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

子千5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单从字面意思解释是:“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

但这句话背后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有书君就给大家解释解释。

首先,说下“俑”的产生。

最初,在商朝的时候王盛行“人殉”,但是这个制度过于残忍,到周朝废除了这个制度。

但后来一些诸侯权贵们或明或暗地破了戒,但他们不敢直接用人殉,就产生了“俑殉”,就是制作一些像人像的木偶或者土偶进行陪葬。

孔子看到了这些“礼乐崩坏”,认为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带坏了社会风气,就该“断子绝孙、没有后代”,所以有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

但这句话,是孟子借孔子之口说出的(具体是不是,已经无法考证了),究竟怎么回事呢?

那么,就要从孟子的经历开始说起了。

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之间征战不断,各国君主都希望通过武力扩张来实现强国的目的,但征伐却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且发展成了“仁政”思想,通过游历各国,游说国主来宣传自己的“仁政”。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就是孟子在梁国劝梁惠王施行“仁政”时候说的一句话,但是孟子对梁惠王说这句胡是几百年前的孔子说的。

当时孟子劝梁惠王说:国君要明白,用刀杀死人和用苟政(暴政)害死人是没有区别的。

饿死的老百姓尸体放在野外会吸引肥壮的野兽去吃,而国君做了一件事坏事,也会引导更多人去做。

而孟子借用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就是:“你做了一件坏事,后面就有无数人效仿”,而且“作为君主(上位者)一旦做了不好的事,下面的人肯定会跟着学习”。

所以带头破坏礼乐的人,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而且会像那些带头用“俑”陪葬的人一样断子绝孙。

孟子借此来劝导梁惠王要施行“仁政”,作为君主要以身作则,给下面的人带来良好的言行指引,而不能带头做坏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其实就是“始作俑者”断子绝孙,任何脱离历史实情仅仅从文字含义上曲解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什么是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谁?

答案是,所谓的始作俑者,就是第一个做人俑用于殉葬的人。在孔子之前的时代,也就是商代,人殉是很普遍的,直接活人殉葬。到周朝,活人殉葬得到有效控制,这在《周礼》中明确出来。孔子为什么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那时,活人殉葬又风行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人俑殉葬和活人殉葬的曲线是一致的,但总要晚上一段时间,这是对于活人殉葬的一种模仿。《周礼》反对活人殉葬,就有人想歪招,用人俑代替活人。孔子时期,活人殉葬还是有的,一些自称文明的国家,说俺不用活人了,俺用人俑,于是人俑殉葬也紧随而来。

孔子想要恢复《周礼》,不仅反对活人殉葬,还反对人俑殉葬。但人俑殉葬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到秦朝达到了顶峰。

为什么说人俑殉葬可恶?

有人用人俑,自然有人为显示自己地位高,用真人。再者,人俑是对真人的模仿,我们说吃人是不好的,这时候有人也觉得直接吃人太浪费,不如把肉做成逼真的人形,摆在桌子上吃。

孔子所追求的《周礼》,是既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人俑殉葬的。在孔子看来,人俑殉葬和活人殉葬一样黑,用机枪打着人玩者,坏,用弹弓打着人玩的人,就不坏了么?

有些人非说孔子说这句话,是在肯定人俑殉葬,那就是胡扯了。你是怎么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分析出孔子对“始作俑者”是肯定态度的呢?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无后”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话,表示“断子绝孙”,譬如“自子亹而下皆无后”“佞夫无后”“无后未必不孝”,说的就是“断子绝孙”。都骂“始作俑者”断子绝孙了,还肯定呢?所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本真意思,就是:头开始做人俑的人,真是断子绝孙啊!


豆子人民艺术家


看到孔子被你们糟蹋成这样,朕必须怒答一记了!

无后就是没后代?赵岐的解释是对的吗?我没记错的话,孟子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是这傻逼把无后注成绝后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该如何解释?一切剥离原文和当时的语言环境的解释都是耍流氓。我们看看原文是什么样的。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梁惠王厨房里有肉,马厩里有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还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率兽食人。为什么是率兽食人?因为梁惠王把心思都放在兽,也就是马身上了,导致不关心百姓,实质上就是让兽去吃人。这样的百姓父母是很不称职的。然后引了一句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接下来说了一句“如之何其使饥民饥而死也?”

孟子为什么说这段话?是因为之前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意思是说,我治理国家已经很努力啦,起码比其他国家强多了。

对此,孟子显然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给梁惠王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然后阐述了刀子杀人,错在人而不在刀的道理。就是为了给上面我们说的这段话做铺垫,为了说清楚一个道理,统治者不努力为百姓着想,马马虎虎,导致百姓饥寒而死,和统治者亲手拿刀子杀他们,是一个罪过。

比干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就预见了商朝的灭亡。所谓圣人见微而知著,不外如是。

套句刘皇叔的话说,莫以恶小而为之。为什么?因为为小恶的后面就是行大恶。人的堕落是一步一步来的,人之行恶也是一点点变大的。

那个人俑有什么关系?

人俑,是用来殉葬的,为什么用人俑来殉葬呢?为其像人啊。你用人俑来殉葬,说明你心里想的是用人来殉葬,那么,这样发展下去呢?是不是总有一天你会用人来殉葬?

这才是其无后乎!

后,指的是这件事物的后继发展。你一开始用人俑来殉葬,后面你就该用人了!所以,你应该连人俑都不用,直接埋了拉倒。

说断子绝孙的我也是尴尬了。

原壤见孔子的时候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孔子最重礼,见不得丫这操行,于是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基本上是孔子言行里最重的骂人了,另外能和这句比的也只有那句朽木不可雕也。断子绝孙是什么?已经不是骂了,已经是咒了!

孔子是谁?这辈子的目标就是君子。君子起码不出恶言。别人做的不好,该批评批评,该骂就骂,断子绝孙是怎么回事?

读书,要多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罔者,网也,全是洞!一瓶水不满半瓶子水晃荡,瞎扯还以为自己很有道理。

呵呵哒。


郝子曰


这是充满争议的一句话。“始作俑者”作为一个高频成语,时常出现在大家眼里,表示的是开始制作俑的人,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有许多人把这句话直译为“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小新却认为有另一番更合适的解释。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是孟子在跟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时,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他们谈话的背景,是孟子在引导、劝说梁惠王,在治国之道上,宜关爱自己的老百姓,不可用权利来迫害百姓。依照孟子的善道,自然是维护老百姓的,那么这句话的意思,肯定是反对用俑人陪葬。至于这个“无后”,真的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吗?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针对这个“后”字指出,“后”的解释并非指子孙后代,应是“后来人”。套入原话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首先,孔子的周礼中 ,是用草人来代替真人殉葬,而经过社会变迁与发展,用俑人代替草人,这看似是生产力的进步,资质的进步,可却又是文明的退步。用草人陪葬,本就是为了削弱用真人陪葬的败俗,削弱这种陪葬的观念,用了更高级的俑人,不就渐渐推翻了这种观念的初衷吗?有了用俑人的物资进步,就会有地位攀比之心,迟早又会演变回用真人殉葬的可怕风俗。因此这个后人,可以指的是,有了第一个用俑人殉葬的人,就不会有第二个效仿的人吗?这样发展下去,不就有可能又用真人殉葬吗?

孔子最重礼,小新认为它绝不可能赞成用真人来殉葬,而“后”的解释,则应套入语境及谈话背景来解释。因此“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在小新看来,是“第一个开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难道不会有后来人(效仿)吗?”


新氧生活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我的理解就是,第一个作俑的人,你难道就没有后代吗?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俑是陶俑,陶俑其实就是做成人的模样,虽然用人殉葬的制度废除了,但是用陶俑来殉葬,做成人的模样,表示着形式虽然变了,但是帝王们的心里想到的还是用人来殉葬。

老夫子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说明统治者心里吃人的想法没有变。他们只是换一个方法来吃人。只要这种吃人的形式不拔掉,他在担心万一哪天独裁者不甘心用陶俑,会恢复人来殉葬。

为什么孔老夫子要质问:难道你没有后代吗?

因为孔夫子来警告作恶的人:你不会永远处在作恶的位置上,有一天当你的后代生活在另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手下,他有可能会被做人杀死殉葬。

孔夫子也在警告统治者,你不要以为你一直可以是统治者,有一天你的后代也可能成为普通百姓,他们也是可能成为牺牲品。

统治者们总是想:“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

夫子的言语就是警告这些人,固然你死了,洪水滔天与你无关,但你不会没有后人,他们怎样生活?

所以孔子说出了约翰多恩的境界,《没有人是孤岛》,把这句诗送给每一个人作恶的人、帮助作恶的人,和我们每一个平民。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锦翼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引用的是孔子的话



始作俑者

古代帝王和贵族有用活人陪葬的习惯,后来这一风俗逐渐被木俑和陶俑替代。对此,孔子是极力反对的,他认为这与“仁”的思想相左,不人道,即使用俑代替活人殉葬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后来用“始作俑者”代指坏风气或者恶劣行为的开创者。

其无后乎

其,助词,表示揣度,推测。

乎,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无后乎,意为不是要断子绝孙吗

前一句话阐述了人殉的缘由,后一句表达了孔子自己的观点---反对抨击。


书生侃史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梁惠王厨房里有肉,马厮里有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还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率兽食人。为什么是率兽食人?因为梁惠王把心思放在兽,也就是马的身上,导致不关心百姓,实质上就是让兽吃人。这样的百姓父母是很不称职的。然后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接下来说了一句“如之何其是饥民饥而死也?”

为什么孟子会说这话?是因为之前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意思是说,我治理国家已经很努力了,起码比其他国家强多了。

对比,孟子显然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给了梁惠王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然后阐述了刀子杀人,错在人二而不在刀子的道理。就是为了给上面的我们说的这段话做铺垫,为了说清楚一个道理,统治者不努力为白姓着想,马马虎虎,导致百姓饥寒而死,和统治者亲手那刀子杀他们,是一种罪过。

套用刘皇叔的话,莫以恶小而为之。为什么?因为为小恶的后面就是行大恶,人的堕落是一步一步来的,人之行恶也是一点点变大的。

人俑,是用来殉葬的,为什么要用人俑来殉葬呢?为其像人啊。你用人俑来殉葬说明你心里想的是用人来殉葬,那么,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总有一天你会拿人殉葬的?

后,指这件事的后续发展。你一开始用人俑殉葬,后面你就该用人了,所以你就应该连人俑都不用,直接埋了拉倒。

孔子是最重礼的一个君子,并非是断子绝孙之意。


对方正在输入中26908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该如何解释?

先看下原文: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自家有无数牛马羊,可是老百姓食不果腹。这种情况叫人不如兽,率兽食人, 孟子说这样的君王是很不称职的。然后引了这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是反问句。表达肯定是有后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引申出去,意思就很丰富了。

有始肯定有后,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

后,是指每件事情都会有延续,有开始没有结束。

孟子说,作为国王没有善待百姓,只顾自身圈养的牛马羊,等于是率领这些兽类一起群杀百姓。

国王都不在意百姓死活了,那么肯定有人依样学样,做为臣子的官员也会开始迨政,作为地主的人也会开始奴役百姓。等于是率领一大群人群杀百姓。

再引申出去,就是论语里的一句: 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手足无措,所以大乱兴起。

国王不管百姓死活,就不配当国王,这是名不正的起始。

人的堕落是一步一步来的,人的行恶也是一点点变大的。

国家的灭亡也一样,小小的失当行为会引发极大的动乱。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还可以有另一个解释:做陶俑殉葬是要花钱的,人看重自身的牛马羊,同样也会看着做陶俑所需的花费。推而广之,看着自己的享受或荣光后,就算没钱没能力了,也会想用陶俑殉葬,若是陶俑没有,真人也行,这一想法出来,事情就严重了。

有初始的想法,就有后来接续不断的想法。

无论哪种解释,都是一种结果,有开始,就有然后,但是没有最后。

所以儒家特别强调:君子慎独、慎初、毋必、毋意、毋固、毋我。


无功用行


我的天啦,有多数人竞然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经过考证说成孔子在赞扬“陶俑陪葬”比“活人陪葬”要好多,持肯定态度……若如此,这孔子还能叫叫圣人吗?“始作俑者”违背人性,孔子出语激昂,否定无疑,还用得着分析吗?倒是下一句“其无后乎”得深思!人类有一个很普遍的劣根性就是嫉妒(就是说自己没有的东西也不想让他人有),于是挖空心思想办法,这就是“其无后乎!”(意译并扩写全句:最初制作陶俑用以代替活人陪葬的人〈看似在做好事〉其实他可能早就断子绝孙了,所以想出个这样的损招来,想使活人陪葬之恶习死灰复燃!)



枉凝眉S


孔子一开始的职业是丧祝,就是别人家有丧事了就去吹吹打打一番,指导一下祭拜礼仪,所以他对丧礼这方面是很有发言权的,对于这里面一些不好的事他很愤怒。他就看到一些人用人俑来殉葬,一下子就炸了,要知道孔子的政治理念是要施仁政的,但是统治者都不采用挺郁闷的,他一看殉葬还用人俑火气就上来了,今天用人俑明天是不是用真人,就算不用真人你把殉葬品做的跟人似的你这骨子里还是想用人来殉葬,这跟他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很冲突,正好也没诸侯国采用他这个仁政思想,所以我想是在一次丧礼上吧谈到人俑这么个事,就开骂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一开始用人俑这玩意殉葬的家伙难道不该断子绝孙吗,不该断子绝孙吗。孔子骂得很难听啊学生们都不敢把这话记到《论语》里边,但是大家都知道孔子有这么一句,孟子作为儒学这一代表,要继续行仁政,他看到梁惠王你吊儿郎当的,给周围国家一比你说你很行仁政,孟子就告诉他你太吹了,就把孔子这句其无后乎骂出来了。梁惠王很吃惊,孔子这么大火气看来对仁政要求很高啊,不能做表面功夫,孟子也是用这话震震梁惠王,不行仁政其无后乎。总之这句话就是在看到和自己的理念不合又没办法的情况下一句骂得很狠的悲愤之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