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了为何要“披麻戴孝”?

用户59159152219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中有非常多的风俗习惯,像老人过世后,他们的丧事安排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风俗。

西藏那边,老人过世后他们会把老人的尸体放在露天的草原之上,这种称为天葬,但大部分地区老人过世之后都会进行土葬,所以一般主家都会有人披麻戴孝。相信很多朋友都见过,但是你们知道披麻戴孝这种风俗是怎样传下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讲讲。

以前在寺庙中有一句谚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其实这都是互相推卸责任,而当一个家庭,儿子多了也会出现这种窘境。据传说以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儿子,当这两个儿子长大之后,都想把赡养母亲的责任推给对方。所以这位老婆婆非常的伤心,看到这种情况后,她就想教训一下她的两个儿子,所以她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

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如果自己以后死了不用他们两个花钱,只要将自己的尸体用床上的草席裹着扔进水沟里面就可以了。不过她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这两个儿子每天都去看院子里面那棵梧桐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两个不孝的儿子听后心里十分的欢喜,就想着不用花钱,只要看乌鸦和猫头鹰的生活就可以了,于是他们俩就答应了。

其实在大家的意识当中,乌鸦和猫头鹰都是一种不好的象征。但是乌鸦和猫头鹰在喂养下一代的这个过程当中是和天下的母亲是一样的。当小乌鸦还小的时候,乌鸦母亲就会每天为她叼来食物来喂它。等到小乌鸦长大之后会让自己的母亲待在自己以前的巢穴里面,小乌鸦会每天去给母亲叼来食物,这也就是乌鸦反哺。但猫头鹰就不一样,老猫头鹰老了之后不中用了,小猫头鹰长大之后就会将老猫头鹰给吃掉,试样悲伤的故事才开始,小的吃老的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两个儿子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心里非常的羞愧,从此善待自己的母亲。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位母亲去世了,两兄弟非常的难过。他们就去模仿乌鸦和猫头鹰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衣服代表乌鸦的反哺,披一件麻衣代表猫头鹰的样子,让自己铭记,不要去学猫头鹰,两个儿子从家门口一直跪拜到母亲的坟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这样的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披麻蛋下为的就是时刻警醒我们要记住乌鸦的反哺,不要去学猫头鹰的恶行。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什么,心里是不是比较心酸呢?大家有什么想法要说的吗?


我佛慈悲否



在我国民间,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长辈去世了晚辈一般也要戴孝。这一习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有几个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给弟子们授课,突然接到乡邻的报告,说老母亲得病去世了。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孔子听了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孔子连忙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当腰带,向弟子们简单嘱咐了几句,就火速赶马车回家。



到家后,孔子扑到母亲床边号啕大哭,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不脱衣、不睡觉,就守在母亲床前。到送葬的时候,孔子的嗓子己经嘶哑了,腰也直不起来。



乡邻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当拐杖,并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孔子学问很深,有弟子三千余人,向来受人尊重,因此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



看到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他们觉得很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老人本来也不知怎么回事,不过思考了一下还是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



孔子披麻戴孝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纯真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自己失去依靠, 只能拄棍子了。你们看孔子的鞋后跟都没提上,那是说父母的丧事最 为要紧,鞋后跟也顾不上了。”人们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的情形就为大家所仿效,并流传至今。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却总是说大话:“等娘过了,要让娘睡楠木棺材、 穿红戴绿……”老婆婆知道他们俩说的是假话,想好好教育他们一顿。



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 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天天去看屋后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儿子很高兴,连忙答应了。于是,每天收工后,两兄弟就去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与猫头鹰每天都在细心喂养自己的孩 子。



后面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也飞不动了,于是大乌鸦就衔来食物 给老乌鸦吃。小猫头鹰长大了,老猫头鹰也飞不动了,可是大猫头鹰 不去给老母亲找食物,而是把老猫头鹰吃掉了。兄弟俩越来越看不下去, 觉得猫头鹰这样对老母亲真是太没良心了。于是,等自己的母亲去世后, 兄弟俩幡然悔悟,效仿乌鸦,穿一身黑衣服给母亲送葬。这个风俗逐 渐流传开来,后来,有的地方比较穷,人们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 为亲人戴孝。上面两个小故事,都体现了儿子对父母的孝心。据史料记载,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礼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礼制。再后来,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



钉棺材


传说中这与彭祖有关,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阎王不知其名,派两小鬼来查,两小鬼来到凡间,在河中洗黑炭,彭祖见过问他们何故,对方说:我要把黑炭洗成白炭。彭祖笑着说:我彭祖活了八百岁,从未听过有人能把黑炭洗成白炭。话音一落打了一惊抖,顿时感觉不好,自言道:命休也。小鬼自探得彭祖消息,立刻报给阎王爷,阎王终于在灯芯中找到彭祖之名,大笔一勾,派牛头马面前来索命。彭祖临终前告诉家人:我此去凶多,阎王认为我在人间享受很多的快乐,肯定会受各种酷刑,并永不能超生,为了使我少受磨难,你们在我死后披麻布,腰间系草绳,脚上穿草鞋,三天不生烟火,沿村要饭,第三天天不亮来我坟地,我在望乡台还能见你们最后一面,说完眼一闭去了。第三天,彭祖带着阎王在望乡台,见到他的家人,并告诉阎王,你看我在人问受了无穷的罪,连我的子孙还是那么苦,哪里还受什么福啊。于是彭祖在阴间没有遭罪,还得了一官半职。


孬子21


这个问题几年前我就知道了答案。根据做法事的道士是这样解释的:”披麻戴孝”不是对所有人都能这样做。主要是长辈死后,晚辈对长辈的一种祭奠仪式。戴孝就是选一张白色的布料叠双,将其中一头缝合,戴在头上,将头部罩着,让人轻易看不见头和面,称为戴孝。披麻,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人们穿的衣服是用一种植物藤麻,放进水里浸泡至肉烂,留下的筋条做成布披在身上取暖用。披麻戴孝就是把自己打扮成鬼一样,护拥死者上路。意思就是让老人去阴间时让阴间的小鬼知道死者不是孤魂野鬼,他是个儿孙满堂、子孙兴旺的享福之人。死者有众多的小鬼护送,一路抛洒的纸钱又为他打通了去阴间的关卡,还有早已烧给他的纸钱,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安心心去阴间报道。后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披麻戴孝变成了戴孝花孝套,有的用一根纯子系在腰上就表示披麻。再后来又从西方国家引进了给死人送花圈的祭奠仪式,把死者打造成一个皇帝出宫的阵势。如今经济发达了,又开始给死者烧手机,烧电视,烧洋房,甚至有人开始烧真钞了。 还是老话说得好:在生不供养,死后枉烧香。活着时认为老人是累赘,死去后又装成大孝子。


凝解


,人死以后孩子要披麻戴孝,扛幡拄柳树棍,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请我给你讲个故事就知道了。

孔子周游列国,沿途讲学。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给孩子们讲授课程,忽有本村同族人骑马来报,告知老母亲获病身亡。孔子是个孝子,曾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名言传扬天下。听到此信悲痛欲绝,顾不上许多,从炕上随手抓了块白麻布裹头,穿了件白袍围腰,拿了一条麻绳做带,通知学生放假,开学另行通知等,就驱车直奔家中。

见了母亲灵位,孔子跪下痛哭,并在下葬前,不脱衣、不睡觉,守灵于床前。

下葬那天,孔子过于伤心劳累,走不动路,同族人便给他找了根柳棍让他拄着,并找了两个壮汉搀扶着他去送葬。

看到孔子打扮的样子,人们都感到好奇,就问为何如此打扮。一位老者说道:“穿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这是表示对母亲的纯真孝心,手捉柳棒是为哭丧,一是表示痛苦,二是从此失去依靠,今后的路只能靠棍子了。

这样一说道,人们觉得有道理,从此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就成一种风俗,流传了下来。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家中长辈去世以后,子孙就要为他们送葬。送葬的子孙往身披麻布服,头戴白,表示哀悼。这种打扮就是丧葬礼俗中的“披麻戴孝”。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之后民间还形成了五服制度。“披麻戴孝”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关于“披麻戴孝”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婆婆,她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可是这两个儿子分家后,都不管娘的死活,还常说:“等娘死了,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热热闹闹地为娘唱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假话,决心给他们一点儿教训。
一日,老婆婆对他们兄弟说:“等我死了,你们就用破草席把我的尸体卷起来,扔到河里喂鱼,或是扔到山上喂狼。这样不花你们一文钱。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每天都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怎样生活的。”兄弟二人听了老婆婆的话,立即答应了。
此后,兄弟二人忙完之后,就会关注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和猫头鹰都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小乌鸦长大后,见妈妈飞不动了,便出去找食,回来喂养妈妈。可是小猫头鹰长大之后,却把老去的妈妈吃了。悲哀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下一代吃掉了。

兄弟俩感触很深,于是开始好好对待老娘。然而没过多久,老婆婆就离开了人世。兄弟二人非常后悔,为了聊表孝心,在母亲下葬那天,他们仿效乌鸦,穿了一身黑衣服;仿效猫头鹰披了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后来,“披麻戴孝”这个风俗逐渐在民间盛行。


伤心柳叶刀


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疼爱儿女的爱是最伟大的爱,使儿女长大,成家立业,完成了他老人的义务,是儿女无法报答的养育之恩。

当父母闭上眼晴,躺在棺材里的时候,做儿女的心是何等的感想,平时的不孝,没有很多时间陪伴父母,愧疚,自责,后悔,没有好好尽孝。

从此父母再也不麻烦儿女了,儿女再也无法尽孝了,父母和儿女在阳间的关系结束了。你在有权,有势,有钱也无法换回父母的生命了。

所以在父母生前,要尽儿女最大的努力尽孝,才不会留下终身遗憾。

给父母披麻戴孝也是最后一次孝敬了,三步一叩头也是对父母最后一次感恩了。



FrIendShIp春天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太行山南、黄河北岸一带,有一位早年丧夫的老婆婆,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她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但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世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要么扔到黄河里喂鱼,要么扔到太行山上喂狼。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直到现在,这些丧俗多多少少还留有那么一些。



手机用户——猛


披麻戴孝就是说家中长辈去世时,家里的小辈如子孙都要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思念长辈之意。

要知道这个来历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话说,有一个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只留下四个儿子。丈夫临死前交待老太太要把四个孩子带大。

几十年来,老太太一把屎一把尿,既当爹又当妈,终于把四个孩子养大成人,又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才帮四个孩子建了新房,娶了新娘。

俗话说,娶了媳妇忘了娘。四个儿子刚结婚时对老太太还比较好,慢慢就怠慢了,邻居们都对他们指指点点,说他们不孝。

四个儿子听说后,就一齐来到老太太跟前说:妈,如果哪天你不在了,我们兄弟四个一定风风光光的大葬你,让全村人都羡慕嫉妒恨你。

老太太经历世面大,见过各种各种的人,也没有什么办法,为自己孩子好,也没说什么,点点头,就让四个儿子回去了。

四个儿子越来越怠慢了,经常几个月也不来看老太太。有一天老太太病倒吧,梦中一个白胡子仙人来看她,给她吃药,并告诉他一些悄悄话。

第二天老太太让人找来四个儿子,对他们说:我也不要你们养老,我死以后,把我放到河中喂鱼就可以了,也省钱财也省地,反正死后也没有人上坟。只求一件事给你们,你们从现在起,每天下田干活时,先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

四个儿子心想,这个好办,就答应了。

每天下田回家时就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

过了些天,猫头鹰生了小猫头鹰后没多久,小猫头鹰就把老猫头鹰吃掉了。

再看树上的乌鸦养护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后,就开始寻找食物照看老乌鸦,一家人和睦团结,幸福美满。

四个儿子突然良心发现,开始孝敬老太太了,否则这一切要报应到他们身上了。

然而老太太年轻时吃苦太多了,没多久就死了,也没享上什么福。

于是四个儿子就大哭,认识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正哭时,只听得天上神仙说:学乌鸦,孝双亲。猫头鹰,报恶运。人之伦,天地安。

四个儿子忙拜谢仙人,又依照乌鸦的样子,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同村的人看了也非常感动,老族长根据过去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七二七三七的上坟制度,并加上披麻戴孝方式,就这样,披麻戴孝就一直流传至今。


新知传习阁


为什么用麻布?我们大家看【礼记•周礼•仪礼】这三礼,麻布和别的布不一样,它很粗糙,换句话说你没有心情用好的布料,让你摸上去心里边就发凉,这是用麻布的意思。白色呢,什么颜色都没有,意思是什么心情都没有,是这个意思,表这个法。你看到之后慎人,什么意思呢?害怕何来呀?爸爸没有了,妈妈没有了,感到恐惧呀,他们能不能去好的地方?这一家人少了长辈,家不团圆了,它代表这个意思。从头到脚白布缠着,腰里系着,披麻戴孝,这就是什么呢?用你所看到、所摸到,你所穿的、所吃的、所闻到的,统统都是在教育你家里有大的不幸出现了,所以你看我们的先祖把这些想的考虑的多么的周到,所以他们讲中国人不懂得发明创造,你看西方人,他错了!「数典忘祖」,说自己老祖宗不好,什么原因呢?我们不知道什么意思,甚至完全不懂。

我记得在这个我出差的时候,我看到家里出殡的,棺材在那儿停着,搭个灵棚,城市的农村的都有,这种情况很普遍,把当地那个人找来,吹吹打打,唱什么歌呢?唱情歌,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你说这不是打岔嘛,这不是开玩笑嘛,什么意思?你是高兴啊还是?哪跟哪啊这是!《何日君再来》,情歌这是啊,真是哭笑不得,你要去问哪,他说我们当地都是这样,现在人就是这样,你不这样人家还看不起你。对于亡人的那一片哀悼、思念、悲伤一点没有,你说他真没有?他有!但是这个风俗是这个,你说怎么办呢?他也在那儿哭笑不得,敲锣打鼓的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为什么敲也不知道,还有的是什么呢?把当地那个有那个以此为生的他帮着你哭,你父母都不在了,你哭不出来吗?这都奇怪了,如果你父母去世了你都哭不出来,那你这个人还是人吗?这不是骂人的话呀,你人性何在?还得找人来哭给人钱以造声势,这是大笑话啊!要想你是什么人哪,你自己不会哭啊?为人子的本分,你的本来的能力都不具备了?那你小时候吃奶的时候怎么知道哭啊,怎么知道找妈妈啊!妈妈老了就不要了,死就死吧,找人来哭。

我们听说很多地方还有什么情况呢?家里死人了,大办酒席,然后收礼收钱,收很多钱,靠着自己的亡人赚钱,大不敬!你怎么能这么做事呢?这我们想一想,如果这要是官员做这个事情,你把当地的人民都教坏了,民风都被你破坏了,你家的子孙那更被你毁了,难道不是吗?好像说赚钱不大好听,事实如是啊,靠这个多收礼呀,这像什么话呀?那你的孩子行了,他缺钱的时候就盼着你死“你怎么不早点死,我好多收钱”,我们怎么能做这样的榜样给后代,不可以呀。我们刚才所跟大家所介绍的这些,师父老人家在很多年前就提到了,传统文化孝道没有了,那有什么可怕的呢?你说孝道有那么重要吗?重要,非常重要!孝道是一个人人性的底线,现在人爱讲底线,这个都没有了,【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他连他亲人父母,最亲的那是爹娘他都不爱了,他说他爱你,你快嫁给我吧,他实际上是个逆子,他连他父母他都不管,他说他爱你,把什么好东西都给你,圣人告诉我们「谓之悖德」,没这样的人哪!他这么做了师父讲那是骗人、那是假的,他有目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抛弃你。无论是说对夫妇,还是对领导,对国家、对民族、对周围的朋友,统统都是这样。「不敬其亲」他连自己的亲人他都不恭敬,他恭敬你那一定是,不是小人就是奸臣,他很会表演哪,他很会掩饰自己啊,这样人你敢靠近吗?所以谓之悖礼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