴展,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全力推行郡縣制:內史直管(國都咸陽),隴西郡,北地郡,蜀郡,巴郡,漢中郡,南郡,洞庭郡,南陽郡,蒼梧郡,陳郡,九江郡,四川郡,薛郡,東海郡,會稽郡,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上黨郡,雁門郡,代郡,雲中郡,河東郡,東郡,碭郡,上郡,三川郡,潁川郡,臨菑郡,琅琊郡,漁陽郡,上谷郡,廣陽郡,遼西郡,遼東郡,九原郡,南海郡,桂林郡,閩中郡,象郡,膠東郡,右北平郡,黔中郡,清河郡,州陵郡。

秦朝時,南陽郡的範圍是:除現今南陽十三縣市區域外,還有河南省的魯山、葉縣、舞陽、欒川的一部分和漢江以北,原樊城,隨州一帶。

西漢時,南陽歸荊州部,轄36縣,宛城(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杜衍(今南陽市西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石橋鎮西一帶)、雉陽(南召縣一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一帶)、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高廟一帶)、朝陽(今新野縣王莊鄉一帶)、穰(今鄧州市東南一帶)、涅陽(今鄧州市北、鎮平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鄉一帶)、樂城(今鄧州王良鄉一帶)、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一帶)、堵陽(今方城縣一帶)、平氏(今桐柏境內)、復陽(今桐柏吳城一帶)、山都(今鄧州構林一帶)、酈(今內鄉趙店一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區)、析(今西峽縣城東一帶)、丹水(今淅川荊紫關一帶)、湖陽(今唐河湖陽一帶)。

東漢時,南陽郡仍屬荊州部,和南郡以漢江為界。南陽郡郡治宛,領縣37,人口240萬,為天下第一大郡。南陽郡轄縣和西漢大體相同,但去掉了杜衍、樂城、山都等縣,合併於鄰縣。新置南鄉、成都、襄鄉三縣,改博山為順陽,改舂陵為章陵,將今陝西的山陽縣劃歸南陽郡。

東漢南陽郡瞎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酇、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37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設立襄陽郡和南鄉郡,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今鄧州)被劃給襄陽郡,南陽郡西部的南鄉縣、析縣等8縣被劃給南鄉郡。

三國時,南陽為魏國所有,隸屬荊州。

晉朝,南陽郡為南陽國,瞎宛、 西鄂、 雉、 魯陽、犨 、淯陽、博望、 堵陽、 葉 、舞陰、 比陽、涅陽 、冠軍 、酈。

北魏,南陽郡屬廣州,瞎南陽、峽城,戶七千四百八十九 口二萬六千七百二十八。

不論是今天的南陽市,還是以前的南陽郡,管轄區域從未跨越漢江,漢江襄陽樊城段從古至今也從未改道!南陽郡得名的由來:居漢之陽,不是白叫的!

南陽郡的省會是宛城,宛城因郡治所在,也叫南陽。就好比南陽郡的前身叫宛郡,因郡治所在地在宛而得名宛郡。給大家推薦一本古籍,郡國志,記載的是從東漢時期上至州,下至縣的地理情況和各級行政區劃!

《郡國志》所謂宛有爪裡津、夕陽聚者也。阻橋即桓溫故壘處。溫以昇平五年,與範汪眾軍北討所營。淯水又西南徑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南,又南徑宛城東。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滅申以為縣也。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代楚取郢,即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南陽。劉善曰: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荊州刺史治,故亦謂之荊州城。今南陽郡治大城,其東城內有舊殿基,週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百步,高五尺,蓋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臺,高三丈餘,文帝黃初中南巡行所築也。

諸葛亮精通諸子百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其身居高位,一言一行自當謹慎萬分。斷然不會將自己的出生地,躬耕地弄錯的。而且諸葛亮的所有作品,文字記錄都是前後呼應,沒有自相矛盾的漏洞!

諸葛亮生於山東琅琊,父親病逝,遠在襄陽劉表手下居住工作的叔父諸葛玄前去奔喪照顧。誰知遇到戰爭,在叔父的帶領下奔波逃命。本想繼續投奔荊州劉表,怎奈途中病倒,埋骨葉縣。諸葛亮志向遠大,不願寄人籬下。於是躬耕南陽,求學於襄陽南陽。直到在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展露才華與江湖。

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完全就是為了戰爭而準備的,除了隱居山林的龐德公和司馬徽,其餘都是守備之軍官門閥,幾乎沒有可用的人才,況且也沒有人才去投靠,更不用說經濟科技文化之類的發展了!

而南陽同時期有醫聖張仲景,黃忠,魏延,鄧艾,許攸,文聘,甘寧。有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家族,有云臺二十八將的家族,有皇親國戚,有何進的家族,有科聖張衡的家族,有大儒宗世林的家族等等!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自己的前半生時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在南陽隱居過,但他不是南陽人。諸葛亮祖籍在山東琅琊,諸葛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其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就做過司隸校尉(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二品左右),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做過泰山郡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當然,諸葛亮在南陽也不是真的躬耕,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和朋友們交往。

這些事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但人們記住的是“三顧茅廬”、“自比管仲”等典故,往往忽略了“躬耕南陽”的真實情況。

“躬耕南陽”,其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在“躬耕”,他所代表的是一大群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東漢自董卓作亂,中原連年烽煙,很多中原士族紛紛南遷,有的投靠江東孫氏,有的依附荊州劉表。南遷到荊州的很多士人處於政治觀望時,紛紛“隱居”在南陽一帶。諸葛亮,只是他們最傑出的一個代表。

或許因為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光芒過於耀眼,人們只記住了孔明先生,而忽視了這個文人圈子。其實這個圈子囊括了很多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比如諸葛亮的朋友孟建,後來在魏國官拜涼州刺史、徵東將軍。而諸葛亮家族更是一門效三國:諸葛亮在蜀國位極人臣,其侄諸葛恪權傾吳國朝野,其族兄諸葛誕也在魏國擔任過揚州刺史……

有時候隱藏在歷史背後的一些細節往往被人忽視。提起南陽曆史上璀璨的時刻,我們可以舉出很多年代和名人,而東漢末年的南陽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個時期,正因為避禍中原,像諸葛亮這樣的士族文人,正是看中了南陽一帶優越的地理環境,“隱居”或半隱居於此,也許他們未能留下太多的歷史功績供我們仰視,但留下了讓我們想象的空間,正如那句名言所說的那樣:“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南陽,是一個似乎有些朦朧感的城市。

沒有鄭州的繁華,沒有開封的古樸,也沒有洛陽的厚重,位於豫西南一隅的南陽,處在三面環山的盆地之中。頭枕伏牛,足蹬江漢,東扶桐柏,西扼秦嶺,是中國最東端的一塊盆地。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南陽,古稱“宛”,“宛”是個象形字,是說南陽的地貌就像一隻吃飯的碗。這種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環境,最能使人安“臥”靜思,潛心做事。

當年,《詩經》描繪過這裡的楚地風雅,李白吟詠過這裡的漢時繁華,“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閒;邀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這一切,無不彰顯出作為楚漢文化的發祥地。

南陽,自古就是豫南重鎮,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戰國時期,南陽冶鐵業就很有名,《史記》中就記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陌池……家致富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南陽郡的治所宛還是當時全國的五大都市之一。西漢中期,各出鐵郡國設鐵官官營冶鑄,南陽為設鐵官的四十九處之一,同時為全國設工官的九個地區之一。得手工業、冶鐵業之利,商業也在此基礎上活躍起來。《鹽鐵論》中說:“宛、周、齊、魯,商遍天下。”

南陽,漢代雄踞一方,顯赫當時,創造了璀璨的人文遺蹟。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是從南陽一帶發跡的,他的不少開國功臣及雲臺二十八將大都出自南陽一帶,因此南陽也享有“南都”、“帝鄉”之譽。

經濟、政治的發達,造就了南陽漢代的燦爛文化。其經濟學、天文學、醫學、建築、文學、樂舞、雜技、繪畫、雕塑、陶塑等,在當時都獨領風騷。張衡的科學、文學成就舉世稱譽,以醫聖張仲景著作為代表的中華醫藥學文化至今仍閃耀著無與倫比的光彩。法律學家張釋之、經濟學家孔僅等,都是南陽曆史上傑出人物……

未完待續


客觀公正不走心

宛縣是因為《出師表》而改為南陽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宛縣”的內涵與南陽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根據《辭海》(1061頁)載:“宛縣是古縣名。戰國楚邑。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南陽市,北周改名上宛縣。戰國時是著名的鐵產地。秦以後為南陽郡治所。王莽時設五郡官。公元23年綠林軍“更始帝”曾經建都於此。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宛縣在戰國時是楚國的地盤,位置在現在的南陽,也就是現在的宛城區這個範圍。宛縣在北周時改名“上宛縣。”在王莽時設“五郡官”。公元23年,綠林軍把設宛縣為國都,皇帝是“更始帝。”因為更始帝所建都時間短暫,所以現在的南陽市城區在很長一段歷史上一直稱“宛城”。宛城在當時是城市概念,南陽是地域概念,就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湖北省一樣,是大的地域概念。



襄陽與南陽之爭的內容中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那裡是《隆中對》發生的地方,我們不妨可以看襄陽南陽都認定的《隆中對》。《隆中對》發生在漢獻帝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的10月,劉備三次拜訪襄陽隆中的諸葛亮,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陳述其對策,史稱《隆中對》

。《隆中對》原文有這樣一句話“將軍既帝室之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個宛是哪裡?就是現在的南陽城。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只有在襄陽,才才可以“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如果《隆中對》在宛城發生,應該是“以來宛洛”了。可見,當時南陽城,就是宛城。宛城僅僅是南陽郡的城市局部概念,“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個南陽不是宛城。如果認為躬耕南陽,就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市內,就是是現在的臥龍崗,那是不實事求是的態度。國務院在1986(104)號文件中,明確襄陽是”隆中諸葛亮故居”是最準確的認定。


峴山石頭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宛縣不是因《出師表》而改稱南陽。恰恰與之相反的是“號曰隆中″,有附會《蜀記》之隆山、隆中的嫌疑。號曰出的東西與《蜀記》所述位置不符,並存在眾多無法解釋之處,乃人尋味。

宛同時兼稱南陽,始於春秋戰國末一一秦初。

至於現代版《史記、年表》中,此段記述已失序。其可能為個別無良之人更改所致。但不可否認原版《史記》中所述“宛兼南陽之名″的真實記載。

因此說,宛城因《出師表》改稱南陽,是少數別有用心之人,為爭諸葛亮躬耕地,歪解“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而抹黑現南陽人。宛=南陽,南陽≠南陽郡,南陽≠隆中。“號曰鄧縣隆中″純屬古人杜撰。其位置實為南郡襄陽縣阿頭山區。


千萬千千萬

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造假,在做《出師表》時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因為南陽是南都帝鄉!!

諸葛亮死愛面子,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為了佔南都帝鄉——南陽的光


斷鷹攀崖

怎麼不問“天津衛是因為狗不理包子才改名天津”的問題啊?想質疑諸葛亮在河南南陽躬耕的話,麻煩你學好歷史。秦時置天下三十六郡,南陽就屬其一,至今兩千多年從未更名,這是中學課本知識。怎麼說你們襄樊呢?為了爭躬耕地改名襄陽,好意思問這個問題,真是有韓國棒子的不要臉勁!


竹書紀年

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時有一個原則,就是郡名和郡治名不能一樣(除陳留郡)。但在以後的發展中,用郡名代指郡治已經是一種常態,所以,東漢以後相當一部分郡治以郡名更改。除了南陽,還有太原郡郡治晉陽改太原,淮陽郡郡治陳縣改淮陽,長沙郡郡治湘縣改長沙,漢中郡郡治南鄭改漢中等等,很多。而非郡治地以郡名更改的絕無僅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