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盈利版圖:投資佔三分之一

阿里巴巴(Alibaba)和騰訊(Tencent)的主業或許是購物和遊戲,但它們最新的盈利報告顯示,它們也對投資管理公司構成了挑戰。

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盈利版圖:投資佔三分之一

中國科技行業的這兩大巨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在截至9月底的季度裡,這些投資創造的收益分別佔它們稅前利潤的三分之一左右。騰訊公佈的其他收益淨額為88億元人民幣(12.7億美元),阿里巴巴的利息和投資收益淨額為66億元人民幣(合9.51億美元)。

相比之下,在騰訊2016和2017年的利潤中,投資收益的佔比分別為7%和22%。阿里巴巴截至2017年3月和2018年3月的財年裡,投資收益佔比分別為14%和30%,儘管一些投資在賬上可能記在不同的科目下。

對騰訊來說,最新季度的投資收益起到了尤其重要的緩衝作用,因為其遊戲部門營收下滑。這些投資收益證明了中國擁有健康的私募市場,但也是趕上了投資者對美團點評(Meituan Dianping)、拼多多(Pinduoduo)等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IPO)興趣高漲之時。之後市場降溫,騰訊也推遲了流媒體業務騰訊音樂(Tencent Music)的IPO。

“對這兩家公司來說,投資的重要性將日益突出,”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互聯網分析師戴昊(David Dai)說,“(騰訊的)微信(WeChat)是在中國被用得最多的應用程序,但除廣告外,騰訊如何從微信上賺錢呢?一個非常重要的變現方法就是通過投資。”

長期以來,兩家公司都熱衷於收購,建立了自己的內部併購團隊,現在常常是多如牛毛的初創公司和銀行家的募資首站。據一位與騰訊關係密切的人士稱,騰訊投資了接近750家公司,而阿里巴巴也大約投資了350家。

這是一項耗時的工作——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李朝暉在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Business Week China)採訪時說,他和他的團隊花了一年時間才敲定對芬蘭遊戲集團Supercell的86億美元收購案,超過一半的時間花在這個案子上。

這兩家中國科技集團著眼於能產生協同效應和使其生態系統擴大的資產——不斷添磚加瓦,吸引用戶在其應用上購物、娛樂和付款。

但是它們採用的戰略卻大不相同。“阿里巴巴的投資仍圍繞打造新零售的核心戰略,致力擴大其潛在市場(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傑富瑞(Jefferies)互聯網分析師陳翠珊(Karen Chan)表示。相比之下,騰訊“堅持作為流量入口殺手級應用的平臺戰略……在垂直領域培養一批最優秀的公司。”

企業高管和分析師指出,這類投資還有一個意外收穫——大量數據。通過投資美團點評和餓了麼(Ele.me)等服務提供商,並將它們整合到自己平臺上,阿里巴巴和騰訊為各自的支付應用積累了更多消費者數據和潛在客戶。

阿里巴巴喜歡控制多數股權或完全持股,通常分兩步進行,並自比先約會再結婚。這也有助於讓數字變大:第二次收購通常會支付更高的價格,這讓早期持有的股份因此獲得價值重估。

收購要契合其關鍵業務領域:服務(如外賣送餐公司餓了麼);物流(菜鳥);和國際擴張(總部設在新加坡的電商公司Lazada)。

所有這些公司都被整合進阿里巴巴,且後者傾向於用自己的高管替換原創始人——就像Lazada的情況一樣。

“我期望實現類似於風險投資的回報,但我們的成功率更高,因為我們有確保它們取得成功的人才,”執行副主席蔡崇信(Joe Tsai)在9月的阿里投資者日表示。在最近一個季度,阿里巴巴報告的利息和投資收益淨額為66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45億元人民幣——來自投資處置,主要是出售騰訊支持的外賣送餐公司美團點評的剩餘股份。

騰訊青睞可以通過微信為它們帶來流量的公司,並傾向於持有少數股權。它還利用併購彌補自己在產品方面的不足——自己的電商和零售業務發展得不理想時,它入股了京東(JD.com)、拼多多(Pinduoduo)和永輝超市(Yonghui Superstores)。這些公司大多仍獨立運營。

“在過去幾個月裡,對騰訊的主要批評之一是,它正在成為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戴昊說。但他補充說,這種批評忽略了一個事實,騰訊為這些公司提供的不僅僅是資金。

憑藉月度活躍用戶超過10億的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它為這些公司提供了中國互聯網領域最大的流量來源,這種幫助是巨大的”。今年早些時候,騰訊自己透露投資了“600多家企業”;一位知情人士估計是接近750家。根據其公佈的第三季度數據,以公允價值計算,騰訊對關聯公司——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投資總額為2142億元人民幣。

兩家公司還提供了按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編制的數據——扣除投資收益和價值重估。騰訊第三季度的非GAAP淨利潤為204億元人民幣,GAAP淨利潤為234億元人民幣。

不過,本季度的收益可能是一個高點。市場對中國和科技行業都感到擔憂,前者是針對國內經濟放緩,後者是因為國內對該行業監管趨嚴。

此外,一位駐香港的互聯網分析師補充說,“你可能會越來越多地看到一種因多元化而產生的估值折讓,”——雖說這種折讓幅度會小於持有騰訊股份的南非媒體公司Naspers、或持有阿里巴巴和雅虎(Yahoo)股份的軟銀(SoftBank)。

還有一個風險是,作為財力雄厚的買家,騰訊和阿里巴巴本身也是推高估值的力量之一。除了新聞聚合和短視頻應用字節跳動(Bytadance)這個明顯的例外,這兩家公司投資了中國的幾乎所有獨角獸公司,較為傳統的財務投資者一直抱怨自己被擠出市場。

無論如何,這種趨勢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消退。這兩家公司仍然在產生巨大的現金流。“我們會進行更多併購嗎?我們完成了嗎?”蔡崇信在投資者日說,“我們還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