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原行長楊凱生:壘加貸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垒加贷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經濟觀察報 見習記者 吳小飛“無還本續貸的做法,只能是特定時期,對具備一定條件,少數企業的一種債務重組方式,切不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借了錢可以百年不賴、千年不還的心理預期。”否則的話,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安全、貸款存量的結構調整和增量優化,都難以進行。更為重要的是,依法治國所需要的契約意識、誠信觀念和市場紀律,都將受到不應有的損害。

2018年11月25日下午,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由深圳創新研究院等主辦的,中國改革論壇“新形勢下中國金融發展策略”分論壇上,披露上述信息。

楊凱生表示,目前企業融資問題,到銀行層面的解決措施有: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給予企業某些額度以上的貸款、允許企業無還本續貸等,都可以理解為,是為了應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防止經濟增速下滑過快,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而不得不採取的一些應急之策。

楊凱生認為,前述做法,雖然對緩解企業融資難會有一定作用,但是,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強調,其中有些做法,更加不應該固化和機制化。在採取必要措施解決眼前矛盾時,要努力避免為日後的可持續發展,增加新的困難和障礙,尤其是要避免塑造一種不良的文化氛圍,防止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理預期。

究其原因,企業的融資難,從銀行的角度主要是擔心借款人無法還款,或是銀行資金不足,受到流動性制約而無力放貸。楊凱生表示,目前我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和流動性水平,尚能滿足監管要求,而企業能否滿足銀行的信貸標準,自身實力是否過硬,淨資產規模有多大,是企業能否成功融資的重要原因。

楊凱生回顧道,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撥改貸”之後,財政對國有企業的資本再注入渠道減少了。“撥改貸”之前,固定資產投資是由財政撥款,同時每年還向企業增加定額流動資金。這實際上都是國家財政,以不同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向企業增加資本金投入,彼時,只有超定額的、臨時性的資金需要,才向銀行貸款解決,所以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通常不會太高。

實行“撥改貸”之後,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決國有企業資金吃大鍋飯,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同時也有助於把銀行和企業各自辦成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但是,沒有隨之建立起企業資本金的補充機制,造成了企業隨著生產發展和規模擴張,槓桿率不斷的上升。“槓桿率高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也就會影響到企業繼續融資的能力。”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本質上也是不同程度地缺乏資本金。楊凱生表示,企業資本金不足,主要在於企業的所有者長期缺少資本意識。“企業辦起來之後,資本需要不斷補充和增加;企業資本不足,補充不及時,就只能主要靠借債過日子;借錢多、負債高,還本付息的能力會隨之下降,再要融資會越來越難的,這是問題的關鍵。”

因此,在楊凱生看來,解決企業融資難,不能靠簡單地壘加貸款,關鍵要解決我國企業多年來過分依賴銀行信貸的問題,這需要建立健全企業的資本(而不是資金)補充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