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县是因《出师表》而改成南阳的吗?

百分之百好

南阳人一直混淆宛和南阳,混淆今之南阳和古之南阳。宛原就只指宛城,南阳则指南阳郡或南阳地区。

西汉南阳包括36县,宛城仅为其中一县。东汉南阳包括37县,宛城也仅为其中一县。这期间王莽新朝15年曾短暂将宛城改名南阳,东汉建立后又改回原名。由此可见,新朝之前和之后,宛城都不叫南阳。

建安十三年,曹操分南阳西部设南乡郡。晋代初年又分南阳新野、邓县等十二县设义阳郡,同时将樊城等地划归襄阳郡。隋代初年撤销南阳郡,把宛城改名南阳县。从此,南阳就开始指南阳县。元明清又设南阳府,其中包括南阳县。建国后设南阳市,南阳县变为宛城区。

综上可知,历代南阳所指明显不同,特别是建安十三年以后,南阳区划频繁变化。而到隋代以后宛城才长期也被称为南阳。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宛城改名南阳与《出师表》有关。但卧龙岗说长期混淆东汉宛城与南阳区别,混淆古今南阳的区别,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晋代以前,南阳就指包括隆中在内的南阳郡,不是指宛城。隆中所在的邓县在晋初一部分划为义阳郡,另一部包括樊城在内称为邓城县则划给襄阳郡。

所以,东汉诸葛亮才会说“躬耕于南阳”而不是襄阳,因为隆中在诸葛亮时代还属南阳不属襄阳。

对此,南阳各时代地方志都有清晰记载。

《明嘉靖邓州志》说“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说“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清光绪南阳县志》说:“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

最后以现存放于南阳卧龙岗的明大学士李东阳《重修武侯祠堂记》石碑总结:“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隆中)实在其界故也。”


飘逸的历史

宛城和南阳,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先有宛后有南阳,再有诸葛亮出师表!我给大家叙述一下从古至今的历史,你就不会这么提问了!

宛,在三皇五帝时代,属于炎帝部落,因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的地形地貌而得名“宛”。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打败蚩尤部落后通婚,合并为一个部落,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禅让,是夏朝开国君王,这是国号,也是民族,也就是华夏儿女的来历之处。炎帝部落为姜姓,黄帝部落为姬姓,这是姓氏的起源!

姜子牙的先祖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在吕地(今南阳),商纣王帝辛的始祖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商丘)。

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夏朝下属国商汤起兵讨伐暴君,灭夏建商,夏朝历时约471年!

而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也就是商纣王。纣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但商朝除了商汤时期之外,到处充满了危机。君臣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杀戮。纣王无力回天,于是自甘堕落,沉迷美色,搜刮玉石宝器。而商朝下属国“周”的发展却如日中天,对商朝虎视眈眈!终于,姜子牙辅助武王姬发,伐纣,结束了商朝约550年的统治,灭商建周!

周朝前后历时约800年,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和东周。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被犬戎(西北游牧民族,和匈奴类似)杀死而灭亡,历时约275年!东周是申国(今南阳)之君,申侯联合各诸侯国拥立原先被废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迁都洛邑(今洛阳)。东周又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春秋时代,后期是战国时代!

西周时期,宛是申国国都,其位置据考古在今南阳独山脚下。

春秋时期,楚国日渐强大,从南向北进攻,申国被楚国灭亡。楚国占据此沃野美壤之地后,设立宛邑,大肆发展,囤积人口粮草。以宛为基地,以便问鼎中原。楚国在春秋时期,属于笑到最后的国家!春秋争霸,楚国的天下!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今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曾献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功成名就之后,归隐!

战国时期,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楚国在战国初期,是无与伦比的大国,兵强马壮。楚悼王时期,设立宛郡。以宛邑(今南阳)为中心,北到伏牛山,南达汉江以北,西达今河南西峡,东到今河南息县。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昭襄王时期,划定了版图,实行郡县制。外戚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河东,宛邑(今南阳),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宛郡居汉之阳(汉江以北),改宛郡为南阳郡。秦昭襄王拜范雎为宰相,白起为将,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大胜赵国,为秦国统一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由于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襄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

到了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时期,秦国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秦庄襄王在任三年即亡,秦王嬴政继位。嬴政继位后,铲除吕不韦和缪毒,开始亲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攻打韩国到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全力推行郡县制:内史直管(国都咸阳),陇西郡,北地郡,蜀郡,巴郡,汉中郡,南郡,洞庭郡,南阳郡,苍梧郡,陈郡,九江郡,四川郡,薛郡,东海郡,会稽郡,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河东郡,东郡,砀郡,上郡,三川郡,颍川郡,临菑郡,琅琊郡,渔阳郡,上谷郡,广阳郡,辽西郡,辽东郡,九原郡,南海郡,桂林郡,闽中郡,象郡,胶东郡,右北平郡,黔中郡,清河郡,州陵郡。

秦朝时,南阳郡的范围是:除现今南阳十三县市区域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栾川的一部分和汉江以北,原樊城,随州一带。

西汉时,南阳归荆州部,辖36县,宛城(今南阳市卧龙区、宛城区)、杜衍(今南阳市西一带)、淯阳(今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一带)、西鄂(今石桥镇西一带)、雉阳(南召县一带)、安众(今卧龙区青华镇杨官寺一带)、新野(今新野县)、棘阳(今新野县高庙一带)、朝阳(今新野县王庄乡一带)、穰(今邓州市东南一带)、涅阳(今邓州市北、镇平南一带)、冠军(今邓州市张村乡一带)、乐城(今邓州王良乡一带)、博望(今方城县博望镇一带)、堵阳(今方城县一带)、平氏(今桐柏境内)、复阳(今桐柏吴城一带)、山都(今邓州构林一带)、郦(今内乡赵店一带)、博山(今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区)、析(今西峡县城东一带)、丹水(今淅川荆紫关一带)、湖阳(今唐河湖阳一带)。

东汉时,南阳郡仍属荆州部,和南郡以汉江为界。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人口240万,为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辖县和西汉大体相同,但去掉了杜衍、乐城、山都等县,合并于邻县。新置南乡、成都、襄乡三县,改博山为顺阳,改舂陵为章陵,将今陕西的山阳县划归南阳郡。

东汉南阳郡瞎宛、冠军、叶、新野、章陵、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淯阳、涅阳、阴、酂、邓、郦、山都、穰、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襄乡、南乡、丹水、析等37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南阳郡的樊城、山都县、邓县(今邓州)被划给襄阳郡,南阳郡西部的南乡县、析县等8县被划给南乡郡。

三国时,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晋朝,南阳郡为南阳国,瞎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

北魏,南阳郡属广州,瞎南阳、峡城,户七千四百八十九 口二万六千七百二十八。

不论是今天的南阳市,还是以前的南阳郡,管辖区域从未跨越汉江,汉江襄阳樊城段从古至今也从未改道!南阳郡得名的由来:居汉之阳,不是白叫的!

南阳郡的省会是宛城,宛城因郡治所在,也叫南阳。就好比南阳郡的前身叫宛郡,因郡治所在地在宛而得名宛郡。给大家推荐一本古籍,郡国志,记载的是从东汉时期上至州,下至县的地理情况和各级行政区划!

《郡国志》所谓宛有爪里津、夕阳聚者也。阻桥即桓温故垒处。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所营。淯水又西南径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又南径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代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余,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

诸葛亮精通诸子百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其身居高位,一言一行自当谨慎万分。断然不会将自己的出生地,躬耕地弄错的。而且诸葛亮的所有作品,文字记录都是前后呼应,没有自相矛盾的漏洞!

诸葛亮生于山东琅琊,父亲病逝,远在襄阳刘表手下居住工作的叔父诸葛玄前去奔丧照顾。谁知遇到战争,在叔父的带领下奔波逃命。本想继续投奔荆州刘表,怎奈途中病倒,埋骨叶县。诸葛亮志向远大,不愿寄人篱下。于是躬耕南阳,求学于襄阳南阳。直到在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展露才华与江湖。

襄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完全就是为了战争而准备的,除了隐居山林的庞德公和司马徽,其余都是守备之军官门阀,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况且也没有人才去投靠,更不用说经济科技文化之类的发展了!

而南阳同时期有医圣张仲景,黄忠,魏延,邓艾,许攸,文聘,甘宁。有东汉皇后阴丽华的家族,有云台二十八将的家族,有皇亲国戚,有何进的家族,有科圣张衡的家族,有大儒宗世林的家族等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过,但他不是南阳人。诸葛亮祖籍在山东琅琊,诸葛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其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就做过司隶校尉(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二品左右),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当然,诸葛亮在南阳也不是真的躬耕,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朋友们交往。

这些事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人们记住的是“三顾茅庐”、“自比管仲”等典故,往往忽略了“躬耕南阳”的真实情况。

“躬耕南阳”,其实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在“躬耕”,他所代表的是一大群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东汉自董卓作乱,中原连年烽烟,很多中原士族纷纷南迁,有的投靠江东孙氏,有的依附荆州刘表。南迁到荆州的很多士人处于政治观望时,纷纷“隐居”在南阳一带。诸葛亮,只是他们最杰出的一个代表。

或许因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光芒过于耀眼,人们只记住了孔明先生,而忽视了这个文人圈子。其实这个圈子囊括了很多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比如诸葛亮的朋友孟建,后来在魏国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而诸葛亮家族更是一门效三国:诸葛亮在蜀国位极人臣,其侄诸葛恪权倾吴国朝野,其族兄诸葛诞也在魏国担任过扬州刺史……

有时候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一些细节往往被人忽视。提起南阳历史上璀璨的时刻,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年代和名人,而东汉末年的南阳是不应被忽视的。那个时期,正因为避祸中原,像诸葛亮这样的士族文人,正是看中了南阳一带优越的地理环境,“隐居”或半隐居于此,也许他们未能留下太多的历史功绩供我们仰视,但留下了让我们想象的空间,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南阳,是一个似乎有些朦胧感的城市。

没有郑州的繁华,没有开封的古朴,也没有洛阳的厚重,位于豫西南一隅的南阳,处在三面环山的盆地之中。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扶桐柏,西扼秦岭,是中国最东端的一块盆地。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南阳,古称“宛”,“宛”是个象形字,是说南阳的地貌就像一只吃饭的碗。这种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环境,最能使人安“卧”静思,潜心做事。

当年,《诗经》描绘过这里的楚地风雅,李白吟咏过这里的汉时繁华,“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这一切,无不彰显出作为楚汉文化的发祥地。

南阳,自古就是豫南重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南阳冶铁业就很有名,《史记》中就记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陌池……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南阳郡的治所宛还是当时全国的五大都市之一。西汉中期,各出铁郡国设铁官官营冶铸,南阳为设铁官的四十九处之一,同时为全国设工官的九个地区之一。得手工业、冶铁业之利,商业也在此基础上活跃起来。《盐铁论》中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

南阳,汉代雄踞一方,显赫当时,创造了璀璨的人文遗迹。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从南阳一带发迹的,他的不少开国功臣及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出自南阳一带,因此南阳也享有“南都”、“帝乡”之誉。

经济、政治的发达,造就了南阳汉代的灿烂文化。其经济学、天文学、医学、建筑、文学、乐舞、杂技、绘画、雕塑、陶塑等,在当时都独领风骚。张衡的科学、文学成就举世称誉,以医圣张仲景著作为代表的中华医药学文化至今仍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彩。法律学家张释之、经济学家孔仅等,都是南阳历史上杰出人物……

未完待续


客观公正不走心

宛县是因为《出师表》而改为南阳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宛县”的内涵与南阳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根据《辞海》(1061页)载:“宛县是古县名。战国楚邑。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市,北周改名上宛县。战国时是著名的铁产地。秦以后为南阳郡治所。王莽时设五郡官。公元23年绿林军“更始帝”曾经建都于此。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宛县在战国时是楚国的地盘,位置在现在的南阳,也就是现在的宛城区这个范围。宛县在北周时改名“上宛县。”在王莽时设“五郡官”。公元23年,绿林军把设宛县为国都,皇帝是“更始帝。”因为更始帝所建都时间短暂,所以现在的南阳市城区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一直称“宛城”。宛城在当时是城市概念,南阳是地域概念,就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湖北省一样,是大的地域概念。



襄阳与南阳之争的内容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那里是《隆中对》发生的地方,我们不妨可以看襄阳南阳都认定的《隆中对》。《隆中对》发生在汉献帝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的10月,刘备三次拜访襄阳隆中的诸葛亮,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史称《隆中对》

。《隆中对》原文有这样一句话“将军既帝室之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个宛是哪里?就是现在的南阳城。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只有在襄阳,才才可以“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如果《隆中对》在宛城发生,应该是“以来宛洛”了。可见,当时南阳城,就是宛城。宛城仅仅是南阳郡的城市局部概念,“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个南阳不是宛城。如果认为躬耕南阳,就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市内,就是是现在的卧龙岗,那是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国务院在1986(104)号文件中,明确襄阳是”隆中诸葛亮故居”是最准确的认定。


岘山石头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宛县不是因《出师表》而改称南阳。恰恰与之相反的是“号曰隆中″,有附会《蜀记》之隆山、隆中的嫌疑。号曰出的东西与《蜀记》所述位置不符,并存在众多无法解释之处,乃人寻味。

宛同时兼称南阳,始于春秋战国末一一秦初。

至于现代版《史记、年表》中,此段记述已失序。其可能为个别无良之人更改所致。但不可否认原版《史记》中所述“宛兼南阳之名″的真实记载。

因此说,宛城因《出师表》改称南阳,是少数别有用心之人,为争诸葛亮躬耕地,歪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抹黑现南阳人。宛=南阳,南阳≠南阳郡,南阳≠隆中。“号曰邓县隆中″纯属古人杜撰。其位置实为南郡襄阳县阿头山区。


千万千千万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造假,在做《出师表》时把【襄阳郡之隆中】写成“南阳”。

因为南阳是南都帝乡!!

诸葛亮死爱面子,把【襄阳郡之隆中】写成“南阳”,为了占南都帝乡——南阳的光


断鹰攀崖

怎么不问“天津卫是因为狗不理包子才改名天津”的问题啊?想质疑诸葛亮在河南南阳躬耕的话,麻烦你学好历史。秦时置天下三十六郡,南阳就属其一,至今两千多年从未更名,这是中学课本知识。怎么说你们襄樊呢?为了争躬耕地改名襄阳,好意思问这个问题,真是有韩国棒子的不要脸劲!


竹书纪年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时有一个原则,就是郡名和郡治名不能一样(除陈留郡)。但在以后的发展中,用郡名代指郡治已经是一种常态,所以,东汉以后相当一部分郡治以郡名更改。除了南阳,还有太原郡郡治晋阳改太原,淮阳郡郡治陈县改淮阳,长沙郡郡治湘县改长沙,汉中郡郡治南郑改汉中等等,很多。而非郡治地以郡名更改的绝无仅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