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要七下下西洋?有人说是朱棣派去找朱允汶下落的,你怎么看?

潺水金流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代了朱允炆,继帝位,年号永乐。永乐初年,宫外盛传朱允炆持朱元璋度牒出逃。对此谣言,永乐皇帝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一面派出情报人员收集谣言,四处暗访朱允炆下落;一面澄清朱允炆死于自焚,以向世人告示自已没有篡位。据谣言,有人怀疑是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禅师曾帮助朱允炆逃跑,于是朱棣将其抓捕,逼问他朱允炆下落何处。溥洽禅师无所畏惧答:“如果是我帮助朱允炆逃跑,我定随他一同去,何必等着你们来抓我呢?朱允炆已自焚了”,朱棣因无证据,又无法从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口中得到朱允炆下落,于是无奈将他软禁了起来。

郑和画像

这是朱棣初登皇帝宝座之时,与找朱允炆下落相比,更为要紧的是迅速接管地方政权,以安天下。由于靖难之役的正当性在当时颇受民间质疑,为免因大失小,朱棣派人寻找朱允炆下落一事只能秘密地,小规模地进行,所以派去的人也没有太大的收获。待国家政权稳定后,已是永乐三年。这年,情报人员根据探访结果和收集到的民间各种传说,上报说朱允炆或已逃往南方,甚至于远渡国外。永乐皇帝认为:如果朱允炆勾结异域国家,恐有后患,此事不宜久拖,应速派亲信之人去打听下。这时,他想到在他身边长大的家奴,与他一起参加靖难之役的郑和。

剧照

郑和原名马三宝,10岁左右入宫,少年时就跟随朱棣,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才能,被朱棣视为心腹,因马三宝是回族人,在当时是低等民族,没有汉人的身份高,为提高其社会地位,朱棣亲赐其名为“郑和”。朱棣找来郑和,对他说:“那个让我不得安心的子侄,现今下落不明。经我派出的人员回探,说他极有可能去了南方或是西洋某国。如果他勾结异邦,恐怕今后我们将难以应付。现我派支军队给你,主要任务是下西洋寻找,找到后你可自行处置,此事你要秘密进行,千万不可对外走漏风声。倘若你寻他在国内,则将他好好看管起来,再回报于我,我要问他传国玉玺的下落。此外,朱棣还交待: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你也要借此次机会耀兵于异域,示我中国富强,让这些国家与我国通好。郑和领命而去。这一次郑和下西洋,路程花费了二年多时间,回来时已经是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回报说:没有找到朱允炆下落。这个结果也在朱棣的意料之中,茫茫人海之中找个人就好比找根针一样困难,何况关于朱允炆下落的传说如此之多了,西洋如此之大。因郑和这次下西洋,外交事务处理得当,永乐帝还是赏赐了他。此后,永乐皇帝又派郑和下了六次西洋寻访。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除了水陆寻找外,朱棣也没让路陆停歇着。从永乐五年(1407)开始,还加大了寻访力度。他调整了陆路寻访的人选,进一步加大了排查力量,派心腹户科给事中胡濙以外访张三丰,普查全国寺院度牒为名到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暗访朱允炆踪迹。

胡濙寻访

胡濙,朱允炆二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投降明成祖朱棣,迁户科给事中。值得一提的是,胡濙在寻访朱允炆下落期间,曾因其母亲去世,请求永乐帝让他回去守丧,但永乐帝不准,反而把升他为礼部左侍郎,暗示他“你找不到就不要回来了”。永乐十七年(1419年),胡濙出巡江、浙、湖、湘等各省府州。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一个夜里,胡濙突然回到京城,离家多年,他不是先回家,而是直奔宣府拜见永乐帝。当时已是晚上十点多,朱棣已经就寝,要是在以前永乐帝是不会在这个时间再召见大臣了,但他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身见他,而且两人密谈了很久,直到二三点才结束。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这一次,永乐帝终于准确得知朱允炆的下落,朱允炆真的还活着。

想要了解更多关注我,里面有一系列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等你来探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