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金融品牌年會舉行 聚焦金融品牌建設

第二屆中國金融品牌年會舉行 聚焦金融品牌建設

金融出版社供圖

金融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孫忠一)6日,由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金融品牌年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金融品牌作為一項敏感的外部指標,可以檢驗金融機構的發展狀況,發現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質量,推動金融機構的轉型升級。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史建平表示,金融品牌具有顯著的社會意義。金融品牌傳播是金融機構與社會的對話,以商業或公益的方式,將金融指數化繁為簡地講給老百姓,這種普及金融知識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好感比金錢更重要。”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說,他認為,金融機構如若真正重視自身的品牌建設,就需要踏踏實實下功夫,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以及在金融市場要扮演什麼角色,從而塑造自身的良好品牌。

中國基金業協會母基金專委會主席王忠民指出,數字金融在進行品牌化構建的時候,其替代和衝擊力與傳統金融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在數字化方面建立了新的品牌,而這些品牌,都在全方位地進行了數字化的重構和重建。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就金融品牌建設談了三點看法。他指出,首先,金融品牌彰顯了金融業內在的價值。為客戶服務是金融業的核心價值,服務是和品牌緊密結合的,品牌是有價值的。其次,新時期金融業要打造自身“軟實力”。金融機構在注重保持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努力樹立行業品牌和社會形象。最後,應在品牌建設的基礎上努力塑造金融業的標準和文化。品牌文化與消費者內心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一旦產生共鳴,就會形成一種無形而強大的附加值,極大地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院長孫祁祥談到了她對金融品牌的理解。她指出,品牌是“高品質、高品格、高品位、高知名度、高美譽度”的綜合,也是一種無形資產價值。品牌不是企業自封的,一定是消費者用他們對品牌、企業的忠誠度鑄造出來的。在品牌建設方面,孫祁祥表示,需要明確四個方面:完善制度是根本,誠信經營是基礎,守正創新是關鍵,文化建設是保障。

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副主任呂罡圍繞“金融基礎設施品牌建設”指出,加強系統的金融品牌建設,關鍵在於普惠、質量、合作和創新。一是打造產品與服務的高質量,既要滿足現實中已經產生的需求,還要滿足未來發展的潛在需求。二要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樹立普惠為民的形象。講話中他結合清算總中心推廣手機號碼支付的實踐,提出要進一步降低參與者支付結算的成本,讓央行支付切實地惠及社會公眾,滿足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