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楊凱生:P2P出問題不應歸咎於加強監管,平臺自身整頓是關鍵

楊凱生:P2P出問題不應歸咎於加強監管,平臺自身整頓是關鍵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楊凱生

互金通訊社訊 9月2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第三屆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表示,應進一步加強網貸行業整治,嚴懲惡性違約平臺,加強出借人教育,同時要做好對投資人情緒的引導,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楊凱生認為,前一階段P2P平臺出現問題的原因,不應歸咎於監管的加強,有人認為嚴格的監管導致了平臺選擇惡性退場的做法,而事實上,問題平臺的出現基本都是因為平臺自身風險已經集聚到了一定程度,而風險的集聚導致了監管力度加大。

他提到,從表面上看,三次運營平臺大幅下降,似乎均出現在重要監管舉措前後。2015年12月,《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了網貸平臺是信息中介,並強調嚴禁資金池,嚴禁搞資金錯配,提出小額分散原則;2016年8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一些列文件又進一步強調網貸平臺必須堅持信息中介的定位,明確提出網貸平臺需引入銀行存管,再一次明確小額分散原則的具體要求;2018年6月底,《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提出備案的具體要求......

而綜合前段時間網貸行業數據來看,大多數平臺出現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未按照監管要求完成整頓,根據網貸之家統計的數據,截止2018年8月22日,共有2324家平臺出現問題,其中有銀行存管問題的平臺佔比14%,有ICP認證問題的平臺佔比22.1%,加入協會出問題的平臺佔比13%......

在楊凱生看來,網貸平臺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1.根本原因:大量平臺尚未完成整改,錯配、剛兌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平臺貸款規模超標;

2.客觀原因:部分借款人惡意預期,致使一些充當信用中介的平臺出現資金問題,恐慌情緒蔓延,最終導致債轉問題;

3.主觀原因:部分平臺盲目相信或刻意鼓吹自身大數據風控能力,錯誤模式泛化,缺乏對金融本質的敬畏。

對此,楊凱生提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解決上述問題,促進網貸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首先要堅持整治。下一步行業的健康發展應堅持監管整治方向,面向全部從業者,面向全部機構,全面落實監管部門、央行包括互聯網金融協會出臺的一系列監管要求和整治措施;

再者,要做好情緒引導。不做火上澆油的事情,避免恐慌情緒蔓延,當然情緒引導也防止市場回升後過分樂觀,引發新的問題;

三是要加強出借人教育。要落實風險昭示,打破剛兌,正確理解整治的必要性,只有把教育問題做到位,市場秩序趨好才有堅實的基礎;

最後一點要嚴懲惡性違約。對於惡性違約的借款人、平臺,要嚴懲不貸,以儆效尤,讓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得到保障。

楊凱生:P2P出問題不應歸咎於加強監管,平臺自身整頓是關鍵

以下是楊凱生演講實錄: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尊敬的東榮會長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就大家目前討論比較熱的話題,就是前一階段P2P的平臺好像出現了問題,也有人把它形容為“暴雷”等等,我想就這個問題和大家在一起做一點討論。今天大概想說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近期問題平臺的出現和我們一些媒體還有社會上的一些負面情緒的一些相互的關係。

第二,就想說說最近比較集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因為也有不少朋友說是監管措施力度過大了,是監管的一些政策相互疊加了,是由於處置風險而引發了風險等等,也有這些議論。坦率說,我是不太贊成這種看法的,所以我也想說說我的想法。

第三,下一步這個行業如果還想繼續發展,那麼它必須搞好整治攻堅必須堅持健康發展,我想說這三方面的問題。

大家可以看看這一張圖,這張圖是什麼意思呢?描述了2015年1月份以來一直到目前為止,到7月份,問題平臺停業的平臺和轉型的平臺這個走勢圖。當然了,我們平時說問題平臺出現問題的平臺主要是指提現出現困難或者經營者跑路,或者司法部門經偵部門介入,這三個問題把它歸結為“問題平臺”。總體來說司法部門的介入、經偵部門的介入佔比還比較少,所以這裡說的主要的問題平臺主要是指的提現困難或者跑路等等。柱狀圖主要反映提現困難、跑路或者各種原因停業。

折線圖當月停業數量和同期還在正常經營平臺數量比,整個是從2015年1月到上個月為止。從中間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個比較明顯的時間的節點,大家可以關心一下。

首先是2015年度中間開始出現比較多的平臺數量跑路了。平臺經營者不負責任的行為或者惡意違約的行為開始引起整個社會和整個行業的關注和擔心。2015年這一段開始出現數量增多,大家回想一下,這個距離不少人那時候歡呼互聯網的金融元年到了,2013年其實僅僅過去兩年就開始出現這個情況。2015年底出現了e租寶的事件,到目前為止e租寶是不是屬於P2P金融平臺還有爭論。從2015年開始由於e租寶事件出現,導致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擔心,明顯開始出現問題平臺數量開始增多。一直延續到2016年年度中間,特別是8月份以後,問題平臺數量開始比較明顯的增多。

但是大家又可以注意一下,2016年年度中間以後,咱們會感到這時候跑路的惡性違約的數量是減少了。經營者選擇自主退出或者說比較有序的退出市場的行為增加了。這是一個重要的特點。待會我還想說一說原因到底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

第三個或者叫第四個時間節點咱們更要關注就是今年以來,特別是今天的6、7月份,出現問題平臺的數量是明顯的增加的。所以有人把它稱之為出現一輪P2P的“暴雷潮”,應該說負面情緒或者恐慌情緒來勢是比較猛的,在2018年7月單月問題平臺上數量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月,顯得非常令人矚目。良性退出市場,有序退出市場的勢頭似乎中斷了,更多的選擇了跑路和其它惡性違約的現象。

這一輪“暴雷潮”的到來正好和我們先前說的要求平臺備案期限好像是差不多重合的,所以有人就說,這個是不是由於要求備案所以引起了恐慌,所以導致了跑路,也有人是這麼說的。實際上這個說法我下面想說一說,似乎根據是不足的。

下面這張圖的意思是什麼呢?反映了2015年1月到今年的7月,這三年多來,到這一次“暴雷潮”之前咱們的網絡借貸的成交量和它的待還的餘額的一個走勢圖。藍顏色的柱形圖反映了各個階段,每個月的成交量。橙色的折線圖顯示了待還額。從這個圖可以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我們可以看一看,儘管2015年年度中間、2016年年度中間,曾經出現過兩輪比較規模大的平臺問題暴露或者叫“跑路潮”,但是這兩年多來將近三年的時間,他們成交量和待還餘額還是一路上升,或者換句話說,正面說這兩年來儘管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P2P網絡借貸業務發展還是比較迅速的。

將近一年時間內,它的成交額開始持續下降,特別是這三個月來它的待還的餘額是急劇的下降。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似乎說明了這一段時間以來,整個行業或者市場擔憂的情緒是比較強的或者說,應該說更正面說就整個投資者社會公眾、監管部門對P2P網絡借貸的風險認識有了新的認識或者說有了新的提高。也就是前期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人們對它的風險的感覺還不是那麼敏感,還是在不斷的投入不斷的增加。

這張圖是什麼呢?反映了一種情緒。這是網貸之家論壇上人們討論一些問題平臺的情況,或者有些人比較關注的,他提前曝光有些平臺有什麼什麼問題的一些數字的情況。今年以來,特別是7月份的時候,一種討論曝光的數量是急劇的上升的。當然了,大家也有媒體調查說,有些借款人故意的在那裡散佈一些,自己通過平臺借款,這個平臺的情況甚至有的時候是造謠就說這個平臺怎麼怎麼樣,他們寄希望於這些平臺垮臺,以為這些平臺垮臺了以後,自己的借錢就可以不還了,也有這樣的一個現象,這樣的現象到底多不多,怎麼樣,我覺得還缺乏一個數據的支撐,但是有媒體這樣說的。這是2015年7月份以來,可以看出其中的一個問題,他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達到了一種新高。

當然,一個平臺的情況,一個平臺的論壇的情況,有的時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可以看看北大國發院數字金融中心他們開發的另外一個指數。國發院他們搞了一個金融科技情緒指數,應該說這個指數比我剛才說的某一個論壇上面的帖子的多少,某幾個論壇上是罵得多還是肯定得多,那個要更說明一些問題。它和一個論壇上的帖子數量多少不相干了。他們怎麼樣呢?用了2013年以來,1700萬篇媒體的文章,對這些文章設了兩個指數,關係度的指數還有正負情感的指數,所謂關注度2013年關注度指數定為100,正負情感的指數,把2016年7月平均定下來零,然後看看變化的情況。咱們就可以看出2018年的7月,它的關注度指數是下挫了47%。達到了近期的一個低點168,國發院的它的關注度指數。然後情感指數,達到了歷史上的新的低點:負的959。這是比較明顯的或者比較嚴重的兩個時點的情況。也就說媒體上,社會媒體對P2P的關注度和情感情況的兩個數字。當然我們可以看出8月份以後由於採取了一些措施,有所回升,但是應該說,它的情感指數仍然處於歷史的低點。

看這張圖,我覺得我們似乎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問題平臺出現的問題多了,嚴重了,影響了人們對P2P的關注,影響了人們對P2P網絡信貸平臺的吹捧還是輿論情緒的負面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導致了更多的平臺出現問題。或者說它互為因果。我覺得對這張圖我們實際上可以想一想這裡面的關係問題。我覺得首先恐怕還是要說,是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多了,才影響了或者說左右了人們的情緒,這恐怕還是主要的。當然了,任何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在出現一些問題以後,你如果再更多炒作更多散佈一些恐慌情緒,肯定會相應加劇這個問題存在,首先說問題的存在導致了負面情緒的出現。

這是出現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想恐怕應該說一句話,不應歸咎於加強監管,或者不應簡單歸咎於加強監管。剛才我已經說了,有不少朋友或者有一些朋友過分嚴格的監管導致平臺選擇了惡性退場的做法,這種看法我覺得確實有點有失偏頗了。回過頭來看,每次問題平臺出現的高潮的時候,有幾個時點我們都看了,實際上它的平臺出現問題集中的時候,實際上都是你分析一下,都是風險但是已經集聚到一定的程度。市場上已經有了不少的反應,監管部門已經有了進一步的察覺之後,才出現的監管措施,而不是相反。我們可以看看幾點時點。2015年12月份,第一份監管的意見出臺,就是P2P監管細則暫時辦法,明確了P2P平臺堅持信息中介,不能辦成信用中介。它要求嚴禁資金池,嚴禁搞資金錯配等等,而且提出了一個原則,小額分散為主的原則。坦率說,2015年這個文件出來以後,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會這個文件,沒有把它當回事,執行和落實,坦率說當時並不很認真的。

到2016年8月又進一步出臺了一些文件,《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等又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信息中介的定位。而且把資金必須做銀行存款提出來,並且有定量的要求,自然人20萬,法人100萬等等,2018年6月底,又出了《驗收的通知》,提出來要備案的要求等等。

2016年年度中間平臺數量是多的,但是惡性退出的形式是少的,大部分當時退出還是經營者自主選擇的比較有序的退出,所以當時整個市場的情緒應該說相對來說起碼比現在要平穩,參與者的損失也還是比較有限。但是後來就不太一樣了,今年以來情況就不太一樣了。所以是值得我們注意。

這裡面還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和整治的要求相關,出問題相關。出問題的,有銀行存管的佔比14%,有ICP認證22.1%,加入協會出問題是13%,所有制的性質是不是上市等等,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儘管我們的監管辦法多次強調要搞存管,要搞ICP的認證,這個認證是任何互聯網機構正常運作,它必須要獲得的一個資格。但是做到了這些,比較顯見監管要求並不能杜絕它出問題。而在監管要求裡面比較難達到或者說技術上真正的檢查還有一定的難度或者大家執行的自覺性不夠高的一些要求,大家沒有做到。比如說小額分散的原則,比如說單一法人借款不能超過多少,單一自然人借款不能超過多少原則並沒有落實,這恰恰導致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一個平臺公司出了問題,他說這個公司在這個平臺單一法人借款統計下來達到了2400萬,遠遠超過了一百萬的限額,實際上他當時把它統計成20多個法人,所以這些問題不解決,我覺得這個風險控制,今後再繼續的“暴雷”管控還是有難度的。

出現問題的原因,除了創新意識之外恐怕還需要一點別的東西,這裡舉了幾個經濟發展比較活躍,互聯網金融發展比較快幾個省市出問題的情況。有北京、山東、浙江等等。可以看出哪些地方出問題多。

平臺之間一些企業相互勾連或者說關聯度比較高或者說關聯交易比較多的也是導致風險出現重要問題。你像前一階段出現的一個問題平臺,比較大的問題平臺,叫e百金融,經過查詢實際上可以看出,有十個公司和它都是搞互聯網金融,和它關聯度是非常高的,有相互的資本股權關係有投資關係,而且恰恰這十個公司都是在今年7月,幾乎同時暴雷,同時出現問題。就看來一再所講的公司治理機制問題,法人治理機制的問題,不僅僅是在傳統企業中存在需要注意,實際上在互聯網企業裡面也存在著同樣問題,也需要加強法人治理機制的建設,加強公司治理機制的建設。

所以我覺得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說還是整改任務還沒有完成,錯配、剛兌的現象,貸款規模超標的現象等等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扭轉,所以這個是導致這次出問題的原因。第二個,整體經濟下滑,借款人的預期,一直不太充當信息中介在那兒充當信用中介出現了資金的中斷。還有一個主觀原因盲目相信所謂的大數據技術或者說刻意鼓吹自己的數據收集、整理、使用的能力,並且把這種模式泛化等等,這些原因,可以從多方面分析。

下一步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整治的方向,必須面向全部的從業者,面向全部的機構,全面的落實前一階段監管部門、央行包括我們互聯網金融協會出臺一系列的監管要求和整治的措施。

再者,情緒也要注意引導。不要去做火上澆油的事情。當然情緒引導也注意一條,不能稍微形勢好一點以後又進入過分的樂觀,這個也是需要注意的。

對投資者、出借者教育的問題,只有把教育問題做到位,市場秩序的趨好,才有一個重要的基礎,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